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生产到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式转换
关键词:产品生产;社会福利;农业强国
农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阐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调与核心,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所以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既是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针对现代化强国不能有明显短板与弱项而作出的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在已经走过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关键性支撑作用。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育粮食品种及其适应性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组织逐步发展壮大。截止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中国用约占世界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球近25%的粮食,养活占世界约20%的人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有力回击了一度甚嚣的“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3。
一、农业与经济增长:主流理论的偏差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农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且维持着劳动密集的低效率的传统生产模式,所以主流经济学往往视传统农业为低效率的典型形态。上世纪50年代,否定农业增长贡献而推崇通过国家工业化建设以实现经济飞跃一度成为经济学主流思潮,随即诱导了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了优先工业化、忽视甚至损害农业的发展道路。然而,基本的发展事实却是,别说工业发展与经济起飞的实绩远未达到预期,普遍呈现的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国民基本的食物供给也缺乏安全保障(苗洁、吴海峰,2012)。
二、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对传统模式的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国的阶段定位依然是农业大国,从国家农业发展史的经验来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底线要求和重要依托(姜长云等,202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独特的中国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进程,决定了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西方现代化那一套,而必须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独特的农耕文明和基本农情决定了农业现代化也必然是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地广人稀”、“大而粗”为核心特征的美国模式和以“人多地少”的“小而精”为核心特征的日本模式最具代表性,虽然因资源禀赋、人地关系因素而存在模式差异,但“唯生产率”准则和“产品农业”属性成为西方模式的共有特征,必须反思传统农业现代化模式,寻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一)农业现代化的“美国模式”
除了机械化,旨在强化地力、提高产量的化学化过程也是美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典型特征。二战后,为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美国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剧增且大量使用土壤改良剂以调节土壤酸碱度,走上了以化学要素、生物技术“征服”自然和改造农业的实践道路,与此同时付出了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土质退化等不可持续的代价,不仅导致了农业效益递减问题,同时诱发了严重的农业生态恶化格局6。实际上,美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投入大、消耗高、污染强的特点。从投入到产出再到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需要矿石能源(石油)支撑,农业现代化的美国模式实际上是典型的“产品农业”、“效率农业”和“工业化农业”生产模式,严重违背了自然再生产、生态福利化的农业本质。
(二)农业现代化的“日本模式”
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代表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两种典型道路。总的来看,两种模式虽各有不同,但却存续着共性特征:以“生产率”为导向,通过机械化、化学化和生物技术以改造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产品化”、“工业化”和“商业化”。其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农业产品生产的现代化。第一,农业成为工业化产业,但农业本身的禀赋约束和生命特征决定了工业化改造和单位面积的资本投入必将在“地力”的边界值面临着边际增长率递减的困局;第二,工业化改造农业生产也将带来能源的消耗和农业资源的破坏。美国著名医生卡奈尔早就提出了重要警醒:“食物虽保持原有的外形,但大量的生产导致营养成分大不如前,品质发生改变;化学元素虽可暂时提高作物产量,但却无法补充土壤中几近枯竭的全部要素,食物营养价值不断下降”8。显然,农业功利性发展正在诱发严重的食物安全问题,造成人类健康的极大隐忧;第三,无论是企业化的大农场还是集约化的小农生产,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均以市场化逻辑为核心载体,成为政治利益的核心保障,而农业本身承载的文化特质、社会福利在市场化过程中被普遍漠视。
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重构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农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来看,我国已经奠定了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发展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为中国“大国强农”建设做出了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布局,“描绘”出农业强国的发展蓝图。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厚重的农业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农耕文化,基于国情、尊重农情,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新理论,重构发展理念,走中国式农业强国之路。
(一)理解农业的本质:从产品农业到生命农业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后工业时代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正在发生本质性转变,“产品农业”、“效率农业”不仅违背自然发展规律,而且与人类需求和人性本质相背离。农业具有涵养水源、净化大气、增添自然景观等生态价值,也具有承载文明、传承文化的社会价值,农业生产的正外部性催生出农业的本质,即从以产品供给、效率增长为核心的“生产的农业”向以追求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的“生命的农业”的转变。由“生产的农业”到“生命的农业”是一种质的转换,农业的功能也实现从经济功能向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拓展,谋求农业经济价值的色彩逐步消退,而凸显了对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的追求(祖田修,2003)。
(二)大国农业的核心:从竞争、安全到福利观
第二,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竞争观往往会忽视公平与和谐。美国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农业强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但却也是典型的饥饿大国。现阶段,美国“食物无保障”的人数高达五千万以上。农业的过度资本化、企业化使得“资本家倒牛奶”的状况不断发生,食物公平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市场化逻辑,不仅扭曲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纽带,利润最大化的丛林法则及其过度市场化,显著造成了社会的分化与撕裂,而且也扭曲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联纽带,从而使人类失去了与农业自然资源互动中可以获得的美丽生态欣赏的生态福利和生活愉悦、敬畏自然、感知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福利。农业隐含的福利功能不断式微。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面对自然、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的巨大不确定性,必须坚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农业安全底线。中国农业竞争战略思维需要从低成本策略转向低风险策略,不是单从经济成本考虑贸易赢利性,而是从政治成本来考虑国家风险性。同时,也需要从差异化策略转向完备化策略,不是单从比较优势考虑国际分工,而是从供应链断裂来考虑国内供给的产业完整性。应该强调,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们生活幸福程度的衡量标准并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多少,也需要充分考虑人们对生活信念、生活方式以及在生活环境中的对比感受等其他因素。因此,农业的多样化功能在社会转型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罗必良,2021)。注重构建农业发展的公平享益格局,重视农业康养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提升,开发功能型产品以及多元服务形态。从“生产农业”回归“生命农业”,从“产品农业”回归“情感农业”,重构大国农业安全观和福利观。
(三)中国式“农业强国”建设的新理念
中国是一个地广人密的国家,人地关系极为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中国所具有的厚重农耕文明底蕴、优良的文化基因、丰富的农业生态功能,又赋予了中国农业发展独特的优势和动能。所以,中国式农业强国的核心目标必须是安全最大化,在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兴盛农耕文化,释放生态红利,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中,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1.端牢饭碗——中国式农业强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业强国
2.传承文化——中国式农业强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农业强国
3.和谐共生——中国式农业强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强国
4.福祉安康——中国式农业强国是福利最大化的农业强国
四、中国式农业强国: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国强农”建设不仅要实现中国农业保产、增收、高效的供给侧核心目标,也要注重农业人文精神的传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福利提升。强农建设需要思路的调整与转换,更需要发展路径与策略的合理选择。一个可行的实践逻辑是通过树立大食物观以维护食物安全、大空间观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功能观以实现农业生态价值、大福利观以实现农民福利最大化,实现从产品生产走向社会福利的中国式农业强国的时代演变。
(一)树立大食物观,坚守粮食安全的底线逻辑
(二)树立大空间观,秉持城乡融合的发展逻辑
(三)树立大功能观,创新农业多元价值功能的拓展逻辑
(四)树立大福利观,弘扬人民福祉安康的幸福逻辑
(作者罗必良系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耿鹏鹏系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经济》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