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论文(合集14篇)

目前在我镇表现较好的品种有Q优6号、K优88、冈优88、Y两优1号,亩产均在550KG以上,高产可达650KG以上。

培育壮秧以旱育秧为主,其技术措施是:

1、培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按厢面1.4米宽作苗床,按每亩留足15平方米苗床,播前1周15平方米苗床施腐熟粪水3担,磷肥2.5公斤。

2、播种。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3月上旬适期早播。播前用1公斤旱秧壮秧剂均匀撒在15平方米苗床上,欠匀2CM深,浇透水,播浸种消毒催芽种子,每平方米100—150克。再用未加壮秧剂的营养土盖种,盖土1CM,不见谷影。再盖双膜,贴地一层,起拱一层。

3、苗床管理:1-2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1叶平展后揭走内膜,3叶期后白天揭摸炼苗,晚上盖膜护苗;床土不发白不喷水,齐苗后让床土水分逐渐散失;秧苗2叶1心时用移栽灵1支兑水15公斤喷施秧苗,防止青黄枯死苗。三叶一心开始移栽。

二、精细整田,配方施肥

稻田必须达到田面平整,土壤膨松软和,土肥相融,田面无过多杂草,残茬,以有利于秧苗栽后早生快发。一般在栽秧前3天整田结束。底肥一般应重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平衡。以农业局土肥站测土配方施肥方案为主,我镇一般亩施有机肥500公斤,45%高效复合肥35—40公斤作底肥。

三、适龄早栽,合理密植

气温稳定通过15℃为适宜栽秧期。低海拔地区一般在4月15左右,秧苗叶龄4—5叶时移栽,油菜田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叶龄为6—7叶时移栽,小麦田一般只能5月中下旬尽量早栽。合理密植,大穗型品种一般要求亩栽1.2—1.4万窝,每窝2苗。规格为宽窄行条栽,即:(40cm+20cm)×20cm。

四、加强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水稻在大田期,坚持深水返青,浅水分蘖,苗足晒田,有水孕穗,蓄水防旱。

2、施肥管理:早施分蘖肥,栽后7—10天内亩施尿素4—6公斤促分蘖。合理施用穗肥,对长势较差的.田块,亩施4—6公斤尿素,以保证水稻正常生长。酌施粒肥,水稻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对保肥力差的沙田,长势较差的秧苗,可在抽穗期亩施3—5公斤尿素作粒肥,以保证水稻后期正常生长供肥。

五、科学防治病虫草害

对稻田杂草控制,一是人工除草,二是化学除草,在水稻栽后7-10天,亩用除草剂长青一号100克混细土15公斤撒施,保持水层5天。

水稻大田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其防治技术如下:

1、稻瘟病:防治稻瘟病应从种子消毒入手。种子消毒,可用25%使百可乳油浸种(2毫升兑水5公斤浸种5公斤)12小时后催芽。药剂浸秧,于栽秧前,用20%三环唑750倍液浸秧1分钟后再堆闷30分钟后再栽。苗瘟、叶瘟、穗颈瘟可亩用20%三环唑100克,或40%富士1号1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穗颈瘟应在水稻抽穗初期和齐穗期用药剂各防治一次。

2、纹枯病:在圆杆后孕穗前,病丛率20%时施第一次药,隔15天再施一次。免费。亩用20%井岗霉素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免费。尽量喷在叶鞘上。

3、二化螟:一般在5月上中旬一代二化螟卵孵化盛末期,亩用杀虫双水剂200克兑50公斤水喷雾防治。或亩用1.5公斤杀虫双大粒剂撒施,应保持有水层。免费。二代二化螟一般在7月上中旬,水稻破口期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兑水75公斤喷雾。

4、稻飞虱:在水稻生长前期,百丛虫量达500头以上,中后期百丛虫量达1500头时,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克或10%吡虫啉50克兑水75公斤喷雾,尽量喷到稻株中下部。

5、稻纵卷叶螟:100丛水稻有初卷小虫苞15-20个的田块应定为防治田。在卵孵高峰期或1,2龄幼虫占幼虫总数的70%时施药。亩用40%毒死蜱100克兑水75公斤喷雾。

水稻栽培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水稻为四川南充区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单产高的特性,在满足居民饮食需求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水稻栽培还存在机械化水平低、肥水利用效率低、防虫害能力弱的技术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经验,对提高水稻栽培技术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了探讨,希望能提高当地水稻产量。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合理化建议

1南充水稻栽培现状分析

从栽培品种角度看,过去南充区域种植的是高秆常规稻,现在种植的是矮秆杂交稻,栽培品种的变化致使本区域水稻单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育秧技术角度看,南充区域水稻经历了水育、湿润育、旱育、塑料软盘育的发展历程,水稻秧苗素质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施肥技术看,经历了有机肥单用、化肥有机肥联用、化肥单用的发展历程;从肥料种类的应用情况看,存在少施钾肥、多施氮肥磷肥,少施穗粒肥、多施分蘖肥的状况;从水稻机械技术应用角度看,部分地区真正实现了机械耕种、机械插秧、机械收割,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稻农劳动压力。

2南充区域水稻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2.1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南充区域水稻主产区基本实现了机械耕种、机械插秧、机械收割,但从整体上看,水稻机械化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即便是应用机械种植水稻的地区,机械化的水平也较低。

2.2水稻肥料利用率低下

对农业而言,化肥的应用是一场历史性变革,对水稻而言,肥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是过量施肥会降低水稻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水稻生产成本,此外,肥料的过度应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研究指出,从氮肥的购买情况来看,中国氮肥购买量占全世界氮肥购买总量的30%。国内应用的肥料多为速效肥,是本区域水稻肥料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2.3水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不均匀,南方水资源多,北方水资源少(占全国的20.11%)。虽然南充区域位于水资源丰富的南方,但南充区域的种植面积有限,难以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的形式收获更多产量的水稻,此外,南充区域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4水稻的防病虫害能力相对较低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严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屡见不鲜(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低温、高温、干旱、洪涝),对我国水稻的健康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南充区域处于四川省东北部,水稻常受稻瘟病的影响,有数据显示,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面积在6100~6980hm2之间,自然损失率起伏不定,一般在2.8%~30.8%之间。同时南充区域缺乏针对水稻灾害的预警措施,南充区域水稻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病虫灾害发生风险[1]。

3提高南充区域水稻栽培技术的合理化建议

3.1着重进行水稻栽培的生理研究

近年来,南充区域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难以通过增加种植面积的'方式增加水稻产量。要提高水稻产量,需加强对水稻根系生理、营养生理、结实生理、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中国水稻的发展均得益于良种良法配套,育种技术的进步能增加水稻品种类型,不同品种类型的水稻具有不同的生育特性。中国稻作技术和生存方式的转型离不开良种良法的配套。

3.2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

转变不良施肥方式和施肥习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插秧5~6d后,开始施用分蘖肥,混合撒施225kg/hm2碳铵+180kg/hm2氯化钾;插秧35~45d左右,施用穗肥,混合撒施75kg/hm2尿素+75kg/hm2氯化钾;孕穗期施用粒肥,撒施150kg/hm2三元复合肥;破口期及齐穗期进行根外追肥,撒施4.5~6kg/hm2磷酸二氢钾。

