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

上山,是浙江省浦江县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土丘。2000年秋冬之际,这里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定名为上山遗址。经碳十四测年,遗址年代距今约11000年至8500年。2006年11月,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上山文化”。

2007年至今,经过考古调查与发掘,陆续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分布区域以钱塘江流域的金衢盆地为中心,向南至灵江流域。区域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这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密集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约10000年前,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为什么会集中出现如此规模的上山文化遗址群?答案是这里发现了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农业起源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重大事件,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上山文化的聚落群特征,所呼应的正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也称之为“农业革命”。

这是有依据的。在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普遍发现了水稻栽培、水稻收割、水稻脱壳、水稻食用的物证。比如,通过对小穗轴落粒形态、细胞植硅体、米粒长宽比等特征观察,植物考古学家确定遗址中发现的稻遗存为经过了驯化的栽培稻。又比如通过微痕分析,在遗址出土的石片石器的刃部发现了“镰刀光泽”,确定这就是水稻的收割工具。还有,上山文化诸遗址中,普遍发现石磨盘、石磨棒,这是配合使用的组合工具,相互磋磨,能有效将稻谷的外壳除去,加工出大米。

上山文化的村落定居证据,则主要体现在用来居住的房址和作为村落界址的环壕的发现。尤其是被称为东亚地区最早的环壕,反映了由此开启的漫长农业社会对土地的拥有意识和家园意识的出现。

上山文化与上山文化遗址群的横空出世,正是“农业革命”带来的崭新气象,这一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形成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以浦江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题写“万年上山,世界稻源”,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誉之为“远古中华第一村”。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是对上山文化价值意义的简明概括,也是对上山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中特殊地位的高度评价。

因此,“东亚中心”的最重要一翼是“长江中下游中心”,这个概念的首功归于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学术界一度认为河姆渡遗址就是稻作农业的发祥地,但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与西亚地区的早期农业遗址比较,年代的弱势较明显。

因此,可以认为,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文明的先进区域。这里的早期农业遗址与西亚早期农业遗址的年代相近。稻、麦两种分别哺育了东西方文明的粮食作物很可能在距今10000年之际同时诞生、并行发展。

著名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在其经典的关于“农业革命”与“城市革命”的论述中,认为农业起源是文明形成的开始,而城市出现则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以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以稻作文明为发展主脉,其起源优势和发展的延续优势,造就了钱塘江—杭州湾—南太湖区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版图中的突出地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的认识是: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上山文化遗址无疑是“奠基”阶段中华文明的代表性遗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重要的具有观念形态分析价值的遗存现象。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而彩陶纹饰中出现太阳纹和线条组合极似“卦符”的神秘图案。太阳属于天象系统,在解析中华文明时,“观天象,授农事”被视为知识体系与礼仪体系形成的重要源头。上山文化的彩陶“卦符”,其中之一被研究者释读为“雷地豫卦”,它是否是后世“八卦”系统的源头?鉴于《周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一年的这些新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熟悉的稻米。 一粒稻,从长江边,走到我们的碗里,用了10万年。 https://www.ishaanxi.com/c/2025/0101/3328996.shtml
2.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一年的这些新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熟悉的稻米。 一粒稻,从长江边,走到我们的碗里,用了10万年。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37316
3.中国又增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各国之首留住农耕中国上万年的农耕文明史,这种劳作方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如何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http://www.ynjjjc.gov.cn/html/2022/yunlingyaowen_0527/109509.html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风靡网络平台,金融支农信息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共法律线上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实现全景网络漫游,乡村就业、社保、医保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乡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面向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培训扎实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示范https://xczx.nwafu.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
5.农业范文12篇(全文)一般情况下, 农户参与的基本都是政策类的保险 (包括种植类、养殖类) 。种植类险种包括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 基本涵盖辽宁省主要粮食种植品种。种植类险种中, 还包括设施农业, 保险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设施, 即带墙体、有钢架的设施棚室, 如冷棚。养殖类险种主要包括生猪、奶牛、母猪等大宗畜牧动物。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gacw7dc.html
6.江苏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在进行时:让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活起“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起源地和农耕文化重要传承地,江苏农耕历史源远流长,得益于跨越南北、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和四季分明的优越气候,拥有丰沃的水土资源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孟德富说。 https://www.xhby.net/index/202210/t20221013_7724277.shtml
7.《学校文化建设中校本课程研究》“十三五”重点课题开题报告各个成功的学校的文化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各校的办学特色形成校本课程多元性、可塑性、差异性、激励性、传承性、整体性,经历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文化的鉴别,确立了学校相应的校风、教风、学风,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都会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至于庄重、严肃、豪迈、深沉的校训将成为开发http://www.taoxingzhi.org/newsitem/27775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