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稻北粟:中国农业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可分为两条源流:一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以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考古发现揭示,在中国可能存在着第三条独立的农业起源源流,即分布在珠江流域地区、以种植芋头等块茎类作物为特点的热带原始农业起源。

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社会经济演变过程。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过程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起始自10000年前出现的人类耕作行为,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农业社会建立。其间,采集狩猎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大,最终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的主体,标志着社会发展进入农业社会阶段。

南方稻作起源与发展

这四处考古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经鉴定全部都属于野生动物遗骸;出土的石器和骨器都属于狩猎工具或加工工具,没有发现明确的农耕工具。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经济仍属于采集狩猎阶段。然而,在这四处考古遗址均发现了水稻遗存,例如上山遗址浮选出土了炭化稻米,在出土的红烧土残块内发现了炭化稻壳,以及在陶土中掺入稻壳的陶器制作技术。据此推测,稻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种类,古代先民在采集野生稻的同时,很有可能开始实施了某些耕种行为。

在农业起源研究中,耕种是一个特定概念,专指人类为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如平整土地、砍伐烧荒、播撒种子、除草管理等。耕种行为是栽培作物驯化的前提,也是农业形成的先决条件,所以人类耕种行为的出现可以作为农业起源过程起步的标志。

距今8000年前后是农业起源的关键阶段,出现了常年定居村落,陶器制作逐渐标准化,磨制石器的比例不断增加,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

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明显带有稻作农业特点的早期考古遗址都属于这个时期,例如湖南澧县的彭头山遗址和八十档遗址、浙江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和嵊州的小黄山遗址、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和邓州的八里岗遗址等。这些考古遗址都出土有水稻遗存,以及间接反映农耕生产的田间杂草遗存,同时也出土了菱角、莲藕、橡子等通过采集获得的野生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发现,与采集获得的野生食物资源相比,水稻遗存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距今7000—6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对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又发现一处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考古遗址,即田螺山遗址。

一个距今5000年前的区域性古代社会群体竟然有如此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抽调大量劳动力从事与基本生活资料生产无关的劳役,反映出当时的稻作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仅需要投入一部分社会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就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这清楚地说明,至迟在良渚文化时期或更早,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完成了由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社会的转变。

北方旱作起源与发展

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过程与南方稻作农业的十分相似,但略有不同。中国南方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分布广泛、发育良好,考古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洞穴遗址。但在中国北方地区,属于这个时期的考古遗址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是露天遗址,例如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遗址、河北徐水的南庄头遗址、河南新密的李家沟遗址、山西吉县的柿子滩遗址等。

其中,东胡林遗址出土了少量的炭化粟粒。东胡林遗址的面积很小,发现有墓葬、灶坑和灰坑,但未发现房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均被鉴定为野生动物遗骸。很显然,东胡林遗址古代先民属于半定居的采集狩猎群体,但出土的炭化粟粒又说明,东胡林人很可能已经开始耕种小米。

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明显带有农耕特点的早期考古遗址也是属于距今8000年前后这个关键时期,例如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和沙窝李遗址、山东济南的月庄遗址、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内蒙古敖汉的兴隆沟遗址等。

这些考古遗址或多或少都出土了粟和黍两种小米遗存。通过分析发现,这个时期的古代先民已经开始从事种植粟和黍的旱作农业生产,但采集狩猎活动仍然是生业形态的主导。换句话讲,在旱作农业起源过程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也表现为以采集狩猎为主、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生业模式。

距今7000—5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渭水流域、汾河谷地、伊洛河流域等几大黄河支流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已多达2000余处,经过发掘的也有近百处。

通过在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发现,早在距今6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早期,即半坡时期,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通过采集获得的菱角、藜籽等可食用野生植物,仍然是当时的食物资源之一。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逐渐增大,采集狩猎的作用逐渐降低。当发展到距今5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期,即庙底沟时期,采集狩猎的必要性已经微不足道了,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仰韶文化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北方地区进入农业社会阶段。

中国农业起源过程全部完成,南方和北方均进入农业社会阶段之后,稻作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不断发展,但以水稻为主体农作物的生产特点至今都没有改变。然而,北方旱作农业在发展进程中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起源于西亚的小麦传入中国。凭借其优良的高产品质,小麦对中国本土的粟和黍两种小米产生了冲击,并逐步取代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数千年来“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院部总机:010-85195999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黍粟农业起源机制获得新认识:中国北方C4农业与C4生物量的协同演化中国北方是黍/粟(糜子Panicum miliaceum/谷子Setaria italica)农业的起源中心,也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在黍粟农业起源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对两种作物起源传播时空特征的理解,但对其起源过程和机制仍然认识不清。不同于旧大陆其他驯化作物如小麦和水稻等,黍粟属于为数不多的“小粒http://www.bjb.cas.cn/kjdt2016/202101/t20210121_5874637.html
3.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4.专家视点二、北大荒开发的历史来源与历史记忆 当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历史的起源,当代人的任何一个创意都有其历史的记忆,现代的任何一个知识都有其历史知识的来源。因为历史发展就如同长河,它总是连续、持续不断地演变着,或多或少再现历史。同样的是,黑龙江垦区的建立和转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来源、深刻https://www.cirs.tsinghua.edu.cn/sannjcyc/424.jhtml
5.文博资讯慈溪后司岙窑址等新发现更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新突破,鲜活地揭示了浙江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也进一步实证了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http://www.ynxwwb.com/siteinfo.action?id=1157
6.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2.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探讨各地史前社会从平等的、简单的氏族社会发展演变成为以强化的等级制度和具有强制力的公共权力——国家为特征的文明社会的时间和演进过程。对中华文明来说,国家起源是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核心问题。 3.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以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探讨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http://www.sanyamuseum.com/a/2/2022/1215/1782.html
7.稻从何处来丨走进上山文化特展看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文物新浪科技目前,19处上山文化遗址已经批准或正在申报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从专家学者们对上山文化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认定来看,稻米确实从古至今对我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可您知道稻米从一万年前第一次被人类驯化一直发展到今天都经历了什么吗?一起来了解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1-02-26/doc-ikftpnny9823759.shtml
8.水稻演变的历史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9.史前蜀地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史前蜀地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察 蜀地早期历史与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大禹等英雄人物密切相关。本文从族群迁徙与文化互动的角度,探讨黄帝族群、禹羌族群对于推动蜀地早期农业的起源、初步发展的重要贡献,以求教于方家。 一、巴蜀农业的自然生态环境http://www.sass.cn/109004/66837.aspx
10.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特刊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实施,河南考古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关键时期的社会图景。自2018年开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和“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项目逐渐全面实施后,进一步深化了中原地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一系列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12075401871720
11.理论网这一过程中,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逐渐演变为河南龙山文化,或称中原龙山文化,与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良渚文化的文明特性也部分地汇入到龙山文化当中,融合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早期中华文明。 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步形成一个以种植粟、黍和水稻为基础的多品种作物种植经济的农业https://www.cntheory.com/wscy/202310/t20231013_5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