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通过至德文化与侗族文化的比较,描述长沙王吴芮家族在长沙及沅陵、义陵(溆浦)的所作为所还原侗族原住民在农业、林业、建筑、音乐的成就及在沅水流域创造的侗族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语言、环境、考古、建筑、音乐、稻作文化、林业、民俗等方面证明侗族是不断融合其它民族有自身特色和标志的土著民族,是56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优秀的一员。
关键词:长沙王吴芮、侗族族源研究、多元一体视角、至德文化、侗族文化。
“刚仲?刚甲?”讲侗话,还是讲客话?语言是区分侗族和汉族的标准。侗族从哪里来?侗族是不是土著民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侗学界。侗族文明既是江河文明,清水江、舞水、渠江、巫水(沅江支流)、都柳江(珠江支流)流域文明,横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又是山地文明,横跨云贵高原、亚高原、丘陵、盆地、坝子(溪峒),黔湘桂鄂渝五省市自治区以三省坡为中心的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苗岭山脉及五岭山脉的山地文明。何以见得?本文试从秦末汉初的长沙国吴芮王创造的长沙文明谈起。
一、长沙王吴芮是“至德文化”的光大者、弘扬者,既谦让,又开拓,是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奠基人,是影响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集大成者
(一)吴芮及吴氏长沙国47年发展对侗族的影响
长沙国君主47年(前202-前157年)列表
代谥号姓名生卒在位关系
1长沙文王吴芮前241~前201年前202年始封之王
2长沙成王吴臣前?~前193年前201~前193年文王长子
3长沙哀王吴回前?~前187年前193~前187年成王长子
4长沙共王吴右前?~前178年前187~前178年哀王长子
5长沙靖王吴著前?~前157年前178~前157年共王长子
(二)吴芮后裔治五溪流域沅陵与义陵(溆浦)对侗族的影响
1.沅陵的由来和历史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2月版的《沅陵县志》记载:沅陵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先民渔猎农耕、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势力越长江南下,其战略地位日渐突出,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秦置黔中部,故城在今太常乡窑头村。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置沅陵县。其后人口渐多,交通渐拓。高后元年(前187),封长沙王子吴阳为沅陵顷侯,加强对沅陵的统治。
清同治《沅陵县志》载,秦始皇24年灭楚置黔中郡,故址在今县西20里。1986年冬,省地文物普查队查证,初步认定秦黔中郡址在今太常乡窑头村中码头,沅水岸畔二级台地,面积约达103万平方米。在台地的稻田、田坎、沟底以及二级台地的山丘上,有大量战国~汉代的陶器碎片,颜色有红、黄、灰三种,多饰绳纹生活用陶钵、豆、罐等物,并有大小不等绳纹平瓦、筒瓦和瓦铛。该地多次出土战国和汉代的铜、陶器遗物。其中有铜戈铜镜铜箭镞、铜砝码以及陶罐钵方壶、滑石壁滑石豆等遗物。
2.义陵的由来和历史、溆浦侗族现状及民族特点
二、从长沙王吴芮主持的长沙国建设的各方面证明侗族是不断融合其它民族有自身特色和标志的土著民族
(一)从侗族语言和侗语地名看
(二)从秦汉地图看
侗族原居民在秦代前属48郡的洞庭、桂林、象郡交汇处三省坡。楚国在沅陵设黔中郡,前277年归秦。侗族原住民前221年属黔中郡、桂林郡、象郡与夜郎国交汇处。秦朝灭亡后,关东六国贵族死灰复燃。项羽重新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称“西楚霸王”,企图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而刘邦建立汉朝后,也通过分封异姓王来笼络功臣。之后,刘邦又消灭了异姓王诸侯,分封同姓诸侯,并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此举无疑使得分封制也死灰复燃,开了历史的倒车。在西汉的西部地区,又大规模推行郡县制,出现了郡国并存的现象。侗族原住民在西汉属长沙国与南越国交汇处。
(三)从侗乡区域考古看
侗乡区域考古最大事件有两个,一是新晃考古,一是高庙考古。
【潕水考古·新晃旧石器时代遗址】1987年5月,怀化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新晃兴隆乡的柏树林村大桥溪、新村、沙湾、长乐坪、波洲镇曹家溪、方家屯乡石坞溪等地发现旧石器。1987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桥溪试掘,出土20多件旧石器,以砍砸器为主,还有部分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斧等。这些旧石器的石料系就地取材的砂石、石英砾石等,表明新晃境内在5-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新晃活动的先民就是侗族原住民。1987年,地处湖南省最西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在新晃境内发现与发掘。它不仅填补了湖南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且还为我国广大南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开辟了新的天地。1987年7月16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载了新华社消息:《湖南省西部首次发现旧石器》。并称这一发现表明,5至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一地区活动。