3.3实现水稻水资源高效管理

水稻是需水量较多的粮食作物,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应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加强对水稻保水剂的研究,并努力培育出抗旱性强的优质水稻。对于盐碱地、重金属地区的水稻生产,可应用指标化、定量化的水分管理模式[2]。

3.4建立健全水稻灾害防控体系,提高机械化水平

针对温度、干旱、洪涝、虫病对水稻品种耐性进行评估,探讨减灾、抗灾的预警体系及虫害防控体系。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侧重进行水稻育插秧模式、机械化施肥施药技术。重点进行精量播种创新,并不断探索机插集中育供殃技术、地区机械直播技术,尽最大努力实现水稻规模化生产。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探讨论文

关键词:优质水稻,栽培技术

0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行,广东省清远、惠州等三线城市对农业大力投入,优质水稻的栽培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例如,惠州水稻生产实现持续增产,种粮农户收入大幅度提高。要栽培优质水稻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水稻品质与保优栽培

水稻品质受品种特性、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只有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实现优质高产。近年,我省优质水稻育种步伐加大,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水稻育种越来越注重品质的研究,由过去高产育种向产量与质量、抗性育种转变。下面就水稻品质与其保优栽培分述如下:

1.1选择最佳自然生态条件下种植

②土壤生态条件:生产优质米地区的选择应远离城市郊区,土壤、水源不受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2.5%以上,偏酸,营养元素丰富,氮、磷、钾含量中等偏上,有一定含量的微量元素。

1.2合理选用优质品种

为了充分发挥旱育秧技术和优质水稻品种的优势,应选用生育期适宜,穗型偏大,抗病耐肥,分蘖能力强,茎秆粗壮抗倒伏,米质优的品种。参加省常规稻区试的新品种中,达省标一级以上的有26个,达国标优质的品种有12个,其中矮籼占达国标优质一级,是广东省第一个达到国标优质一级的区试品种。杂交水稻方面,近年也育成多个达省标优质一级以上的优质品种,如审定的培杂双七,的培杂茂三、培杂67,的粤优8号、培杂青珍、中优223、20的秋优998,的丰优丝苗、丰优428、培杂180、培杂268。正因为这些优质水稻品种的审定和推广,使我省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比例进一步增大。目前示范推广的主要优质品种有:粤香占、中二软占、绿黄占、培杂双七、培杂茂三、培杂67、丰华占、粤丰占、野籼占6号、丰优丝苗、秋优998等品种。在选定好某一优质品种后,必须做到一村一品,便于保纯、保质、创名牌产品,单独收购、贮藏、加工,促进销售。

1.3浸种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天,每天翻动3-4次,使其充分干燥,水分含量达到14%左右,才可能使催芽达到既快又齐,同时增强种子活力,达到提高发芽率的目的。

1.4苗床

1.5覆土

均匀播后轻压种子,使种子三面入土,然后用过筛草碳土或山地腐殖土,均匀覆盖0.5-1厘米,把种子盖严,并用平板刮一次,防止覆土不均。隔离层育苗覆土厚度约1厘米,防止种子扎根后反弹。

2适当合理稀植

稀播:秧大田比为1:8-10,杂交稻亩播量12-14公斤,常规稻25-30公斤。播后踏谷。出苗至二叶期秧板保持湿润,二叶一心至移栽以浅水为主。上水时施一次断奶肥,每亩尿素5公斤,移栽前5天施一次送嫁肥,每亩尿素5-6公斤。

据试验密度过大可造成外观、加工品质变劣(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降低),密度太稀则产量明显下降。具体要因品种特性、生育期长短、田底肥瘦,种植季别而综合考虑,做到米质与产量兼顾。在适宜密度范围内适当稀植,在一般中、单晚稻每亩可栽1.8-2万穴,每穴1-2粒谷蘖苗,实行宽行窄株配置(4*8或4*9寸);双季早、晚稻每亩可栽2.2-2.5万穴,每穴4-5个茎蘖苗。

3秧田管理

3.1温度

出苗前密封保温保湿,白天棚温30-32℃,出土后见绿通风;1.5叶期床温控制在28℃;二叶期温度控制在25℃,2.5叶期大通风,床温控制在20℃;移栽前3天揭布,使床温与外界相同。

3.2水分

壮秧是高产的基础。选择排灌方便的田块做秧田,施足基肥,整平大田开沟做畦。壮秧根系活力强,抗寒抗旱优势明显,移栽大田早生快发。因势利导发挥壮秧的增产潜力,要求本田配套栽培也要加强,实现增产增收,高产高效。

3.3移栽

3.3.1.插秧期:根据秧苗的种类,安全抽穗期,气象资料确定最佳插秧时期。

3.3.2.密度:根据品种、积温、土壤肥力、秧苗叶龄、秧苗素质确定插秧密度。总的原则是:分蘖能力强,大穗的品种宜稀;分蘖力弱的品种,宜密;肥田宜稀,瘦田宜密;叶龄大的宜稀;叶龄小的宜密;壮苗宜稀,弱苗宜密。—般采用9X6或10X5寸,每穴2-3苗。

3.3.3.插秧要求:深度2-3厘米,不窝根,不漂苗,不丢穴,穴准株匀。

4科学施肥

施肥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可控栽培因素之一。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确定。总的原则是,农肥与化肥相结合,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做到底肥足,蘖肥早,穗粒肥巧。据研究氮、磷、钾对稻米品质均有影响,影响最大的是氮。增施氮肥可提高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垩白面积和垩白粒率下降,使胶稠度变硬。一般每公顷施纯氮80-100千克:底肥:蘖肥:追肥:穗肥:粒肥=5:2:1:1:1。N:(P2O5):(K2O)=1:0.5:0.5。

1).底肥:每公顷用水稻专用肥(N15、P7、K8)250千克,于翻、耙地时分两次施入。

2).蘖肥:每公顷用硫酸铵100千克追施。

3).追肥:6月末7月初,每公顷用硫酸铵50千克,硫酸钾100千克追施。在施肥时期上追比不追垩白面积减少,而且后期追肥效果更为显著。

4).穗肥:7月15日用科润三农乐叶面肥喷雾,每公顷2-3瓶兑水450-600千克。

5).粒肥:抽穗一周内用科润三农乐叶面肥喷雾,每公顷2-3瓶兑水450-600千克。穗肥和粒肥的追施一定要慎重,要在搞好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生长繁茂的地块不需追施。对蛋白质的影响最大的在减数分蘖期和以后施用氮肥,可提高蛋白质含量10-30%,相反而对直链锭粉的含量则下降,因此穗期施用氮肥对稻米品质影响极大。其次是钾。增施钾肥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及大小。磷肥也有一定影响。微肥以稀土、MO对改善品质作用较大。

在施肥目标上应以高产、优质兼顾。以中等及偏上肥力田块为例,按目标产量亩产700公斤和品种特性确定总施氮量一般为15-17公斤,基肥与追肥的比例应以5:5或6:4;基肥要以有机肥为主,特别要注意氮、磷、钾的搭配比例,一般为1:0.5:1,要补施微肥。在施肥方法上,基肥宜采用全层施肥法,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为基、追肥各半。应注意水稻的中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追肥,以达到提高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蛋白质含量。

5控水灌溉

应以浅为主,以水保温.以水促控,以气养根,以根保叶,达到活秆成熟的目的。据试验灌溉水分不足会造成稻米外观垩白增加,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千粒重均趋减少,糊化温度级别提高,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减少,为此水稻整个生育期必须做到有水灌溉,合理用水,推广“保苗,送老灌溉法”,即:前期分蘖期有水层,灌浆结实期间隙灌溉。做到前期土壤通气好,中期不晒田,后期有水送老。

6搞好病虫预报,减少用药

提倡综合防治,准确预报,控制药量,以早防为主,以抽穗前期用药为佳,选择好高效低毒农药,以保证稻米的卫生品质。八、适期收割

过早收获会造成裂纹米,青、死米增多,整精米率显著下降;过迟收获,加工品质变劣,垩白粒及垩白面积均随推迟而增加的趋势,透明度变差,外观品质下降,影响商品性。据此适宜的收获期应在成熟度达85%时为宜。

7结速语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农业局.广东农业年鉴[M]北京;广东农业出版社,.159-160.

