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农家篇(君民共耕)

“亚圣”孟子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然而有个与他同时代的人却极力主张“君民共耕”,统治者应该与老百姓一样自食其力,他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许行。坚持这一主张、反映农民思想、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学术派别,就是“九流”中的“农家”。

一、农家起源——神农与后稷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神农是农耕文明的开启人。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人们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采不到野果、野菜或捕不到动物时,就只有挨饿受冻了。为改变这种状况,神农砍来木料,制作了耒、耜等农具,向大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并与大家一起耕作。他因此被奉为农家之祖,并与燧人氏、伏羲氏并称“三皇”。

神农此人是否真实存在,现在尚难以断定,但神农教耕的传说,确实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原始农业的情况。同时,这一传说也体现了当时人人劳动、平等互助的社会现实。

感应受孕生神农

传说神农的父亲是少典部落的首领,而他的母亲名叫安登。有一天,安登在华阳游玩时,感应神龙之气而受孕,在姜水河畔生下了神农。神农生具人面龙额,下地三个时辰便能说话,五天便会走路,七天便长全了牙齿,三岁就会做稼穑的游戏了。

神农同情百姓疾苦,以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开创了华夏农业文明,这就孕育了后来的民本主义思想。而且,在有关神农的神话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探讨了农业技术的起源,包括制作农业工具、考察土地状况等,也包含着技术层面思想的发展。所以,人们又将后世的农家称为“神农学派”。

后稷是继神农之后,中国农业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官。因为他出生时的情况比较怪异,家人认为是不祥之兆,便将他抛弃在田野里。没想到,动物们纷纷来保护这个小男孩,一些雌性的动物还给他喂奶吃。人们索性又把他放在冰上,可是人还没走远,天上的鸟都飞下来,用翅膀给这个小男孩遮挡寒气。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个孩子不一般,就又把他抱回来交给他的母亲抚育,并给他取名叫“弃”。

弃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学着大人的样子采集植物的种子,并学种麻和大豆。长大后,他对种植各种庄稼的兴趣更加浓厚,不仅懂得因地制宜种植作物,还精通选种、拔草等农田管理技术。此外,他还能从作物成熟的早晚及外观性状,来辨别作物的类型。

经过长期的耕作实践,弃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他种的庄稼横竖成行、整齐划一,大豆茂盛、谷粒饱满。附近的人们听说他很会种庄稼,便都跑来学习,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农耕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大家。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粮食连年丰收,进一步减弱了人们对渔猎和采集的依赖。

神奇的大脚印

据说,后稷的母亲名叫姜螈,属于有邰氏部落。一天,她到郊野去求神,在路上看到一对很大的脚印,便好奇地用自己的脚去比试这双脚印。她的脚刚踏上脚印,便感到全身一震,回到家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不久,姜螈就生下了后稷。

弃的事迹很快传遍整个部落,尧帝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农师”,指导部落群众进行耕作。到了舜帝时,弃又被请来担任最早的农官——后稷,主管部落联盟中的农事。此后,人们便都称他为“后稷”了。

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把他安葬在“都广之野”。那里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土地肥沃,各种农作物都长势极好。传说,通往天上的梯子就位于它的附近,因此每到收获季节,还会出现凤凰率百鸟起舞的奇景。

战国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农业生产正由奴隶制转化为地主制。诸子百家中各家的学说几乎都包含了重农的思想,都涉及农耕的问题,而它们又都是为政治主张服务的。这种对农事的广泛争论,为许行的农家思想体系的创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许行——“君王亲耕”的希冀

许行,著名的农学家、思想家,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他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以打草织席为生。

他与孟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是先秦时代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留下姓名的农家代表人物。他没有留下关于自己学说的专著,有关他生平的资料也极少,只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存有他见滕文公之事,从中略可窥见其思想主张之一斑。

