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稻生产技术》第一章水稻生产基础知识第二节水稻的分类与生长发育特性

水稻在植物学上属于禾本科,稻属。我国栽培稻由于分布区域辽阔,栽培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多样,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出现了繁多的适应各稻区和各栽培季节的品种。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根据我国栽培稻品种的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我国栽培稻种分为:籼亚种和粳亚种,早、中季稻与晚季稻群,水稻与陆稻型,黏稻和粳稻变种,以及栽培品种共5级。

(一)籼稻与粳稻

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的分化,是目前我国栽培稻中最为明显的分化,两者在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别。籼粳杂交,子代的结实率低。

籼稻叶片较宽,色淡绿,剑叶夹角小,叶毛多,多数无芒,稃毛稀而短,散生稃面;分蘖力较强,株型散生;发芽速度快,较不耐寒,育秧时遇到低温,易形成烂秧。而粳稻叶片较窄,色浓绿,剑叶开角度大,叶毛少或无毛,多数有长芒或短芒,颖壳上稃毛密而长,集生稃尖或棱上;分蘖力弱,株型较紧凑,发芽速度慢,分蘖力较弱,较耐寒,不易烂秧。

籼稻米粒黏性较弱(直链淀粉含量高,为20%~30%),胀性较大;粳米黏性较强(直链淀粉含量一般在20%以下);籼稻耐旱性较弱,粳稻耐旱性较强;籼稻矮秆较耐肥,高秆不耐肥,而粳稻耐肥,同一地种籼稻和粳稻,粳稻田氮肥用量比籼稻多;籼稻抗病能力较强,粳稻抗病性较弱,籼稻稻瘟病轻,白叶枯病重,粳稻稻瘟病重,白叶枯病轻;籼稻和粳稻纹枯病都较重。生产上籼稻选用品种时一定要考虑抗白叶枯病,种粳稻地区一定要重视纹枯病、稻瘟病的防治。

籼稻比较适宜于高温、强光和多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粳稻比较适宜于气候温和的温带和热带高地。南方多籼稻,北方多粳稻。

(二)晚稻与早稻、中稻

无论籼稻或粳稻,都有早、中、晚稻之分。晚稻与早稻、中稻的区别在于对日长反应的特性不同。晚稻感光性较强,对日照长度极为敏感,无论早播或迟播,都要经短日照条件的诱导才能抽穗。早稻感光性极弱或不感光,只要温度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无论在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均能完成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换。中稻的感光性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间。多数中粳品种具有中等的感光性,播种至抽穗日数因地区和播期不同而变化较大,遇短日高温天气,生育期缩短。中籼品种的感光性比中粳弱,播种至抽穗日数变化较小而相对稳定,因而品种的适应范围较广。

(三)水稻与陆稻

水稻与陆稻在植物学形态上差异不明显,主要差别是耐旱性不同。水稻与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逐渐为水稻所代替。

(四)黏稻(非糯性)与糯稻

黏(非糯性)稻和糯稻在农艺形态性状上无明显差异。籼稻和粳稻、早稻、中稻和晚稻都有糯性的变异。黏稻(非糯性)是相对于糯稻而言的,黏稻米粒的胚乳中含有15%~30%的直链淀粉,其余为支链淀粉。糯稻米粒胚乳中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黏稻米糊化温度高,胀性大,干燥的黏米呈半透明。糯稻米糊化温度低,胀性小,干燥的糯米呈蜡白色。煮熟后米饭的黏性以粳糯(俗称大糯)最强,其次是籼糯(俗称小糯),更次为粳黏,而籼稻的黏性最弱。

(五)栽培稻品种的分类

水稻在以上四级分类的基础上又可细分成许多品种,根据其形态特征和栽培特性,简要罗列如下。

1.按穗粒性状分类

可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大穗型秆粗、叶大、分蘖少、单株穗数少而穗大粒多;多穗型秆细、叶小、分蘖多、单株穗数多而穗小粒少。在栽培上大穗型采取低群体、壮个体,重视中期施肥,后期养根保叶的措施;多穗品种适于密植,中期调控氮素,后期防倒伏。

2.按熟期分类

早稻、中稻、晚稻还可分为早熟、中熟、迟熟品种,共9个类型。熟期分类我国是以各品种在南京4月下旬播种至抽穗所需天数为划分标准的。若用主茎叶龄来划分,一般主茎为9~13片叶的水稻为早熟品种,主茎14~16片叶的为中熟品种,主茎为16片以上的为迟熟品种。

