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湖南稻的世界旅行潇湘晨报网

十月的湖南是丰收季,晚稻田里稻香扑面,一片迷人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不仅装点出湖南绝美秋色,更撑起了中国“米饭自由”的底气。

十月,万里之外的非洲冈比亚,水稻已入仓,大地正休养生息,静待下一个雨季。当地最大农场的农场主穆萨托中国博主将他种植的杂交水稻大米带回湖南,向袁隆平致敬。这袋跨越半个地球的大米在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展出。

一粒稻种跨越万里抵达非洲,收获后又以礼物回到中国,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冈比亚,更发生在亚洲、非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一粒种子,正在逐渐改变世界。袁隆平生前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10月16日,第44个“世界粮食日”,我们循着这束湖南稻,看它如何在非洲落地生根,如何连通中国与世界。

授人以渔,杂交水稻在非洲18个国家取得试种成功

66岁的湖南益阳人胡月舫穿着白衬衣,草帽下是一张晒得黢黑的脸。他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刚忙完水稻种植的部分工作,用土语跟村民打完招呼,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南部的迪沟做水稻种植培训。

17年来,为帮助马达加斯加实现“水稻自由”,频繁跨区域工作成了他的日常。

2006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07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作为首个项目启动。湖南省农科院牵头,袁氏种业参与,在马达加斯加进行杂交水稻技术援助。湖南20多位农业专家先后走进马达加斯加潮湿的热带雨林、干旱的热带高原、灼热的热带草原,将杂交水稻种子,播撒到岛上每一个水稻生产区域,帮助这里的人民实现粮食自给的梦想。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方志辉作为项目负责人,胡月舫以专家身份来到马达加斯加。刚到这个非洲岛国,一切都是陌生的。这里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半干旱等多种气候。同时,高、中、低海拔地区不同的温度和降雨条件,与国内大相径庭,给杂交水稻适应性研究提出严峻挑战。水稻虽然是马达加斯加的主要农作物,但碍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这里的耕作方式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

方志辉印象最深的是,在这里喝水需要收集屋顶铁皮瓦上的雨水,做饭要徒步去十几公里外的市场买生火做饭的木柴。除了生活上的不便,在马达加斯加种水稻更让人焦心。这是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一边要防病虫害、鼠害、鸟害,一边还要解决诸如青蛙变害虫、变色龙危害水稻的棘手问题。方志辉说,在中国人眼里,青蛙是吃害虫的,可马达加斯加的青蛙吃秧苗。它们不仅吃杂交水稻的秧苗,当地水稻品种的秧苗也照吃不误。只是当地水稻品种秧苗每穴有10多株,吃掉一株,影响不大,而杂交水稻每穴只插1株,在移栽至分蘖前,吃掉1株就等于吃掉1穴,危害极大。另外,这里的变色龙特别多,它们喜欢在稻穗上爬行,刚扬花或灌浆的稻穗成了它们的乐园,造成大片水稻植株倒伏,严重影响产量。除此之外,当地人的传统习俗也是杂家水稻种植推广的阻碍。方志辉记得,收稻谷时,中国人为提高效率,稻谷扬灰步骤都在田中解决,当地人却要拿回家中,他们认为稻谷拿回家中扬灰是尊重土地神。

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挑战是中国的杂交水稻种子如何适应马达加斯加多样的生态环境。胡月舫和其他的专家成员拿着审定好的种子,去北边的迪戈、南边的图利亚拉、中部的安巴通德拉扎卡、东海岸的塔马塔夫、西海岸的穆龙达瓦……几乎跑遍岛上所有的水稻种植区试种。2010年,他们成功培育出三个适应当地高、中、低海拔地区的杂交水稻品种,在马达加斯加全国推广种植。胡月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三个杂交水稻品种每公顷的产量是马达加斯加常规稻的三到四倍。

种子培育出来,胡月舫和专家们又要“授之以渔”。他们不仅要负责技术传播,还要教会当地人如何防治病虫害。为了方便交流,他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稻田周围答疑解惑。他随身带笔记本记录土语词汇,学习当地方言。援非17年,他写了十几个笔记本,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土语。在胡月舫和其他专家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民逐渐接受了杂交水稻种子和中国种植理念。

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介绍,在马达加斯加,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建立了完整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销售、种植、稻米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条和布局,实现了商业化发展,成功帮助推广区农民的平均产量达到7.5吨/公顷,为当地品种平均产量(2.8吨/公顷)的2.6倍。马达加斯加成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为表彰杂交水稻对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马国政府将杂交水稻印在本国最大的纸币上。

如今,湖南积极在非洲开展杂交水稻制种、育种和种植,目前杂交水稻已经在非洲18个国家取得试种成功,占非洲国家的1/3。一粒稻种子,正在改变非洲,而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在非洲遍地开花。

湖南:世界稻作起源中心,亦是杂交水稻发源地

湖南这片“马蹄形”的“江湖”,是一片水稻泽国。

作为中国的“粮仓”,全国每9碗米饭中有1碗来自湖南。近10年来,湖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常年稳定在7000万亩、60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分居全国第1、第2位。它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5%左右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南贡献”。

湖南凭什么?