据载,对神农学说颇有研究的许行从楚国到了滕国,主动拜访滕文公并对他说:“我从远方而来,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在您这里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做您的百姓。”滕文公便收留了许行和他的几十位弟子。

许行和弟子们身穿粗麻布衣服,亲自耕种,并用收获的谷物、织的席子和草鞋来换取农具和生活用品。不久,儒家弟子陈相和陈辛兄弟二人也背着耕田的犁锄从宋国来到滕国。他们拜见滕文公,并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王的百姓。”于是,陈氏兄弟也在滕国住了下来。

反对不劳而获

许行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获。他认为,“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国君设仓库储存米谷,以及设府库积聚财货,都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的行为。同时,他还一并否定国君对仓库、府库所存之物的拥有权。另外,他还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价格,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的欺诈行为。

一天,陈氏兄弟与许行不期而遇,许行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平等劳动、分工互助、等量交换等学说,陈氏二人大为悦服,便抛弃了以前所学的儒家的那一套,跟着许行学习起神农学说来。

后来,陈相去拜访孟子,传达了许行的一些言论和思想。如:“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库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听后大为光火,当即对许行口诛笔伐,许行的思想却也因此幸而得以留存。

许行认为,滕文公施仁政,可算有德,但还没有达到圣贤的境界。真正的贤君,应该“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也就是说,要亲自下田与人民一起耕种,自食其力;要一面自己做饭吃,一面治理国家。许行这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反对不劳而获的主张,体现了其消除阶级差别、追求社会平等的朴素的社会理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职业分工是生产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君民共耕”是不切实际的。

这就难怪孟子一听到许行的主张,就大力反驳了。孟子还通过陈相了解到,许行除了吃的粮食是自己种的外,戴的帽子、做饭的锅、耕田的农具等,都是拿其他东西换来的。于是,孟子指出,由于分工不同,人们的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自产,国君更不可能一面耕种田地,一面治理国家。

孟子由对许行的评判,得出了一个影响千古的著名结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其实,“君民共耕”或许原始社会的氏族首领真正实行过,但到了后来,帝王们每年正月搞的“亲耕”——亲自扶犁耕田,只不过是一种仪式,只是为了劝课农桑而已。如《谷梁传》就记载:“天子亲耕,以共粢盛。”很显然,这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三、氾胜之——西汉农业技术专家

氾胜之,氾水人,西汉农学家。其先人本姓凡,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氾水,因此改姓氾。氾水是济水支流,位于今山东曹县北20公里与定陶县分界处。

氾胜之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在汉成帝时,出任议郎、劝农使者。他曾在包括整个关中平原的三辅地区推广农业,教导种植冬小麦,而且颇有成效。许多热心于农业生产的人都前来向他请教,关中地区的农业因此取得了丰收。

他本人可能因为推广农业有功,由议郎提拔为御史。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外还有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他著的《氾胜之书》共2卷18篇,是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

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是古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尧、舜的农师,周人的祖先后稷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以后重农一直为周王朝的基本国策。战国末期,秦国便是凭借关中雄厚的经济实力完成统一大业的。

西汉建立以后,非常重视关中地区的农业,兴修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先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关中地区推广种植冬小麦,后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和改良农器。约60年后,氾胜之踏入了赵过曾经为之努力的领域。

搜粟都尉赵过

赵过,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古书记载,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按“三犁共一牛”即三脚耧。又《汉书·食货志》记载:“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他主持创造了三脚耧,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氾胜之继承了前人的重农思想,认为粮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谷帛是统治天下的根本。他主张备荒,把稗草和大豆列为备荒作物倍加注意。氾胜之不仅在思想上重农,而且还身体力行,进行了区田法的试验,列入此项试验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麦、大豆、胡麻、瓜瓠等农作物,目的就是为了既扩大耕地面积,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但是,氾胜之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人多地少。关中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开发,良田沃土早就被利用殆尽,余下的那些荒地,多位于山地、丘陵、陡坡地带,一般倾斜坡度较大,利用起来困难重重。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突显。一些农民无地可耕,被迫转而从事工商业。这直接导致了农业的异化,在当时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汉政府曾经多次将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苑囿、公田、池田等借给贫民,但这个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十分有限。为此,氾胜之创造了“区田法”,“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这就提高了荒地的使用价值,扩大了农田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少人多的问题。

