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作物育种学总论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

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

作物育种学(总论)必须掌握的内容(一)注:带“s”的是ppt的思考题,这个整理的内容不全,还需完善绪论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第一章1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异化授粉、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配子的结合(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植株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S2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性细胞甚至雌配子体内的某些单、二倍体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及其类型?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生产上的意义?1.无性系品种的选育可采用有性杂交和无性繁殖相结合的方法,迅速固定优良性状和杂种优势。

2.芽变育种是营养体无性系品种育种的一种有效方法。

S3自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使杂合基因型趋向纯合2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3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正确理解P16的“Xn=(1-1/2r)*100%”,r=自交代数。

Xn为后代纯合比例4“自交引起后代生活力衰退”,为什么?(群体中被掩盖的不利隐形基因,将因纯合而被表现出来)这对自花授粉作物和异花授粉作物来说有何异同?自花授粉作物:由于长期自交,群体内个体的基因型是纯合的,个体间基因型是同质的,表现型是整齐一致的。

异化授粉,品种群体内个体的基因型是杂合的,个体间的基因型是异质的。

S5品种的概念(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及其基本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6作物品种一般可分为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论述四种类型品种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其育种特点?自交系品种:从突变中及杂交组合中经过多代自交加选择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特点:1.自交+单株选择,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合优良的基因型2.拓宽遗传变异范围,从变异丰富的大群体中选择优良基因型杂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作物育种学总论名词解释:1、杂交育种:通过两个或更多各亲本品种杂交获得杂种,进一步从杂种后代自交分离群体内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名词解释: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

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Distinctness)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pollination)无性繁殖(Asexuallypropagating):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

作物育种学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是利用或者创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将有利的变异固定下来,培育成作物新品种的过程2.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求,经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相对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绪论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具有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

2.作物品种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

3.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所谓的良种,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1.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作物(<4%):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异花授粉作物(>50%):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常异花授粉作物(5-50%):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2.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化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却上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3.雄性不育性: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4.无性系: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5.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6.自交的遗传效应①保持纯合基因型②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Xmn=(1-1/2n)m③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7.异交的遗传效应①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杂交)②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8.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9.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10.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

11.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的一个群体。

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绪论作物育种学:是指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订与实施;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及创新;选择的方法与理论;人工创造新变异的途径与方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与途径;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育种方法:作物品种(Cultivar):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这个群体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且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下,能够表现出品种所特有的优良性状。

作物品种(Cultivar)与变种(Variety)的区别作物品种:是人工进化的、人工选择的,即育种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作物品种也有其在植物分类学的地位,属于一定的种及亚种,但不同于分类学上的变种。

变种(Variety):是自然选择、自然进化的产物,一般不具上述特性和作用。

随着耕作栽培条件及其他生态条件的改变,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要求也会提高,所以必须不断地选育新品种以更替原有的品种。

作物品种除了纯系品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型,如杂交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等,所有类型的品种都应具有上述的基本性能和作用。

优良品种应具备的条件①适应性强,表现丰产性;②抗逆性强,表现稳产;③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④栽培管理容易,成本低。

品种的特征特性(1)特征:植物体各部分或器官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上的症状叫特征。

(2)特性:植物体在生理生物化学和加工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叫特性。

特征特性总称为性状。

性状从遗传角度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从栽培角度分为;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

分子育种:是通过分子技术对育种的目标基因和目标性状进行转移和选择,进而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

通俗的说就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育种操作。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2.从作物育种的角度,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1.保持纯合基因型(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的依据)2.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每自交1代,杂合基因型减半;杂合基因多,纯合慢【杂交育种、纯系(自交系)品种选育依据】3.后代生活力衰退杂合基因型作物自交后代生活力衰退(自交衰退);自花授粉作物杂交种也有衰退现象。

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起源中心: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栽培)类型的地区。

初生中心:最初始的起源地(原生起源中心;)次生中心: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

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作物(燕麦和黑麦)。

遗传多样性:基因库或基因银行(genepool,genebank):指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

初级基因库(genepool1):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次级基因库(genepool2):资源间的基因能转移。

