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县志

部分年份国家对农业的投资统计表单位:万元农业事业费方面

投资额

一、解放前封建土地制度民国初年,全县土地约三分之一为地主、书院、寺庙和慈善机构所占有,如旗民生计所7900余亩,宝晋书院3000余亩,浮玉山庄1200余亩,育婴堂5000余亩。30年代时,大地主杜楚卿(杜三)即占有可耕地2000多亩,芦滩3000亩左右。1951年10月统计,土改前,占全县人口总数2.35%的地主阶级,人均占有土地6.65亩,而占人口总数50.3%的贫农、雇农,人均占有土地仅0.77亩。

土地改革前土地占有情况表1951年10月户口

人口

占有土地

户数

人数

亩数

每人平均

地主

997

2.02

4519

2.35

30063.2

11.19

6.65

公地

265

0.54

201

0.12

10102.2

3.76

43.73

工商业资本家

490

0.87

1749

0.91

3640.4

1.35

2.08

小土地出租者

1585

3.20

4461

2.32

8960.4

3.33

2.01

富农、半地主式富农

1380

2.79

7212

3.75

20027.3

7.45

2.78

中农

19999

40.45

76442

39.71

118163.5

43.98

1.55

贫农

23811

48.17

95713

49.72

74466.1

27.72

0.78

雇农

445

0.90

1066

0.55

320.6

0.30

其他

489

O.99

974

0.51

1040.1

0.39

1.07

未划成分

34

0.07

120

0.06

1896.9

0.71

15.81

总计

49429

10O.00

192487

100.OO

268680.7

100.00

1.40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表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2月

3月

4或5日

19或20日

5或6日

2日或21日

农作物

三麦、油菜:看苗追施返青肥,中耕松土,清沟理墒,对前期肥料不足的油菜田块,月底重施苔肥。绿肥:施返青肥。

三麦:中耕除草,清沟理墒,旌拔节肥,诱杀粘虫。油菜:追施苔肥,中耕培土,清沟理墒。山芋:育苗.棉花:营养钵塑料薄膜育苗

果树蔬莱

果;整枝修剪。蔬;早春菜播种,伏苞菜、花菜育苗。

果:整枝嫁接蔬:蔬:春菜播种,瓜豆类蔬菜育苗,伏苞菜、药芹育苗定植。

林桑

林:植树造林。桑:整枝治虫,老桑补缺,栽新桑。

林:植树造林,杞柳扦插,林木播种,泡桐埋根育苗。桑:嫁接、施催芽肥、春伐、春耕解束。

畜禽

畜:春配青饲料种

畜:春配青饲料种植

养鱼

清理鱼池,放养鱼种。

投饵施肥,外江捕涝河豚、鱽鱼。

三麦:施保花肥,捧水降渍、防治病虫。油菜:施临花肥,防治病虫。水稻:双季早稻和单季早稻适时播种育秧。棉花:直播棉的播种,育苗田的苗床管理。大豆:春大豆播种。山芋:苗床管理,春山芋栽插。绿肥:夏绿肥播种,冬绿肥盛花期或初荚期收割。

三麦:灌浆期根外追肥,排水降渍,防治病虫害,选种留种,及时抢收。绿肥:夏绿肥继续播种,留种的冬绿肥及时收脱。油菜:及时收获留种。水稻:早稻秧田管理,适时移栽大田。杂交稻、常规中、晚稻适时播种育秧。棉花:直播棉苗期管理,育苗棉移栽和管理。大豆:春大豆中耕除草。山芋:麦茬山芋栽插。

蔬菜:夏菜定植,早中毛豆、豇豆、刀豆、扁豆、韭菜、春萝卜、苋菜播种,菜瓜、笋瓜、冬瓜、南瓜等育苗定植。

果:桃梨疏果。蔬:茄瓜类定植管理。

林:防治竹秆锈病,植树造林,苗圃管理,杞柳扦插。桑:嫁接,春插桑苗,除草治虫,施长叶肥。

林:防怡竹秆锈病,苗圃管理,杞柳防除菟丝子草。桑:根外追肥,摘心、夏伐,开始饲养春蚕。春播桑苗。

家禽防疫注射,青饲料种植。

畜禽防疫。

成鱼塘投饵施肥,夏花鱼池清塘。

整理鱼种塘,加强成鱼饲养,防治鱼病,捕捞鲥鱼。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6月

7月

21或22日

7或8日

22或23日

三麦;小麦收脱.水稻:小麦茬早稻抢栽扫尾,早稻大田管理。后季稻播种育秧.杂交稻、单季中、晚稻秧田管理,适时移栽。防治水稻各种病虫害。棉花:蕾期管理,施蕾肥、当家肥,去叶枝、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大豆:夏大豆播种和管理。

