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的特殊栽培——《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十)

以上所述为水田育秧栽培的一季稻,是最普遍的稻作。此外,还有旱稻、再生稻、间作稻、连作稻、混播稻、浮水稻等特殊栽培方式,现分述如次。

(一)旱稻即陆稻,古籍上也称陵稻。旱稻的起源甚早,甚至有人主张旱稻的栽培先于水稻(详见第一章水稻和陆稻的分化部分)。但因水田栽培的稻作发展很快,其规模远非旱稻可比,因而旱稻显得似乎是一种不普遍的特殊栽培。专门叙述旱稻栽培的首见于《齐民要术》旱稻第十一,因为是直播,其栽培方法主要同北方旱地种禾黍等的整地、除草要求类似。所不同者要求浸种催芽后再下种。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山区旱稻常常不是单作,而是同其他作物混播(详见第一章)。

古籍中提到“再熟”的很多,后人不辨,常常简单地当作一年两熟,而且是连作稻的二熟,是十分不妥的。必须针对其“再熟”的具体所指及其当时的农业生产背景,加以判别。常见如《临海异物志》有:“丹邱谷,夏秋再熟”一句,今人即注释为“似为双季稻”[2]。更有人迳直认为是双季连作稻。《异物志》作者沈莹为三国吴人,于是说浙江临海在三国时已栽培连作稻。《异物志》原书已佚,浙江《太平县志》(嘉庆十六年,l811年)在转录时,误为:“《异物志》云:丹丘谷,夏秋冬三熟。”虽然错录成夏秋冬三熟,但该志却正确地指出:“盖分早、中、晚三禾,非一田所收。”同样,如《宋史·太宗本纪》:“至道……二年(996)……处州稻再熟。”《宋史·五行志》。“景祐元年(1034)十月,孝感、应城二县稻再熟。”类似这种再熟稻完全属于再生稻而非双季稻。这种再生稻是逢上丰收年气候条件合适才大面积发生,故予以记载。

(三)间作稻又名挣稿、稏禾、掺稻、寄种、寄晚等。

到清代间作稻的记述日见增多,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省。清代最早记载见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江西《萍乡县志》卷一,其次为乾隆五年(1740)的《临川县志》卷十六:“其一岁再收者,先树籼,在立夏前,后树粳,在立夏。所谓再熟之稻也,县多有之。”江西宜黄等地称间作稻为“稏禾”,“稏禾子,四月间于早禾行内插秧,俟早稻收割,耘之,九月好获。”[4]

浙江方面乾隆五十三年(1788)《宁波府志》卷二十八及嘉庆十六年(1811)的《太平县志》(今温岭县)都有间作稻记载,反映了浙江沿海从浙南平阳至宁波这一狭长稻区(约北纬27°~30°)都有间作稻的分布。

湖南、广东的间作稻的记述都见于清末的方志。[《浏阳县志》在嘉庆廿四年,《海南县志》在道光年间(1821~1850)]。可能是方志记述不完全有关,更可能由于闽广等省盛行另一种间作方式所谓“夹根稻”有关(详下)。

(四)夹根稻又名寄种、芮稻等。

夹根稻在两广的异名很多,在广西又名合根,懒人禾:“夹根。一名合根,又名懒人禾。每年插稻一次,晚稻即不下种亦有收成。其法:于早稻播种时,夹晚稻种子于内,一并栽秧。获早稻后,仍留所夹种子原苗发生,故名。宜湴田(湴,泥田之意)及深泥田。”[5]广西方志中还有说明晚稻种子和早稻种子掺和的比例的,从早十晚一到早晚各半都有,名称也因而不同。如《思恩府志》载:“有与番谷(即早稻)搅匀下秧,其种止掺番谷十之一。及分种后,其苗抽在番禾中。一本只一二芽。番禾熟则并刈之。刈后乃抽芽大发。至十月乃熟者。土人谓之搅番稻。其谷细长无芒,米精白而粘,亦秫类也。”“又云,一名混交谷。下秧时与穋谷(即早谷)交匀齐种,可省两次犁田之劳。至七月穋谷既获,混交谷即大发。九月始收。”“又云。参杂稻,以两种参半种之,六月收时,养其苗,九月再收。米多浆汁,有秫味。”[6]

