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黄穋稻

摘要黄穋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水稻品种,按其读音它在唐朝以前,甚至于北魏时期即已存在,但真正在水稻生产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人所重视则是在唐宋以后。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适应人口增长对粮食增长的需要,各种与水争田的土地利用形式纷纷出现,湖田、圩田等成为粮食增长的主要途径。但这些新添稻田由于自然和人为方面的因素,存在着许多问题,经常性的水患即其中之一。人们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必须选择适宜的品种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增产效果。黄穋稻具有耐涝的特性,它能够在稻田水位超出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正常生长结实。同时它还具有早熟的特点,生育期非常短,能在洪水到来之前或水退之后抢种抢收一季水稻。这些特点适合了唐宋以后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需要,特别是与水争田的需要,使它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普及。文中还从评估唐宋以后中国粮食增长的主要途径入手,认为唐宋以后中国粮食的增长途径主要是依靠与水争田,而非与山争地的途径来实现,尽管与山争地也是粮食的增长途径之一。由于与水争田对于黄穋稻类型水稻品种的需要远大于与山争地对于占城稻品种的需要,故黄穋稻在实际上要比占城稻对于中国水稻生产、粮食供应乃至人口增长的影响大得多。

HuangLuRiceInChineseHistory

ZengXiongsheng

InstituteofHistoryforNaturalSciences,CAS,Beijing,100010,China

引言:一个尚不为人所重视的水稻品种

《王祯农书》中虽有“占城稻”的记载,不过这里的占城稻,是作为一个旱稻品种收录的,其曰:“今闽中有得占城稻种,高仰处皆宜种之,谓之‘旱占’。其米粒大且甘,为旱稻种甚佳。”这条记载很明显因袭了前人的一些有关占城稻的记载,如引种的地点,适宜种植的地方等,但和前人的记载相比,也有一些很大的出入,最突出点便是“米粒大且甘”,因为《宋史·食货志》等在记载占城稻时,提到“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都是占城稻,为何一个粒差小,一个粒大呢?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王祯因袭记载有误;二是闽中所引进的是另外一个占城稻品种,这个占城稻品种在王祯那个时候还主要在闽中一带种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种者不多,王祯的用意也在于推广,但此占城稻非彼占城稻也。结论只有一个:即宋真宗引种的占城稻在《陈旉农书》和《王祯农书》中都没有记载。

相比之下,宋元时期的农学家对于黄穋稻可能要熟悉一些。因为,不仅宋元时期有关南方农业生产的农书中都提到了黄穋稻,而且他们对于黄穋稻的播种与收刈期,适宜种植的地区,性状特征(如有芒)等都了如指掌,这似乎说明在宋元时期,黄穋稻的影响要大于占城稻。黄穋稻这一名称在各地的不同写法也表明,当时中国水稻的主产区大江南地区都有黄穋稻的栽培。

