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而人类产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理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为什么我们讲社会主义五百年?这是根据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实质含义来界定的。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而言的一个概念。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人们容易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了社会主义才会出现,起码要比资本主义晚很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相伴而生。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15、16世纪之交的大航海。14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资本主义真正破土而出是在大航海时代,一般界定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弊端,相应的批判和试图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致也是500年,一般我们从1516年算起。所以说,社会主义五百年这个概念是科学的。当然,在资本主义作为统治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存在时,社会主义一开始只能作为思潮和运动存在。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其他脉络
比如说,与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并列的,还有其他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建设、改革和探索。还有发展中国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民族社会主义。再往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较快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他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很多原则,他们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伯恩斯坦讲的,目标微不足道,运动就是一切。所以说他们总体上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资本主义。
还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还长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过长期理论斗争的一些社会主义流派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也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还会存在,不仅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存在,还会以各种实践形式存在。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究其根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消极因素。马克思说过,“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1848年之后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总体而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陈静静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打破禁锢,破旧立新,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伟大尝试;之后几代领导人围绕发展,从党的建设、发展道路、中国梦的实现等方面不断将社会主义道路推向深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1981年7月,邓小平在与金庸的谈话中提到:“我看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总有100多种吧”,“没有定规么,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次表述。到第二年9月,中共十二大开幕,小平同志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出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是邓小平。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当时中国的情况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人们的思想严重的被“两个凡是”禁锢。要想发展经济,首先得一点就是打破桎梏人们思想的藩篱。邓小平大胆尝试,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使人们的思想重新回到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来,真正统一了思想。
1.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大胆地将社会主义本质界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小平同志认为对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要实行开放。
关于改革,邓小平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就是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为人民服务,是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首先在农村,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对于农村改革这一新生事物,邓小平说,要“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他全力支持包产到户。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大包干,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此为契机,以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
其次是搞活经济。他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只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就行。
对于要不要对外开放,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先后到日本、美国等国考察,通过考察,邓小平更加坚定了这种看法,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他主张先找几个地方先行先试,也就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之初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从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就遇到了特区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等诸多质疑,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后来又设立了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天津、上海十四个沿海城市,再到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这一路下来确实是突破重重困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历史走到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一届领导集体解决了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建设问题在这一阶段被提上日程,原因起码有两点,一是外部原因:1991年底苏共垮台,东欧剧变。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深受苏联的影响,它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么一个政党的垮台对我国影响非常大,让我们开始思索,怎样才能保证长期执政。和平年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执政的党?
二是内部原因:腐败问题。邓小平的政治交代里面说:一是要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我请你们把我的话带给将要在新的领导机构里面工作的每一个同志,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代。
(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一)中国梦汇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个大前提,所以我们要将我们自己的梦想与我们这个国家的梦想联系起来,只有大家心向一块想,劲向一块使,才能汇成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是梦。
(二)四个全面构筑新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下,结合经济进入新常态,矛盾三期叠加,这样一种大环境,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支撑,让法律为我们的发展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葆我党的先进性。
(三)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就是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我们的发展。这是我当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做到五位一体。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借力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统领,“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的具体展开。
各级各部门面对新情况,要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道路来之不易,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J.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J.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胡錦涛《胡锦涛文选》J.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J.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endprint
原始社会
(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是人类产生之后所建立的第一个共同体,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
原始社会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很少,经济生活采取北京人原始人群北京人原始人群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守这些准则。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根据文化进化论者的学说,有些原始社会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则各地参差不一。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而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所代替。
原始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当环境稳定,与它种文化接触又有限之时,这些社会不易变化,至少变化速度不易觉察。而西方文化则是由此发端,不停地发生急剧变化——有时以爆炸性的速度变化着。
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各个以农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还是以农为本,总不能彻底改变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人类文明——农耕社会只靠原始的农业耕作而赖以生存的社会。
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最早的是西亚,在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地带,这里的居民最早驯化了野生麦类,发展为种植小麦、大麦的农耕中心。其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则以培育水稻为特色。另外有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是墨西哥。秘鲁可能是另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学界认为也可能也有独自发展起来的农耕中心。农耕中心形成以后,就缓慢地向它易于农耕的地方发展。经过几千年后,就欧亚大陆而言,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恒河,西亚、中亚由安那托尼亚至伊朗、阿富汗,欧洲由地中海沿岸,都先后成为农耕和半农耕地带。这个地带绵亘于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形成一个偏南的长弧形。史学界称此长弧形地带为农耕世界。农耕最初是与畜牧结合的。在欧亚大陆,易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即从东到西形成了农耕世界。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比,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必然趋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明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食物生产丰饶后,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因此,农耕世界较快地产生了文明,较早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利,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与农耕世界相比,游牧世界地带的生产增长得缓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较多的社会劳动力用于游牧以外的各种活动。游牧世界也有阶级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原始部族制度牢固存在,停留于一种淳朴的然而是落后的状态。这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富庶先进,一个贫瘠落后,南农北牧,南富北穷。中国西北的酒泉(今甘肃境内)一带是两个文明的交界处,有农耕文明与农牧文明的贸易处,有马茶互市。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里,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路甬祥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将农耕社会与20世纪作了对比。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形成鲜明的反差。20世纪以来,因为科学技术的作用,农耕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逐渐过渡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农耕经济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industrialsociety】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学者丹尼尔·贝尔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
一般认为,工业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
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
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
1.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长久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更是对农业社会的超越,然而,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而至掠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高节奏、强竞争的生活加重了人的心理负担和生理不适;
4.人际交往中的事本主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信息化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化”的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一般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从内容上看,信息化可分为信息的生产、应用和保障三大方面。信息生产,即信息产业化,要求发展一系列信息技术及产业,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技术,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信息应用,即产业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信息保障,指保障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机制,使人类能够可持续地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信息科技创新体系、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能力教育等。
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1、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
2、信息社会的经济是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它有别于农业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
3、在信息社会,劳动者的知识成为基本要求。
4、科技与人文在信息、知识的作用下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5、人类生活不断趋向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形态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则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这两种不同社会形态划分标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农业社会基本上是与封建社会相对应的;工业社会基本上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的,只是到了20世纪才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基本完成,马克思设想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已难以实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未来的信息社会相对应的是什么社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仍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信息社会阶段的资本主义将是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不断调整其生产关系的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再次有了新的突破,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进一步释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潜能,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而信息社会的到来也使得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社会的社会主义将是生产力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