[2]李伟雄.广东优质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通报,,2(2):343-347.

[3]洪松高,王娟芳,叶建华等.华南地区优质水稻生产技术的建议与对策[J].亚热带农业研究,,(2):136—140.

对于无公害水稻而言,其所含有毒物质不允许超出国家最低标准,否则必然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能够满足水稻质量标准,所以,在水稻种植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对水稻种植各环节质量的管控,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居民食用安全性。

一、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

(一)种植地块选择

在种植无公害水稻的过程中,地块的选择十分重要。其中,产地环境必须要与工厂及煤矿等区域距离较远,同时还需要保证所选择的地块没有污染,生态环境理想。另外,在选择种植地块时,需要综合考量土壤的肥力及灌溉的便捷性。

(二)水稻品种选择

(三)水稻育苗

在育苗方面,无公害水稻种子质量标准不容忽视。通常应保证无公害水稻种子纯净度超过98%,同时发芽率要超过95%。另外,所选择使用的水稻种子必须要经过晾晒、选种及浸泡和消毒、拌种等一系列的种子处理流程。基于此,在选择育苗场地时,应将无纺布当做育苗覆盖的主要材料。此外,要确保土质的肥沃程度,保证通风条件理想,不存在病虫。

(四)合理配置底肥

要想增强无公害水稻育苗养分,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底肥配置的合理性。结合实践经验,底肥的配方主要有以下4种:①使用50~75kg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与25kg钾镁硅钙肥、200g志信锌混合使用;②使用25kg质量分数为45%的复合肥与25kg钾镁硅钙肥、200g志信锌混合使用;③50kg有机肥与20kg碳酸氢氨、35kg过磷酸钙、25kg钾镁硅钙肥、200g志信锌混合使用;④使用800~1200kg的农家肥与10kg尿素、7kg氯化钾及50kg过磷酸钙混合使用。应保证底肥施加量充足,满足水稻苗期对于养分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合理使用多功能水稻壮秧剂,对水稻壮秧进行培育。因为壮秧剂本身带肥带药且养分充足,所以,只要施用一次就能够达到预防病害与水稻小苗3.5叶期对于营养的需求。在水稻秧龄为3.5片叶时,秧苗就会呈现出脱肥的现象,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追肥。如果采用的是钵盘育苗的方式,则需要1m2使用黑土7.5kg与壮秧剂83g相互混拌均匀后将其配制成营养土;如果使用的是常规旱育苗的方式,则需要1m2使用壮秧剂167g,将其撒于作好床面之上,同表层土混合搅拌均匀以后即可进行水稻播种。

(五)水稻插秧

二、无公害水稻的田间管理

(一)水分管理

在无公害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增强田间管理工作的效果。在无公害水稻插秧至分蘖整个阶段,一定要控制灌溉量,而在分蘖盛期则应运用浅灌溉、湿灌溉的方式。在无公害水稻分蘖末期,应避免灌溉,而是要晾田,进而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对于无公害水稻孕育出穗至开花阶段,必须保证稻田内部的水分适中,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水层6~7cm,对于出穗及开花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无公害水稻进入早熟期间,则应注意不允许过早使稻田内断水。

(二)防治病虫害

无公害水稻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草害、虫害与病害。其中,针对草害比较严重的田地,可以通过喷雾的方式施加农药。针对病害与虫害问题,应将农业防治作为首要选择方式,加大田间管理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高水稻抗性。其中,物理防治指的就是在栽培水稻的过程中,合理运用频振式杀虫灯来诱杀趋光性的害虫;生物防治则是使用具备有机认证机构认可的生物性与植物性农药,对田间的害虫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是借助现有天敌来对害虫种群的数量进行抑制。

(三)施肥技巧

无公害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肥量比较大,同时吸肥数量与速度会根据水稻长势的变化而变化。在无公害水稻株体内部因不同部分的分配量不同,所以肥料施加量也存在差异。并不是高吸肥量就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必须要充分衡量各部分分配状况,一旦分配不合理,则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此外,无公害水稻不仅要施加有机肥料,同时还应施加必要的微量元素,为其生长提供必要保证。其中,比较重要的微量元素就是铜、锌、锰等,但是一定要重视施用量。在水稻灌浆期间,需要吸收大量营养,所以,此阶段的施肥工作必须要确保能够促进水稻的叶片生长,进一步增强光合强度,提高水稻米粒质量,降低空穗出现的概率。而施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水稻的稳定生长,土壤肥力充足,节省水稻种植成本,实现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全面提高,同样还能够避免化学肥料施加过多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林昌乐.浅析无公害水稻优质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6):58.

[2]廖晓辉,唐铁京.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及推广应用实践[J].农家致富顾问,(2):53-54.

[3]谷滔.试论一季种稻地区生产优质绿色无公害水稻的关键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4(12):58-59.

如何培育水稻壮苗论文

根据这几年我们的生产试验结果来看,水稻壮苗的标准应具备以下4点:首先根要壮,且根系要多,手插秧的要达到13~15条。培育壮苗就是培育根系,根系多且发达,苗才能壮。二是茎秆粗壮。三是秧龄要达到35~40天,以4~5叶期为宜,最好在苗床上就有分蘖。四是秧苗要均匀整齐,高度在13~17厘米之间,没有病苗和徒长苗。

培育壮苗有这么几项重要技术环节:

一是育苗前种子要进行处理;

二是提早扣棚,提高地温;

三是适时播种,稀播育壮苗;

四是加强苗床温湿度管理,减轻病害发生和及时补肥。这几项技术环节,要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会造成整个育苗的失败。

一、育苗前种子处理

1.发芽试验。购回来的种子首先要做发芽试验,如果发芽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85%,不能做种子用,就要找销售商退货或者调换。

2.晒种。晒种的主要目的是打破种子的休眠,提高种皮的通透性与吸水能力,提高酶的活性,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与体内有机物质的转化,提高发芽势。

3.选种。培育壮苗,选种非常重要,现在大多数农民都用清水选种,用清水选种只能捡出瘪粒的种子,半成粒的种子捡不出去,如果用半成粒的种子育苗,长出的苗细、弱、瘦,到插秧时比用饱满的种子育成的苗少0.5~1片叶片,且苗床上往往不能有分蘖,抽穗期比子粒饱满的种子晚2~3天。我们建议用盐水选种,用盐水选种就是用50千克水加12千克粗盐,盐水的比重为1.13。盐水选种,选出的种子子粒饱满,成熟度高,育出的苗壮。盐水选种必须用清水清洗两遍,否则易产生盐害,影响出苗效果。