湖南多山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大河在境内奔流,最后汇入浩浩汤汤的“水系总开关”——洞庭湖。这片“江湖”塑造出平原水乡,再有湖南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势和季风带来的雨热环境的加持,湖南成为水稻生长的“桃花源”。

作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从一万余年前的道县玉蟾岩稻作遗存,到6500年前澧县城头山的世界最早古稻田遗址,再到迄今两千多年历史的新化紫鹊界梯田,湖南稻作文明从未间断。

自东汉开始,湖南粮食开始外调。直到明清时期,民谚中传唱“湖广熟,天下足”。当时,曾作为天下粮仓的江浙地区,粮食已经“大半仰给于江楚商贩”。水稻的种植区转向了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今湖南、湖北地区)以及江西一带。洞庭湖与鄱阳湖,成为新的粮仓基点。清乾隆二年,更直接转为“湖南熟,天下足”。湖南,悄然成为新的粮仓C位。清代的四大米市——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或湖北沙市),都位于湖广地区向江南地区转运的枢纽上。这其中,长沙逐渐成为第一大米市,售卖粮食累积的财富,也成为湖湘人才在晚清爆发的一块基石。

湖南不仅是稻谷生产大省,还是稻谷出口大省。2020年我国稻谷出口地区主要为安徽、湖南、江苏等地,其中湖南稻谷出口额为0.24亿美元。

湖南最闪耀的还有稻种,这是农业的“芯片”。它是“三系法”杂交稻、籼型“两系法”杂交稻的发源地,其水稻育种研究能力全球领先。它拥有6个国家级制种基地,每年为全国提供杂交水稻种子8000多万公斤,占到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2019年国审水稻品种410个,湖南占196个。而在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还储存2.5万份水稻种质资源,为水稻研究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料。

在湖南这片土地上,除了让人吃饱,它还担负起让人吃好的重任。除了杂交水稻,湖南有包括江永香米、常德香米、城头山大米、紫鹊界贡米等14个国家地理标志大米。近年来,湖南打造种业高地,在岳麓山实验室,高产优质水稻、耐盐碱水稻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优一号”是我国第一个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双季亩产达1603.9公斤,刷新了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卓两优1126”创目前世界大面积种植水稻高产记录;耐盐碱水稻“菁两优326”成功填补了我国南方盐碱地水稻种植品种的空白。

一粒湖南稻种,正在改变世界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一直致力于这两个梦。于是,一粒稻种从湖南出发,漂洋过海,一路拓宽世界版图。

1973年10月11日,袁隆平在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第二次年会上报告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宣告籼型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诞生于湖南的杂交水稻迎来高光时刻,它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人们的温饱问题有了保障

杂交水稻正式走出国门是1979年,它去的第一站是美国。中国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之后,中美两家公司签订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合同。杂交水稻技术也成为我国第一项转让国外的农业技术。而中美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一直持续至今,目前美国水稻种植一半以上是杂交水稻。

1980年9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和部门委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开班,由袁隆平团队给来自印度、泰国、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尼等国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课程。截至目前,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已举办了400多期,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约8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万多名技术人员。

随着杂交水稻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它有了“东方魔稻”之称。联合国粮农组织还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在印度、越南等水稻主产国推动发展杂交水稻。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访问交流,甚至菲律宾、利比里亚、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老挝等国元首或政府首脑都曾拜访袁隆平,都曾拜访过袁隆平,以寻求解决本国粮食问题的良策。

50年来,杂交水稻产量节节攀升。杂交水稻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攻克两系法后,科学家们又向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发起冲刺,周年亩产已连续两年突破1500公斤。如今,中国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超过1700万公顷,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

杂交水稻“走出去”战果更为辉煌。2024年1月29日,湖南长沙海关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共出口杂交稻种5999吨、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37.2%。这些种子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50多个国家生根发芽。迄今为止,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试种示范,国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按每公顷平均增产两吨稻谷计算,年增产粮食1600万吨,可以多养活4000至5000万人口。