夹根稻在广东的异称有“撑子”、“芮稻”、“捞*{艹稿}田”等。《五华县志》(1948)卷五云:“撑子。此系早谷、冬谷混合播种,与普通早稻同时莳,至六月收割后,不用犁锄,原根再行抽苗,十月与冬稻同时收获,收成略欠。”《灵山县志》(嘉庆二十五年,l820年)卷八云:“早种时即杂晚种下者,早收后,晚种始出,谓捞*{艹稿}田。”《石城县志》(今廉江县)云:“芮稻。二月与早种拌擂。刈早禾后,乃芮生。”[7]芮稻之芮,按字典上释义不可解,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谓:“芮稻,稻之最迟者,二月种,至十月熟。”则本来是迟熟的晚稻名称,用来种夹根稻,也称芮稻。

(五)连作稻又名翻稻(番稻)、番耕等。

连作稻的起源最初在珠江流域,因为气候条件容许月月可以播种。所以《山海经·海内经》(公元前3世纪)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播琴即播殖。东汉《异物志》提到:“稻一岁夏冬再种,出交趾。”(原书佚,据《齐民要术》转引,汉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在考古发掘方面,广东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有犁田收割和插秧的操作情况,“当时可能已经实行二造制和移栽秧苗的新技术”[13]。(图4—27)

浙江的连作稻最初也见于明后期天启年间,王象晋《群芳谱》谷谱云:“乌秈,早稻也,粒大而芒长……浙中以供宾客及老疾孕妇。三月种,七月收,其田以莳晚稻,可再熟。”

现在再回到长江流域各省,可以从方志的追踪中知道。自清初康熙乾隆开始,直至清末民初,连作稻的记载逐渐增加起来,各省的记载有多有少,有早有迟,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见表4—6)。

连作稻的种植除了要求较多的肥水条件外,在栽培技术上要求通过育秧的手段克服晚稻迟插的季节矛盾。因为连作晚稻的品种来自单季晚稻,改作连晚以后,本田生育期大大缩短,当然影响产量。如果简单地延长秧田的秧龄作为弥补,则很容易在秧田发生提早拔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明末的《天工开物》中已经有了办法:“六月刈初禾(即早稻),耕治老藁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播。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暵干无忧。”这种再生秧的技术是通过控制水分供应,以抑制其生长,但能满足延长秧龄两个月(以弥补本田生育期缩短)的要求。这种技术恰恰发生在江西宋应星的故乡,决非偶然。有关连作晚稻培育再生秧的记载,明清农书及方志中皆无所见,仅《天工开物》一家独载,弥足可贵[16]。

(六)冬稻又名界稻,雪种,寒稻。

界稻的意思是指“十一月种,至四月熟,界在两年,亦曰三时稻”[17]。“有晚稻收后,十月复种,至次年四月收者,谓之寒稻,言耐寒也”[18]。“苍梧岑溪又有雪种:十月种,二月获。即一岁三田,冬种春熟也”[19]。

岭南的冬稻在某些偏僻地区,尤其是海南岛,目前还有冬稻的种植。中国岭南的冬稻相当于孟加拉印度的所谓boro稻,也是生长在11~5月之间。这期间在东南亚为干季,也名NaliNjce海南岛的冬稻“适于山田特别是冷底烂泥田栽培,在低洼积水地区栽培冬稻,在龙舟水到来之前收割,可以避开涝害”[24]。龙舟水即指雨季到来。