【沅江考古·高庙文化遗址】位于湖南西部洪江市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整个遗址为一顶部较平、周边呈坡状的台子。2005年高庙文化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庙文化先民的诸多发明创造表明,以沅湘流域为中心的高庙文化分布区是中华文明最初发源地之一,其可靠实物资料颠覆了传统认知,中国文明发生年代远早于距今5000年。据考古专家贺刚介绍,高庙遗址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先后于1991年、2004年、2005年经3次挖掘,揭露面积1672平方米,出土石、玉、陶、骨、角、蚌等各类文物和标本1万余件。令人惊讶的是,高庙文化早期阶段的先民,已初创了迄今为止不见于同时期其他考古发现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已故文化人类学家、省文史馆馆员林河曾说,在高庙遗址挖掘出了60余个“世界之最”,高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社科院先秦史学易道研究会会长马宝善认为,高庙文化值得怀化人(侗族人)、湖南人乃至中国人骄傲,出土的上万件文物跨越了7000余年,引人注目。
(四)从侗族音乐与毛苹乐府诗《上邪》看
公元前202年,吴芮与同甘共苦多年的爱妻毛苹(著名女才子)泛舟湘江,庆祝自己四十岁生日。吴芮望着远山,思念家乡瑶里。面对明月,毛苹乐府诗《上邪》吟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吴芮听罢心潮澎湃,留言:我死后要回家乡瑶里五股尖仰天台,观看天门的朝日夕阳。毛苹乐府诗《上邪》继承了《越人歌》特色。对后世的侗族河歌、侗族大歌有很大影响。侗族歌师创作歌曲见子打子。
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篇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今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赞美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了一首《越人歌》,宋、明、清代都有文献记载侗歌演唱情况。除文献记载外,侗族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歌舞起源的神话传说。侗家和苗家一起派人上天去寻找歌神,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歌神,住在坡上的唱山歌,住在河边的唱河歌。由此可见,侗族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古越人及西汉长沙国人善歌的传统,创造了灿烂的侗族民间音乐文化,河歌历史悠久,有2000年以上。
(五)从长沙国的芮稻与侗族稻作文化看
(六)从侗族林业看
三、从至德文化看吴芮精神和侗族文化
至德文化又影响到侗族人民的性格。五地侗乡,中国侗族。侗族主要世居在黔湘桂鄂渝五省(市、区)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苗岭山脉、五岭山脉毗邻边境。
结论:通过至德文化与侗族文化的比较,描述长沙王吴芮家族在长沙及沅水流域沅陵、义陵(溆浦)的所作为所还原侗族原住民在农业、林业、建筑、音乐的成就及在沅水流域创造的侗族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语言、环境、考古、建筑、音乐、稻作文化、林业、民俗等方面证明侗族是不断融合其它民族有自身特色和标志的土著民族,是56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优秀的一员。
参考资料:
1、《长沙国研究》,罗庆康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汉代长沙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何旭红著,岳麓书社2013年8月版;
3、《长沙王吴芮》,吴超来、张炜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4、《长沙王》,叶凌云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8月版;
5、《谁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八千年中华有帝之国高庙太皞伏羲古国考》,阎朝科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
6、《吴芮文化文集》1-3卷,吴芮文化联席会议文集编委会编,中华姓氏宗亲文化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10月版、2017年10月版、2019年11月版;
7、《沅陵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2月版;
8、《溆浦县志(1978-2005)》,线装书局2014年1月版;
9、《湖南民族探秘》,吴万源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