袁隆平生前曾预计,如果杂交水稻占到世界水稻种植总面积1.5亿公顷的一半左右,全世界每年增产的粮食则可多养活4至5亿人。

同一缕稻香,同一个“禾下乘凉梦”。那些在非洲、在全世界洒下的汗水,将最终见证梦想的实现。

THE END
1.湖南是世界稻作文明发源地之一。在湖南()发现栽培稻谷实物,是湖南是世界稻作文明发源地之一。在湖南( )发现栽培稻谷实物,是世界上当前已知最早实例.距今为1至140,这阐明湖南先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实现了由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转变。A.道县玉蟾岩遗迹B.澧县彭头山遗迹C.城头山遗迹D.九嶷山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9c589881e92c4f4eb73f6fe1ec7c562a.html?fm=bdd70f1fe2964e16a6b6772e2c1ff96fbd
2.大量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由此可知(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https://www.jyeoo.com/shiti/1019c062-152a-15ed-5f01-255c056dbb61
3.“群众首创”的力量有多大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的广汉故事1992年,南风吹来。广汉向阳是中国最早兴起农村改革的地方之一,村社企业遍地开花。这年,江南村全村集资8万元,平整出4亩多地,在公路旁办起了为钢铁厂提供半成品的厂子。刚试产就被关闭——“黑烟熏得看不见来车,安全隐患、污染太大”。 村党支部书记师用全急了:“8万块钱,啥子都没看到就关了?办厂真‘烫’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5b5AHEPTLzdqiOX1VSBL181116
4.古稻作发源地——玉蟾岩遗址景点推荐古稻作发源地——玉蟾岩遗址 道县玉蟾岩遗址,首次发掘在1993年,1995年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文化堆积厚1.2——1.8米,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及大量的动物遗核,呈现出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时代约在1万年前。特别在两次发掘中均发现有稻谷遗存,经http://www.yzcity.gov.cn/cnyz/jdtj/200312/11c59cfabad044cc826c3532553de478.shtml
5.我国是栽培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稻作历史古国,也是稻谷生产大在寒地栽培水稻,其生育前期要注意()、(),中期要充分利用高温,适时()、安全(),后期要有足够的光温条件来满足籽粒的(),才能获得高产。 答案解析 (填空题) 寒地稻作区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答案解析 (填空题) 我国北方栽培玉米时,通常有两种播种方式:垄作和平作。无论采用哪一种种植方式,播种方法主要分为(https://www.examk.com/p/2195782133.html
6.水稻的发源地在哪个国家水稻的发源地在哪个国家别了爱情 提问于:2024-03-05 共1条回复 专业回答 2号榜单员 最佳回答 水稻最早的种植地在中国,湖南的道县玉蟾岩发现了1万年前的水稻遗迹,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块和稻谷壳,显示了水稻的栽培历史至少有4700多年。 发布于 202https://www.phb123.com/ask/frq948.html
7.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下图所示文物为水稻化石,考古学界据此认为:它的出土遗址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该遗址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是陶寺遗址的一个惊人发现,它具有观象和授时的功能。。 A.陶器 B.观象台 C.石器 D.骨器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1973年https://www.xuesai.cn/souti/JK3N5RUG.html
8.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从自然条件和技术变迁分析,四川地区可能是我国稻田渔业最早的发源地。四川和陕南地区地处长江及渭水上游,天然鱼类资源丰富,江河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足,适宜稻田中各种鱼类快速生长繁殖。 (二)浙江地区 司马迁的《史记》的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火耕水耨”描述了较粗放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
9.邯郸文化知多少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https://www.douban.com/note/29140218/
10.黄人黄帝与黄帝王朝2:被遗忘的远古族群——黄人河姆渡是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产地。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国内外三家不同的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证实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一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在河姆渡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https://www.jianshu.com/p/9ebb50514be1
11.国际古迹遗址日打卡到屈家岭寻农耕文化发源地今天(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让我们一起去打卡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的稻作遗存的地方。 到屈家岭寻农耕文化发源地 湖北荆门的屈家岭遗址是我国已建成的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长江流域第一个史前稻作遗存就发现于此。 Flash Player插件未安装安装插件,如果已经安装请检查是否被禁用 http://ysxw.cctv.cn/article.html?item_id=1381657097626271157
12.长江沱沱河,长江发源地,山高岸险,终年积雪数十米深,全长374公里。 当曲口以下至青海玉树县境内的巴圹河口,称通天河,全长815公里。水势平缓,河谷宽阔,而多沼泽,日照充足,草滩密茂,两岸峰高雪深,景色壮丽、宜人,是长江流域重要畜牧区。 巴圹河口至四川宜宾的岷江口,称金沙江,全长2308公里,因产黄金而得名。明末宋应https://www.maigoo.com/citiao/165339.html
13.稻谷香加盟加盟店费用怎么代理总部电话品牌发源地成都合同期限5年 培训期限1-5月特许使用费9000元 营业条件要求保证金3万元人民币 加盟费3万元人民币 稻谷香加盟详情 稻谷香是中式快餐中的一把好手 稻谷香! 小小一碟,历史久源,创造大大财富! 制造/精制料包,同行难以复制,能适应全国各地消费者口味,成功形成市场垄断,让加盟商操作更为便捷,让同行难以复http://www.jiameng.com/daog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