3.按株型分类

按茎秆长度可分高秆、中秆、矮秆品种。粳稻偏矮、籼稻偏高。籼稻以短于100厘米的为矮秆品种,高于120厘米的为高秆品种,100~120厘米的为中秆品种。

4.按种子类别分类

分为杂交稻种和常规稻种。杂交稻遗传基础丰富,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易取得大面积高产稳产。杂交稻需要制种,种子易混杂或不孕率高,成本也较高。常规稻种不用制种,有利良种加速繁育,成本较低。

二、水稻品种的生育特性

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简称为水稻品种的“三性”,决定水稻生育期的长短。

(一)感光性

(二)感温性

水稻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水稻的感温性。感温性强的品种,高温可加速其转变,提早抽穗;而较低温度可延缓其发育转变,延迟抽穗,使生育期延长。感温性弱的品种,高温和低温对发育速度的影响均较小。晚稻较早稻的感温性更强,高温下生育进程加快,低温下生育进程变慢。

(三)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即使在最适于发育的短日照和高温条件下,也必须经过一段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期,才能转入生殖生长,这个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水稻的这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的“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品种来说,“三性”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早稻是由晚稻演变而来的对短日照不再敏感的变异型,一般早稻品种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小、感光性弱、感温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早稻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温度的高低。晚稻品种一般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小,而感光性、感温性都强的特点。其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日照的长短,同时又受温度高低的影响,光、温联应效果甚为明显,只能在短日、高温条件下完成发育转变,开始幼穗分化。中熟粳稻介于早晚稻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感温性和感光性,其中的早熟种近于早稻,迟熟种近于晚稻。中熟籼稻则一般是基本营养生长期长,其生育期比较稳定,适应种植的范围也比较广。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黍粟农业起源机制获得新认识:中国北方C4农业与C4生物量的协同演化中国北方是黍/粟(糜子Panicum miliaceum/谷子Setaria italica)农业的起源中心,也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在黍粟农业起源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对两种作物起源传播时空特征的理解,但对其起源过程和机制仍然认识不清。不同于旧大陆其他驯化作物如小麦和水稻等,黍粟属于为数不多的“小粒http://www.bjb.cas.cn/kjdt2016/202101/t20210121_5874637.html
3.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4.专家视点二、北大荒开发的历史来源与历史记忆 当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历史的起源,当代人的任何一个创意都有其历史的记忆,现代的任何一个知识都有其历史知识的来源。因为历史发展就如同长河,它总是连续、持续不断地演变着,或多或少再现历史。同样的是,黑龙江垦区的建立和转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来源、深刻https://www.cirs.tsinghua.edu.cn/sannjcyc/424.jhtml
5.文博资讯慈溪后司岙窑址等新发现更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新突破,鲜活地揭示了浙江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也进一步实证了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http://www.ynxwwb.com/siteinfo.action?id=1157
6.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2.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探讨各地史前社会从平等的、简单的氏族社会发展演变成为以强化的等级制度和具有强制力的公共权力——国家为特征的文明社会的时间和演进过程。对中华文明来说,国家起源是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核心问题。 3.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以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探讨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http://www.sanyamuseum.com/a/2/2022/1215/1782.html
7.稻从何处来丨走进上山文化特展看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文物新浪科技目前,19处上山文化遗址已经批准或正在申报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从专家学者们对上山文化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认定来看,稻米确实从古至今对我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可您知道稻米从一万年前第一次被人类驯化一直发展到今天都经历了什么吗?一起来了解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1-02-26/doc-ikftpnny9823759.shtml
8.水稻演变的历史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9.史前蜀地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史前蜀地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察 蜀地早期历史与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大禹等英雄人物密切相关。本文从族群迁徙与文化互动的角度,探讨黄帝族群、禹羌族群对于推动蜀地早期农业的起源、初步发展的重要贡献,以求教于方家。 一、巴蜀农业的自然生态环境http://www.sass.cn/109004/66837.aspx
10.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特刊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实施,河南考古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关键时期的社会图景。自2018年开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和“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项目逐渐全面实施后,进一步深化了中原地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一系列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12075401871720
11.理论网这一过程中,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逐渐演变为河南龙山文化,或称中原龙山文化,与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良渚文化的文明特性也部分地汇入到龙山文化当中,融合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早期中华文明。 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形成一个以种植粟、黍和水稻为基础的多品种作物种植经济的农业https://www.cntheory.com/wscy/202310/t20231013_5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