一、黄穋稻的名称

表一,黄穋稻异名表

名称

分布

摘要

出处

黄陸稻

松江

又有蝉鸣稻、半夏稻、黄陸稻……种类至繁,吴之农不尽识也,今姑存其略。

崇祯四年(1631)《松江府志》卷六物产

黄陆公

安徽凤阳

一名黄花稻

万历二十七年(1599)《帝乡纪略》卷3

黄六公

种之墟者其别有黄六公、胀破壳……

天启元年(1621)《凤阳新书》卷5

安徽五河

康熙十二年(1673)《五河县志》卷2物产

黄露公

安徽六安

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安州志》卷上物产

浙江乌程、嘉善、平湖、湖州

芦籼,湖滩成田,无圩岸者曰“湖田”,则种芦籼,其性如芦,不畏水淹,盖即黄龙稻也。

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府志》卷32物产

黄龙

浙江乐清、平阳、

芒黑者曰乌芒龙、红者曰红芒龙……乌嘴龙,一名黄龙儿,为乌芒龙之变种。

黄六禾

江西余干

(洼田)七月水落,以晚稻,种宜乌谷子、黄六禾、绵子糯,又宜种宗稗子。

康熙八年(1669)《余干县志》卷二土产

六禾

广西思恩

民国二十六年(1937)《来宾县志》卷一

黄稑

江苏江都、甘泉、东台、通州、江西泰和

康熙江都县志

黄稑稻

浙江萧山

六月种,八月熟

嘉靖三十六年(1557)萧山县志,卷3,物产

黄穋

定海、浦江、

《群芳谱》名拖犁归,高仰处宜之。四月初种,五月终熟。

乾隆四十一年(1776)浦江县志,卷9

黄穋粳

宁国

香粳……红穋粳……黄穋粳、冷水白、乌穋粳。

嘉庆十七年(1812)宁国府志,卷3

稑禾

稻之早种早熟者,谓之稑禾……四月种,七月熟。谓之稑禾,即蝉鸣稻也。

思恩府志,引自江南催耕课稻编。

穋谷

一名穋谷,三月下种、七月熟。

从表中可以看出,黄穋稻的名称除宋元时期的四种之外,又出现了黄陸稻、黄露公、黄六公、黄六禾、黄龙稻、黄露公等多种名称。为什么黄穋稻会有如此之多的名称呢?禾和谷是怎么来的?穋何以又写作成稑、陆、绿、鹭、龙和六?

二、黄穋稻的性质

(一)后种。黄穋稻是个播种期较晚的水稻品种。水稻播种期之早晚,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有着密切关系,黄穋稻所谓的“后种”也只是相对于当地一般水稻播种期而言。因此在确定黄穋稻是否“后种”时首先应该确定一般水稻的播种期。从有关史料的记载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从古代到黄穋稻开始盛行的宋元时期,一般水稻都是在农历三月中旬或四月上旬以前播种。见表二,

表二,古农书所载水稻播种期表

书名

原文

折合阳历

氾胜之书

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约4月10日前后

四民月令

三月,可种粳稻

约4月中到5月中

齐民要术

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

约4月中至6月中

宋会要稿

南方地暖,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旬,用好竹笼周以稻秆,置此稻于中。……入池浸三日,出置宇下,伺其微熟如甲拆状,则布于净地,俟其萌与谷等,即用宽竹器贮之,于耕了平细田停水深二寸许布之。经三日决其水。至五日。视苗长二寸许。即复引水浸之一日。乃可种莳。如淮南地稍寒,则酌其节候下种。

3月中下旬至4月初

禾谱

立春、芒种(疑为雨水之误)节种,小暑、大暑节刈为早稻;清明节种,寒露、霜降节刈为晚稻。……今江南早禾种率以正月、二月种之,惟有闰月,则春气差晚,然后晚种,至三月始种,则三月者,未为早种也;以四月、五月种为稚,则今江南盖无此种。

约2月初到2月中,种早稻;4月初,种晚稻。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北方水稻播种期,一般都是在每年的三月,晚些可以迟至四月上旬或四月中旬,但这已不是播种的最佳时期,也即《齐民要术》所谓的“上时”。而南方由于气候转暖较早,加上存在早晚两季稻作,水稻播种期更有提前的趋势。早稻比北方的要早一至二个月,即每年的正月或二月播种,农历三月播种已算不上早稻,而根本就没有在农历四月份播种的早稻。而晚稻也在四月初播种。

(二)先熟。穋,从《诗经》中出现开始,其本义就是“先熟”或“疾熟”的意思。黄穋稻,虽然晚种,但它的成熟收获期却没有因此而相应地推迟,甚至还有可能提前。因为它是一个生育期极短的早熟品种。根据《陈旉农书》记载,黄穋稻自种至收不过六、七十天,而《王祯农书》记载则更短,只有不到六十天。其它文献记载也可证实,黄穋稻的全生育期不会超过九十天。考虑到古人在计算水稻生育期时,往往是从移栽后开始,如果再加上一个月左右的秧龄,实际生育期当在一百天左右。见表三,

