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深读湖南湖南在线

摩尔根的名著《古代社会》,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野蛮时代、开化时代、文明时代。摩尔根认为,人类的文明“开始于音标字母的使用和文字记录的产生……石刻象形文字亦可以认为是文明时代开始的相等的标识”。

摩尔根的历史观,文字记录的产生是野蛮与文明的分野,标志着人类社会由野蛮跨入文明的门槛。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行为的规则,文化作为人类的行为“规则”不是由生物遗传而来的,文化是在历史业已成形或重复出现的成分,文化是历史可被认知的一面,文化含有价值。

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与前三种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的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

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什么文明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1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沙及其地名由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商代出现甲骨文字,这是汉字的正源,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据文史学家研究,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3000多年之久。以摩尔根史学理论纵观历史,长沙文明史与中华文明史是基本同时期产生。

传说中,大禹治水中的大禹即为夏朝的开国君主,所治理的即为中原的黄河水灾。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夏是最早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古代的中原人,称居住在北方的人为狄,居住在东方的人称为夷,居住在南方的人称为蛮,居住在西方的人称为戎。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属楚国,地理方位相对中原地区是南方,所以称之为“南蛮之地”。远古时期,这片“南蛮之地”却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中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距今约6500年。

“长沙”作为一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逸周书·王会篇》。其中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方国的盛况,当时“长沙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

周王室营建雒邑(洛邑)图。洛邑竣工后成王即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

《战国策·赵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战国时长沙属楚国版图。屈原《楚辞》名篇《怀沙》,据李玉注:“《怀沙》,寓怀长沙也。”1986年湖北荆门公元前300多年楚国的包山2号墓中出土一批竹简,其中两件有“长沙”之名,一为“长沙正龚怿”,一为“长沙公之军”。以上资料证明,长沙地名的出现至少不晚于战国中期。

楚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气质。这种浪漫气质虽然包含一种原始巫文化的痕迹,但它在审美形式上却给艺术增添了斑斓的色彩。汉代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楚有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神灵琦谲的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长沙从何得名,历来说法不一。如有长沙星、万里沙祠、沙长如米、橘子洲形长及沙土之地等。

五一广场上“长沙星”的故事

长沙濒临湘江,处于湘江下游,地势平坦,江面开阔,水流舒缓,亿万年来,从上游冲刷的泥沙沉淀,堆集在江心,湘江长沙段出现多处长条形沙滩,如兴马洲、鹅洲、巴溪洲、柏家洲、柳叶洲、橘子洲、傅家洲、浏阳洲、龙洲、月亮岛、香炉洲、冯家洲、蔡家洲、洪洲、甄皮洲15个洲岛。

尤其是橘子洲,处于长沙城区的江心,与古城长沙朝夕相处,生活在湘江边的古人出自直观,根据地貌特征而命名长沙,约定俗成,流传后世。长沙由地貌特征来命名的说法比较符合常理。

2

从战国到清朝:长沙古城发展简史

战国时代的城市规模,《战国策·赵策三》这样描述:“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商业城市兴起,“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普遍出现,“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太平御览》记载:“楚之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

战国七雄中的楚国

战国时长沙成为楚国南部重镇,也就是楚国时长沙开始筑城。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考证,以今天的地名标识,城区范围东起黄兴路和蔡锷路之间,南到坡子街一带,西临下河街,北抵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

西汉开国,长沙王吴芮在楚城的基础上筑临湘故城,其具体位置东起东牌楼、南阳街,南达解放西路,西临太平街,北止中山西路、又一村一带,也就是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

从那以后,长沙城不断向四周扩展,但城中心位置历2000多年没有改变,这在世界大城市中并不多见。这也是长沙老城区具有很大传承性的重要原因。

唐代长沙城轮廓再现。制图/潇湘晨报邹玉洁

唐代的长沙城向北延伸,今天长沙营盘路附近,由西至东,同一轴线保留了活源桥、培元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等地名。虽然这一组“桥”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可是这些带“桥”的地名,可推断那儿曾经有一条拱卫长沙北部城垣的护城河。

宋代,长沙城进一步向外扩张。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扩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东至浏阳门(浏城桥)。宋代长沙称为潭州,行政区划作了一次重要的改变,将潭州一分为二,城北为长沙县,城南是善化县。一城两县,分而治之的格局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民国伊始,长沙、善化两县归于一统。

明代,长沙开始大规模修筑城墙,绕城7公里的城墙开9座城门,每座城门入口对应着一条正街,沿着正街朝城内行走,两翼展开一条又一条横街。150多条横街纵横交错,构成整个城市街巷的骨架。明代形成的长沙城市格局一直影响到今天。

长沙古代城域变化示意图

清代,长沙商业更趋繁荣,长沙、善化两县多次对长沙街巷进行修缮和改造,以致“城池崇屹,甲于他郡”。今天芙蓉区马王街、化龙池一带,天心区坡子街、太平街一带,开福区潮宗街、通泰街一带尚存的老街老巷,其街巷走向、建筑布局、街道名称等,在清代已定型。这也可以从清代留下的长沙城区地图中得到印证。

