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篇二】

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篇三】

远古的传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大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

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课件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多媒体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看图)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为。

二、禅让的传说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后给禅让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治水的传说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http://www.gaokao.com/e/20181212/5c10ab52d6faf.shtml
3.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在人的对真善美普遍追求的自然属性里,人类社会在人的作用里始终保持着发展进步的势头,无论人类对自然的社会的或本身的任何行为的进行,即便是在某一社会形式上的退步,其实质都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进步。在发展进步的社会形式里,社会本身有各自不同的内容,所有这些划分出的社会形式https://baike.sogou.com/v98794.htm
4.简述全世界有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地。简述全世界有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地。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https://www.shangxueba.com/ask/21635105.html
5.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精选10篇)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48c2nn4.html
6.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明确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万年奠基”:距今11000年前后,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东亚和西亚的农业产生。距今100http://www.jxxf.gov.cn/xfxxxgk/c101168/202207/d56f1f2fbffc4c2288de60c3992ead31.shtml
7.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8.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2.2 水稻起源和驯化的遗传学证据 在遗传学范畴内关于水稻驯化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利用 不同的样本,不同的遗传标记,采用系统学,谱系地理学以及 群体遗传学等方法分析水稻驯化过程中保留在基因组中的 信息,从而推测水稻的起源地和驯化历史. 目前有很多工作利用中性标记来研究水稻及其野生近 缘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水稻驯化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956
9.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工具以石器为主,原始农业(水稻、粟)和原始畜牧业(猪、狗等)逐渐发展起来。 (3)民族关系: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4)文明特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七、必背重点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17/6015214153010102.shtm
10.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亚洲的东南部地区。水稻的起源和历史 水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它的驯化和栽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水稻的起源中心被认为是亚洲的东南部地区,特别是现今的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地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农民通过选择和培育,逐渐发展出了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11.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二、稻田渔业起源时间考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淡水养鱼的国家,开展池塘养鱼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开展稻田渔业最早的国家。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我国稻田渔业的出现时间存在着“2400-3000年”“1700-2000年”和“1200年”等数种争议,但是, 稻田渔业的历史无论从何时出现,其出现时间肯定早于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