在区田法的基础上,氾胜之还总结了一系列的作物栽培技术。他将自己收至亩40石的试验结果上奏到朝廷,冀望有助于解决当时关中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出于同样的原因,氾胜之还提出了桑、黍混播的集约栽培法。

此外,氾胜之还提出了耕作的总原理和具体的耕作技术,并列举了十几种作物的具体栽培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作物栽培总论和各论的基础,其著作《氾胜之书》的写作体例也成了中国传统综合性农书的重要范本,这些足以证明氾胜之对中国农学的贡献。

四、出发点——以民为本,重农抑商

尽管许行这位农家的真正开创者并未留下专著,但“神农学派”的传人却很可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过学。传说由稷下学宫中的讲师编撰的《管子》(托名管仲所著)一书,包罗各家思想学说,农家学说自然也列于其中。

一般认为,《管子·地员篇》就是农家的著作,而《牧民》《权修》《五辅》《八观》等篇也大篇幅记述了农家的思想。由于当时的平民绝大多数都从事农耕,所以“重农”也就是“重民”,重农倾向必然会发展为民本思想。《管子》中有关农家的内容,着重体现着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

在农家看来,“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民心是不可违背的。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由此可见,农家通过“民心”这个概念,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还要进了一步。

忠爱民,是农家关于治天下的基本主张。他们看到农民耕种田地很辛苦,因而要求统治者体恤百姓,不可巧取豪夺。《管子·权修篇》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就是要求统治者约束自己的行为,减轻赋税,轻徭薄役,不对百姓剥削太重;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这虽然已经打破了许行的人人平等参加劳动的主张,但这样的改变无疑更易为统治者接受和施行。

修饥馑,救灾荒

农家认为,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等“五害”,严重地危害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他们强调,君主要想巩固统治,就必须扫除“五害”,要“修饥馑,救灾荒”。在农家看来,水灾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尤应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首先,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为命;如果百姓无谷,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必须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首位。

其次,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在先秦时于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军粮和稳定的兵源,而这两项都要通过发展农业来提供。

再次,农业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劝民务农,使民风淳朴,就更容易加以利用和役使;还会使百姓举止持重,减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的机会;将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防止他们随意迁徙,能保证政令的推行,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农家认为,商业是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商人不会创造财富,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同时,商人还要吃饭和穿衣,要大量消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布帛。而且,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因此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在包罗万象的杂家名著《吕氏春秋》中,也有很多阐述农家思想和农业技术的内容。其中提到,可通过统一度量衡来避免商业投机行为。具体做法是,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两个月中,由国家组织人力划齐度量单位,统一衡称,平整量器。这开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先河,与许行的主张相比,有了更大的进步。

五:天、地、人——农业的三维组合

《淮南子》中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

众所周知,古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时”,即阳光、雨水等气象条件,以及“地利”,即供作物生长的土地,而要使上述“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发挥有益的作用,还需要生产者不惜体力和智力,对农作物进行良好的管理。对农业生产来说,“天—地—人”的三维组合异常重要,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发展农业生产要下尽地财。在古代,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唯一场所,农业生产不可能脱离土地而存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农家所说的土地不单指土壤,而是指土壤、水分、生物等自然条件的综合。耕作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的,“地利”就是用来表示这一复合体的概念。

农家“三盗”

地盗,是指地把苗侵吞了。农人把田垄做得太窄,垄沟做得太宽,田垄看上去就像一条条被困在地上的青龙,上面的禾苗长得像兽颈上的鬃毛。苗盗,是指把庄稼种得太密,不留足行距和株距,即使努力耕作,庄稼也难以长大,这是苗与苗相互侵吞了。草盗,是指有的农人种庄稼不除杂草,杂草把秧苗湮没了。

