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公开课②37年,破译一粒水稻的前世今生知不知道

70年前,袁隆平踏进怀化安江农校,在这里开始了长达37年的研究生涯,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从此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神奇的是,就在隔江相望的高庙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7000多年前的炭化稻谷粒。人类对稻谷的驯化,在近万年的时光里,完成了一次跨越式的交接。本期,让我们跟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人员的脚步,去解锁湖湘水稻的驯化密码。

8500年前的花粉锁定古水稻基因

地球植物约有39万多种,人类万年间驯化的农作物并不多,为什么会选中颗粒细小的水稻?最初,这或许只是一个偶然,先民发现这种植物可以食用,但显然他们迅速意识到了这种植物的优点。那么,又是谁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炭化水稻后,水稻起源的“印度说”被打破,考古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1988年,考古人员在常德澧县彭头山遗址距今约8500年的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的印痕,却没有在文化层的土壤中找到炭化稻谷。

顾海滨研究员没有放弃,她在显微镜下反复观察,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分析,终于在土壤中发现了禾本科的花粉。然而,禾本科囊括了1万多种植物,如何才能确定这个花粉属于水稻?顾海滨犯了愁。从事第四纪研究的周昆叔先生提醒她,农作物在自然和人类的选择下,花粉及其萌发孔会变大。果真,显微镜下,花粉和萌发孔的直径佐证了这一观点,并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稻花粉基本一致。顾海滨终于可以确定,彭头山遗址的花粉就是来自水稻,中国的稻作历史由此推前了2000余年。

14000年前的稻谷震惊世界

湖南大多是酸性土壤,不利于水稻这种有机物质的保存,因此,每一次发现都让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

1993年底,湖南考古的福地——永州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两粒炭化的稻壳,两年后的秋天,原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组织顾海滨等专家再次来到这里。他们每天工作8个小时,苦苦搜寻,却始终不见水稻的踪影。转机出现在两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两粒古水稻在一块胶结板中忽然出现。这是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水稻,穿过了漫长的时光隧道,终于来到了人们面前,在场的考古人员无不热泪盈眶。

这一年的冬天,澧阳平原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考古人员在八十垱遗址的古河道内发掘时,地下水突然往上冒,随之涌出的是大量金黄色的稻谷。人们还来不及惊讶,稻谷在一两分钟内就变成了黑色。顾海滨和同事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一粒粒清点出8584粒稻谷。

湖南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一批批学者远渡重洋而来,进入玉蟾岩、杉龙岗,继续寻找古水稻的身影。

6000年前的古城遗址展现稻作文明

随着越来越多的古水稻被发现,一个问题随之被提起:“这些水稻,究竟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栽培的?”

仿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1996年,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距今约6500年,人工开凿的水坑、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完备。历经15次发掘,这里还发现了6300多年前的城墙,在城南壕沟的淤泥中,出土了稻、瓜等百余种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籽及猪、羊、狗、鹿等20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骨骸。

2020年,在距城头山13公里的鸡叫城遗址,考古人员揭露了面积约80平方米的谷糠堆积,据测算,这些谷糠源自22吨稻谷,脱壳后能产生约14吨稻米,足够1000个成年人食用40余天。这里的兴盛期比城头山晚了一千余年,古城规模更大,除了灌溉系统,城外还有3圈护城河和错综复杂的水网系统。

考古学家们大胆猜测,先民们在掌握了种植栽培水稻技术之后,慢慢从山区迁到了澧阳平原,成熟的稻作农业体系促进了城头山城和鸡叫城的先后建立。

湖湘大地,曾经是世界水稻起源与传播地之一。今天,再次成为了现代杂交水稻的发源与传播之地。

考古知识点

为何研究“水稻起源”?

