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肇州境内的一些古迹遗址,将肇州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千年。在今肇源县境内发现的“小拉哈遗址”“白金宝遗址”,也都记载了祖先在这里活动的踪迹,证明肇州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应该有四、五千年。
关于古肇州城的城址,史学界也有争议,尤其是金代时期争议更大。一种说法是,肇州城在今肇源县境内,即吐什吐三家子古城;二是肇东市八里城境内;三是吉林松原市塔虎城,还有其他版本。尽管在地理位置上存在争议,但是肇州建制在历史上的存在,确为各方学者的共识。
从肇州历史版图的变迁可以看出,其历史之久远、变化之多端。金代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四级,金代肇州隶属于会宁府,为州级单位,下辖始兴县。肇州以西的泰州,位于现在的泰来县塔子城,统辖松花江嫩江以西、以南大片地区。在不同朝代,肇州设置地方政权的目的和功效各有侧重,有的是为了固守领地,服务于巩固政权之目的;有的是为了“纳贡”,便于统治者剥削人民利益,也有其他的政治、经济目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肇州的定位,可称为是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的战略要冲、经济重地。
物产丰富地肥水美
肇州地处松嫩平原,诗人红雪在《湖泊遍地》一诗中,这样描绘肇州风物:
铺展的饭桌
一碗又一碗的甘醇
暗藏高粱的火
妩媚稻谷的香
涂抹黄瓜的翠绿
舒展豌豆狂野
弥漫土豆花的洁白
如初恋
......
漫过披毛犀的脚印
黄羊的惊慌
一枚散发油味的月亮
牢牢挂在天上
丰饶的物产、优美的风光,在诗人妙笔之下,有声有色,跃然纸上。肇州位于北温带,属大陆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季较长。这里土质肥沃,全球的优质黑土地都在这一纬度带上。这里少有自然灾害,植被茂盛,松花江、嫩江流域水草丰美、沃野千里,既是天然牧场,又是优质粮仓。松嫩平原、北大仓享誉国内外,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贡献了不竭资源。
丰饶美丽的松嫩两江,也是取之不竭的天然宝库。这里盛产的“三花五罗”,是五种鱼的总称,鳌花、鳊花、鲫花为“三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为“五罗”。“头鱼宴”的典故颇具游牧民族的色彩,据史料记载,辽国皇帝有春秋巡游行猎的传统,天祚帝耶律延禧生平最好行猎,其最中意的捕鱼之地,就在松花江(时称混同江)一带。每当捕获了第一条鱼后,就要和女真各部酋长设宴庆祝,称之为“头鱼宴”,完颜阿骨打替兄长所赴的那场头鱼宴,正是他起兵反辽的导火索。
松嫩两江所产名贵鱼种很多,古时盛产的鳇鱼就是其中之一。此种鱼体积庞大,小者几百斤,重者上千斤,因其肉质好、产量少而珍贵,多为王公贵族享用,甚至是进贡皇帝的御品,其名也是由此而来。现如今,此种鱼在松花江、嫩江中几乎绝迹,仅在沿江留下“鳇鱼圈”“鳇鱼岗”等地名。当时的捕鱼文化,是在夏秋将鱼从主江道驱赶到“江岔”之中,鳇鱼被圈进来后,渔民控制水位,阻其归路,雌鱼只能在这里产卵,鱼卵随水流返回主江道自行孵化,成年鱼留在江岔里,冬天江水封冻后,再凿冰取鱼,捞将上来。可见,古人既有打渔之法,也有保护生态平衡的朴素观念。
现在的肇州境内地势平坦,无高山大河,土壤情况复杂,以黑钙土为主,多分布于相对较高的岗地、缓岗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谷子、高粱、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中草药材居多。久负盛名的“古龙贡米”盛产于此,虽然如今的贡米产地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肇源县,但在古时确为肇州之地。关于贡米的起源,传说颇多,远的在辽代,近的流传在康熙年间,由于其质地上乘、营养丰富而成为进贡朝廷的专属产品,得“贡米”之名。
近年来,肇州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它在传统上是农业县,曾经跻身全国百强产粮大县。同时,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随之兴起,以肇州出产的玉米、谷子、水稻、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企业应运而生,亚麻、汉麻产业链项目正在生成。富庶的土地、丰硕的物产,正是肇州经济赖以转型、腾飞的基石,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肇州品牌走出龙江、跨出国门。