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须借助特殊育种手段实现基因转移。

(整理)★作物育种学总论-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2.从作物育种的角度,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遗传结构育种特点自交系品种个体内基因性纯合,个体间一致。

1、自交+单株选择,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合优良的基因型。

2、从变异丰富的大群体中选。

杂交种品种个体内基因型高度杂合,个体间基因型有不同程度的异质性。

自交系间杂交种优势最强。

①连续自交选择获得自交系。

②自交系间杂交配得强优势组合。

③利用雄性不育等群体品种遗传结构:1.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是一种特殊的异质杂合群体,但保持着一些本品种的特征特性,可以区别于其他品种)1、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个体内基因型杂合、个体间基因型异质,但有一个到多个代表本品种特征的性状。

)2、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这种群体内个体基因型纯合,个体间基因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但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较小。

)3、自花授粉作物的的多系品种(多系品种由若干近等基因系的种子繁殖而成。

近等基因系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故多系品种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异质纯合群体。

绪论作物品种:作物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定作物群体。

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在生物学上、经济上和形态上具有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

进化三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和技术;4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人工创造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常规育种:常规育种是从遗传物质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遗传物质重组所产生的各种变异类型中,通过选择培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异品种。

常规育种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

2、盲目性较大。

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现代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1主要发展动向:育种目标要求提高。

2.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加强。

3.广泛采用现代技术和仪器,对目标性状进行微量、快速、精确的鉴定和分析,以提高选育效率。

4.除了传统的育种途径外,还大力开拓育种的新途径和方法,包括人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

作物育种总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作物育种:作物的人工进化2.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3.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创造的某种作物群体。

4.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由一个变异单株经过多代自交、选择、育成的品种。

5.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产生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6.多系品种:由若干纯系品种或品系、近等基因系的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的播种材料。

.7综合品种:是由多个自交系,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或在隔离区多代随机授粉组成的遗传平衡群体。

8.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

9.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播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10.异花授粉:雌蕊的柱头接受异株花粉授粉。

11.群体品种:包括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多系品种12.自由授粉品种:品种内植株间随机授粉,也常和邻近的异品种授粉。

由杂交、自交、姊妹交产生的后代,是一种特殊的异质杂合群体,但保持着本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13.杂交合成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纯系品种杂交后,繁殖出的分离的混合群体,把它种植在特别的环境下,主要靠自然选择,促使群体发生遗传变异,随着这种变异类型的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群体。

14.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称为种质资源。

(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基因库、基因银行)1.育种目标:在一定地区的自然、耕作栽培和经济条件下,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优良性状的指标。

15.高光效育种:通过提高作物本身的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来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16.株型:植株高矮、叶姿、叶形、叶色、叶片的分布、植株生长势、根系的发育状况。

选择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即不需要人工创造新变异而从中进行选择,并通过比较试验的育种途径称为选择育种。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性质: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性质: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7、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优良品品种是指在—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所谓良种,应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同样的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采用产量潜力大的良种.一般可增产10%或更高,在较高栽培水平下良种的增产作用也较大。

三级基因库(genepool3):亲缘关系更远,彼此间杂交不实,杂种不育现象明显,基因转移困难。

5.Vavilov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中有何作用(1)指导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2)起源中心与抗源中心一致,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并存于起源中心,可得到抗性材料和恢复基因;(3)指导引种,避免毁灭性灾害。

第3章育种目标1.名词解释育种目标(breedingobjective):在一定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选育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

生物产量(biomass):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和生产积累有机物的总量(有机物质90%~95%,矿物质占5%~10%。

经济产量(economicyield):栽培目的所需要的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子粒、块根、块茎等)。

经济系数(coefficientofeconomics)或收获指数(harvestindex):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株型育种:优良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集中在一个植株上,获最高光能利用率,并将光合产物输送到籽粒中,提高产量。

高光效育种: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2.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有哪些基本要求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和适应机械化。

3.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是什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7.依据你所熟悉的某一地区,拟定一个作物的育种目标,并说明其理由。

