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傅珪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锦集11篇)

“伤心甲壳虫”投稿了11篇明史傅珪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史傅珪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明史傅珪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明史·陈登云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明史·董其昌传阅读答案附翻译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明史)阅读答案附翻译明史·王文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明史·年富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参考答案

1.B

2.A

3.C

4.(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如何提升阅读速度

方法一:指读法

所谓指读法,就是在阅读时,使用手指作为指引,眼睛则跟随手指进行阅读。

在阅读时,如果有手指的指引,阅读速度就会大幅提升。指引有多重要,你可以做一个实验——

现在,控制你的眼球,让它做一个规则的圆周运动。

如果不出意外,那你一定和我一样——寡人做不到呀!

现在,找来一位你的小伙伴,让他用一个手指(除了中指,哪个手指都行)做圆周指引,然后你的眼球,则跟随他的手指运动。

所以,这项我们在小学时就会,但却慢慢遗忘的技能,是时候重出江湖了。

方法二:3-2-1练习法

现在,拿出你的练习书,设定一个三分钟的倒计时,然后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别忘了使用手指作为指引。

三分钟后,标出你阅读到的位置,这三分钟,如果使用手指做指引,你可能会阅读三页,这是练习的第一步。

第二步,设定一个两分钟的倒计时,这一次,你需要在两分钟内,读完第一遍阅读的所有内容,刚才我们说的是三页。

第三步,设定一个一分钟的倒计时,这一次,你需要在一分钟内,读完第一遍阅读的所有内容,还是那三页。

方法三:2-2-2练习法

同样,拿出你的练习书,设定一个2分钟的倒计时,然后用手指作为指引进行阅读。

两分钟后,标出你的阅读位置,这是第一步,假设这一步你读了三页。

第二步,还是设定一个2分钟的倒计时,但这一次,你需要阅读包含第一步阅读内容在内两倍的内容,即六页。

第三步,同样两分钟,你需要阅读包含第二步阅读内容在内三倍的内容,即九页。

方法四:字/分钟练习

2000字,差不多就是一本中文书籍的四页。

在你的练习书上,数出四页,然后设定一分钟的倒计时,尝试在这一分钟内,读完这四页内容。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王珪传》文言文阅读

王珪,字叔玠。性沈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以佐陛下。”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①雅正:正直。②刍言:谦辞。草野鄙陋者的议论。③贼:杀害、残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举:办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于是大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

D、陛下衿其性命,引置枢密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以佐陛下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③⑥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译文:

⑵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⑶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

1、A(正:纠正。)

2、B(以:连词,表原因,“因为”。A.前者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就”“便”“那么”;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前者为副词,“竟”;后者为副词,“就”。D.前者为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后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3、B(①句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⑤句是说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句是交代王珪辅政的事实。)

4、⑴王珪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并常常思念规劝皇上使他受益,皇帝更加信任他。

⑵确实知道那是错的事情(却还要继续做),这就是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

⑶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

【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群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朕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纠正朕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去。现在陛下发扬您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来辅佐陛下。”王珪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并常常思念规劝皇上使他受益,皇帝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朕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说:‘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呢?’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却还要继续做),这就是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感叹且十分欣赏他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朕的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朕,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朕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说:“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知道了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公允,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珪少孤且贫,人或馈遗,初无让。及贵,厚报之,虽已亡,必酬赡其家。始,隐居时,与房玄龄、杜如晦善,母李尝曰:“而必贵,然未知所与游者何如人,而试与偕来。”会玄龄等过其家,李窥大惊,敕具酒食,欢尽日,喜曰:“二客公辅才,汝贵不疑。”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时珪与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同辅政。帝以珪善人物,且知言,因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而玄龄等亦以为尽己所长,谓之确论。

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魏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卒,年六十九。帝素服哭别次,诏魏王率百官临哭。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新唐书·王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

乐/愿王志之。

B.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

C.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

D.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

A.敕,皇帝下命令。在古代,敕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文中皇帝下命令准备酒食。

B.音家,指伎人、歌女、舞女、女歌舞艺人,她们是继巫而起的真正专业歌舞艺人。

C.枢密,古代中枢官署的统称。太宗任命王珪在中枢官署担任谏议大夫。

D.次,在古代指旅行时停留的处所。别次,指正宅以外的住所,也指宫殿中的便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珪与圣贤交。年少的时候,他就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母亲李氏为此感到很欣慰。

