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咸鱼”到“寿司”,餐桌上美味间有多少“历史秘密”?北晚新视觉

有关寿司的起源众说纷纭,最初的故事大概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史书虽无确切记载,但也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线索,其中包括一些自然科学的启蒙,以及部分生僻汉字的传播。我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继而开启一段古代亚洲文明之间的神奇之旅。

传统的日本美食寿司,中文由日语"sushi"直接音译而来,日文写作“鮨”[yì]或“鲊”[zhǎ]。众所周知,寿司的主要成分是醋饭,也就是用盐和白醋浸泡后的米饭,待到每一粒大米都充分渗入酸味后即可备用。但是,为什么要在香喷喷的米饭中加入白醋呢?追溯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会发现盐和醋的使用最初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贮存食物,寿司也正是起源于此。

有趣的是,如今日文中用来指代寿司的“鮨”字,在古代中国竟有“咸鱼”之意。那么,“咸鱼”究竟是如何变身为“寿司”的呢?

在中国,盐的普及略早于醋。古人会用海盐涂遍鱼身,令其自然发酵后即得咸鱼,这基本就是“鮨”最原始的模样了。“鮨”字最早作为鲵鱼出现在古籍《山海经》中:“水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这种鲵鱼因叫声如小孩啼哭遂得名娃娃鱼,据说食用之后可治愈狂躁。再将“鮨”拆开来看,右部“旨”字在古代有美味的意思,所以“鮨”就可理解为好吃的娃娃鱼。此后有辞书之祖美誉的《尔雅》则给出了更专业的解释,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此处的“羹”为肉酱之意,而搅碎的鱼酱是为“鮨”。所谓的酱,其中应有咸味,故鱼酱的味道自然也和咸鱼类似。战国时虽也有酿醋作坊,但百姓更爱用盐。盐的存在,即刺激了食客的味蕾,又延长了食材的寿命,所以“鮨”这道美味开始在中国变得流行。

唐代日本史籍《古语拾遗》中有“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的记载,可见早期的日本应该还没有文字,人们仅靠语言来相互交流。那么,汉字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呢?

据考古发现,日本迄今最古老的汉字遗迹出土于公元前1世纪(弥生中期)的棺墓里,为西汉时期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而可以确定年代记录的遗迹可参见《后汉书》:“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缓。”此处所提及的金印现收藏于日本福冈博物馆。此后,魏明帝曹叡同样用赠予金印的方式来和日本互动,《三国志·魏志》载:“(倭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魏廷封其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并赐“铜镜百枚”。以上两个金印内所刻的“汉倭奴国王”与“亲魏倭王”皆为汉字。据史载,从景初二年(238年)到正始九年(248年),魏倭双方使者往返两国有6次之多,此时倭人恐已能初步使用汉字。

至于汉籍何时传入日本,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里有如下记载:“又科赐百济国,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弥吉师,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此条记载中所列出的书目是否准确,学界尚且存疑,不过“渡来人”既然能在日本传授汉文,其中必会用到中国典籍。由此推断,汉籍可能是在公元5世纪前后正式传入日本。

(参考资料: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商务印书馆,2013)

西汉桓宽《盐铁论》言:“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自汉武帝起,国家开始施行盐铁专卖政策,禁止私人经营。举措一出,政府的收入瞬间增加,但百姓却不知去何处买盐,且盐价也略有提升。之后的政策虽率有改动,但很多食客已逐渐摆脱了对盐的依赖,并开始用醋来替代。

古人以菜为副食,为了蓄菜过冬,百姓就开始加工泡菜,民间称之为“菹”[zū],这是“酸味”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之一。《释名》记载:“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说文解字》言:“菹,酢菜也。”讲的就是酸菜。

据说醋起源于酒,《列子·天瑞》曰:“醯几生乎酒”,《说文解字》中,“醯”就是“酸”的意思。醋的记载在汉朝开始涌现,例如《周礼》载:“醯[xī]人掌五齐、七菹,凡醯物。”郑玄注曰:“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齏,全物若为菹。”,这里所说的“醯酱”,是酿造的酸味酱汁。

所谓的鱼米之乡,自古就是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之地,但“醋饭”的诞生或是无心插柳。据说南方某地多鱼多米,百姓做饭就略显随意,有人将鱼、肉和米放在一起贮存,半年过后竟有醋香溢出,且鱼、肉皆可食用尚未变质,众人因此受到启发,醋后来就广泛用在了食品防腐上。

就在鱼肉送进嘴里的一瞬间,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顺带吃一口米,咀嚼过后口感反而更加细腻,从此鱼和醋饭这对组合大受好评,渐渐就演变成为今天寿司的模样。在日语中,“鮨”字作为寿司的学名发音为"sushi",含义也从最初的“咸鱼”转变为“醋鱼”,其中"sui"就有醋或酸的含义,中文“寿司”也正是从"sushi"音译而来。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一年的这些新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熟悉的稻米。 一粒稻,从长江边,走到我们的碗里,用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稻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文/惠富平 我们知道,古文明的基础是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经济,所以有人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将世界古文明分为“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中国的粟作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等。不过,这些粮食作物支撑的都是旱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6/21/7442640_685094632.shtml
3.中国古代近代·氢刻五行学说虽然包含着自发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也没有能从宗教迷信的神学体系里摆脱出来。 阴阳五行说到后来经过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人物的阴阳家或五行学派的发挥,发展了它原有的弱点缺点的一面,歪曲抹煞了它原有的正确的因素,把它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成为两汉谶纬之学的主要来源之一。 https://qingk.com/set/LlGzEfw5ArTf
4.考古学王晖教授:从大小麦在中原的种植传播看后稷弃在我国农业被歌颂、祭祀,其因何在?由于时代太久远,其详情已经不大清楚了。然而,周人先祖后稷弃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贡献,在古文献及其今天所见考古资料是能够得到印证的。这不仅是我们了解到后稷弃在我国农业史上的重大贡献,而且可以认识到我国先民对移植到中原的农作物——大小麦的重视程度。https://m.douban.com/note/770852855/
5.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历史文化而闽都文化是在土著的古闽文化发育尚未健全的时期,就接受了外来的越文化,而后.连续受到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影响。因此,有人说:它是以古闽和越文化为基础,以吴楚文化、中原文化为养分,并受到海外文化的催化,逐步地从孕育到成长,再到发展,直至成熟。由此可见,它的多元性的特征较为明显。这从上述闽都文化的渊源和https://www.fuzhou.gov.cn/zgfzzt/zjrc/mdfc/lswh/201909/t20190924_3046025.htm
6.史前至古文明历程生物发展——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史前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主要通过现代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古生物学来丰富对先祖的认识,主要关注人类的起源和食物的来源。 现代的飞机、航天飞机、卫星等都可以探测地面、地下温度。沙地、耕地、植被、各种类岩石的温度、散热的速度各不相同,可以据之判断其历史状态 https://blog.csdn.net/Ailsa2019/article/details/122061388
7.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我国浙江青田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鱼系统”与 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等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国家林业局还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鱼系统”列为国家湿地公园加以保护。因此,研究稻田渔业发展史,总结传统生态农业生产经验与农业特色文化,对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
8.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精选6篇)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3)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jjy7o18.html
9.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全2册)最新章节张帆著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和艺术发展②有扈氏:古部落名。 ③甘:古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南。 ④支党:党羽。 典籍简介 《晋书》: 唐代房玄龄等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西晋、东晋及十六国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839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