4.浸种消毒。浸种时种子与水的重量比为1∶1.2,浸种后的水应高出稻种10厘米以上,浸种期间要求积温达到100℃(以水温为准)。在常温下室内浸种5~6天,如果水温是15℃,需7天才能浸好种子。消毒是防止恶苗病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消毒药的种类可分为浸种消毒、拌种消毒和包衣消毒。

5.催芽。催芽是为了出芽快、出芽齐,也是培育壮苗的一项关键技术。催芽是将浸泡好的种子放在30~32℃的条件下,1~2天即破胸露白。当种子有85%左右破胸时,应将温度降到25℃左右,待芽长到2毫米左右时把种子放在阴凉处摊开降温凉芽,以备播种。催芽的标准是芽整齐且短。

二、育苗前苗床准备工作

1.苗床地的选择。选择无污染、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没有施用过旱田除草剂和污染少的房前屋后菜园地。

2.早扣棚,提高地温。现在大多农户采用的是标准化育秧大棚,我们提倡上一年秋天备好育苗土,打好桩子,凿好眼,这样来年春天(3月中下旬)就可以早早扣上棚膜,以促进土壤化冻,提高地温,保证种子播在暖床上,使种子早生根、早发苗。

3.苗床土的配制。通常我们用20%山皮土加70%没用过除草剂的旱田土再加上10%腐熟的农家肥,然后将它们充分混匀,过50目筛,按说明书使用营养调节剂,适当加点磷酸二铵可起到发小苗的作用,但不可超量(加25克/米2与过筛的土充分混匀,要求做到调酸、施肥、消毒一次性完成)。苗床土拌匀后用农膜盖好,以备后用,然后再选旱田土过筛,以备覆土用。

4.早做床。当土壤化冻10厘米左右时,将苗床地深翻5~10厘米做床,用耙子耧平,整细做匀,然后铺上隔离层(现在大多农民是隔离层育苗,隔离层可以是带孔的塑料软盘或编织袋子铺在苗床地上),将配制好的苗床土均匀撒在隔离层上,厚度达2厘米左右,床面要求平实没有杂质与土坷垃。

5.浇透底土层。播种前苗床底水浇得透,是出好苗的关键,因此,苗床浇水时一定要浇透干土层10厘米左右,否则严重影响出苗效果。

三、适时播种稀播育壮苗

2.播种量。合适的播种量是育苗成功的关键。如播得过厚,秧苗弱,分蘖少,秧苗个体所占的营养空间小;稀播,秧苗个体所占的营养空间大,受光条件好,吸收的养分多,苗床上带分蘖。我县适宜的播种量是:4月10日前播种的.150~200克两/米2,4月15日后播种的250~600克/米2,隔离层育苗不超过300克两/米2。发芽率低的适当多播一些,发芽率高的适当少播。

3.覆土。播后覆土要均匀一致,盖0.5~1厘米厚的土,有露籽的地方要补齐,再覆土,再打封闭药。覆土超过1厘米厚时,会造成秧苗白脖过长,运输和插秧时容易受伤,导致秧苗缓苗速度慢,从而影响水稻生长。

4.覆膜。播籽后,覆完土,打完封闭药,再盖1层塑料膜。这层膜可起到增温保湿除草的作用。[]

四、苗床管理

控制苗床温湿度与病害发生,适当补肥,提高秧苗素质,是提高壮苗的关键技术。

1.温度管理。出苗2.5片叶前,棚内温度控制在30℃以下,秧苗长到2.5叶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一般是高温长叶,低温长根,因此在温度管理上应坚持促根生长的措施,严格控制温度,如:外界温度超过15℃时,早上干农活前应把苗床开小风口通风炼苗;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通风口应逐渐加大,以提高秧苗素质;到插秧前一周揭膜炼苗,以适应本田的环境。

2.水分管理。在育苗过程中水分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技术,若浇水过勤不仅影响苗床的温度,而且容易造成秧苗徒长,影响根系发育(根系发育不好,苗就不壮实),所以育苗期间尽可能减少浇水次数,浇水时要求一次性浇足、浇透。是否需要浇水要从实际出发:早晨太阳没出来前,到苗床地去观察稻苗,如果稻叶尖上有大水珠时(这个水珠不是露水珠,而是水稻自身生理作用吐出来的水)表明不缺水,不用浇;如果稻叶尖上有很小水珠时,而且中午秧苗萎蔫,地面有干燥的裂痕,就要在早晨或傍晚浇1次透水。

3.病害管理。苗期出现的病害是恶苗病与立枯病,恶苗病主要靠种子消毒进行防治,立枯病主要与土壤的pH值与播种量有关,pH值大于7或播种过量(超过300克/米2以上),易得立枯病,发现立枯病苗要及时用药剂防治,最佳防治时期是立针期至1.5片叶期。

4.施肥管理。当稻苗长到2.5片叶后,也是离乳期,种子本身的营养已满足不了它生长发育的需要,需要从外界补充养分,这时要结合浇水施磷酸二氢钾(或硫酸氢铵25克/米2),插秧前3~4天施送嫁肥,可以施硫酸氢铵25克/米2,结合施送嫁肥在苗床上喷施苗床净,以防潜叶蝇、稻水象甲。要让秧苗带肥带药下地,以利于本田返青快,分蘖速度快,也利于水稻早生快发。

水稻生产模拟论文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全省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稻作历史悠久,水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80%。但山地面积大,占总面积的87.5%,人口密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很少,仅为0.034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所以长期以来粮食不能自给,当前稻谷自给率仅为65%。水稻的丰歉,对于福建省的粮食安全保障有重大影响。在涉及粮食安全保障的诸多因素中,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因此,能否预测气候异常变化和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4]。以往有关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多着眼于考虑辐射、温度等单一气象要素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中具体生理过程的影响[5]。笔者也曾采用全球气候变化模型(GCMs)的输出值来模拟预测未来水稻产量的变化[6]。

1.1研究区域概况及样点选择

福建省界大致呈北北东南南西的长方形分布,西侧为武夷山脉,长约500km,一般海拔在1000~1500m;闽中为戴云山,是仅次于武夷山的本省第二大山系,长约300km,海拔约在700~1500m之间。闽中、闽西两大山带对水、热的再分配作用十分明显,造成在山带的坡面上,农业气候垂直差异相当显着,农业气候层次丰富。福建省的地形地势不仅影响着人口分布及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对稻作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福建大中尺度地形,大体上可以分为沿海平原、河谷盆地和丘陵山区3种类型[1617]。随着地势的升高,年日照减少,受冷空气的影响也愈大。因此,在稻作制度与品种选用上,各稻区之间应有较大的区别。本研究根据福建省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1617]及福建省作物精细区划和优化布局研究结果(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省资源区划办公室,),将福建省水稻种植区按不同地形及稻作制度划分为3个不同稻区,共选择了17个样点(表开展研究。