水稻:早稻以养根保叶为中心的后期田管。选留种,抢收脱粒。后季稻秧田管理和栽插。单季中稻和杂交稻的分蘖、拔节期的管理,防治病虫。单季晚稻适时施长粗肥后,落干断水轻搁,防治病虫。棉花:施花铃肥,抗旱排捞,整枝,防治病虫害。大豆:春大豆后期管理,收获。夏大豆中耕除草,秋大豆立秋前播种结束。

果树蔬菜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8月

9月

23或24日

水稻:后季稻不栽立秋秧,大田肥水管理,单季中稻中后期管理。单季晚稻立秋前(穗分化前)搁田,视苗情巧施促花肥,适时适量施保花肥。杂交稻中后期管理,防治水稻病虫。棉花:立秋前施盖顶肥,立秋后喷叶面肥,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大豆:夏秋大豆中耕培土除草。

水稻:单季中稻和杂交稻后期管理。单季晚稻和后季稻中后期管理,各类水稻防治病虫。棉花:防止烂铃,分次收摘;选留良种,储藏种子。油菜:秋分前播种育苗。绿肥:紫云英秋分前后稻田套播。大豆:夏大豆收获,秋大豆除草中耕。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10月

11月

8或9日

22或24日

22或22日

水稻:选留种子,适时收割、脱粒。三麦:“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适时播种三麦、蚕豆。油菜:苗床管理,适时移栽,直播油菜寒露前播种。绿肥:苗期管理,寒露前种好秧草。棉花:精收细摘,摘青钤拔棉秆。大豆:秋豆收获。山芋:收藏。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12月

1月

20或21日

三麦品种更替

年份项目

主要品种

搭配品种

产量(公斤/亩)

1949~1954

均为乡土品种

元麦30~40公斤小麦50~75公斤

1955~1958

小麦:2419元麦:“扬中红”

小麦:玉皮,矮粒多,吉利,阿夫元麦:三月黄,四月黄

“扬中红”最高达200公斤

1964~1970

小麦:矮粒多元麦:立夏黄

小麦:吉利,大黑芒元麦:757,少量“扬中红”

70年代双、三熟制时期

小麦:群众42号元麦:立新1号大麦:早熟3号

小麦:扬麦3号,宁麦3号元麦:村农1、2号,海麦1号大麦:“214”大麦,“尺八”大麦

小麦:350公斤元麦:300公斤

80年代初

小麦:7208(宁麦5号)元麦:立新1号大麦:基本绝迹

小麦:扬麦4号,7630,宁丰

水稻品种更替表

年份

1949~1956年

土刚稻,洋籼稻,中农4号(1950年引进)

多种乡土品种

100—150公斤

1957~1969年

土刚稻,中农4号

洋籼稻、黄壳早廿日,木西球,晚粳老来青等

200~250公斤

早稻:二九青,原丰早,广陆矮4号,二九南1号后季稻:武农早,沪选19单季稻;双丰1号,武农早,沪选19,苏粳2号

早稻:矮脚南特,庆莲16号!矮南早1号,39号,二九南1号,莲塘早后季稻:农垦57,双丰4号!南拄33、34,复虹糯,花寒早,农桂早3—7晚粳:葛后2号,徒稻3号等

硬单产450多公斤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单季粳稻:武农早,武复粳,盐粳。杂交稻;南优2号,汕优3号,汕优63号糯稻:紫金糯

单季晚粳稻:葛后2号,徒稻3号,船桂4号,青林9号等

1984年杂交稻平均亩产568公斤,高产田块765.5公斤

建国前部分年份几种主要农作物产量表

建国后历年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情况

1949~1985年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表

耕地面积其中粮食总产(全社会)平均亩产备注水田面积旱田面积年份(万亩)(万亩)(万亩)(万公斤)(公斤)194923.2618.544.723726160

195022.8618.324.543881.5169.8

195122.8218.314.514518.5198

195222.7518.254.504933.5216.5

195322.6118.134.485166228.45195422.5118.054.462934.5130.351954年特大水灾,195520.6017.952.654810233.5195620.5717.942.635546.5269.6195720.3517.812.545247.5257.85196818.6116.562.057945/6160331“7945”为浮夸虚报数。195918.4516.402.055287286.5“6160”为核实调整数。196018.2916.391.905361.5293.1196117.9216.321.604747264.9

