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寿司的起源众说纷纭,最初的故事大概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史书虽无确切记载,但也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线索,其中包括一些自然科学的启蒙,以及部分生僻汉字的传播。我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继而开启一段古代亚洲文明之间的神奇之旅。
传统的日本美食寿司,中文由日语"sushi"直接音译而来,日文写作“鮨”[yì]或“鲊”[zhǎ]。众所周知,寿司的主要成分是醋饭,也就是用盐和白醋浸泡后的米饭,待到每一粒大米都充分渗入酸味后即可备用。但是,为什么要在香喷喷的米饭中加入白醋呢?追溯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会发现盐和醋的使用最初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贮存食物,寿司也正是起源于此。
有趣的是,如今日文中用来指代寿司的“鮨”字,在古代中国竟有“咸鱼”之意。那么,“咸鱼”究竟是如何变身为“寿司”的呢?
在中国,盐的普及略早于醋。古人会用海盐涂遍鱼身,令其自然发酵后即得咸鱼,这基本就是“鮨”最原始的模样了。“鮨”字最早作为鲵鱼出现在古籍《山海经》中:“水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这种鲵鱼因叫声如小孩啼哭遂得名娃娃鱼,据说食用之后可治愈狂躁。再将“鮨”拆开来看,右部“旨”字在古代有美味的意思,所以“鮨”就可理解为好吃的娃娃鱼。此后有辞书之祖美誉的《尔雅》则给出了更专业的解释,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此处的“羹”为肉酱之意,而搅碎的鱼酱是为“鮨”。所谓的酱,其中应有咸味,故鱼酱的味道自然也和咸鱼类似。战国时虽也有酿醋作坊,但百姓更爱用盐。盐的存在,即刺激了食客的味蕾,又延长了食材的寿命,所以“鮨”这道美味开始在中国变得流行。
唐代日本史籍《古语拾遗》中有“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的记载,可见早期的日本应该还没有文字,人们仅靠语言来相互交流。那么,汉字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呢?
据考古发现,日本迄今最古老的汉字遗迹出土于公元前1世纪(弥生中期)的棺墓里,为西汉时期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而可以确定年代记录的遗迹可参见《后汉书》:“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缓。”此处所提及的金印现收藏于日本福冈博物馆。此后,魏明帝曹叡同样用赠予金印的方式来和日本互动,《三国志·魏志》载:“(倭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魏廷封其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并赐“铜镜百枚”。以上两个金印内所刻的“汉倭奴国王”与“亲魏倭王”皆为汉字。据史载,从景初二年(238年)到正始九年(248年),魏倭双方使者往返两国有6次之多,此时倭人恐已能初步使用汉字。
至于汉籍何时传入日本,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里有如下记载:“又科赐百济国,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弥吉师,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此条记载中所列出的书目是否准确,学界尚且存疑,不过“渡来人”既然能在日本传授汉文,其中必会用到中国典籍。由此推断,汉籍可能是在公元5世纪前后正式传入日本。
(参考资料: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商务印书馆,2013)
西汉桓宽《盐铁论》言:“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自汉武帝起,国家开始施行盐铁专卖政策,禁止私人经营。举措一出,政府的收入瞬间增加,但百姓却不知去何处买盐,且盐价也略有提升。之后的政策虽率有改动,但很多食客已逐渐摆脱了对盐的依赖,并开始用醋来替代。
古人以菜为副食,为了蓄菜过冬,百姓就开始加工泡菜,民间称之为“菹”[zū],这是“酸味”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之一。《释名》记载:“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说文解字》言:“菹,酢菜也。”讲的就是酸菜。
据说醋起源于酒,《列子·天瑞》曰:“醯几生乎酒”,《说文解字》中,“醯”就是“酸”的意思。醋的记载在汉朝开始涌现,例如《周礼》载:“醯[xī]人掌五齐、七菹,凡醯物。”郑玄注曰:“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齏,全物若为菹。”,这里所说的“醯酱”,是酿造的酸味酱汁。
所谓的鱼米之乡,自古就是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之地,但“醋饭”的诞生或是无心插柳。据说南方某地多鱼多米,百姓做饭就略显随意,有人将鱼、肉和米放在一起贮存,半年过后竟有醋香溢出,且鱼、肉皆可食用尚未变质,众人因此受到启发,醋后来就广泛用在了食品防腐上。
就在鱼肉送进嘴里的一瞬间,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顺带吃一口米,咀嚼过后口感反而更加细腻,从此鱼和醋饭这对组合大受好评,渐渐就演变成为今天寿司的模样。在日语中,“鮨”字作为寿司的学名发音为"sushi",含义也从最初的“咸鱼”转变为“醋鱼”,其中"sui"就有醋或酸的含义,中文“寿司”也正是从"sushi"音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