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宇:中国水稻发展简史

▲中国在一千八百年以前即有秈、粳稻的记载,秈(同籼)早熟而米粒小,粳迟熟而米粒大。糯稻有粳性糯稻和秈性糯稻之别。大抵不粘者为秈,粘性较强者为粳,粘性最强者为糯。

《诗经·周颂》有“丰年多黍,多稌”,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有。秈、粳因栽培季节的不同,都有早熟晚熟的品种。

三世纪的中叶,开始有再生稻的传说(见西晋郭义恭《广志》),亦有双季连作稻的记载(左思《吴都赋》)。双季间作稻则首见于十四世纪的《农田余话》。适宜于旱地栽培的陆稻公元前七、八世纪已有之,曰嘉蔬(见《礼记·曲礼》)。咸水稻的栽培也见于公元前七世纪(《管子·地员篇》)。

公元前3000年的神农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发明耕种,制造耒耜教民稼穑”的传说,是为黄河中下游地带出现稻作之始。

公元前2100年时的夏禹时代,人们认识了稻在湿润条件下才能生育良好,因而有“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

公元前1000年西周时代,《诗经·白华》有“淲澉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公元前500年时“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更可证明稻作栽培之需要灌溉。

“食夫稻”之语,早见于公元前七世纪时的孔子。

北方逐渐走上开辟水田种稻的道路。《周官》“稻人掌稼下地”,即掌管水泽之地种稻的事项。《周礼》“稻人上士二人”,特设上士的官位以处之。

从远古至东汉之末(公元220年),进步有农业生产技术始终为北方人所掌握,水稻的生产技术亦然。公元二世纪即有籼、粳稻的记载,当时黄河流域所种的是粳稻。

水稻一直是南方的作物,因为南方卑湿,气候温暖,特别适宜于稻作的栽培。可是直至公元三世纪,南方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对于水稻所用的耕作法是简单的火耕水耨法,收获量很低。

三世纪八十年代,南方户口日增,田野日辟,杜预建议对火耕水耨法进行改进,修完全坚固的陂堨以得水田之利,决去新造不坚固的陂堨以免水害而得陆种之益,请令地方官修缮汉代旧陂旧堰及山谷私家小陂以积水(种稻),决去曹魏以来所造立及诸多因雨决溢蒲苇而形成的马肠陂之类,以免水灾而利陆种。晋武帝采纳其建议。

从317年到589年,晋南渡至隋平江南之两个半世纪,由于北方农民涌向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陂、堰、渠、塘的建筑,或溉田或排水,扩增水稻栽种面积,以致“江南一郡丰收,可供数郡食用,会稽滨江傍湖,良田有数十万顷”。许多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举办,大都由地方统治阶层主持,群众出力。实行水旱轮作、以麦继稻、以济灾荒的措施也开始于这一时期。

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皇帝诏谕提以麦继稻。至宋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更以贷种诏倡导种麦以助阙乏。

自南方“火耕水耨”法改进到陂堰农业后,火田施肥就不够用,于是用粪田施肥来济其穷。南北朝宋武帝时(420-422年),功臣广陵人刘彦之微时,以挑粪为业,可见很可能用着肥料了。北方进步的旱作区种法所饮食的精耕细作、培肥灌溉等措施,也很可能部分应用到水稻的栽培。

从六世纪末至十世纪初的隋唐时代,由于大运河的开辟,江淮漕挽转输京师,最高年至400万石之巨额,南方稻田面积之扩增,为数当不在少。唐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南方已能抗衡北方且超过之,为160/103。陂堰渠塘之设,固犹是采行北方之大规模水利工程的方式,有水源以资灌溉,而稻田的扩增,亦为其重要因素。