《管子·地员》篇对“地财”因素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从而将农家的生态农学模式提高到了科学的水平。书中不仅考察了平原、丘陵、山地三种地形的生态关系,叙述了平原上五种土壤适宜生长的谷种、草木,以及水泉深浅等问题,还介绍了丘陵和山地的高下等次、宜生草木、山泉性质等。

此外,书中还将九州之土分为上、中、下3个等级,共18种类型,并讲述了各类型土地的性状。在这个基础上,该书还总结出一个具有一般性的规律——“草土之道,各有谷造”,即“谓此地生某草,宜某谷”,也就是从该地适合什么草生长,推断出适合种植何种谷物。

又说“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并举出12种植物在不同土地环境中生长地位的高下等次作为例证,说它们之所以有高下不同,是因为它们所生长的土地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根据不同的土壤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才是丰收的保证。

再次,发展农业生产要中用人力。农家认为,人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离开“人力”农业生产根本不可能进行,因此极为重视“人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吕氏春秋》还在农家系统内第一次提出了“三盗”的概念,突出了人在农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盗”是指“地盗”“苗盗”和“草盗”等田间管理的三大误区。“三盗”的危害极大,人们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加强田间管理,要在精耕细作上下工夫,如田垄要做得尺寸合适,要保持适当的株行距,要合理除草等。

六、传承与流变——从农家到农学家

汉武帝时,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实现了王朝的大一统。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农家和百家的其他流派一样,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而且,农家学说中的民本主义和平均主义思想,也不合封建地主阶级的胃口,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中国向来以农立国,从事农学研究的群体怎么可能消亡?实际上,农家这一思想流派逐渐转变成了一个科技群体——农学家,以新的面貌崭露头角。农学家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农家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并且他们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光耀古今、大名鼎鼎的人物。

氾胜之,今氾水(今山东曹县)人,西汉农学家。其祖先本姓凡,秦亡时逃至氾水避乱,遂改姓氾。他曾任议郎,在陕西关中地区管理农业生产,因成绩显著升任御史。汉成帝时,他著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书《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反映了当时农业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贾思勰,北魏农学家,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人,曾任北魏高阳郡太守,又经营过农牧业生产,对农业进行过系统的调研,具有深厚的农学功底。南北朝期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贾思勰从传统的农本思想出发,著书立说,介绍农业知识,以求富国安民,于是写成了世界农业学史上最早的专著《齐民要术》。

王祯,字伯善,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元代农学家。他在任旌德县(今安徽境内)和永丰县(今江西省境内)县尹期间,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组织修筑水利工程,劝课农桑,也注意考察农业生产技术,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知识。大约在旌德县任职时,他综合整理平日的笔记,写成了农业科学名著《农书》。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是我国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之一。他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第一名考取举人,7年后又中进士。他一生有30年左右从政,晚年官至礼部尚书、东阁次学士。

徐光启引进西学

徐光启曾经师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翻译过《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著作,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接受并系统地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学知识、水利理论等先进科技的科学家之一。

徐光启很注重研究古代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在天文、历法、火器制造等方面颇有造诣。不过,他平生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还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著述颇丰,其所著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

宋应星,字长庚,明朝杰出的科学家,1587年出生在江西奉新县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他自小聪明过人,记忆力强,不仅熟读经史,而且对天文、地理、农业、植物、医药、工艺、兵器等领域都广泛涉猎。

他曾利用参加会试时往返京城的机会,沿途考察农业、手工业、采矿、冶炼,甚至曾取道景德镇,调查瓷器的生产工艺,积累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后来,他在任职江西分宜县县学期间,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成中国农业史上的巨著《天工开物》。

