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粮食作物(稻;小麦、大麦;大豆及豆类;粟类;高粱、玉米;甘薯、马铃薯);油料作物(芝麻;油菜;花生);技术作物(桑;麻、棉;茶;甘蔗、甜菜;烟草)。
▲水稻。中国是世界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水稻种植史在1万年以上。公元前3000年的神农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发明耕种,制造耒耜教民稼穑”的传说。公元前2100年时的夏禹时代,人们认识了稻在湿润条件下才能生育良好,因而有“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中国在1800年以前即有秈、粳稻的记载。《诗经·周颂》有“丰年多黍,多稌”。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时代,《诗经·白华》有“淲澉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公元前500年时“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更可证明稻作栽培之需要灌溉。“食夫稻”之语,早见于公元前七世纪时的孔子。《周官》“稻人掌稼下地”,即掌管水泽之地种稻的事项。《周礼》“稻人上士二人”,特设上士的官位以处之。
▲小麦。小麦大麦在中国有史记载以前即已开始种植。甲骨文有“来”字和“麦”字,都专指小麦。“牟”字在《诗经》中专指大麦。当时都是秋种夏熟的作物。近人考证说小麦大麦在中国的原产地是在山东半岛。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仍有“济水通和而宜麦”(《淮南子·坠形训》)之说,可以证明麦的起源在东方。从《周颂·思文》篇“贻我来牟”,则知雍岐之地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始有小麦大麦的传入。卜辞有“告麦”的祭礼,礼记有“登麦”的祭礼,春秋于麦禾不成(登)则书,从统治阶层和人民的重视,足见殷周时代麦在黄河中下游的栽培面积有了很大的发展。
▲大豆。大豆最早被中国古代人民作为食用之物,列入于九谷或五谷之一,最初称之为菽,三世纪初叶《神农本草经》载有大豆的名词,广雅解释为“大豆,菽也”。秦汉以后才泛称大豆。黍稷是封建领主的主要食粮,故曰“君子之食”。大豆是人民的主要食粮,故以“啜菽饮水”为尽孝。战国时豆粥、豆饭、藿羹(用豆叶作羹)为贫穷人民赖以维持日常生活的食品,菽粟不足,人民饥饿,为统治者所深患。八九世纪间,刀豆由朝鲜传入中国(段成式《酉阳杂俎》)。十一世纪北宋时,取豆榨油以供食用似已为人民所掌握。十八世纪后豆类生产在西南滇粤等地颇有发展,菜豆(四季豆)传入中国西南和南部,根据《三农纪》(1760年)可知似在这一时期。赤豆(又称红豆、红小豆、赤小豆、荅)、菉豆(又称绿豆)、白豆(又称白小豆、饭豆)、豇豆(又称羊角豆)等为中国原产物,除菉豆于十一世纪曾由西天中印土得菉豆种二石外,其余都是用本地种栽培。豌豆(又称回鹘豆、豍豆、青斑豆等)、蚕豆(又称佛豆)、刀豆(又称挟剑豆、菜角豆、裙带豆)、藊豆(又称鹊豆、沿篱豆、蛾眉豆、豍豆、扊扅豆、羊眼豆)、菜豆(又称时季豆、四季豆、四月豆)等,是从外国传入的移产物。
▲黍。古老作物之一,几乎与小麦同时栽培,至今不下四五千年。根据我国文献记载,黍的栽培也约有三千年的历史。由于两千多年来学者对于黍的解释意见颇有分歧,甚至与稷相混,近人邹树文氏始博采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穗形特征准之以拉丁学名,使不至混淆(邹树文《<诗经>黍稷辨》)。邹树文的解释,黍即是现在北方的黍子,其米为黄米,稷是北方的谷子,其米为小米。
▲高粱。原名蜀黍或蜀秫,以“种来自蜀,形类黍,故有诸名”(《王祯农书》)。又有芦穄、芦粟、木稷、荻粱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高粱的原产地在非洲,当地土人在有史前若干年已掌握了高粱栽培的技术,逐渐传入到埃及、印度而到达我国的西部四川,然后蔓延全国各地。我国最早关于高粱的记载是“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张华《博物志》)。这一记载是在三世纪时,由此可以推知其从非洲到我国后,迄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十三世纪至十七世纪时,高粱在北方已种植(《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在东北亦渐种植(西清《黑龙江外纪》),江南一带亦有种者(《增订教稼书》)。此后全国各地皆有种植。
▲马铃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始于何时,在何地方,尚无可靠记载。十九世纪中叶,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才有“阳芋”的名称,按其叙述阳芋的植物性状和烹调方法,实在像马铃薯,而其所述黔滇山陕都有栽培,尤见南北方都有传播。其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较甘薯为短,至今当不逾二百年。山西俗呼山药蛋。马铃薯的传入途径,可能有南北两路。从南路传入者,可能从南洋印尼(荷属爪哇)一带传入广东、广西,然后向西发展,以至贵州、云南,所以在广东称“荷兰薯”“爪哇薯”,在广西右江一带称“番鬼慈菇”,而在贵州、云南,则称“阳薯”,以其性喜冷凉,故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西南山区颇为适合生产。其向北发展者则又沿海而至闽浙江南,在温州地区称“番人芋”,在江浙一带通称洋山芋,以别于甘薯的山芋。从北路传入者,可能由比法传教士从欧陆传入山陕地带栽培,以供其食用。由于北方高纬度地带多有气候冷凉之区,故亦颇适于马铃薯的生产,并由山陕逐渐推广于内蒙华北。