从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代起(907年),至南宋灭亡之年(1279年),一共经历三个半世纪以上,随着东南水利的讲求,因地形与地势的条件,实行以稻为主、蚕桑为辅的泽农,治为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外围以隄防,设有堰闸、中有干支渠道以分水势,七里为一纵浦(塘),十里为一横浦,于是田连阡陌,位位相接,使高田低田均能植稻。旱则开闸以引水入,潦则闭闸以拒水害,以故旱潦不及,常获丰收。秦汉以至隋唐的陂渠水利田,大都以引水灌溉,或蓄水因时宣泄节制为主;近江河湖海的低地,每弃为薮泽,很少利用以为田。自从圩田之制兴,而有各种田制类型的产生,如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等,于是东南水域的低地,得以垦辟成田以植稻,粮食生产的稳定与继续扩增,遂为两宋时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条件。

北宋时南方山区梯田的垦辟已甚发达。至南宋时浙赣湘之山岭间殆无不有梯田,梯田有水源者皆种秔稻,此亦为增加粮源的一种有效方法。北宋时东南六路上供汴京米粮数额,景德四年(1007年)定为600万石,但其后有至700万石或800万石者。南宋时军用上供米额达300万石,而四川且不预,四川诸军及官俸吏禄地之,当亦不下600万石。

一年稻麦两季的栽培,提倡虽早,因收麦与种稻时期相冲突,而两者收量都受影响,不易为农民群众所接受。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犹有“江北之民杂植诸谷,江南专种秔稻”的说法。但自晚唐以后,育秧移栽之法渐见推行,稻麦两熟的有利条件就达到成熟的地步,所以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就诏令江南益种诸谷,江北广种水稻,并免其租。由于采取育秧栽培的措施,江北诸州麦茬种稻,江南诸州稻茬种麦。为了便利栽秧,北宋时制有秧马的工具,苏轼且有《秧马歌》。南宋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都有《插秧歌》。

陆稻是耐涝力极强而可以旱种的作物,适于春旱而夏秋易涝的低洼地区。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年),为了预防旱灾,政府派人从福建取占城旱稻种分给江、淮、浙三路,令农民择地势较高的土地莳种,并将种植方法写成榜文公布,指导农民耕作,其后江翱(时为汝州鲁山令)复从建安移之中州,是为陆稻品种推广的经过。

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水利的兴修,南宋时南人种稻就能极尽其精耕细作的能事,整地施肥,中耕除草,灌溉排水以至烤田还水诸措施,备载于陈旉《农书》。从此时起,南人治田即非北人所能及,而浙农治田又为南方农人之冠。“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故其种入土,坚致而不疏。苗既茂矣,大暑之时,决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烤)田,根既固矣,复车水入田,名曰还水;其劳如此。还水之后,苗日以盛,虽遇旱暵,可保无忧。其熟也,上田一为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又“吴中之民,开荒种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吴泳《鹤林集》),单位面积产量之增加有倍于前代。

从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元明清三代都燕(北京),依赖南漕米粮,岁运400余万石以供军国之需,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在十五、十六世纪时几居江西、湖广(湖南、湖北)、南直隶(苏北、安徽)之半(邱浚《大学衍义补》),十八、十九世纪时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负担漕粮占岁额60%以上(《清史稿》卷一二八漕运),而苏、松、太二府一州所占比重且超过总额四分之一。

明清之际,稻的生产地区有了很大的变化,湖广跃居主要产地的第一位,江浙降于第二位,两广处于第三位。由于湖田堤垸之制兴起于两湖,而圩田堤垸之制踵行于两广,田地垦辟,米产遂多。“江右、荆楚、五岭之间米贱田多”(谢肇浙《五杂俎》)。江浙一带大量人口集中城市,仰籴而食,很大一部分土地又种植桑棉,平常年分米谷生产仅足自给,荒欠年分就要靠湖广的接济。等到十八、十九世纪江浙地区非农业人口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激增,粮田面积因商业性农业发展而日益减少,原来著名的余粮区成为经常性的缺粮区,岁赖上江之米粮、关东之杂粮来接济。广东要以广西、湖广、安南和南洋的米粮来供给,也具有同样的理由。