表三,黄穋稻生育期表

播种期

收获期

生育期

大暑节7、22-24

霜降节10、23-24

90

7月(阴历)

得霜(初霜日)

嘉泰会稽志

6月

8月

60-90

嘉靖萧山县志

4月初

5月终

60

乾隆浦江县志

惊蛰(3月6日)

夏至(6月21日)

105

壮族时令歌

从表中的播种和收获期的计算来看,黄穋稻的生育期大致在60日-105日之间,如此生育期,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短的,而在宋元及以前更是如此,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生育期最短的水稻品种。

三、黄穋稻的同类

四、黄穋稻之普及

黄穋稻众多的名称表明,黄穋稻是个流传很广的水稻品种。各种不同写法的出现,正是由于它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各地方言影响所致。而各地方志中所载的与黄穋稻具有相同之性质的水稻品种更是不胜枚举。从黄穋稻的名称来看,这个品种远在唐朝以前,甚至是北魏时期即已出现,但真正广为人知则是在宋代以后。黄穋稻及其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何以在宋元以后大行其是呢?根本原因在于黄穋稻自身的特点适应了宋元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需要。

发展水稻生产必须首先需要稻田。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开发,南方地区地区在一定条件下适合于种植水稻的土地都已得到了充分利用,剩余的可供开发的惟有山陵和水泽。于是各种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梯田便是与山争地的结果,它的发展促进了占城稻的普及。而黄穋稻类型水稻品种的流行则是与水争田的产物。

与水争田形式,最初可能是湖田、沙田或涂田一类,而后才是围田、圩田或柜田等等。前者是利用湖水、江水或潮田退落之后,或干旱之年,在显露的湖荡、沙洲或滩涂上进行垦种的一种农田,相对来说比较原始。

可见圩田等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与水争田对于早熟耐涝稻种的需求,相反,圩田面积的扩大,意味着可能受水灾的农田面积也在扩大,对于早熟耐涝型水稻品种的需求量也在扩大。原来在与水争田以前,受灾的至多只是河流两岸,或湖泊四周的农田,现在由于湖床和河道被围成田,一有水灾发生受害的不光是沿岸和四周的农田,而首当其冲便是围田或圩田。如果仅是圩田或围田受灾,两岸和四周的农田没有受灾,在过去就等于没有发生水灾,现在由于圩田或围田的出现,水灾出现的频率加快,而随着圩田和围田的扩大,水灾受害面积也在加大,如果进一步波及到两岸和四周的农田,则受害程度要比原来大得多。

纵上所述,随着与水争田的发生与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水灾出现了这样的三种情况:一是湖田、圩田等的出现成为水灾的对象。二是湖田、圩田等的面积增加意示着受害面积的增加。三是滥围的结果使得原本免遭水灾的农田也成了新的受灾田亩。这三者交织在一起,使中国水灾的发生频率,随着与水争田的而呈现出上升趋势。水灾取代旱灾而成为中国农业首屈一指的自然灾害(见附录一,中国水旱灾害变化情况)。黄穋稻类型水稻品种普及的根源就在于圩田等与水争田的土地利用方式所导致的水灾害的日趋频繁。

五、黄穋稻之意义

但是,自宋朝以后的的水稻种植区域并非单一地向上扩展,即从低地向丘陵扩展,如梯田,同时也存在向下扩展,即从低地向更低地扩展,如圩田、架田等。也就是说,宋元以后,在与田争地的同时,还存在着与水争田。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梯田的开发到底在中国粮食供应中起多大的作用?是与山争地生产的粮食多?还是与水争田生产的粮食多?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还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而在苏湖、湖广等地的水稻生产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并不是梯田而是圩田(又称围田,或垸田)。