保家卫国铁血精神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松嫩江水滋养下的黑土,蕴藏着无数的珍贵资源;这也是一片多难的土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几个世纪以来常常遭受恶邻强寇的觊觎、入侵;这更是一片英雄的土地,面对侵略者的铁蹄与刺刀,肇州人民不畏强敌,不惧牺牲,铸犁为剑,以身作盾,涌现出无数青史流芳的英烈,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在肇州人民保家卫国的历史中,“三肇”儿女参与江桥抗战无疑是绚烂的一页。此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虽然因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军队最终战败,但是马占山将军和东北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唤醒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大大提振了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信心,全民抗战热情空前高涨。在这场战役中,抗日将领李海青组织“三肇”人民积极参战,亲临前线抗击日军,作出了突出贡献。江桥一战,是这位绿林好汉出身的军人成为抗日名将的起点。李海青早年劫富济贫,当地有“闹海青”的传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走上了抗日救国道路,屡立战功、威名赫赫,日寇闻风丧胆。尽管由于身份经历等原因,其人曾一度存在非议,但历史是公正的,国家和人民最终还是认可了他的历史贡献。
肇州儿女的抗日壮举代代相传,而事实上,生活在这里的人民金戈铁马、抵御外侮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代的肇州大地一直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着肃慎、濊貊等古代民族,他们在不同时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来,契丹、女真、蒙古的政权相继建立。每一次政权的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生灵涂炭,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社会大发展的开始。在先民对立抗争、抵御外患、保卫家园的过程中,不乏仁人志士,更不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兼容并蓄文化多元
“我们是成群的大雁,我们是勇敢的雏鹰,今天在母校的怀抱里成长,明天将飞上蓝天搏击风云。为了家乡的繁荣,为了中华的振兴,牢记母校的校训,誓做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肇州二中的校歌。肇州二中成立于中华民国(“满州国”)时期,是肇州建校历史最长的一所中学。在今天的肇州二中校史馆,处处能够看到肇州的历史文脉、感觉到时代的更替兴迭,可谓是肇州历史文化的缩影。
于雪松老师是肇州二中的历史老师,多年来边教学边研究肇州历史,出版了多部关于肇州历史的专著,对肇州的历史文化挖掘作出了贡献,虽然在几年前已经退休并移居上海,但仍对他所喜爱的肇州历史难舍难离,每年都要回肇州从事研究,堪称肇州的“历史课本”。现任校长王树文不但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肇州历史研究的主要贡献者,有《肇州历史》等多项论著出版。他将一批钟爱历史、国学的文化人才聚集在团队中,从事肇州的历史文化研究,从该校的教学研究中足以见得肇州人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在今天的“三肇”境内,还有头台、二站、三站等地名,“站人文化”成为了“三肇”的特有文化。很多站人方言,如“卖呆儿”、“磨叽”、“欠儿登”、“波罗盖”、“嘎拉哈”等,至今仍是东北方言中的口头语,并通过小品舞台发扬光大,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周知。
肇州历史悠长,在黑龙江省也应该称得上是文化大县。杨小班鼓吹乐棚是一支采用传统的工尺谱记录,用传统长乐器演奏的民间礼俗乐队,几度登上中央电视台演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话说肇州,匆匆过往,
纵横古今,拓荒戍疆,
寥寥数语,探究短长,
祝福肇州,幸福吉祥。
作者简介:增桥者,黑龙江讷谟尔人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人,爱好广泛,尤喜文学体育,曾在大庆市萨尔图区工作多年,出版个人文集五部,主编《萨尔图放歌》文集一部,现就职于大庆市直某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