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万石(《安吴四种》卷一,《中衢一勺》,“海运南漕议”),尚只是豆麦的输入而已,至十九世纪中叶,楚米接济江浙乃岁达三、四千万石,至有“两湖熟,天下足”之谚,湖广代替江浙而居稻产区的首位就完全成熟了。

“大约在1867-1886年的二十年间,洋米进口数量年在1亿斤(100万担)以内,自1887-1920年的三十四年之间,大致年在10亿斤(1000万担)以内,而自1921-1949年二十八年之间,则在10亿斤至26亿斤(1000-2600万担)之间,历史上洋米输入最多之一年,为1932年的27.16亿斤”(冯桂芬《显志堂文集》卷十通逆大江运米运盐)。抗战前中国稻谷平均年产量约10亿担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不再输入洋米,而且有一定数量的输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1957年)期间,全国水稻面积增加了5700万亩。北方水稻区的形成,已与中部水稻区和南方水稻区成鼎足而三之势。淮北新稻区由于河网化的关系,1959年又扩大到500万亩。

▲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六世纪间,中国经过两汉魏晋六七百年的变化,在北方则稻稀为贵,视为珍品。“粳米馥芬,婚礼之珍”(郑玄《婚礼谒文》),而新城河内并产好稻,在南方则淮南北、江东西渐起稻田。

三世纪七十年代有再生稻的记载,据郭义恭《广志》“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左思《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当亦指再生稻而言。

二世纪崔寔《四民月令》:“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从一熟制向两熟制变革的过程到十三世纪宋元之际才告完成。

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初,秧田在东南虽已建立而且逐渐推广,但都为一熟的粳稻而设。从十世纪末北宋时有江南专种粳稻之言,朝廷提倡免租种粟麦黍豆,这是要江南农民除种稻外,兼辟耕地另种其他杂谷,并多少含有于一定田地上增产一季作物的意思,但佃户虑收成之日田主欲分,因而效果不佳。至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西北流寓的人民遍布于江、浙、湖、湘、闽、广诸路,面食人口骤增,农民种麦得到优惠的利益,于是稻麦两熟的制度渐以定型,有“春稼极目,不减淮北”之现象。亦有行稻与油菜两熟者。《授时通考》卷六所引的《务本新书》“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既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甚香美”,即以种油菜代替种麦。

陆稻在高仰处种植者,起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以江淮两浙三路微旱则稻悉不登,故遣使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转运使,并出种法令择民田之高仰者,分给种之。陆稻在南方的栽培与北宋时占城稻种的传入有关,可称籼稻或旱稻在南方的开始。

公元十三世纪稻的栽培技术水平与六世纪的相比较,水稻栽培技术措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达到精耕细作的地步。南方的育秧移栽代替了北方的育苗移栽。整地方面水整代替旱整,“地平如镜,泥烂如羹”,广泛施用饼肥、灰粪和种肥,并施用石灰杀虫和促进发芽,掌握了浸种保温增温保湿技术,中耕除草技术也探索总结出规律。从八世纪中叶后直至十三世纪,拔秧、移秧、插秧的字眼屡见于唐宋人的诗句,足见秧田的设置已遍于大江以南。这种精耕细作方法的进行,从十世纪起至十三世纪,才达到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的评价。由于育秧移栽在设置小面积的秧田进行育苗时,可以让大面积的冬作如小麦、大麦、油菜等完成其生育时期,因而收到年收两熟提高复种指数的效果。这一改革,十世纪初已有端倪,但到十二世纪初,由于宋室南渡,军民南迁,对粮食有迫切的需要而急剧扩展开来,到十三世纪时南方已普遍实行两熟制。

▲从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的350年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更加确立起来。除稻和冬作两熟外,有双季间作稻的出现。害虫损稻,古人已早有认识,而治虫之法至十六世纪才有记载,用石灰、桐油布叶上杀虫是一个方法。在埂脚等部位,铲草根、加新土灭杀过冬的幼虫及卵是另一个方法。