明清时期,圩田的规模还在进一步的扩大。有史料记载,湖南湘阴县在1644年,堤垸长15172丈,受益面积21000亩;百年之后的1746年堤垸长达123766.2丈,受益面积达167000亩,增长了8倍。圩田的发展使得其在整个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宋代太平州当涂、芜湖两县的田地,十之八九都是圩田。

圩田等虽然也存在干旱的威胁,但洪涝水灾对其的为害最大,而且,随着圩田的发展洪涝灾害有日益加剧之势,其危害性也远非旱灾可比。因此,适应湖区稻田种植,早熟而又耐涝的水稻品种,如黄穋稻类型,比之耐旱的占城稻更符合实际的需要,因之它在中国粮食供应和人口增长起的作用比占城稻要大。现在看来,过去史学家们对于占城稻的评价也应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黄穋稻及其同类。

附录一,中国水旱灾害变化情况

中国是个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度。自周秦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水旱灾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分阶段,前一阶段在唐宋以前,旱灾多于水灾;后一阶段在唐宋以后,水灾多于旱灾。这个变化是与中国经济重心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和作物品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下是中国历史上水旱灾害发生的一般情况。

朝代

两周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元

明清

水灾

16

9

193

196

旱灾

30

56

5

183

174

从表中可以看出,宋元以后,水灾超过旱灾,而成为中国最大的灾害,这其中肯定与与水争田有密切的关系。

再来具体地看一看明代的情况,有明一代除成化到嘉靖四朝,旱灾年次略高于水灾之外,其余朝都是水灾多于旱灾若干倍,见表

洪武

永乐

宣德

正统

景泰

天顺

成化

弘治

正德

嘉靖

隆庆

万历

天启

崇祯

总计

26

15

8

19

11

10

12

6

4

13

184

2

23

3

128

附录二,早稻与占城稻和黄穋稻的关系

何炳棣先生认为,早熟稻在古代及中古时期中国水稻栽培中不占主要地位的最有力证据是获得早熟意义的“籼”字的出现,而“籼”又是与占城稻的“占”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认为,籼与占有关,但占所指的并不都是占城稻。

的确,从宋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以“占”或“籼”命名的早熟稻品种,但它们却并不一定都是占城稻。因为在南方口语中,占米或籼米指的都是饭食的稻米,与酿酒用的糯米(glutinousrice)相对称,实际上相当于北方人所说的“粳”。

事实上,占城稻只是作为一种耐早而又早熟的品种引进来的,而名目繁多的各种早熟品种的大量出现大都是在南宋以后,当时占城已引进一二百年。而在此之前,甚至可以远溯至唐,乃至北魏时期,即已有比占城稻生育期还短,只有60-90日,而且耐水的早熟品种“黄穋稻”,它和后来一些早熟品种,如百日黄、六十日、八十日、六十日籼、八十日籼等,在生育期方面更接近。

更有甚者,一些品种不仅继承了黄穋稻的性质,而且还保留了黄穋稻的名称。广西地方品种中所谓的“稑禾”、“穋谷”、“六禾”、“穋禾”等都是从宋元时期的黄穋稻发展过来的。

所以宋元以后的早熟稻,其祖本除了引进的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占城稻之外,还应有黄穋稻等其它一些本地的具有耐水及其它一些方面特色的水稻品种。

参考文献

1.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赵汝愚奏》卷二四七。

2.《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续行水金鉴·江水》卷一百五十二。

5.《集韵》卷二

6.Chang,T.T.1976.Theorigin,Evolution,DisseminationandDiversificationofAsiaandAfricanRice,Euphytica25.

