我国粮食系统综合利用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储备粮油轮换、适时进口转储、组织跨省移库和产销衔接等手段,有效实施粮食宏观调控。
在养猪大省四川,像成都市新都区普兰克猪业合作社理事长龙波一样的养殖户,眼下正在为后期饲料供应担心。“前几天,听到四川省6条粮食运输铁路专用线即将投运的消息,我热血沸腾。以后外调粮食增多,我们养殖户所需的饲料自然不愁。”龙波说。
四川省粮食局局长张书冬介绍,四川省9000多万人口年粮食消费总量高达870亿斤,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任务繁重。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是粮食流通企业的“天职”,也是“广积粮”的应有之义。这6条粮食运输铁路专用线开通后,将使四川在“北粮南运”中的节点作用更加凸显。
“保障‘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底线目标’,绝不允许发生农民‘卖粮难’、粮食供应脱销断档。”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介绍,2012年以来,我国粮食系统综合利用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储备粮油轮换、适时进口转储、组织跨省移库和产销衔接等手段,有效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全年共投放政策性粮食365亿斤,组织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65亿斤、产销对接487亿斤,保障了市场有效供给,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
满足变化积好粮
消费方式发生的变化对粮食流通影响不小,单纯的买卖原粮正在向“主食”消费转变,这对粮食的质量要求更高。
“这些年,我国商品粮日渐增多,单纯原粮消费减少,粮食购销主体也呈多元化发展。”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消费方式发生的变化对粮食流通影响不小,单纯的买卖原粮正在向“主食”消费转变,这对粮食的质量要求更高。
一方面,粮食加工企业被倒逼着转型升级,实现从“粮”到“食”的跨越。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12年全国粮油加工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传统的粮油加工企业正由生产成品粮油为主向生产成品粮油和主食品种同步发展转变。2012年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统算盈利79.5亿元,同比增长12.8%,自2007年以来连续6年实现全系统统算盈利。多元粮食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对搞活粮食流通、繁荣粮食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粮油供应体系逐步健全,口粮供应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地粮食部门通过设立销售专卖点,利用“放心粮油”网点、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等销售平台,逐步建立健全主食供应网络体系,粮油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另一方面,我国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中央补助粮油仓储、市场、质检设施建设和仓房维修资金28.78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178亿元,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步伐加快。我国还以加快发展主食产业化为突破口,推进粮油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居民口粮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改善条件好积粮
各地粮食主产区应加紧修复“危仓老库”,全面完成粮食应急网点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应急供应网络。
在看到粮食储运上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上存在的问题,例如,“北粮南运”主通道尚未打通,西南、西北等地区粮食流入通道不畅,运输方式落后,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粮食收储设施陈旧。全国目前有1794亿斤仓容是“危仓老库”,约占总仓容的三分之一,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仓容缺口大。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宋丹丕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有效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加快粮食物流通道建设。今年我国将开展“北粮南运”班列和散粮集装箱运输试点,各地正根据《全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物流节点建设和试点方案,做好试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在修复“危仓老库”方面,各地粮食主产区应加紧修复,全面完成粮食应急网点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应急供应网络。应急供应网点以现有粮油应急点、放心粮油示范店和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改造、新建一批粮食应急供应点为基础,确保每个乡镇、街道(社区)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京、津、沪等36个大中城市人口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至少要有一个应急供应点。(记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