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千年驯化史翻书党澎湃新闻

东亚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怎么能少了南方古人的智慧结晶——水稻?

以上观点都受到了质疑。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原理,自然环境优越、生存压力小的区域,不会是农作物诞生的首选地。南亚和东南亚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从事渔猎采集的古人没有太大的动力去驯化植物,并从事更为辛苦的农耕。只有在农作物经过漫长驯化,产量已经足够高后,传播到这些地区,那里的古人才有动力去种植。

不论是从理论探讨,还是实际的考古挖掘,最终学者们探索水稻起源地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的长江流域。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湖南北部发现了城头山遗址,遗址附近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以及稻田的遗迹,遗迹中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这可能是灌溉设施完备的最早水稻田。

此后的考古发现更加令人振奋,在江西北部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距今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距今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证据,说明上万年之前那里的古人就在进行水稻的驯化活动。2004年在湖南的玉蟾岩遗址,还发现距今1.8万-1.4万年前的驯化水稻的证据,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

玉蟾岩遗址发现的稻谷

所以,如今的学者们基本认定,中国南方是水稻的起源地。

栽培水稻主要分为两大类——籼稻和粳稻。籼稻适合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区,今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种植籼稻为主;粳稻适合生长于北方干凉地区,今中国黄河流域以及更北方的东北地区,是粳稻的主要产区。植物学家通过水稻的基因分析,认为最早出现的水稻是粳稻,比如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距今7000年前的古水稻,经过基因对比,与绝大多数粳稻基因接近,说明我们的南方古人最早是吃粳稻的,也就是类似今天东北大米的原始品种。稍后,很可能是在古印度的恒河平原,开始了籼稻最初的驯化过程,当地距今7000-5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了古人消费稻米的证据;然后,中国的粳稻品种传播到了古印度,与原始的籼稻进行了杂交,改良了后者,使籼稻最终完成了驯化过程。

与北方黍和粟的漫长驯化过程类似,南方的水稻也经历了数千年的驯化过程。今天的江浙地区是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诞生地之一,那里的水稻驯化体现了古人与水稻之间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历史。

距今约10000年前,浙江有一个上山文化,植物学家从遗址里筛选样品,仅仅发现了两粒炭化的米。不过在当时古人制作陶器的陶土里发现了掺入其中的稻壳,古人把稻壳加入陶土中,可能是为了减小陶土的黏性,以免烧制时陶器破裂。从他们制作陶器的工艺以及焚烧稻壳的灰烬遗迹中,我们可以推测,在万年之前,水稻对于那里古人的生活已经不可或缺,他们不仅采集水稻籽粒,而且还对稻壳加以利用。

不过在上山遗址中并没有发现明确的农耕工具,那里出土的一些大石片,能够当成石刀或者石镰使用,可以收割田野里的野生水稻。古人可能也开始了耕种水稻的尝试,只是这种活动可能还比较原始。

上山文化之后,距今7000-6000年前,浙江东部平原上的河姆渡文化兴起,植物学家在不同的遗址中找到了大量的植物遗迹,里面就包括水稻籽粒。植物学家对发现的水稻籽粒进行了鉴定,发现在河姆渡文化早期,即距今69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的比例不到30%;到距今66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比例接近4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水稻种植水平,但是在当时,他们的栽培水稻还无法取代野生水稻。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稻籽粒

当时与水稻竞争食物地位的植物很多,考古学家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其他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如菱角、栎果、芡实、柿子、猕猴桃等,特别是富含淀粉且容易储藏的栎果。遗址中有很多栎果的储藏坑。这说明距今6000多年前,水稻农业还不发达,水稻只是古人的粮食之一,产量并不高。

中华大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进入水稻社会呢?

浙江余杭,一座宏伟的良渚文化城池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座巨大的古城内外共有三层:外面一层是外郭,面积达8平方千米;向内第二层是内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城墙周长6.8千米,墙基宽20~145米,全部用大卵石堆叠而成,墙体则用黄土堆积;内城的中心是宫殿,宫殿基址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高台,台高约10米,东西长达670米,南北宽达450米。在这座城池外面的北方和西北方,古人用11条草裹泥包垒砌的防洪大坝,构筑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保护着城池免受洪灾侵扰。

这座城池揭示了江浙地区一个高度发达的古老文化——良渚文化。

一个5000年前的古代社会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必须有足够多的劳动工人,而且还要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这就需要非常多的农业人员和手工业人员。

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支撑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崛起于东方。良渚文化的根基,正是稻作农业。