▲芝麻。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张骞从大宛(中亚细亚)引入,以其种来自胡地,初称胡麻(《梦溪笔谈》),以别于原产中国的大麻(又称汉麻)。芝麻的栽培既久,别名遂名,有巨胜、方茎、狗虱、油麻、脂麻等(《本草纲目》)。十一世纪北宋后直至现在,沿用芝麻的俗名者已有千年之久。
▲油菜。又名胡菜(东汉服虔《通俗文》),二世纪前从胡地传入故名。因其最初栽培在塞外芸薹戍,故又名芸薹。初用作蔬茹,栽培于黄河流域各省。十一世纪北宋时,其用渐广,收籽取油,以比于芝麻,“秦人名菜麻,言籽可出油,如脂麻也”(《图经本草》)。其油可供食用及燃用。
▲花生。一名落花生、地豆、万寿果、长生果、番豆等。花生于十六世纪初由闽粤侨商(郑和七下南洋后,国人多私出经商南洋)在葡属摩鹿加(今印尼马鲁古群岛)经商者,将葡人从巴西带到东印度群岛(葡萄牙人于1510年占领摩鹿加)的花生种子传入中国苏浙闽粤沿海地区。传入江苏嘉定的见于黄省曾的《种芋法》,约当1530年前后,距葡人占领摩鹿加之年已有二十年左右,传入浙江的见明徐渭所著诗及《仙居县志》,传入福建广东的,见《续通志》和《滇海虞衡志》。自是至十七、十八世纪时,安徽(叶梦珠《阅世编》)、江西、云南(《滇海虞衡志》)颇有种植,十九世纪时花生栽培向北推广至山东(刘贵阳《说经残稿》)、山西(张之洞《陈明禁种罂粟情形折》)、河南(韩国钧辑《永城土产表》、杜韶《武陟土产表》)、河北(《寿富京师土产表略》)。
▲桑。原产地在中国。考古学家从河南阳安所发掘出来的殷墟甲骨文字判断,在公元前2200-1800年年间,即夏末至春秋战国(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222年)八百年间,黄河流域中下游有很多地方种桑,且南及长江流域的川西鄂东,从当时的文献可以看到,栽桑地区的分布要主在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及四川等省。公元前一世纪《氾胜之书》已总结植桑的经验。十六世纪中明人郭子章写有《蚕论》。《诗经》中有很多关于桑的记载。如“女执懿筐,爰求柔桑”“无折我树桑”“阪有桑”“桑之未落”“期我乎桑中”“宛彼桑矣”“桑土既蚕”。孟子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桑者闲闲兮”。《史记》吴世家记载吴楚两国边邑妇女争桑引起战争。八世纪六十年代前,桑麻栽培盛于北方。三世纪后,桑麻栽培在东南渐见兴起,尤因苧麻对于南方气候的适应性,使苧麻栽培获得较大的发展。
▲麻。殷墟出土的遗物有丝麻象形文字。《左传》引佚诗有“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的说法。周秦时代(公元前1027-207年)大麻生产较为普遍,周代以种大麻作为生产任务之一。《诗经·豳风》:“九月菽苴”,苴即雌麻。中国纺织丝麻的缫车和机杼的使用,大约也有四千年的历史。亚麻,一称胡麻,汉时从西域传入。洋麻在中国栽培很短,1938年在东北,其后在浙江,由印度、台湾传入栽培技术。
▲茶。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茶树的发现和茶叶的利用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起初茶是利用作为药物的,茶为荼字,由于荼系苦菜的名字,茶叶微苦,于是茶字就从荼字孕育出来,至唐以后才改“荼”为“茶”。从秦人取蜀(公元前316年)始知茗饮事(顾炎武《日知录》),则知公元前三世纪蜀人已有饮茶的风气。
▲甘蔗。原产地是在印度、中国,还是在印度支那甚或在南太平洋诸岛到目前所有的记载,众说纷纭,莫能确定。中国开始植蔗大约在东周时公元前766-750年间,主要充生食之用,象水果的生食。经过五六百年到公元前二世纪叶叶,人们压榨甘蔗以取汁,遂有“蔗浆”的出现,“胹鳖炮羔,有柘浆兮”(《楚辞》),柘今作蔗,所谓“柘浆析朝酲”(前汉郊祀歌)都是。
▲甜菜。原产于波斯及地中海沿岸,欧洲各国多有栽培,初仅供家畜饲料。甜菜栽培在中国的历史较短。其传入有三条路线:一是由俄国传入北满。1903年6月东清铁道完成后,俄人即将甜菜栽培技术引入吉黑两省铁路沿线种植。1908年波兰籍俄国退伍军官在中国东北创设阿城制糖厂,1910年中国又自建呼兰制糖厂。随后甜菜栽培逐渐发展到南满,日本创设南满制糖公司和日本帝国制糖公司。二是由德国传入华北。1912年中国从德国输入甜菜种子,种于北方各省。1920年北京溥益实业公司于山东济南设溥益甜菜制糖厂。三是由苏联传入东北。抗战时中国由苏联输入甜菜种子试种于甘肃的武威、临洮、永宁等地以及新疆军垦区。1944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子长、西川、绥德、靖边、清涧、延安等地,在山西的长治、河北的石家庄都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