由于历史文献一再提到一岁田三熟或一岁再种,冬又再熟,遂给人以错觉,似乎南方一岁三熟稻很普遍。其实一岁三熟只表明气温条件允许这样种,更多的仍是一岁两熟的连作稻或间作稻。丁颖对此有明晰的解释:“广东稻田就同一稻田言,只有两季连作及两季间作二类。连作之在广东内地者为四五月植,六七月收,在海南岛者为一二月植,六七月收,海南岛之更早者则约十一月植,三四月收,此在广东均名之为早造。若晚造则不论广东内地及海南岛均为七八月植,十至十一月或十二月收。间作制,盛行于二区域,一为珠江三角洲之深水园田,为避免八月洪水,使移植秧苗易于受害起见,故特于早造植后约二周间,间植于其行间。二为粤北如南雄一带因冬季早寒,故亦取早造行间植晚植法。此外,所谓三季制,实则为冬作制,乃珠江沿岸以至南路夏秋水淹地方,随秋水退去之时期,迟早于十至十二月移植,逾年四至六月收获,故在广东名之为雪禾,并非同一稻田可收三熟。然在海南岛之灌溉水丰饶地方其早造已于十一月移植,若用短期生种,则三、四月植,七、八月收,固有三造可能,唯普通罕见行之。”[24]

(七)深水稻又名浮禾、深田红等。

深水稻分布于江湖附近积水的地方,从广东至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都有见记载,但没有专门的文献叙述,而是散在明清的方志中,以水稻品种的名称出现,如深水红、一丈红、顺水红、船稻等,使人一望即知道是耐水淹的品种。间或也附简短说明的,如“又有大禾稻,须芒及寸,种塘中与水俱长,茎丈余,正月播谷,九月乃登”(广东高要县)。“观音柳,苗强,水不易没,农多种之”江苏宝应县)。“又一种长水红,粒最长,积三粒可盈寸,极涝不伤”(江苏江阴县)。“料水白,岁遇甚潦,辄能长出水上”(浙江山阴,今绍兴)。

明清方志中有深水稻分布的县为广东高要的“大禾稻”;湖南城步、新宁的“冷水红”;永明的“冷水粘”;永兴的“冷水糯”;湖北汉阳的“骑牛撒”(指水深人要骑在牛背上播谷),罗田的“水葡萄”;安徽六合、五河的“深水红”;巢县的“深水糯”;江苏扬州的“深水红”;宝应的“观音柳”;泰州的“深水红”;吴县的“丈水红”;浙江山阴的“料水白”等。

从这些深水稻的名称和简述可知,大多数的深水稻为红粒的秈稻,也有部分是糯稻。红米以及有芒是更接近野生稻的性状。

以上品种名称系以清《授时通考》卷22谷部所录《直省志书》全国明清方志中3000余个水稻品种中寻找出来的,一共只有10多个,这是因为还有许多深水稻的名称并不在命名上表达出来,如青粘、麻粘、桐子糯、背背糯、葡萄黄、叶里藏花等,如没有文字说明,便不知道它们是深水稻。所以遗漏的很多,更谈不上有关深水稻生育期和栽培特点的叙述了。据现代调查研究,深水稻实际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浮水型的,稻茎随水伸长,可达300~500厘米,水退后能横卧生长,生育期长达280天以上,谷粒有芒,近似广州野生稻,唯谷粒不易脱落,结实率高象栽培稻,如广东高要的深水莲(即大禾)。另一种为深水型,稻茎直立水中随水涨而伸长,约达170~200厘米。生育期一般在200天以下,性状更接近普通的栽培稻,分布面较广,如湖北洪湖一带的青粘,湖南的麻粘、泅水糯,云南的花高脚等。这两种类型的品种,籼、粳、糯都有。深水类型和浮水类型的栽培技术如播种育秧、施肥、田间管理各有不同,详见《中国水稻栽培学》[25]。

(八)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有文字可查的,最早见于三国的蜀时:“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26]郫县在今四川川西平原成都西北42里。子鱼即小鱼,黄鳞赤尾可能即指鲤鱼。这段话没有明确指出是稻田养的鱼,但汉代的池塘养鱼多为鲤鱼[27],陂塘和稻田灌溉关系密切,加上稻田冬季也积水,客观上有利于养鱼和这些小鱼的自然繁殖。