B.王珪为人正直。他任谏议大夫之职,与温彦博一起为祖孝孙辩解,虽然太宗大怒,他仍不卑不亢地直言进谏。

C.王珪,以理服君。因此他无论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都深得太宗的信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1)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5分)

(2)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5分)

4、A解析:断句应依据上下文文意、语气的缓急和行文逻辑。

5、A解析:敕,在这里作动词,命令。

6、A王珪隐居的时候与房、杜关系密切。

7、(1)祖孝孙是位品德美好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人们大概认为文人不重要吧!(“修”、“责谯”、“其”各1分,句意2分)

(2)太宗派公主到府中(家中)探望,又派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剂饮食。(“就”、“第”、“省视”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他性情稳重恬静,志向度量深邃纯正,对名利际遇看得淡薄,交朋结友绝不随便。王珪年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有人赠送财物,一点也不推辞。他显贵后,给予丰厚的酬谢,即使那人本人不在了,也一定要酬报赡养他的家属。当初,隐居终南山时,同房玄龄、杜如晦结为朋友,母亲李氏有一次说:“你要显贵,但不知跟你交往的是什么样的人,你试着把他们一起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路过他家,母亲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令备办酒席,让他们高高兴兴玩了一天,她欣喜地说:“这两位客人是公卿辅佐的人才,你将来显贵没有问题。”当时太宗征召他担任谏议大夫。王珪诚恳地收集好的批评意见,常常提出有益的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太宗叫太常少卿祖孝孙向宫中女乐手们传授音乐十二律吕知识,技艺没有长进,多次受到太宗斥责。王珪和温彦博一起进言说:“祖孝孙是品德美好、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天下人大概会认为文人不重要吧?”太宗生气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信,却要顺从下属欺骗君主,替他劝说我吗?”温彦博害怕了,检讨错误,王珪不认错,说:“

我原来侍奉隐太子,按罪应当处死,陛下怜悯我的性命(没有杀我),安排担任谏议大夫,让我尽忠竭力进行规谏,现在却怀疑我有私心,这是陛下亏待我,不是我辜负陛下。”太宗默默无言感到惭愧,于是作罢。

很快王珪调回朝廷任礼部尚书兼魏王李泰的老师。魏王请教王珪怎样做才是忠孝,王珪说:“皇上是您的国君,侍奉他就要想着竭尽忠诚;皇上又是您的'父亲,侍奉他就要想着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安身,可以成就美名。汉朝东平王刘苍说‘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希望您记住这话。”太宗知道这事,喜悦地说:“泰儿可以不犯过失了!”

贞观十三年(639),王珪病重。太宗派南平公主到府中(家里)探望,又派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剂饮食。去世时,享年六十九岁。太宗穿上丧服在便殿哭泣悼念。诏令魏王带领众朝臣到王家吊唁,追认他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懿”。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①,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②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释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③。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

注:①竭狂瞽:竭尽愚钝之力。是自谦之语。②庐江:指庐江王李瑗。③玄龄、靖、彦博、胄、征分别指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几位大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正:正确B.伎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举:办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陛下衿其性命,引置枢密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小题3】下列选项与“伎不进,数被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何陋之有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3分)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⑤⑥D.②③⑥

【小题5】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3分)

答:。

②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3分,每一处错漏0.5分,扣完为止)

【小题6】①古时天子有七个进谏规劝的大臣,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

②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

《明史》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舍。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去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芝。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迭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厨辞。一日,帝与这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①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日“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这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②,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戟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阁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注】①舁:抬。②拊循:抚慰人。(节选自《明史》,有改动)

《明史》阅读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业农业:以……为职业

B.子兴执孙德崖执:捉拿、逮捕

C.帝觇之,大悦觇:看

D.不矜不伐矜:怜悯,同情

9.以下四组话,分别直接表现徐达“刚毅武勇”和“中正无疵”的一组是

A.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②以达兼太子少傅

B.①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②单车就舍

C.①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②有布衣兄弟称

D.①诸将奉持凛凛②延礼儒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部下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

B.太祖谕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对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宰相。

D.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他还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11.把第1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4分)

(2)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3分)

(3)善拊循,与下同甘苦,±无不感患效死,以故所向克捷。.(3分)

《明史》参考答案:

8.D(矜:夸耀)

9.B(A项②是说皇帝让徐达担任太子少傅。C项②是说皇帝对徐达的信任、亲近,属于侧面表现。D项①是说诸将对徐达的敬畏,属于侧面表现;②说的徐达邀请礼遇儒生。)