作物模型中遗传参数调试所需逐日气象资料(―)取自国家气象局的《中国地面气象记录》和《中国太阳辐射资料逐日值》,太阳辐射的缺省站点值根据逐日日长及经纬度计算得出。水稻产量及模型其他输入资料,包括播种期、生育期、行株距、种植密度等,取自福建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简称区试)17个站点的资料汇编(2006―20专辑)。各样点代表性土壤类型、典型剖面资料,包括不同深度的土壤特性及理化结构等,根据文献(福建土种志,1990)确定。

1.3气候情景的生成

IPCC最新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1情景族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非常快,全球人口数量峰值出现在21世纪中叶并随后下降,新的更高效的技术被迅速引进。A1情景族进一步化分为3组情景,其中A1B是假设未来大气CO2等温室气体保持中等排放,各种能源之间基本平衡[18]。本研究选用英国Hadley中心研制的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生成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未来时段(―2050年)的A1B气候变化情景,并经ECMWF(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分析订正,获得50km×50km网格分辨率的研究区域17个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14,19],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太阳总辐射等。

1.4气候变化影响模拟的具体方案

为了分析未来水稻产量在一定时段内的渐变过程,将2011―2050年分为两个时段:近期(2011―2030年,称为s情景)与远期(2031―2050年,称为2040s情景),分别将两个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情景与作物模型耦合进行模拟,并与基准时段(baseline,1961―1990年)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CO2的直接肥效作用。根据SRES的A1B方案,基准时段大气CO2浓度平均为330μmolmol1,2020s与2040s情景下大气CO2浓度分别为419μmolmol1和486μmolmol1。当CO2浓度升高时,除了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同时还可以改变叶片的气孔开度,使得水分散失的阻抗增大,造成蒸腾作用受抑,因而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率,此作用在模型中自动完成。模拟中为了比较未来气候情景对水稻生育期蒸散比及灌溉量的影响,选择了充分灌溉和雨养两种供水方式进行模拟。

2作物模型及主要农业气候指标的确定

2.1作物效应模型

2.1.1遗传参数的调试与确定

CERES-Rice模型设置了8个不同的参数来描述水稻的生长状况。本研究根据福建省区试资料选取了有代表性的9个水稻品种,利用这些品种在全省14个点的种植及产量资料对遗传参数进行调试确定。调试方法采用常用的试错法(trialanderror)在微机上完成。笔者在多年从事作物模拟的过程中发现,要提高参数的精准度,往往一次调试无法达到,可采用多次循环试错的方法。本研究调试过程中步长的确定及其循环的采用参见文献[28]。

2.1.2作物模型的区域适用性检验

2.2生长期土壤干湿状况的计算方法

作物生长期内土壤的干湿状况可以用其农田蒸散的大小来表示。本研究采用蒸散比(β)作为描述农田土壤干湿状况的指标。式中,ET是雨养条件下水稻生长期的实际蒸散总量,0ET是同期稻田潜在蒸散之和。β值愈大,说明实际蒸散愈接近潜在蒸散,地面愈湿润,反之,地面愈干燥。根据β变化可以研究各稻区在未来气候渐变过程中的干湿变化趋势。对灌溉水稻生育过程的模拟,研究中选择了自动灌溉方式,灌溉日期和需要量由CERES-Rice模型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蒸散量、降水量及土壤质地,由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自动得出。

2.3产量不稳定性指标的计算

未来气候的变化除了会影响水稻的产量,还会影响到产量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产量标准差的变化率来表示产量的不稳定性:式中,ΔSD%为产量标准差的变化率,用来衡量水稻产量的不稳定性;μc=μbμa,即等于未来气候情景下模拟产量的平均值(μb)与基准时段模拟产量的平均值(μa)之差;c为联合方差。显然ΔSD%愈大,产量的稳定性就愈差。

2.4水稻总产量变化的计算

假定研究区域现有的水稻种植面积、土壤、品种、耕作制度和管理措施等不改变,并且综合考虑CO2增加后带来的增益效应,采用以下统计模型对福建省的水稻总产变化进行估算,同时考虑雨养和灌溉两种情况。式中,TYC为福建省水稻总产的变化率,RYi为各稻区当前水稻的总产量,TY为福建省当前水稻的总产量,RYCi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全省各稻区水稻产量的变化百分比。

3模拟结果与分析

3.1A1B情景下福建省水稻生育期内气象要素的变化

3.2A1B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

3.2.1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在A1B情景下,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福建省3个稻区所有水稻品种的生育期都将缩短(表2)。并且随着水稻生育期温度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不断升高,生育期缩短天数增多。从表2可以看出,单季稻区灌溉水稻的生育期缩短达20d以上,因为单季稻生育期最长,未来遭受的高温影响也最明显,水稻生育期温度升高幅度也较大(图2)。

3.2.2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本研究在对水稻产量的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未来CO2浓度增加导致的气温上升以及CO2自身的肥效作用对产量的综合影响。图4显示,2020s情景下,无论是雨养还是灌溉,均表现为早稻与单季稻减产。雨养条件下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减产率达到12.4%,充分灌溉时为11.3%。这种现象除了未来气温的升高所致,可能还和早稻生长季辐射的减弱有关,春季的阴雨寡照天气将会影响水稻的出苗和分蘖。相比较而言,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减产略有缓减,灌溉条件下减产率为5.4%,雨养条件下甚至增产2.9%。可能因为该地现在的气温略低于闽东南地区,未来升温造成的负效应略小。闽西北山地气候单季稻区亦表现为减产,说明CO2的增益效应亦未能弥补较长的生育期内高温带来的负效应。雨养水稻7.1%及灌溉水稻2.1%的减产主要来自中熟品种的负贡献。与此相反,后季稻在2020s情景下均表现为增产,闽西北双季稻区的灌溉水稻产量在2020s情景下甚至增产21%,增产幅度亦大于闽东南地区。

增产的原因可能是后季稻中后期,气温渐低,有利于CO2肥效作用的发挥,所以CO2的直接增益效应超过了气温升高导致的负效应。整个研究区域的模拟结果显示,2040s情景下的产量都低于2020s情景,说明未来气温的增长必将导致水稻气候生产力的降低,而灌溉措施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季稻的减产。而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变化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是该稻区早稻生长季内(3―6月)当前及未来的降水较多,较丰沛的降水已基本能够满足该地水稻生长的需求,故灌溉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

3.3A1B情景下水稻生育期土壤干湿状况的变化

福建省各稻区2020s及2040s情景下与BASE下水稻生长季蒸散比的比较可以看出(表3),在2020s情景下,所有地区蒸散比均减小,土壤有变干旱的趋势。2040s情景,农田干旱的趋势变得愈加严重,蒸散比继续减小。尽管各稻区未来的降水量变化不大,但由于温度升高带来的蒸散量加大可能导致农田水分条件的.日益恶化还是不容轻视,尤其要重视季节性干旱的发生。

3.4A1B情景下水稻生育期季灌溉需要量的变化

影响稻田灌溉需要量(WD)的因子很多,包括降水量、农田蒸散量、生育期长短和土壤持水能力等,其中降水和农田蒸散的影响占了首位。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稻区水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需要量模拟值较当前都略有增加,闽西北双季稻区后季稻生育期灌溉需要量的模拟值增加最多,与该区平均降水量及蒸散比减小一致。单季稻区随着未来气候的改变,灌溉需要量有所增加,对于山区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选用耐旱品种以保证产量。早稻的灌溉需要量较当前变化不大,因为未来降水量变化不大,蒸散比减小幅度也较小。