3

长沙人,生于斯、长于斯、恋于斯

古代先贤在建设长沙的时候,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都放在物质空间里,他们怀有一种“吾土吾民”的文化情怀,一种承载着山川人物的文化基因,一种贯通古今的历史精神,一种基于地方自豪而展现出的文化自信,长沙的每一条街巷成了这一方水土最重要的标志和记忆。

湘江由南向北,从古城长沙西侧流过。洪水周期性泛滥,河道左右摆动,江水不舍昼夜地冲刷着河岸,孕育了古城长沙。湘江之水,如同甘泉,滋养了生灵,滋养了城市,滋养了文明。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伴水而生,因水而灵。

经历3000年的发育成长,古城的内涵博大,气氛浓郁。中国人素有“家园”“故乡”的文化传统,表达一方人与一方水土的关系。人物、土地、城区、街道、生活、历史、理想、未来,融为一体,成为家园意识最好的物质载体。

生于斯、长于斯、恋于斯的长沙人,受到古城的文化熏陶,文明浸润,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一生一世无法抹掉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4

地理与历史相互交织,相互融合

老地图如同历史的投景,一条条朴实无华的线条,描绘为城市纵横交错的街巷,构架成文化的肌理,记录文明的履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一个老地名如同一个故事、一个传说,让人动容;一个老地名记录一段历史,让人追古思今;一个老地名又是一个典故,让人知名知史;一个老地名成为一个标志,让人见名知景。

漫步在长沙街头,一条古巷,一堵古墙,一座古宅,一眼古井,跟人们默默相遇,在人们心灵中撞击出沉甸甸的历史火花,或让人愉悦陶醉,或让人叹惋悲愤,或让人希望奋进,甚至得到心灵的净化。

时光的流逝,恰如北去的湘江之水,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裹挟而去,统统汇入历史的投影之中。

5

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

长沙是国务院于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以老街老巷为经线,以“历史”“文化”为纬度,将可以度量的城市空间与难以度量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娓娓道出古城长沙的民俗风情。

地图的一个难以察觉的美妙之处,那就是让观看地图的人相信这个视角是真实的,忘记自己站立的大地,忘记手中仅仅只是一幅地图。

此时此刻,观看者既融入地图之中,又超然于地图之外。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同时,观看者也在想象自己身处地图之上。片刻的凝神,超越了经验,超越了时空。

朋友,但愿当你阅读书中的旧地图、老故事时,如同徜徉在长沙老街窄巷之中,有意无意之间撞见你自己!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一年的这些新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熟悉的稻米。 一粒稻,从长江边,走到我们的碗里,用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稻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文/惠富平 我们知道,古文明的基础是特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经济,所以有人按照作物种植情况,将世界古文明分为“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小麦文明”、“中国的粟作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等。不过,这些粮食作物支撑的都是旱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6/21/7442640_685094632.shtml
3.中国古代近代·氢刻五行学说虽然包含着自发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也没有能从宗教迷信的神学体系里摆脱出来。 阴阳五行说到后来经过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人物的阴阳家或五行学派的发挥,发展了它原有的弱点缺点的一面,歪曲抹煞了它原有的正确的因素,把它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成为两汉谶纬之学的主要来源之一。 https://qingk.com/set/LlGzEfw5ArTf
4.考古学王晖教授:从大小麦在中原的种植传播看后稷弃在我国农业被歌颂、祭祀,其因何在?由于时代太久远,其详情已经不大清楚了。然而,周人先祖后稷弃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贡献,在古文献及其今天所见考古资料是能够得到印证的。这不仅是我们了解到后稷弃在我国农业史上的重大贡献,而且可以认识到我国先民对移植到中原的农作物——大小麦的重视程度。https://m.douban.com/note/770852855/
5.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历史文化而闽都文化是在土著的古闽文化发育尚未健全的时期,就接受了外来的越文化,而后.连续受到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影响。因此,有人说:它是以古闽和越文化为基础,以吴楚文化、中原文化为养分,并受到海外文化的催化,逐步地从孕育到成长,再到发展,直至成熟。由此可见,它的多元性的特征较为明显。这从上述闽都文化的渊源和https://www.fuzhou.gov.cn/zgfzzt/zjrc/mdfc/lswh/201909/t20190924_3046025.htm
6.史前至古文明历程生物发展——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史前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主要通过现代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古生物学来丰富对先祖的认识,主要关注人类的起源和食物的来源。 现代的飞机、航天飞机、卫星等都可以探测地面、地下温度。沙地、耕地、植被、各种类岩石的温度、散热的速度各不相同,可以据之判断其历史状态 https://blog.csdn.net/Ailsa2019/article/details/122061388
7.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我国浙江青田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鱼系统”与 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等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国家林业局还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鱼系统”列为国家湿地公园加以保护。因此,研究稻田渔业发展史,总结传统生态农业生产经验与农业特色文化,对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
8.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精选6篇)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3)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jjy7o18.html
9.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全2册)最新章节张帆著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和艺术发展②有扈氏:古部落名。 ③甘:古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南。 ④支党:党羽。 典籍简介 《晋书》: 唐代房玄龄等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西晋、东晋及十六国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839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