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的稻的栽培技术水平与十三世纪末期相比较,新增加两项技术措施:一是施用追肥,掌握“看苗施肥”的原则,能够适时施用追肥。二是防治虫害,试用药剂来防治或冬季消灭虫卵等。在整地、施基肥、种子预措、育种、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排水等方面,在原有技术措施上也有新的改进。长江以南,从稻和冬作两熟制发展而为双季间作制,又发展而为双季连作制,是这时期的特色,前者开始出现于浙江、江西、湖南等,后者则出现于珠江流域、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

▲苏浙太湖流域自十世纪以来成为我国的主要产粮区,“漕吴而食”为中唐以后宋元明清各王朝粮食供应主要的任借,但自十八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棉田和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展,城市非农业人口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激进,齿繁岁俭而赋且甲天下,每年口食且不得不仰赖上江客米的运济,以致粮价常贵,粮食维艰,于是1775年高晋有请海疆禾棉兼种之疏,欲以统治政权的力量强制人民,在一顷以上者,只许种棉一半,其余一半改种稻田。此法未能实现。1828年《潘丰豫庄本书》有课农区种法,欲行直以取得高产,1834年林则徐有在江南劝种旱稻,进行早晚两熟栽培以代替麦稻两熟的制度,为江南有连作稻之滥觞,南方以稻为正粮,虽稻田面积减少,而固冀其两获以增加粮食的生产和供应,解决当地粮食不足的问题。

一年之中能收获两季的双季稻,也发展到早晚连作的双季稻、早晚间作的间作稻、早晚混作的混作稻以及再生稻的几个类型。

古谓地无良薄、水清则稻美者谬。其水源发自石山者性寒,又清冽无膏宜粪以石灰。

栽培技术措施有新的改进,但仍然是整地、施基肥、种子预措、育秧、移栽、中耕除草、施追肥、灌溉排水、获藏、防治病虫害十项。

▲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地区,至十九世纪末期,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由于南方农田水利的兴修,和水耕火耨法的逐渐发展为精耕细作,水稻的生产普及于长江以南各省。溯其发展的历史行程,则陂堰农业兴治稻田,在北方起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三世纪间,吴蜀荆襄的高田逐有兴起。至七八世纪,就逐渐替代了火耕水耨的农业,而普遍于江、浙、皖、赣、鄂、湘、川各省,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由北方向南方发展途径。等到十世纪后,江浙间圩田种稻的实现,使靠近江河湖海的低地,都可以获得稳定可靠的生产。而梯田的发明,又使有水源丘陵地亦可种稻,因而产生了一套精耕细作的制度,从十二、十三世纪的江浙向皖赣湘川陕发展,十六、十七世纪后又向粤桂闽滇黔发展,这是稻作生产技术由东向西且向南发展的途径。