试想一下,假如地球的环境不再适宜种植水稻,为了填饱肚子,人类就需要重新驯化其他物种作为它的“替代品”,而水稻从野生状态到最终规模化的稳产、高产,是一个漫长的驯化过程,若想缩短这个过程,就需借鉴已被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经验,来指导新物种的驯化。如果不进行“水稻起源”的研究,一旦现有作物无法生长且新作物不能替代,人类将面临饥饿。

湖南的玉蟾岩遗址为什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玉蟾岩遗址一开始被称为“蛤蟆洞遗址”,直到1995年第二次发掘,在时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爷爷的建议下,才正式命名为“玉蟾岩遗址”。

2004年11月,一支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联合组建的“多兵种合作”考古队第三次探访这里。他们的到来,令这个海拔仅有几十米的山丘,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忽视的高峰。这次发掘出土了炭化稻谷、早期陶片、大量的动物遗存以及猕猴桃、梅、野葡萄等植物遗存。更重要的是,这些炭化稻谷出土的地层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4万年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人工干预痕迹的水稻。

THE END
1.中国戏剧杂志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2019年第04期关键词:画堂 词风 昆曲 成就 故事 审美 人物 昆曲《画堂春》是一部具有真实历史人物原型及故事的昆曲原创剧目,该剧围绕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与结发妻子卢氏的爱情故事展开,贯穿了极具古典文学审美价值的“纳兰词”作为主要人物唱词的情感脉络。纳兰的词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尤以https://www.youfabiao.com/zgxj/201904/
2.历史名人白居易的故事9篇(全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渗透 第4篇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到底有何意义呢?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vqmvyzz.html
3.故乡的故事高中作文(精选6篇)3.以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 学习高中历史除了是为高考所需,更重要的应当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能够了解本民族的亘古渊源和发展进程。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以史为鉴知兴替。高中历史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感知历史的能力。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课程时,除了让学生理解熟知必要的知识点,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mti2r.html
4.梦回历史寻故地万千故事话沧桑——黄花地名轶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地名,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追寻湖北宜昌黄花历史印记,张张承载着风雨年轮的厚重名片,从不缺少魅力。 宜昌城北门户黄花镇 04:26 魅力黄花 黄花,春秋时期,属楚地。清代时期,属东湖县乐义乡、善信乡、广仁乡。民国时期,属龙泉乡、社林乡、普溪乡。民国三https://www.meipian.cn/4zuu4dvs
5.翠翠小姐姐的个人主页猫的吃吃爱:我选《我与台儿庄里的爱情擦了个肩》。这期的故事人文气息都很浓,这篇尤为突出。个人的情感故事和地点景物结合,更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长了见识,共鸣了情感,喜欢这样的文章。 夏天飞鸟:我最喜欢这个《探访冰心故居,一座宅子两个名人》想了半天好像也说不清哪里最好,就是一圈看完这篇能https://story.hao.360.cn/user/MdnVRkToYqC7OT
6.“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等历史小故事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等历史小故事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唐太宗-李世民B.唐高宗-李治C.宋太祖-赵匡胤D.宋高宗-赵构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1a8e4e0568824bf18d7b84dc52a9f19e.html?fm=bd4a0ea13e1162b93a55467e70374dd734
7.尧舜禹的历史故事三官大帝神像天官地官水官三元大帝塑像中国古代历史上,尧舜禹被誉为圣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传世文化和历史故事。而其中与三官大帝神像有关的故事更是令人感动和敬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三官大帝神像的由来、天官地官水官三元大帝的意义以及三元大帝塑像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一主题。 http://hnyffx.51sole.com/companyproductdetail_400436397.htm
8.作家学者齐聚“新华书房”读书论坛《考古江苏》特展亮相南博从传统“听着雷锋浓厚的湘音,我记录下《乡情让湘音历久弥新》,有力地批驳了网上的一些造谣生事和无稽之谈。正是努力寻找、撰写一个个可信可感、可亲可敬的‘现象感’,才让一位位高大而伟岸的身影浮现在读者眼前。”欧阳辉认为,讲好历史故事,就要回应现实关切,让故事真实起来,让故事的主人公从书中站立起来,在与读者https://www.xhby.net/js/wh/202107/t20210709_71513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