3.5A1B情景下水稻稳产性的变化

表5表示了福建省各稻作区不同稻作类型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产量的不稳定性(ΔSD%)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雨养还是灌溉水稻,后季稻产量在未来气候变化中主要表现为增产,但是产量的稳定性不佳,未来的年际间波动幅度最大,大于单季稻和早稻。可能是因为后季稻生长季(6―10月)内,抽穗扬花期遭遇福建省高温季节,未来气温升高导致某些年份极端高温出现的频次增加,进而导致颖花败育,导致了年际间产量的波动。

3.6A1B情景下水稻总产的变化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未来福建省水稻总产的变化(表6)。如果采取雨养方式,2020s情景下,全省水稻的总产将比当前(812万t,取自―福建农村经济年鉴)增加0.44%,但是闽东南地区的早稻和单季稻表现为负贡献。2040s情景下,随着温度升高,生育期的缩短,总产将减少0.84%,负贡献亦主要来自于早稻和单季稻。如果能采取充分灌溉方式,全省水稻总产则有望提高。2020s情景下,总产将较当前提高1.65%,正贡献来自于后季稻;2040s情景下的总产增加0.14%。说明充分灌溉条件有望改变高温带来的负效应。

从总产变化来看,A1B情景下,近期到2050年,福建省的水稻总产不会降低,是因为目前全省各稻区后季稻的总产较高,其正贡献超过了早稻及单季稻的负贡献;但从2020s到2040s的变化趋势来看,总产是逐渐减少的,所以随着未来温度继续升高,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

4讨论与结论

福建省由于山地面积较大,山地的垂直气候分异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积温分布有较大差异,对各地水稻种植制度及品种的选用影响很大。以往学者对我国大面积粮食主产区产量变化进行评价研究时,均利用大范围区域统计产量来确定模型中的作物参数,以达到参数升尺度的目的。此种方法在山地丘陵较多、地形较为复杂的福建省不宜采用。而需根据不同海拔高度选用不同熟性的水稻品种调试遗传参数,进而与未来气候情景耦合开展研究,可以更加客观地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福建省小范围不同海拔高度各稻区的产量影响。

后季稻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除闽东南地区在温度较高的2040s情景下表现为较小幅度的减产,闽西北地区均表现为增产。增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福建省在后季稻生长季正处于全年的高温阶段,因此经过区域试验筛选出来的后季稻品种本就具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所以未来生长季增温3℃以下还不会带来明显的负效应;二是由于研究中考虑了CO2的直接增益效应,高温、高CO2浓度使作物光合作用速率升高,蒸腾速率下降和气孔阻力增加,对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干物质量和水分利用率有利,所以CO2浓度的增加对植物光能利用率的正效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升温带来的负效应,使植物能够更加耐高温胁迫,也缓解了增温的负效应[30]。但是也有研究者发现,高CO2浓度下,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光合速率相应增加,而不施氮肥则增加有限[3132]。说明在CO2浓度增加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氮素营养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作物模型中由于未考虑CO2增长可能带来的氮胁迫作用,所以模拟结果可能过于乐观[33]。

笔者采用的IPCC的SRES排放方案中的A1B情景虽然描述了未来可能的社会发展方向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但是任何情景都只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的一种可能,所以在气候变化情景生成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现阶段的作物模型在处理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的影响评估时依然能力有限,也难以考虑由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可能导致病害与虫害发生频率的增加。故当前的模拟结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人类通过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政策不断调整着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减缓与适应。因而,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与区域气候模型、作物模型相连接,综合评估和分析未来粮食生产状况,是未来应用模型模拟评价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发展方向。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水稻一直是我国单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且种植面积较广,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水稻种植方面的研究表明,我国水稻在种植技术、种植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简要分析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为水稻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旨在更好地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关键词: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水稻种植中种植技术、种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深入探究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对于水稻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长期的社会实践表明,掌握科学、合理的水稻栽培技术,不但可以很好地保持水稻的产量,还能提高水稻的品种品质,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进行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是水稻种植业发展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

1水稻品种选择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品种的选择对于水稻种植能否实现增产增收至关重要。水稻品种的选择,应根据水稻种植区域的气象条件及地理位置特点,尽量选择适应区域环境的、具有抗病虫性的、高产稳产的水稻品种,以确保达到水稻增产的发展目的。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水稻品种,是促进水稻优质高产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之一。

2稻田基地选择

在水稻稻田基地选择方面,为了确保优质高产的稻米目标,首先应根据水稻的品种,选择无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灌溉水源充足且清洁的土壤;其次,还应考虑土壤的昼夜温差是否在10~15℃,以确保土壤的温度能够符合水稻生长时期的特殊要求。此外,在考虑土壤温差方面,还应注意在避免高温的基础上,防止持续低温的状况发生。

3水稻播种前的准备

水稻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水稻发芽试验、晒种、浸种以及催芽4个阶段。为确保水稻种植的各个时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必须重视水稻发芽试验、晒种、浸种及催芽4个阶段的工作步骤,避免水稻种植前期工作对水稻的整个生长期产生不良影响。

3.1水稻发芽试验水稻发芽试验,主要是采用选择一定数量的水稻种子,在30℃的水中浸泡3~4h,用纱布包好,放置在玻璃瓶中,放置2~3d,观察水稻种子的发芽情况,计算发芽率是否能够达到80%左右。

3.4催芽在水稻种子的催芽阶段,应遵循“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晒芽”的原则,在30~32℃的高温下,进行1~2h的破胸露白,然后将温度降至26℃左右。待到种芽薄薄摊开的时候,等种芽温度与自然温度达到一致的状态时,即可播种。

4加强秧苗的水肥管理

在完成水稻播种工作后,在进行灌溉时,应遵循浅、均匀以及不伤及秧苗的潜水插秧的方式,确保水稻秧苗能够顺利生存下去。在水稻插秧后,就应考虑如何进行灌水,以维持水稻秧苗的正常生长。其次,由于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水稻灌溉以及施肥管理的过程中,都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有效调节和控制水稻的生长发育。在进行水稻灌溉的过程中,还必须明确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时期,白天应利用浅水灌溉以增加稻田的需水量,在晚上采用深水灌溉的方式,有利于夜晚稻田的保温,增强秧苗的根系活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做好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整个社会的粮食安全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分析水稻种植各个时期的栽培技术特点,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使农民掌握正确的栽培技术,从而调动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不断促使水稻产业实现增产增收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南北方都有大面积的种植。因此,利用适宜的条件,在环境适宜的地方推广原生态水稻栽培,对提高水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原生态水稻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稻;栽培;要点;分析

1整地

2肥料的使用

原生态水稻种植,是为了生产出口感好、品质佳的水稻,会减少甚至不使用化肥。而使用各种有机肥,包括牛粪、鸡粉、猪粪等,也会在每年秋收之后,将稻田秸秆铺撒在土壤之上,让其自然腐烂,增加土壤肥力。在使用各种有机肥时,要将有机肥沤熟之后,经过检测无有毒有害物质后方可使用。施肥一般分基肥和追肥。基肥是在插秧前,结合整地施入土壤中。追肥则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生长时期对肥料的需求,及时施入,一般在分蘖期和长穗期施入,可以促进分蘖和穗肥粒满。