196217.9916.181.813985.5221.5

196318.2016.142.065506.5302.6

196418.1916.122.075217.5286.8196517.9216.011.917940443

196617.8516.021.839158.5513

196717.8516.021.837918.5443.6

196817.8516.021.838036.5450.2196917.6315.981.657719.5437.8

197017.4415.951.497299.5415.5197117.4616.001.469665.5553.5197217.4715.991.488310475.65197817.4715.991.488909.5509.95

197417.4515.981.479493544

197517.4515.981.479165525.2197617.4115.951.4610425598.75

197717.4015.941.468199.5471.2197817.3515.891.4612522.5721.75

197916.7815.381.4012879.5767.5198016.8715.401.4710172.5602.95

198116.8615.401.4610007.5693.5

198216.8515.391.4610972651.15

198316.8115.351.4611555687.38

年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水稻三麦薯类蚕豆、豌豆大豆其它194942.5518.5420.651.150.182.03

195042.4118.3220.661.150.182.10

195142.5218.3120.641.160.192.22

195242.3618.2520.761.160.192.00

195542.4418.1321.121.160.171.86

195440.7818.0520.380.850.201.30

195538.5317.9518.940.27O.191.18

195637.5217.9418.110.230.191.05

195735.3017.8115.900.250.181.16

195829.3016.5611.630.20O.180.73

195927.5216.4010.400.20

0.52

11.380.630.060.05198331.7818.8711.960.81O.120.02198430.6816.4113.040.720.30O.200.01198529.1015.2112.820.810.230.031949~1985年水稻种植面积、产量表

水稻

早稻

中稻

单季晚稻

后季稻

总播种面积

亩产

总产

面积

其中杂优

(万亩)

(公斤)

(万公斤)

面积(万亩)

亩产(公斤)

1949

18.54

146.9

2724.5

147

1950

18.32

153.5

2913

153

1951

18.31

170

3113

1952

18.25

190

9467.5

1953

18.13

186

3373

1954

18.05

101.5

1931.5

8.05

1955

17.95

216.5

8886.2

1956

17.94

204

3659.5

1957

17.81

205.6

3661

205.5

1958

16.56

294

4869.5

0.75

295

1959

16.40

232.2

3808

0.21

248

16.19

232

1960

16.39

248.3

4070

202.5

14.92

251

1.41

223

1961

16.32

204.4

3336

0.01

179.5

15.83

204.5

0.48

202

1962

16.18

157.6

2550

15.63

157.5

0.65

160

16.14

255.7

4127

7.03

259

7.73

259.5

1.38

217

1964

16.12

964.7

4967.5

11.55

254

4.57

292.5

1965

16.02

363.1

9817.5

0.47

291.5

15.53

365.5

O.O1

225

1966

446.5

7152.5

O.08

412.5

O.12

320.5

15.82

447.5

1967

342

5479.5

O.16

393

O.03

316.5

342.5

1968

16.34

342.2

5591.5

O.32

301.5

304

14.53

349

0.42

240

1969

336.1

5509

1.01

14.44

0.53

270

1970

19.02

257.2

4892.5

3.07

312

0.83

205

11.13

277.5

3.99

169

1971

25.38

275.2

6985.5

293.5

O.31

329

3.50

359

12.19

282

1972

25.09

244

6122

0.38

311.5

3.78

355.5

11.83

226.5

1973

23.40

284.3

6653.5

274.5

1.26

340

5.10

347.5

9.63

1974

23.86

258.2

5159.5

932

308

5.20

323

10.24

242.5

1975

24.96

248.7

6213

9.00

O.37

289

3.91

299.5

11.70

211

1976

27.02

267.2

7221

11.07

0.13

1.43

362

14.39

252

1977

25.93

253

6558

9.99

279.5

0.24

312.5

2.71

261.5

0.14

460.5

12.99

229.5

1978

25.12

344

8643.5

9.23

0.10

3.79

441.5

2.21

484.5

12.00

309.5

1949~1985年三麦种植面积、产量表

小麦元大麦年份

农药种类及药械使用情况表

种类

年代

农药名称

药械

50年代

土制;石灰水、食盐水,草木灰商品:西力生、赛力散、硫酸铜、石硫合剂、多硫化钡、代森锌。

1956年全县有简单防治器械505架;1957年开始有压缩喷雾器。

60年代

富民隆取代西力生、赛力散。多菌灵、稻瘟净开始使用。

菌剂

70年代以后

石硫合剂、西力生、赛力散停止使用,多菌灵取代富民隆;全面推广粉锈宁。井岗霉素取代苏化“911”、苏农“6401”、稻脚青等.继续使用稻瘟净、异稻瘟净。1984年开始使用富士一号和三环唑、敌枯霜、叶枯净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浸种剂:“401”、“402”。