植物考古的新发现证实了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例如,属于良渚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每个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古稻田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折算为84亩。再如,人们在莫角山高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估计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窖内的炭化稻米在未被炭化之前的总质量约达13吨。从位置上看,这个粮窖可能是上层人物的仓储,这次火灾真是损失惨重。

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

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在距今约5000年前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南方古人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

水稻起源于中国南方,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向南传入东南亚和南亚,向东被先民们携带渡海,进入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其实,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驯化的过程中,就开始向四面八方传播了。考古发现,最迟在距今7000年前,水稻种植就已经越过黄河流域,在黄河下游地区扎下根来。到距今5600年前,水稻甚至打入了北方农作物黍和粟占据的陕西关中地区,那里的古人形成了黍、粟、稻兼作的种植模式。

作为八九千年前的古人,贾湖古人的粮食获取方式与南方的河姆渡古人比较像。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菱角、莲藕、栎果、大豆等。但贾湖古人能够悠闲地吹奏骨笛,还要归功于他们卓越的渔猎能力。贾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鱼骨和软体动物甲壳,这说明他们的渔业很发达。考虑到他们的植物性食物还包括莲藕和菱角等水生生物,可以推断贾湖古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靠水吃水”,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水面应该很大,可以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水生动植物资源。

别忘了,贾湖骨笛可是用丹顶鹤的翅骨制作的,丹顶鹤也喜欢在河湖边起舞弄清影呢。

贾湖古人的生活一定是很惬意的,至少在很多岁月里是食物比较充足的,这不仅让他们“仓廪实而知礼节”,创造吹奏艺术愉悦自己,还让他们可以用多余的粮食饲养家畜,比如猪,另一种起源于古老中国的食物。

《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波音/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版

THE END
1.上山与中华一万年文化史具体到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而言,我们将“点面结合、上下求索”。“点面结合”是指通过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掌握上山文化遗址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选择典型性遗址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系统发掘,以复原和重建上山文化的聚落和社会。“上下求索”是指围绕上山文化的源流,着重寻找上山文化的来源和解决它与跨湖桥的关系问题,完善http://wwj.zj.gov.cn/art/2022/9/19/art_1639077_59019405.html
2.家乡水稻种植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家乡水稻种植 调查方式:查资料,实地考察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水稻种植 在农村家乡的周围会有一大片田地种满绿油油的水稻,水稻对于土生土长的老一辈人有特殊的意义。水稻的历史来源是什么?一般农民是如何种植?带着关于水稻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 水稻的来源和历史 https://www.meipian.cn/4wspjgh6
3.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基因的提取与可视化——以靖港古镇为例来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李勇等 ■第一作者简介 李勇 湖南长沙人,工学博士,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要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突出的历史底蕴与遗产价值,在遗产保护视角下对其文化基因进行提取与可视化,可以彰显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核,为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科学http://www.zgdmw.info/detail/23091210562277
4.“文献名邦”的真容剑川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价值简述剑湖及周边区域来源:申报材料视频截图 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白族聚居地和白族文化聚宝盆 剑川白族占全县人口比例90% 以上,白族原生文化的保留量最多。至今,全县社会通用语言为白语,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文化素养、生产https://ynghy.cn/h-nd-802.html
5.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稻田渔业是我国人民观察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杰作”,具有生态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历史继承性、文化传承性、体验娱乐性。未来稻田渔业必将实现古代农业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发展,传统农艺方法与现代技术装备高度衔 接,生态科学与经济科学、农业创新与生态修复、传统农业文化与当代生态科学的高度融合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
6.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价值南方plus【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卢益飞 【频道主编】殷立飞http://pc.nfapp.southcn.com/18/2437067.html
7.回族文化的变迁融合与碰撞——以北川安县为例毕竟宗教信仰很多时候来自于文化认同,老一辈渐渐逝去,年轻一辈又是从小在汉族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很难发自内心地去遵守传统文化相关习俗和宗教礼法等。笔者认为某个地方外来的传统文化应该引起大众关注,因为传统文化在变迁的过程中可能会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也有可能就此消逝,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应当尽量长久地保存https://www.zzqklm.com/w/yl/16433.html
8.茶文化调查报告精选(3篇)《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https://www.liuxue86.com/a/5080637.html
9.陕西省会西安市概况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 http://2008.sohu.com/20080623/n257671149.shtml
10.神木市神木历史悠久,文化淳古。神木市境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考古发现,境内石峁遗址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被誉为华夏第一城。秦属雍州域,唐开元初设麟州,后改为新秦,宋设吴尔堡,金设神木寨,元更名为云川,至元六年(1269年)为神木县。1948年,神木全县解放,神木县人民政府成立。2017年4月9日神木撤县设市获批,同年https://baike.sogou.com/v179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