七、农典——从《上农》到《天工开物》

神农作农书虽是传说,然而中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对农学的研究较早,这却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今存古籍中,最早的农学论文恐怕要数《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以及《管子》中的《地员》等篇。

《上农》篇主要讲重农思想和奖励农桑的政策,《任地》《辩土》《审时》三篇则具体阐述了从耕田、整地、播种、定苗到中耕除草、管理、收获等农业生产的一整套技术、方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

《地员》篇除了介绍植物生态学的知识外,还专门论述了土壤的分类问题,即根据土地的颜色、结构、质地、盐碱性、肥力的不同,结合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把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3个等级18个小类。

《汉书·艺文志》列有农家著作百余篇,现仅知《尹都尉》是讲种植芥、葵、蓼、韭、葱等瓜果蔬菜的,《赵氏》《氾胜之》《蔡癸》是讲耕作、栽培、育种的。

《氾胜之书》是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载有耕田法、溲种法、穗选法、区田法等农耕技术,以及禾、黍、麦、稻、大豆等十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反映了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概况和种植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农书中作物各论的先例。它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宋的《陈敷农书》、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并称中国古代五大农书。

《齐民要术》分93篇,共11万多字,内容丰富,从大田作物中的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到绿肥作物、饲料作物、香料作物、水生植物,以及瓜、果、蔬菜甚至树木无所不包,还全面介绍了农副业中的制酱、酿酒、鸡鸭饲养等。书中对农业生产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还将各种具体操作环节写得相当具体、详细、全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书中还提出了多种提高地力的方法,尤以轮种、套种为佳,即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同时栽种几种作物,使地里的养分尽其所用,并促使地力尽快恢复,比起当时的西欧来要先进得多。

农家的两派

《汉书·艺文志》写道:“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很明显,该书是主张君臣有序、轻视“劳动者”的,但也指出了农家分两派。一派不涉及政治,主要是总结农业技术的经验,谈论农桑树艺,以氾胜之等为代表;另一派,涉及政治,反映古代农民社会的理想,主张人人必须劳动,以许行为代表。

《陈敷农书》,南宋陈敷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陈敷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74岁时写完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书所反映的是南宋初长江下游三角洲的农桑经营情况,是一本典型的地方性农书,也可视为一部自耕农和小经营地主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指导手册。其内容丰富多彩,多有独特的创见和发明。该书不仅记述了耕作、栽培等生产技术,还注重对农业进行系统的经营管理,认为农业经营要有整体的观念和进行通盘筹划,要有计划、有步骤。这种系统的经营管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祯农书》,元代王祯著。该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补充了大量实地考察的结果。全书内容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谱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农业史与主要的农耕技术;第二部分叙述了各种粮食、蔬菜、瓜果与林木作物的栽培与管理;第三部分是“农器谱图”,绘制了各种农具与农业机械的图示近300幅,其中还有许多早已失传的农具和机械,可以说是极为完备。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农业的百科全书,在世界农业科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不朽之作。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内容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其中水利部分共9卷,约占全书篇幅的1/6。在我国古代农书中,把水利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农政全书》水利方面的内容既有水利科技的系统归纳,也有对水利思想的集中阐述;既有他一生水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有对西方水利科技的介绍。这使得该书不仅成为当时我国农业科技的集大成者,也成为总结当时东西方水利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

《天工开物》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古代农业、手工业和矿业生产技术及经验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农业史和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天工开物》全书共3卷18章,所叙述的内容涉及农业及工业近30个生产部门,几乎包括了社会上的各个生产领域。书中各章的顺序是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的,把农业各章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工业各章,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章殿后,体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