10.A(“投奔太祖部下的郭子兴”错误,是太祖做郭子兴的部下)

11.(10分)

⑴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首先参加了队伍。(译出大意1分,“略、帅、焉”各1分,共4分)

⑵一天,皇帝和徐达到了旧邸,强行将他灌醉,又给他盖上被子,抬到正室的床上。(译出大意1分,“之、饮”各1分,共3分)

⑶善于抚慰人,与部下同甘共苦,兵士们没有不感谢他的恩德,愿意以死报效的。因此所到之处都能取胜。(译出大意1分,“效、克”各1分,共3分)

【附:参考译文】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世世代代从事农业。徐达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太祖为郭子兴的部帅的时候,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靠太祖,一见面感觉谈话很投机。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要率领二十四人过去,第一个被选上的就是徐达。不久,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军,接着又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郭子兴捉住了孙德崖,孙德崖的军队也捉住了太祖,徐达挺身而出,前往孙德崖的军队请求替代太祖,太祖才得以回归,徐达也没有被羁押。跟从太祖渡过长江,攻下采石,夺取太平,和常遇春都是军队里冲在最前面的人。接着打败并活捉了元将陈登先。另外带兵夺取了溧阳、溧水,随太祖直下集庆。太祖亲自驻守集庆,任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军队向东攻打镇江,占领了镇江。徐达的军队号令严明整肃,城中太平安定,秩序井然。徐迭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

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至此,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军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军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军徐达。

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每年春季出征,冬末召还,形成规律。徐达回来就上交将印,被赐予假期,皇帝设宴接见痛饮,有布衣兄弟之称,而徐达更加恭敬谨慎。皇帝曾经很平和自然地说:“徐兄的功劳很大,没有安定的居所,可以把旧邸赏赐给你。”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徐达坚决推辞。一天,皇帝和徐达到了旧邸,强行将他灌醉,又给他盖上被子,抬到正室的床上。徐达醒来后,惊慌地跑下台阶,俯首跪在地上自呼死罪。皇帝看着他,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有司在旧邸前建造府第,在府第牌坊上写上“大功”两字。胡惟庸做丞相,想结交徐达,徐达看不起他的为人,没有答应,胡惟庸于是就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让他设法对付徐达。福寿揭发了胡惟庸的计划,徐达也不追究,只是时常对皇帝说胡惟庸不适合做宰相,胡惟庸果然倒台,皇帝就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皇帝的诏书前往慰问,不久被召回。第二年二月,徐达病情加重,接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皇帝因此停止上朝,亲临丧礼悲恸不已。

徐达言语简短思考缜密。在军中,号令一出决不更改。诸将在他面前保持畏惧的样子,而他在皇帝面前却恭敬谨慎得像不会说话一样。善于抚慰人,与部下同甘共苦,兵士们没有不感谢他的恩德,愿意以死报效的。因此所到之处都能取胜。约束部队十分严格,他平定大都两个,省会三个,郡邑上百个,街巷市井和平安定,百姓不因战事受苦。回到朝廷的日子,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整日交谈,和睦融洽。皇帝曾经称赞他说:“受命出征,成功凯旋,不自夸,不为自己吹嘘,不爱女色,不取财宝,正直无暇,如同日月一样皎洁明亮,只有大将军一个人而已。”

《明史》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①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②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③,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④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⑤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注释】①长:执掌。②赞:帮助,辅佐。③起居注:官职名。④广信:地名。⑤廉:察考。

小题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舍人∕耿忠使广信还B.舍人耿忠∕使广信还

C.舍人耿忠使∕广信还D.舍人耿忠使广∕信还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延()(2)书()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小题4:熊鼎辞官和劝谏的理由中,分别突出的是哪一个字,请写在下面。(2分)

小题5:联系选文,说说熊鼎是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1)邀请、延请;(2)写,书写;

小题3: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小题4:亲,信。

小题5:示例:面对母亲已老,熊鼎辞官归家,奉行孝道,说明他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面对平民反叛,熊鼎从容应对,平定叛乱,说明他是一个处变不惊的人;面对皇上旨意,熊鼎抓住要害,直陈利弊,说明他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1:

小题2:

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比如“书”当动词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屡胁”,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问题,从文中找到人物语言,了解其义,然后按要求概括。

小题5: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归纳出三件事,分析其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加以概括。