品种原产区引种区高纬度区"低纬度,缩短生育期,提早成熟,株、穗、粒变小。

如延迟播种,营养生长期缩短,株、穗、粒更小,产量很低低纬高温短日春播品种"高纬度区表现迟熟,营养器官变大低纬高温短日夏、秋播品种"高纬度地区,延迟成熟,株、穗较大高海拔地区"平原地区表现早熟,有能否高产的问题平原地区的品种"高海拔地区延迟成熟,有能否成熟的问题第4章引种1.何谓引种引种的原理是什么引种(introduction):引进外地区(国)的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为育种和有关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原理:(一)气候相似论基本要点:地区之间在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上,应相似到足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成功时,引种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二)引种的生态条件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品种原产区引种区高纬度区低纬度区(不满足低温和光长),生育期延长,甚至不能抽穗开花,但营养器官加大低纬度区高纬度区(满足温度和光照),生育期缩短冬播区春性品种春播区作春用,有的适应,且表现早熟、粒重提高,甚至比原产地还长得好春播区春性品种冬播区冬播,有的表现迟熟,结实不良,易遭冻害高海拔区冬作物品种平原区不适应。

平原区冬作物品种引到高海拔区春播,有可能适应3.试述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及程序(纯系育种、混合选择育种、集团混合选择育种和改良混合选择育种)基本原理一、纯系学说(purelinetheory)主要论点:1.自花授粉作物的原始品种为各纯系的混合群体,群体内个体选择是有效的(分离出许多不同的纯系);2.同一纯系内不同个体的基因型是相同的,继续选择无效(差异由环境条件引起)。

二、自然变异的原因1.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2.自然变异引起基因突变,在某些基因位点上发生频率很低的突变;3.新育成品种群体中的变异(剩余遗传变异)。

程序主要工作环节:1.选择优良变异株;2.株行(系)试验;3.品比试验;4.区域/生产试验;5.品种审定与推广。

基本工作环节:1.从原始品种群体中进行混合选择;2.比较试验;3.繁殖和推广。

第5章选择育种1.杂交育种按其指导思想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各自的遗传机理是什么组合育种遗传机理:基因重组和互作。

超亲育种遗传机理:基因累加和互作。

2.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配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说正确选配亲本是杂交育种的关健有何重要意义原则:(一)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尽可能互补(二)亲本之一最好是当地推广品种(三)杂交亲本间在生态型和亲缘关系上差异较大(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3.在亲本选配时为什么特别强调双亲都应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的优缺点尽可能互补以及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数量遗传的性状选用双亲优点较多的材料,或一方稍差,另一方很好,能弥补,则双亲总和表现较好,后代表现总趋势也较好,易获得优异材料。

一、系谱法主要特点:自杂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单交F2、复交F1)开始选株,分别种成株行(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系统中继续选择单株,直至选育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时升级进行产量试验。

在选择过程中,各世代都予以系统的编号,以便查找系统历史与亲缘关系,故称系谱法(Pedigreemethod)。

工作要点:综上所述,系谱法可概括为:F1代看(看组合优劣);F2代找(找重点组合中的优良单株);F3代定(定系统的好坏);F4代促(促系统的稳定)。

系谱法的优缺点优点: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每一系统有案可查,易掌握它的优、缺点;系统间的亲缘关系清楚,有助于互相参证;及早集中优良系统;有计划加速繁殖和多点试验。

缺点:F2严格选择,中选率低,特别对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效果更差;工作量大,占地多,往往受人力、土地条件的限制,不能种植足够大的杂种群体,使优异类型丧失。

二、混合法(Bulkmethod)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分离世代开始,组合内混种混收,不加选择,直到杂种后代基因型纯合达到80%以上时(F5--F8),才开始选择一次单株,形成株系,从中选择优系升级进入产量试验。

混合法工作要点:v选亲本配组合vF1-F4混合播种,混收,混脱粒vF5混合播种,开始选株单收、单脱vF6入选株种株行vF7产量试验,繁种混合法的优缺点优点:①早代不选,混收混种工作简便;②多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不易丢失。