3科学灌水

4病虫害控制

原生态水稻种植的关键点是在不使用农药的`前提下,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这对原生态水稻种植提出了关键的挑战。一是要选择抗病抗虫能力较强的品种,这是基础条件;二是选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例如利用驱虫灯、加强田间管理等方式;三是选择生物药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另外,通过改变种植方式也可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在稻田养鸭,鸭子可以吃稻田里一些害虫,包括飞虱等,也可以吃稻田里的一些杂草,同时鸭子粪便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鸭子在水田里游动,可以增加水中氧气量,饲养鸭子也可以增加收入。因此,通过完善种植方式可有效控制病虫害。

5收获

完熟期及时收获。收割的特征:当稻穗全部失去绿色,水稻植株最上部存有1~2片绿色叶子,95%颖壳变黄,米粒转变成白色,用手挤压不变形即可收割。一般稻米含水量在19%~22%时收割较为适宜。从齐穗到收割的时长为45天左右。要及时收割,完熟一块田地收割一块,不能待所有都成熟之后再收割。

6运输及贮藏

运输工具要保持干燥、卫生清洁,要具备必要的设施,例如防雨、通风等。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有腐蚀性的物品一起运输。贮藏地点要具备常温、干燥、避光、干净这四要素。同时也要避免鼠害、虫害,同样不能与其他有毒、有害、有异味、有腐蚀性、易吸湿发霉发潮的物品放在一起。防鼠害、虫害时,避免使用化学制剂。

7结语

原生态水稻种植,即是以自然的环境、生态的理念、传统的文化、现代的技术、健康的品质为目标,运用生态循环经济理论和系统方法,打造融合原生态环境、原生态文化、原生态农产品于一体的原生态农产品品牌。然而,利用传统的水稻栽培模式,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但目前全面推广种植原生态水稻种植,还不太切合实际。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对一些生态环境好、需要继续保护的地域,或者生态环境很差、需要改善的地方推广种植原生态水稻。虽然产量低,但是品质好,广大消费者认可,单价较高,从某种程度讲经济效益甚至比种植普通水稻还要高,同时还可以依托原生态水稻生产开发开展其他项目,例如,生态旅游等。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也要重视起原生态水稻的生产,加大研究力度,通过改变种植方式或者提高种植技术等方面,使原生态水稻产量得到提高,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原生态水稻种植奠定基础。

[1]李信文,孙晓惠.中国水稻生态化种植方法[J].北京农业,,(11).

[2]周美燕,黄令军.鲁北地区原生态水稻种植技术———稻鸭混养有机水稻种植模式[J].农家科技,,(09).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包含内容广泛,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落实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强化栽培技术效果。

1.1培育秧苗

为提升水稻适应性,需要对水稻品种进行筛选,要提前移栽,合理稀植,需要选择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水稻的分蘖性要强,抗倒伏的能力也要比较突出,最好是偏大体型的水稻品种,能够提升其产量。水稻播种育苗要采用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等方式。要根据水稻品种和水稻秧苗生长特点确定播种量,注意做好育秧管理,培育适龄壮苗,为提早移栽创造条件。

1.2适时移栽

如果是单季水稻,要在秧苗2~3片叶时移栽。如果是双季稻,要在秧苗3~5片叶时移栽。如果前季是水稻田,可以选择免耕或翻耕。免耕要及时泡田、平田、施足基肥,待水自然落干后2~3天进行移栽。如果选择翻耕,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泡田、翻耕、整平稻田、施足基肥,保留浅水移栽秧苗。2.3合理稀植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要求适当稀植。如果田力较低,移栽规格为25×25厘米;如果是中等田力,移栽规格为30×30厘米;如果田力属于上层,移栽规格为35×35厘米,或者更大。如果采取三角形种植,规格为30×30厘米~35×35厘米,每丛为3棵苗,尽量做到疏密相间,这对促进分蘖及提高有效穗数有重要作用。如果采取正方形种植,株行距保留要考虑通风透光需要,这样才能保证秧苗单株的正常生长。

1.4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应该是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核心内容。首先要确定施肥种类,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确保理想的增产效果。特别是基肥,需要以有机肥为主,在整个施肥过程中,有机肥要占总施肥量的20%~30%。无机肥施用也需要有合适比例,一般情况下,氮磷钾配比为2∶1∶2。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施肥量需要根据田力和水稻不同生长期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每亩施用纯氮量为10~14公斤。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每亩1000公斤,辅以化肥,速效肥料纯氮每亩5~7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0公斤。要遵循“减前增后,增大穗、粒肥用量”的'施肥原则,这对平衡肥力有重要作用。追施分蘖肥在移栽后25天内分3次追施;穗肥在晒田复水后施用;粒肥在抽穗后10天施用。

1.5水分管理

水稻移栽后进入分蘖期后,前期要保持水稻田湿润或者浅水,利用干湿交替的形式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到分蘖后期,也就是总苗数达到每亩15~18万时,要排水晒田;如果发现水稻生长势头过旺,当全田总苗数达到12~15万时,就要准备排水晒田了。水稻进入扬花抽穗期,需要浅水灌溉,促使生长大穗。水稻进入灌浆期,需要干湿交替,有利于保根养叶促灌浆。另外,在水稻管理中,还需要对稻田进行中耕除草,在分蘖期需要2~3次人工除草,也可以利用湿润灌溉等方式防止杂草生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化学除草剂,注意用量要合理。

1.6病虫防治

高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培育出来的水稻秧苗,大多具有很强的抗性,由于秧苗生长旺盛,不仅抑制了杂草重生,也有效防止秧苗生长期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对于稻飞虱、卷叶螟、稻苞虫等虫害,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可以采用高频灯诱杀,或者采用生物农药,也可以采用国家允许的低毒、低残留、高效、安全的农药进行防治。

2结语

摘要:水稻对田地的要求较高,限制水稻的生产范围及生产量。因此,研究水稻无土育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无土育苗的特点,论述水稻无土育苗的技术要点,包括前期品种选择、制作苗床,到中期管理苗床,再到后期的病害防治,这些是进行水稻无土育苗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水稻;无土育苗;技术

1水稻无土育苗的特点

水稻无土育苗不仅可以解决苗床易发病问题,还解决了取土难的问题。无土基质具有透水性强、透气性强的优点,可以避免病菌在土壤中传播;无土育苗根系非常发达,其根须数量比土壤育苗多一倍以上,且根系粗壮,比普通土育苗根长6cm左右;降低育苗成本,是土壤育秧所需成本的1/3;成活率高,返青速度快;适用于各种机械方式及手工插秧,在插秧过程中还可以依据机械宽窄幅度来对秧苗进行适当的调节;无土育苗的苗床不需要使用除草剂,不需进行调酸处理,也不会受到盐碱地的影响;进行无土育苗时,操作省时省力,简单易学。

2.1水稻品种选择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杂交优势强、穗长粒多、分蘖中等、结实率高的品种,如吉粳88,具有很好的增产前景。

2.2无土育苗田块的选择在进行育苗田块选择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背风、向阳、水源条件好、肥力水平高的平整田块。提倡开展深翻松地,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苗床下害虫的越冬基数,以给苗床扣棚时预留出大棚骨架和塑料的埋沟。