考古发掘方面1978年四川勉县东汉墓出土了红陶水田模型一件,长39厘米,宽22厘米,高3.5厘米,中间有田埂将田面分为左右两块,上面放置有18件泥制水生动植物,如荷、菱、萍、鼈、鱼等,内草鱼、鲫鱼四条。又在三国蜀墓中也出土水田模型一件,田面分为大小不等六块,也有水生动植物,其中鱼类四个。因为这些水生鱼的模型系放在水田模型上,发掘者认为是稻田养鱼的证据,从而把上述文字记载再推前200年[28]。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连的山区侗族人(百越后裔之一),他们的祖先也是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以后迁徙到山区仍设法在稻田养鱼,十分普遍,反映在结婚宴会上新郎回敬姑娘们“挑战”式的提间时,答道:“小小瘦田长野草,鱼儿不肥稻儿少;妹家河深急流涌,卷走田鱼卷走苗。”[30]

稻田养鱼的起源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长期有浅水的沼泽地种植水稻,那里本来就有野生的鱼儿。此外,发大水的时候,河湖池塘的鱼儿会游到稻田里,水退后留在田里,也会启发人们在稻田养鱼。至于深水稻田更是理想的养鱼场所。广东一带的“塱田、塘田种植深水稻,多同时养鱼。或种稻一年,养鱼一年。或种稻二年,养鱼一年,互相轮换”[32]。因为轮换可使养鱼后的稻谷产量一般比连作稻增产,高者可达六成。而在养鱼的年里,鱼的总产量也较多。

稻田养鱼虽有增加动物性蛋白质的经济收益和除草、除虫、鱼粪肥田等好处,从而获得推广,但在栽培管理上也带来新的矛盾,如稻田需要排水烤田时,必须预留蓄水坑,为了保持水层养鱼,有的地方将稻种在畦面上,鱼养在深沟中,在稻田起畦开沟等都增加劳力和管理负担,提高生产成本。在现代普遍使用农药、化肥的条件下,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毒害的问题。

注释:

[1]朱熹:《奏巡历至台州奉行事件状》,《朱文正公集》。

[2]张崇根辑校:《临海水土异物志》,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3]长谷逸真:《农田余话》(约14世纪)。

[4]《宜黄县志》道光四年(1824),卷十二。

[5]《陆川县志》(1924),卷二十。

[6][7]转抄自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1834)九,再熟之稻部分。

[8]安徽《怀宁县志》(1915),卷六。

[9]《桐城续修县志》(1827),卷二十二。

[10]《武昌县志》(1885),卷三。

[11]江西《广信府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卷二。

[12]游修龄:《御稻存疑》,《中国农史》,1982年第l期。

[13]广东省文管会;《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发掘报告》,《考古》,l964年第9期。

[14]清·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1834),江南再熟之稻。

[15]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l985年第4期。

[16]游修龄:《<天工开物>(原书误作《开工开物》。——录入者)的农学体系和技术特色》,《农业考古》,l987年第l期。

[17]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谷》。

[18]广西《思恩府志》,据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转录。

[19]广西《梧州府志》,据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转录。

[20][24]彭世奖。《历史上岭南水稻的特殊栽培及其展望》。

[21]据《初学记》卷八转引,原书佚。

[22]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物产·琼崖化黎区·生产事业》。

[23]《齐民要术》卷二引。

[24]丁颖:《广东稻作一年三熟说解》,《中国稻作》,1948年7卷第3期。

[25]丁颖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第二十章稻的特殊栽培,农业出版社l961年版。

[26]《魏武四时食制》,转引自《渔史文选》第一辑,中国水产学会。

[27]邢湘臣:《稻田养鱼小史及其现实意义》,《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28]郭清华:《勉县出土稻田养鱼模型》,《农业考古》,l986年第l期。