缺点:①类型丢失现象:早熟、耐肥、矮秆等类型;②单株难选:因缺乏历史的观察和亲缘参照,优良类型不易确定;③延长育种年限。

三、衍生系统法(derivedlinemethod)F2(F3)单株繁衍的后代群体。

工作要点:在杂种第一、二次分离世代株选,以后各代分别按衍生系统混合种植而不加选择(测定产量和品质),在产量及其有关性状趋于稳定的世代(F5~F8),从优良衍生系统内选择单株(穗),翌年种成株(穗)系,从中选择优系进行产量比较试验衍生系统法的特点:具有系谱法和混合法的优点,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两法的缺点四、单籽传法(singleseeddescentmethod,SSD)工作要点:自杂种的第一次分离世代F2开始,从每一株上随机取一粒种子混合组成下一代(F3)群体,如此进行数代,直到纯合化达到要求时(F5或F6),再按株(穗)收获,下年种成株(穗)行,从中选择优良株(穗)系混收(株行数等于F2群体植株数)。

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单籽传法的优缺点优点:(1)早代温室或异地加代繁殖,育种进程缩短。

(2)产生大量的株系和品系,进一步试验鉴定。

缺点:①缺乏系内选择,F2单株后代难以提高,要求杂交组合的性状水平高;②F3-F5代缺少株系的田间评定,不利于某些性状的选择。

第六章回交育种1.什么是回交育种回交育种有哪些用途及有何局限性在什么情况下回交育种最有效回交育种(Backcrossbreedingmethod):两品种杂交后,以F1回交于亲本之一,从回交后代中选择特定植株仍回交于该亲本,如此连续进行若干次,再经自交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BC1、BC2……BCnBC1F1、BC1F2……用途:精确改良某个性状非常有效;控制育种群体发展方向;控制杂种后代群体规模。

局限性:①仅改良原品种的个别缺点,大多性状没大提高;轮回亲本选择不当,延长育种年限;②改良品种限于由少数主基因控制的性状,改良数量性状则比较困难。

③每一世代都需人工杂交,工作量大;④目标基因的多效性,或与不利基因紧密连锁是回交育种的障碍;⑤回交群体回复为轮回亲本基因型常出现偏离。

10.什么是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在回交育种中它们各有何作用在选用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轮回亲本:农艺性状好(适应性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等),只有个别缺点改造,当地推广品种最好。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http://www.gaokao.com/e/20181212/5c10ab52d6faf.shtml
3.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在人的对真善美普遍追求的自然属性里,人类社会在人的作用里始终保持着发展进步的势头,无论人类对自然的社会的或本身的任何行为的进行,即便是在某一社会形式上的退步,其实质都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进步。在发展进步的社会形式里,社会本身有各自不同的内容,所有这些划分出的社会形式https://baike.sogou.com/v98794.htm
4.简述全世界有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地。简述全世界有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地。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https://www.shangxueba.com/ask/21635105.html
5.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精选10篇)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48c2nn4.html
6.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明确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万年奠基”:距今11000年前后,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东亚和西亚的农业产生。距今100http://www.jxxf.gov.cn/xfxxxgk/c101168/202207/d56f1f2fbffc4c2288de60c3992ead31.shtml
7.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8.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2.2 水稻起源和驯化的遗传学证据 在遗传学范畴内关于水稻驯化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利用 不同的样本,不同的遗传标记,采用系统学,谱系地理学以及 群体遗传学等方法分析水稻驯化过程中保留在基因组中的 信息,从而推测水稻的起源地和驯化历史. 目前有很多工作利用中性标记来研究水稻及其野生近 缘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水稻驯化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956
9.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工具以石器为主,原始农业(水稻、粟)和原始畜牧业(猪、狗等)逐渐发展起来。 (3)民族关系: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4)文明特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七、必背重点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317/6015214153010102.shtm
10.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亚洲的东南部地区。水稻的起源和历史 水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它的驯化和栽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水稻的起源中心被认为是亚洲的东南部地区,特别是现今的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地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农民通过选择和培育,逐渐发展出了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11.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二、稻田渔业起源时间考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淡水养鱼的国家,开展池塘养鱼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开展稻田渔业最早的国家。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我国稻田渔业的出现时间存在着“2400-3000年”“1700-2000年”和“1200年”等数种争议,但是, 稻田渔业的历史无论从何时出现,其出现时间肯定早于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