THE END
1.一米地层浓缩一万年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水稻田稻作聚落稻米不仅是人类日常最重要的主食之一,还是中国南方诸多文明形成的根基。上山文化所在的金衢盆地是重要的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上山文化大家族之一的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些黑色的小颗粒,是距今9000多年的炭化稻米。植物考古工作者王冰言正在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粒型变化,每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QLOAM30514EGPO.html
2.产量变化(精雅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甘蔗是广西重要的经济农作物,制糖业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制定实施千亿元工业产业和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重点发展以制糖业为主的食品产业等七大千亿元支柱产业,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sxpoktr.html
3.国际粮食日教案13篇(全文)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传统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不断突出,朝鲜的农业生产力开始下降,粮食产量逐渐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不得不依靠苏东国家的粮食援助和进口来弥补国内粮食的短缺。进入90年代以来,又遭遇了一连串严重的自然灾害:1993年的冻灾,1994年的冰雹袭击,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的特大水灾,1997年的旱灾、海啸、台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ile5cuv.html
4.科学网—汉族起源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241-17357.html
5.中外历史阶段整合及特征(3)艺术文化文明、生活文明出现多元化:(文学上,以贝克特《等待戈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呈现出与以往文学不同的特点;音乐:摇滚乐(猫王、甲壳虫乐队、《四海一家》);电影: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电视: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电电视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电视实现了多路传播和卫星传播)。 http://m.fz18z.cn/nd.jsp?id=272&id=272
6.宇宙年表和宇宙历史大全:从过去138亿年历史至今再到10的100大爆炸发生后约50万年:光子与物质的最后一次相互转化。 大爆炸发生后约100万年:原子开始形成,宇宙进入“物质时代”。温度降至几千开尔文,密度降到了每厘米3约1/10^18克,辐射减弱,中性原子形成,等离子体复合成正常气体,宇宙间主要是弥漫分布的轻元素原子核和等离子体。当温度下降到4000~3000开尔文时,电子和质子几乎https://www.bokeyuan.net/6408.html
7.艰难奠基,新中国前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工业史第二次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西德转移。 第三次浪潮大致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是由日本主导的,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产业输出国,而东亚“四小龙”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中国在80https://m.hswh.org.cn/wzzx/llyd/zz/2019-10-05/59096.html
8.Jacozhu'sBlog这三年的降水量跟这条虚线的差距,差距越大,自然灾害就越重,上面是水灾,下面是旱灾,这些年代,没发生过饿死人的情况,比1983年厉害得多,但1959-1961这三年却饿死人了,这三年是常年,偏离比较小。 还有一个数字,植物生长季降水量距平时间变化曲线: 生长季影响作物增长,但也不是偏最大的,最大的是50年代和80年代。https://jacozhu.wordpress.com/
9.学术前沿以主粮为特征划分研究区域,实际上忽略了地理、气候、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而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过程,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差异使各地的农业生产差别很大。 同时,这种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南北作物之间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水稻种植区域不断北移https://iqh.ruc.edu.cn/xsqy/8807f16eb76c407e908b528d135fd708.htm
10.水稻育种学第5章常规水稻育种.ppt上世纪70年代是粳稻花培育种的开端;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李梅芳等选育的“中花”系列品种为主要标志,其育成的“中花8号”、“中花9号”、“中花10号”等年种植面积曾达到30万hm2;上世纪90年代则以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龙粳”系列品种为主要标志,经审定推广的有“合江21”、“龙粳1号”、“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405/5001114130003212.shtm
11.小站稻日本侵华奉为高级军粮,强禁稻农食用。50~60年代,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老农频出指导,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振发了山东、宁夏等省区水稻的发展。https://baike.sogou.com/v6482440.htm
12.祁县涧壑村志——1959年祁城从涧壑后头沟引水准备学习我村种植水稻,开沟埋置水泥管道。 ——1960年前后三年,天灾人祸村民食不果腹,常以柳芽、野菜充饥。 三、六十年代: (一)政治:三清、四清、文化大革命 ——1966年造反派夺了生产大队党支部的权,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进驻古堡,真武庙和观音堂遭劫,毁坏了栩栩如生的神像和https://www.meipian.cn/266w28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