2.3苗床制作在进行育苗前的10d左右,一般需要在常规育秧苗床的基础上精整苗床。通常需要根据种植面积来规划苗床面积。一般情况下,667m2本田需要使用5m2的苗床,而所有的苗床都需要整平做畦,畦须高度控制在5cm以上。

2.4制作基质隔离膜采用完好无孔,3层以上的塑料,与有孔的育苗盘配合使用。在隔离膜铺好之后,再铺上育苗基质,抹平厚度控制为8mm左右,不能超过1cm,也可以用苗床播土机铺上基质。将育苗肥料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制,然后均匀浇于苗床上,基质的含水量达到不析出水分、不干燥的目的为宜。

2.5播种

2.5.2播种在气温平均为5℃时进行播种,并根据气候条件、水稻品种及成熟期选择播种量。在具体播种过程中,1cm3播种种子最好控制在4粒以下,确保种子不会堆积在一起,在盐碱地可以适当加大播种数量。种子播种好以后,要使用适当的工具将种子压一下,使其能够充分与养分、基质、水分接触,增加出苗率。

2.5.3覆沙播种后应用细沙或河沙(不能有黏土)进行盖种,沙子的厚度应该保持在0.5cm左右,使种子不暴露在空气中,且沙子中不能含有草籽。在播种后,在水分不太充足的地方再次洒水,浸透表土,但苗床不能有水析出,不能存有积水,多次检查以保证将所有的`种子盖好。

2.5.4盖膜根据苗床的宽度将竹竿或木杆横放在苗床的畦埂上,然后选择合适的塑料薄膜封盖在苗床上,最后在苗床上覆盖一些的稻草,以达到保湿、保温的目的。

2.6管理苗床定期对水稻棚内进行通风,因为从播种到出苗,水稻棚内一直以保温、保湿为主,此时内部的温度适宜在25~28℃;若超过30℃,要进行通风,当出苗率达到1/3左右,可适当揭去塑料膜;当出苗至1.5叶期时,应该控制温度在20~25℃,1.5-2.5叶期时,日间温度控制在20℃左右,尽可能保持与外界温度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秧苗插秧时株高低于15cm。

2.7苗期病害的防治在水稻的秧苗期常会出现多种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出现青枯死苗。该现象多发于2叶1心前后,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般有2种。一是生理性导致。由于秧苗周围温度急剧降低,加速叶面蒸腾,根部供水又不能及时到位,进而出现青枯死苗。具体预防措施为:控制膜内温度,浇透水分,适时揭膜。另一种是病菌感染导致,常发于2叶1心时期。主要是因为碱性过高,造成病菌感染苗体所致。具体预防措施为:适时使用肥料,保持苗床酸碱度适宜。第二,出现黄枯死苗。该现象多发于1叶1心-2叶期,病因多是施肥过量,解决办法是应控制施肥量。

3总结

水稻无土育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稻种植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追捧和应用。通过对水稻无土育苗技术探讨,寻找更适合水稻无土育。

1水稻春耕生产建议

2.1选择搭配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

选用生育期为125~128天的水稻品种为主,对于生育期在128天以上的品种要慎重,一定不要越区种植,严禁大面积种植未审先推的品种。我省首选的品种如:先玉335、吉东38、平安169、农大935、天农9、银河158、伊丹26等。

2.2对所选品种要精细处理

2.3精细整地,保墒为主

整地要以保墒、提墒和提高单籽播种的成苗率为核心。提倡大型机械整地,灭茬、深翻、施肥、起垄、镇压一次性完成。大型机械无法开展工作的地块,也要在土壤化冻10~15厘米,可以进犁时,及时顶浆打垄,打垄时要实行三犁成垄,深施底肥,随打垄、随镇压,注意保墒。精细整地无坷垃,镇压保水是目前保证成苗率的关键。

2.4提倡增施农家肥,分期施用化肥

农家肥的有机质含量高,不仅可以培肥地力,为农作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墒保肥的能力,长期施用,还可以增加耕层的厚度。特别是山坡地和瘠薄地,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更应该多施农家肥。施用方法是:结合整地施用腐熟农家肥2~3吨/亩。对于化肥的施用,要分底肥、口肥和追肥,分次施用。底肥一定要深施,结合整地,施入垄底,一般每亩施用高氮复合肥或复混肥40~50公斤;口肥用量不宜过多,磷酸二铵5公斤左右,氯化钾6公斤左右即可;追肥最好在大喇叭口后期,水稻株高180厘米左右,即将出蓼时为宜,每亩追施尿素15~25公斤,全田撒施。

2.5适时晚播种,力争一次性拿全苗

2.6科学除草,适时晚定苗

一般地块应在播种后10天内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水量一定要充足,确保除草效果;干旱地块,土壤封闭效果差,选择茎叶除草剂在杂草2~4叶期进行茎叶喷雾。要适时晚定苗,在幼苗3叶期间苗,4~5叶时定苗,留大苗、壮苗、齐苗。缺苗较少的地方,直接在缺苗处旁边留双株进行补充,不要再栽苗或补种苗,以提高田间果穗的整齐度,降低小穗株率,提高水稻单产。缺苗严重的地块及时补种或毁种。

摘要:水稻的生产及收获对于我国粮食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对水稻生产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则是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及收获的一个重要举措。本研究对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虫害以及如何防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稻生长;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病害以及虫害的侵袭,并且因为病虫害的侵袭给水稻生长及收获所带来的损害也是巨大的,因此,要想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及收获就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确保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THE END
1.河南省水稻育种概况与发展建议一、概况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跨黄、淮、汉水三大流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籼稻粳稻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水量600~1000mm,是典型的稻麦两熟区,具有独特的稻作优势。 河南省种植水稻约有5000年的历史,常年种植面积近800万亩,占全省粮作面积的5.5%,占粮食总产约10%,为我省第二大秋粮作物,https://www.hnagri.org.cn/liangshi/article-5292.html
2.渤海国时期,东北地区有过种植水稻的历史来自蘸盐至于明代建州女真等部,主要从事渔猎采集,靠互市购买谷物,虽然也种植一些小米、黄米、高粱、荞麦、稗子米、铃铛麦等杂粮,但产量并不高。近代东北种植大米的历史并不太久,主要是源自1870年代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移居东三省的朝鲜移民带来的稻种和寒区水稻种植技术。https://weibo.com/2794283127/NCIC36npD
3.单位概况育成“合江”号、“龙粳”号水稻新品种178个,累计推广面积3.83亿亩。龙粳31累计面积1.57亿亩,连续十年平均种植超过1000万亩,年最大种植面积1692.3万亩,创我国粳稻年种植面积历史纪录,是2001年以来我国种植面积第一大水稻品种。糯稻品种龙粳57最大年种植面积267万亩,创我国糯稻品种种植历史纪录。以龙粳31为代表的“https://www.haas.cn/jgsz/sdyjs/dwgk.htm
4.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将探讨水稻的起源、早期种植技术以及它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一、水稻的起源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稻属。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 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5.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伴随着我国水稻种植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机械化种植成为水稻栽培的一个必然趋势[3]。就我国水稻种植主要分布的区域来看, 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新疆以及宁夏等省区, 水稻种植机械化主要有2种方式, 即机械化直播和机插秧。这2种方式在水稻种植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上述2种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仍然存在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