THE END
1.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燧取火,以化腥”“教民以渔”的祖先是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燧取火,以化腥”“教民以渔”的祖先是“()”。A.有巢氏B.燧人氏C.包栖氏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https://www.shuashuati.com/ti/c63d07b6a0f34b74b5187d1fae03df2d.html?fm=bd4b121cc3a27778dd44e26f6c06b145a8
2.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燧取火,以化腥骚”“教民以渔”的祖先是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燧取火,以化腥骚”“教民以渔”的祖先是由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网。更多关于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事业单位试题,湖北事业单位常识试题的内容,请关注湖北事业单位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事业单位考试交流群:点击 https://hb.huatu.com/changshi/1590375.html
3.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教民以渔”的祖先是单选题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教民以渔”的祖先是“___”。来源:《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 有巢氏 燧人氏 包牺氏 查看答案 进入APP搜题 进入APP练习 更多相关的问题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作结绳以为网罟,以佃以渔”“教民以猎”的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http://tiku.ixyzh.com/t/db6b9ff9ab10a9fc9c40218bfbe9649b.html
4.华夏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故事后稷教民稼穑以破天荒的创新之举,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之源,摆脱了先民们单靠大自然恩赐的束缚,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奠定了“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基础,把人类带入了农耕文明的新天地。后稷因其功劳卓著被誉为华夏民族的农业始祖。 国画《江山社稷图》——张启盛https://www.meipian.cn/4dm3htie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没有怠君。康熙的继承者雍正、乾隆都很杰出。康熙的皇子中,没有不学无术的庸人,也没有胡作非为的纨绔。他们都有一定的素养,一技之长。这些都同康熙、清朝重视皇子皇孙的教育有关”(见有关具体细节可参阅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闫崇年所著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康熙帝玄烨——对子孙:督教以严》第80http://www.chinakongzi.org/dajiatan/201703/t20170327_127657.htm
6.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教民以渔”的祖先是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教民以渔”的祖先是“___”。A、有巢氏 B、燧人氏 C、包牺氏 答案:B继续查询下一题的答案 【相关内容】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描写女子的外貌,往往神形兼备,别具特色。其中,作者描写(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在乐谱上,用以表示http://m.syiban.com/tiku/3301.html
7.黄氏宗亲网盖闻一姓之兴必由祖烈余读生民思民考什未尝不叹周家世择之而为之后者洵能报本追远于无疆也古之得姓者不一或以国或以官或以字中天以上荒邈难稽愚者,安于固陋图其近而忘远使一脉之传派别之分茫无可据是亦睐于世次之序博考者能憾焉我黄氏始于陆终之后漠唐以来吾族始大而姓赫赫者于闽粤间者则又自宋元之http://www.ihuang.org/a4-01-035-06-0001.htm
8.作文素材之古文中的名言27. [原文]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译文]诚信,是国家的宝贵财产,也是民众的依赖。 28.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春秋)《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落实。 29. [原文]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汉)韩婴《韩诗外传》 https://www.jianshu.com/p/1ad2298a5fa5
9.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打猎捕鱼以接济生活,这是远古人类的基本技术,而要发展这种生产力,工具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周易.系辞下》说:“(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又《尸子》中说:“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教人以猎。”伏羲氏发挥聪明才智,借鉴蜘蛛结网方式,教导部众用绳索编结成网,网禽兽,网鱼虾。工具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https://www.360doc.cn/article/20226523_471038581.html
10.渔民风俗历史文化70年代,渔民陆上定居后,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与外地联系增多,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逐渐与农民接近,渔农之间、城乡之间、大小船之间的通婚也逐渐多起来。渔民男女合婚,一般都以门楣为重,用命卜合婚的不多,但都要经过订婚手续,一般由男女双方看中后,再央人说媒,一改过去都由父母作主的做法。订亲时男方要送衣料作为聘礼,http://binhudangan.wxshidai.com/index/detail?id=67878
11.新闻详情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17世纪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传教、游历、探险、经商等为由,频频进入西藏,试探情报,以待侵略。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二战以后,美国以“西藏独立”为“助推器”,图谋“西化”、“分化”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帝国主义为了把西藏纳入其势力范围,1888年、1904年https://www1.xzmu.edu.cn/myy/getcontent?id=12100&url=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