7.万国鼎:《陈旉农书》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

8.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辑:《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一种,稻(上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

9.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辑:《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一种,稻(下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10.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1.日·加藤繁:中国稻作的发展——特别是品种的发展,《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中译本,吴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页167-182。

12.日·加藤繁:中国占城稻的栽培发展,《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中译本,吴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页183-196。

1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4.石声汉:《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5.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作物优良品种介绍》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6.许怀林:明清鄱阳湖区圩堤围垦事业,《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页198-206

17.何炳棣:中国历史上的早熟稻,《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页119-131

18.宋·方勺:《泊宅编》卷三。

19.宋·吴泳:隆兴府劝农文,《鹤林集》卷三十九

20.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圩田》甲集,卷十六。

21.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十二,圩丁词十解。

22.宋·沈括:《长兴集》卷二十一,万春圩图记。

23.宋·罗愿《尔雅翼》

24.张国雄:明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变化与垸田经济的关系,《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页28-34。

25.陈关龙·高帆:明代农业自然灾害之透视,《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页8-15。

26.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

27.姜义安:《陈旉农书》中两个问题的商榷,《农史研究》第四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8.曹树基:《〈禾谱〉校释》,《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页74-84

29.曹树基:《禾谱》及其作者研究,《中国农史》1984年第3期,页94-91

30.梅莉:洞庭湖区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页85-91。

31.清·包世臣著,王毓瑚点校:《郡县农政》,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32.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补农书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3.清·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一种,稻(上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

34.曾雄生:《数书九章》与农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页207-218。

35.曾雄生:六道、首种、六种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页359-366。

36.曾雄生:宋代江西水稻品种的变化,《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页46-54。

37.曾雄生: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1期,页61-67。

38.游汝杰:从语言学角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农史研究》第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页131-144。

39.游修龄:《中国稻作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0.游修龄:《稻作史论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THE END
1.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2.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起源地在中国,距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是一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生长,生长高度在50-150厘米之间,其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适合在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水方便、无盐碱的地块种植。水稻的由来 水稻的起源地在中国,考古学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的新 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3.中国水稻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呢?水稻起源于我国的哪个遗址呢?水稻原产中国,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http://m.wybstv.com.cn/xw/xw/2022/0613/32860.html
4.科学网—食文化漫谈:米饭简史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玉蟾岩遗址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成了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圣地”。在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稻谷、稻杆叶和许多植物茎叶、果实的碳化物,经过年代鉴定为距今6670年左右,说明我国最迟在6000多年前就开始水稻的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800.html
5.国外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历史,如何证明中华文明“上下大约在1万年前,中国南方出现了水稻,北方出现了粟和黍。在浙江省中部的浦江县上山遗址中,发现了万年前的稻谷遗迹,这是一个大发现。关于水稻的起源一直有争议,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水稻起源于印度,因为印度发现了6000年前的水稻。而万年水稻发现后,证明了中国水稻产生的年代大大早于印度。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01055
6.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到了约 1.1 万年前,水稻中特定植硅体的比例超过了 40%。这说明,在当时,这些野生稻已被驯化。而从驯化时间来看(在曾被认为是水稻起源地的印度,目前发现的水稻遗存的历史大多不超过 4000 年),中国很可能就是水稻的起源。 好奇汪听后点点头。问题终于得到解答,他又可以专心吃饭了!http://www.ihaoqihao.com/science/wz611.html
7.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可以说,他们都是省农科院水稻所的起源。”王丰说。 据了解,在追根溯源的同时,《所史》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以来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发展盛况,清晰地再现了省农科院水稻所一百多年来的变迁历史。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8.寻根追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形成演进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的一大重要价值。除了史前文明起源阶段,历史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各朝代国家疆域的经略与拓展,http://www.wenming.cn/zg/wmzk/202208/t20220826_6460836.shtml
9.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二、稻田渔业起源时间考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淡水养鱼的国家,开展池塘养鱼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开展稻田渔业最早的国家。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我国稻田渔业的出现时间存在着“2400-3000年”“1700-2000年”和“1200年”等数种争议,但是, 稻田渔业的历史无论从何时出现,其出现时间肯定早于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