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带,华北则渔阳开稻田、河内产好稻。马援引洮水种秔稻,虞诩复三郡,激河浚渠为屯田,因而甘肃宁夏亦有稻产。西北则河西地方稻收丰衍,西域南疆、北疆都有稻产。东北则卢城之稻,渤海所贵,自朝鲜人移入延吉后,稻产量遂大有增加。唯稻在北方虽有生产,但皆集中于少数栽培有利地区,不像南方的普遍栽培。自1951年后,北方水利广事兴修,于是北方种稻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水稻面积增加了很多,其中北方增加比重更大。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一百年间,由于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使农业生产在育种、栽培、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迈进了一大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水稻种植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南方水稻区各省和中部水稻区各省单季稻改双季稻。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浙江等省间作稻改连作稻。江西中稻改早稻,收后再种秋作。淮河流域以北各地旱田改水田。南方夏稻冬闲改夏稻冬作,如四川的冬水田改两用田,苏北的沤田改旱田。北方稻区提高复种指数。另外中籼改一季晚粳尤为有利。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一年的这些新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熟悉的稻米。 一粒稻,从长江边,走到我们的碗里,用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发表文章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强盛才是历史常态发表文章 中国历史简述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土地,正是这些原因让我更加近乎苛刻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中华 的历史文明很早就的产生了,纪元前8000年左右就有了一些简单用泥土做的容器,说明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培育粮食,并用这些容器储存它,这很重 要,因为农业的发展使文明的产生有了可能https://blog.csdn.net/baymoon/article/details/1488755
3.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随着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并减少用种量,那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4.水稻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水稻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提供了全球近50%人口的食物来源。水稻增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到2050年,全球人口增长预期将超过90亿,要求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稻米消费国。如何用全世界7%的耕地https://www.cdstm.cn/gallery/media/mkjx/qcyjswx_6683/202011/t20201130_1038179.html
5.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给我国带来什么贡献内容摘要:袁隆平于1964年在我国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1973年便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是杂交水稻历史性的一次突破,而在2020年杂交水稻双季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1530.76kg,在杂交水稻的发展史中,袁隆平的功不可没,因此他也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一、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1、在1964年,袁隆平便在http://field.10jqka.com.cn/20221027/c642514510.shtml
6.稻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文/惠富平 我们知道,古文明的基础是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经济,所以有人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将世界古文明分为“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中国的粟作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等。不过,这些粮食作物支撑的都是旱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6/21/7442640_685094632.shtml
7.“文献名邦”的真容剑川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价值简述剑川海门口是剑川木雕发展的源头,是中国最大的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遗址,这一建筑群是剑川木雕工业产生的源头。剑川还保留着唐代以来直到清代以前的古建筑群,有石宝山古建筑群,包括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金顶寺;景风阁古建筑群,包括灵宝塔、景风阁、棂星门、文武庙;满贤林---金华山古建筑群;剑川古城民居https://ynghy.cn/h-nd-802.html
8.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中国科学院大学 雁栖三层南区流通阅览书库 在架上 S511-092/3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四层中文自科图书区 在架上 66.14042/456.11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 分享 相关推荐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 ISBN:7109019977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1991 杂交水稻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d290296b020e5f622e0113542b46d280
9.我国水稻种植梯田牛耕灌溉和谷米加工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中国水稻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 水源主要有以下两类。 1.从山溪上游引水 在我国南方的山区,一般都有一条山溪,顺着山谷急流而下,不管天气如何干旱,山溪从不缺水。 水源就由山溪上游,修筑堤坝,依着山势,开凿出很长的一条条水圳(水道)。溪水沿着水圳平缓地流到各处水田的最高https://www.meipian.cn/prs0a5h
10.艰难奠基,新中国前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工业史打印页面,新中国前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工业史 大神贤惠 前言 这是一段被重重迷雾遮盖的历史。这是一段人类历史上最悲壮最感人的历史。了解并理解这一段历史,大家才会知道,今天的成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不要忘记毛泽东时代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经济革命三十年。 如果你不知道这段苦难却波澜壮阔的感人悲壮的历史,那不是你的错,因为https://www.hswh.org.cn/e/DoPrint/index.php?classid=34&id=59096
11.《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最新章节袁隆平著版权信息免费 上篇 国内杂交水稻发展 免费 第1章 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 免费 第1节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端 免费 第2节 三系配套的基本原理 免费 第3节 籼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 免费 第4节 籼稻三系恢复系的创制 免费 第5节 杂交粳稻育种 免费 第6节 三系法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与栽培技术 免费 第2章 两系法杂交水https://m.zhangyue.com/chapter/12538436
12.查补易混易错点03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商业、城市经济(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 对外贸易兴盛--经济重心南移--边疆地区开发。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1.原始社会 农业: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典型代表:河姆渡人(水稻)、半坡人(粟)。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8pt3677ct10840n296257.html
13.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第四章 开元盛世: 古代中国的巅峰 第五章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转折 (1) 根据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大唐建立的时间及都城? (2)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是因为实行什么民族政策?他开创了哪一治世局面? (3) 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她对科举制度有何创新发展? http://xaeduyun.cn/s4aqt/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1825e2b2e01828c2753cb1a9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历史五年真题(2019-2023)分项汇编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资料收集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资料收集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新中国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03/710413501300604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