[29]《淮南子·原道训》。

[30]《贵州风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l985年版,第l24页。

[31]岩温扁、岩林译:《傣族古歌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l981年版

[32]丁颖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第二十章,农业出版社1961年版。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一年的这些新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熟悉的稻米。 一粒稻,从长江边,走到我们的碗里,用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发表文章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强盛才是历史常态发表文章 中国历史简述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土地,正是这些原因让我更加近乎苛刻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中华 的历史文明很早就的产生了,纪元前8000年左右就有了一些简单用泥土做的容器,说明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培育粮食,并用这些容器储存它,这很重 要,因为农业的发展使文明的产生有了可能https://blog.csdn.net/baymoon/article/details/1488755
3.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随着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并减少用种量,那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4.水稻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水稻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提供了全球近50%人口的食物来源。水稻增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到2050年,全球人口增长预期将超过90亿,要求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稻米消费国。如何用全世界7%的耕地https://www.cdstm.cn/gallery/media/mkjx/qcyjswx_6683/202011/t20201130_1038179.html
5.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给我国带来什么贡献内容摘要:袁隆平于1964年在我国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1973年便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是杂交水稻历史性的一次突破,而在2020年杂交水稻双季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1530.76kg,在杂交水稻的发展史中,袁隆平的功不可没,因此他也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一、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1、在1964年,袁隆平便在http://field.10jqka.com.cn/20221027/c642514510.shtml
6.稻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文/惠富平 我们知道,古文明的基础是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经济,所以有人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将世界古文明分为“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中国的粟作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等。不过,这些粮食作物支撑的都是旱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6/21/7442640_685094632.shtml
7.“文献名邦”的真容剑川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价值简述剑川海门口是剑川木雕发展的源头,是中国最大的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遗址,这一建筑群是剑川木雕工业产生的源头。剑川还保留着唐代以来直到清代以前的古建筑群,有石宝山古建筑群,包括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金顶寺;景风阁古建筑群,包括灵宝塔、景风阁、棂星门、文武庙;满贤林---金华山古建筑群;剑川古城民居https://ynghy.cn/h-nd-802.html
8.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中国科学院大学 雁栖三层南区流通阅览书库 在架上 S511-092/3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四层中文自科图书区 在架上 66.14042/456.11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 分享 相关推荐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 ISBN:7109019977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1991 杂交水稻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d290296b020e5f622e0113542b46d280
9.我国水稻种植梯田牛耕灌溉和谷米加工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中国水稻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 水源主要有以下两类。 1.从山溪上游引水 在我国南方的山区,一般都有一条山溪,顺着山谷急流而下,不管天气如何干旱,山溪从不缺水。 水源就由山溪上游,修筑堤坝,依着山势,开凿出很长的一条条水圳(水道)。溪水沿着水圳平缓地流到各处水田的最高https://www.meipian.cn/prs0a5h
10.艰难奠基,新中国前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工业史打印页面,新中国前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工业史 大神贤惠 前言 这是一段被重重迷雾遮盖的历史。这是一段人类历史上最悲壮最感人的历史。了解并理解这一段历史,大家才会知道,今天的成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不要忘记毛泽东时代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经济革命三十年。 如果你不知道这段苦难却波澜壮阔的感人悲壮的历史,那不是你的错,因为https://www.hswh.org.cn/e/DoPrint/index.php?classid=34&id=59096
11.《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最新章节袁隆平著版权信息免费 上篇 国内杂交水稻发展 免费 第1章 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 免费 第1节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端 免费 第2节 三系配套的基本原理 免费 第3节 籼稻三系不育系的选育 免费 第4节 籼稻三系恢复系的创制 免费 第5节 杂交粳稻育种 免费 第6节 三系法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与栽培技术 免费 第2章 两系法杂交水https://m.zhangyue.com/chapter/12538436
12.查补易混易错点03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商业、城市经济(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 对外贸易兴盛--经济重心南移--边疆地区开发。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1.原始社会 农业: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典型代表:河姆渡人(水稻)、半坡人(粟)。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8pt3677ct10840n296257.html
13.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第四章 开元盛世: 古代中国的巅峰 第五章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转折 (1) 根据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大唐建立的时间及都城? (2)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是因为实行什么民族政策?他开创了哪一治世局面? (3) 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她对科举制度有何创新发展? http://xaeduyun.cn/s4aqt/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1825e2b2e01828c2753cb1a9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历史五年真题(2019-2023)分项汇编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docx,资料收集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资料收集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新中国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03/710413501300604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