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兴乡村生活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题:农业科技兴乡村生活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良种良机齐发力助推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小小芝麻成为富民大产业;传统村庄焕发新活力……

??连月来,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入湖南、浙江、河南等地采访,走进田间地头、科研院所、企业工厂……记录美丽乡村的新变化,感受广袤田野孕育的希望与生机。

??插上科技“翅膀”,保障粮食安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

??数据显示,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

??小雪节气后几天,走进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记者看到,几名研究人员正采用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研制水稻新品种。相比传统育种技术,分子育种可以精准改良种子性状,大幅提升育种效率。

??“我们正积极应用新技术手段,聚焦高产、扩面、提质的目标,培育重要水稻品种。”岳麓山实验室前沿技术研究部团队首席项目负责人赵炳然说,团队已在杂交水稻高产攻关、耐盐碱水稻研制等领域取得突破。

??2024年3月16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南安村丹参种植基地,农民栽种丹参药材。新华社发(李卫超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湖南正努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推动种质资源研发,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湖南杂交水稻育种与应用技术稳居国际领先地位,杂交水稻实现连续五轮高产跃升,单季亩产突破1200公斤。耐盐碱水稻重大新品种创每亩573.8公斤高产纪录。

??“起步、前进……”随着工作人员的口令和指挥,一台由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研制的智能无人驾驶拖拉机展示起停、转弯、掉头等功能。这台机器功能多样,能够实现除草、施肥和旋耕等,能应用于设施农业和果园。

??2024年11月26日在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试验基地拍摄的纯电智能无人驾驶拖拉机。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结合湖南地形特点,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设有农业装备、智能控制、农机农艺融合等研究室,满足本地农业多样化的作业需求。

??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的农田里,农机手正操作小型旋耕机作业。“本地企业研发的小农机,‘巴掌田’‘深泥田’里都能灵活作业,大大提高了种粮效率。”种粮大户贺俊青说。

??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3.46%。

??在浙江,插上数字化智慧“翅膀”的现代农业正释放蓬勃产能。

??2024年12月4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拍摄的无土栽培蔬菜。新华社记者周佳谊摄

??走进浙江舟山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的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的蔬果层层叠叠,铺展开来,散发出诱人光泽。

??高质量的蔬菜种植,离不开高质量的蔬菜育苗。位于园区内的岱山县自动化蔬菜育苗工厂,拥有世界先进的播种育苗流水线及自动化管控系统。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近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一场芝麻焦馍大赛吸引了30多家当地企业参赛,选手们都拿出看家本领,将30多种溜溜圆、嘎嘣脆的芝麻焦馍呈现在评委面前。

??好吃的焦馍离不开优质的芝麻,项城市素有“白芝麻之乡”的美誉。2018年,项城白芝麻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常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成为当地富民特色产业。

??当地在做大芝麻种植规模的同时,也在不断延伸芝麻产业链条。

??周口市老磨坊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生产芝麻香油和芝麻酱的龙头企业,该企业每年要从农民手里收购2万吨芝麻。

??“河南周口、驻马店这一带是优质芝麻的主产区,以此为依托,我们把芝麻香油和芝麻酱销售到全国各地。”该公司总经理李永生说。

??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栾晓刚告诉记者,芝麻全身都是宝,除了做成芝麻香油、芝麻酱、芝麻球、芝麻焦馍等产品外,芝麻叶也开发出了很多品种,如芝麻叶面条、椒盐芝麻叶、芝麻叶香菇酱等,此外,芝麻杆加工后还能做饲料和聚合板材。“芝麻的产业链越长,农民的收入就越高。”

??“十四五”以来,河南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因地制宜支持花生、芝麻、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作物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为全国“菜篮子”产品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而且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湖南,多个农业县因地制宜,推动当地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2024年石门县柑橘鲜果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2亿元,汉寿县生态化养殖的甲鱼可以卖到七八十元一斤,“楠竹之乡”桃江县竹子的“潜能”被深度挖掘……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三湘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建设和美乡村,打造幸福生活

??沿山路迤逦而上,记者来到浙江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水碓坑村,只见竹林环抱,小溪潺潺,房屋古朴,一派静谧祥和的传统乡村景象。

??水碓坑村党支部书记潘建锋介绍,村内保存着古民居建筑20多幢,还保留着手工造纸用的水碓、纸槽、腌塘等珍贵文化景观。

??前些年,村里年久的老屋有的坍塌、有的损坏,村庄缺乏发展空间、面临凋敝。如何转变发展思路?村里决定保护利用好村里的古宅,修旧如旧,让老宅重新焕发光彩。村干部们带头,整理修复自家倒塌的房屋,打造成“废墟画廊”,古法造纸作坊群、古民居直播基地等新业态也不断出现。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水碓坑村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纸山文化和村落保护性开发,将村里的古民居有效地利用起来,原本几近荒废的村落重现生机,开辟成了瓯海纸文化科普和旅游的新线路。

??城乡同质饮水率先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多年来,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补齐乡村短板的发展工程、惠及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加快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浙江进一步打开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浙江的实践探索,是我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缩影。

??2024年4月2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泗洲塘村拍摄的共富民宿集聚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姚凯乐摄)

??目前,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45%,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通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放眼广袤乡村大地,越来越多的村庄正变得更红火、更美丽、更宜居,农民群众有了更加幸福的家园。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是奋斗的身影。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久久为功、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一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THE END
1.湖南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https://www.cfsn.cn/news/detail/2038/280134.html
2.农业科技兴乡村生活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3.46%。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湖南正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打造种业创新和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创新高地,加速推动湖南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5/01/id/8601227.shtml
3.农业范文12篇(全文)齐政宇:农业保险的种类很多, 通常称为“险种”。根据生产品种的划分主要有两类:种植类和养殖类;根据保险的属性也可分为两类:政策类和商业类。 一是政策类农业险种。一般情况下, 农户参与的基本都是政策类的保险 (包括种植类、养殖类) 。种植类险种包括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 基本涵盖辽宁省主要粮食种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gacw7dc.html
4.四川三农新闻网人们对食物的获取不再单纯依赖于有限的耕地和耕地上有限的产出,而是将视野投向广阔的国土空间和科技手段,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设施农业、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统筹推进中,形成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践行大食物观,对于当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http://sc3n.com/index/news/topics/id/6.html?page=10
5.2021年在外出考察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通用8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xx的新征程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xx县xx镇xx村“十指夫妻”xxx、xxx说,“国家扶贫我家,我自己也要拼,别人能做的事,我们多花几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ctp2ddj.html
6.时政微观察丨从乡村到城市,总书记都强调了这个关键词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 “如果我们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科研工作越是https://www.mshw.net/xwzx/xuexi/202411/t20241108_718554.html
7.天津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一)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发展效果显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订的共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完成,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作物品种不断调优,小站稻种植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80万亩,畜牧业和渔业向绿色化、标准化https://www.weihengag.com/home/article/detail/id/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