明史刘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炜,字有融,慈溪人。正统四年进士。授南京刑科给事中。副都御史周铨以私憾挞御史。诸御史范霖、杨永与尚褫等十人共劾铨,炜与同官卢祥等复劾之。铨下诏狱,亦讦霖、永及炜、祥等。王振素恶言官,尽逮下诏狱。霖、永坐绞,后减死。他御史或戍或谪。炜、祥事白留任,而铨已先瘐死。炜累进都给事中。

景泰四年,户部以边储不足,奏令罢退官非赃罪者,输米二十石,给之诰敕。炜等言:“考退之官,多有罢软酷虐、荒溺酒色、廉耻不立者,非止赃罪已也。赐之诰敕,以何为辞若但褒其纳米,则是朝廷诰敕止直米二十石,何以示天下后世此由尚书金濂不识大体,有此谬举。”帝立为已之。山东岁歉,户部以尚书沈翼习其地民瘼,请令往振。及往,初无方略。炜因劾翼,且言:“其地已有尚书薛希琏、少卿张固镇抚,又有侍郎邹干、都御史王竑振济,而复益之以冀,所谓‘十羊九牧’。乞还冀南京户部,而专以命希琏等。”从之。平江侯陈豫镇临清,事多违制。炜劾之,豫被责让。

明年,都督黄竑以易储议得帝眷,奏求霸州、武清县地。炜等抗章言:“竑本蛮僚,遽蒙重任。怙宠妄干,乞地六七十里,岂尽无主者请正其罪。”帝宥竑遣户部主事黄冈谢昶往勘还奏果民产户部再请罪竑帝卒宥焉昶官至贵州巡抚以清慎称。

炜天顺初出为云南参政,改广东,分守惠、潮二府。潮有巨寇,招之不服,会兵进剿,诛其魁。改莅南韶。会大军征两广,以劳瘁卒官。

(注)①宪:属吏称上司为“宪”,如宪台(御史官统称)。②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宥竑/遣户部主事黄冈/谢昶/往勘/奏果民产/户部再请/罪竑/帝卒宥焉/昶官至/贵州巡抚以清慎称

B.帝宥/竑遣户部主事黄冈/谢昶/往勘还/奏果民产/户部再请/罪竑/帝卒宥焉/昶官至贵州巡抚/以清慎称

C.帝宥竑/遣户部主事黄冈/谢昶往勘/还奏/果民产/户部再请罪竑/帝卒宥焉/昶官至贵州巡抚/以清慎称

D.帝宥/竑遣户部主事黄冈/谢昶往勘/还奏/果民产/户部再请罪竑/帝卒宥焉/昶官至/贵州巡抚以清慎称

A.劾,检举、揭发的意思,在封建社会,大小官员均具备弹劾其他违法官吏的资格。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机构一个比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

C.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由汉代的戒书发展而来。

D.储,即储君,也叫太子或东宫,封建皇帝可以按礼制自行立储,也可以和大臣商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炜履行职责,敢于弹劾官员。副都御史周铨因个人私怨鞭笞御史,激起众多御史的不满,纷纷弹劾周铨,当时担任刑部给事中的刘炜也加入其中。

B.刘炜明辨是非,建议坏官勿用。刘炜斥责金濂以缴纳粟米来换取官爵的做法是荒谬的行为,认为那些散漫暴虐,沉溺酒色和不讲廉耻的人坚决不能任用。

C.刘炜注重实效,反对政出多门。刘炜认为灾区已有尚书、少卿、侍郎等人了,再增加沈翼就会出现“十羊九牧”的局面,建议把沈翼召回南京户部。

D.刘炜任职地方,为政尽心竭力。刘炜在广东管理惠、潮二府时,对潮州寇贼采取坚决剿灭的策略,杀了他们的头领;后来改任南韶时,因劳累死在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户部以边储不足,奏令罢退官非赃罪者,输米二十石,给之诰敕。(5分)

(2)山东岁歉,户部以尚书沈翼习其地民瘼,请令往振。及往,初无方略。(5分)

1.C解析:“宥”是宽恕的意思,”帝宥竑”后面应该断开,“昶官至贵州巡抚”,是完整句子,所以选C。

2A解析:A项,“大小官员均具备”错误。在封建时代,“弹劾”是指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并不是“大小官员均具备弹劾其他违法官吏的资格”。故选A。

4.(1)户部以边境储备不足为由,奏请皇上让被罢免的没有贪污罪行的官员缴纳二十石粟米,朝廷给予他们封官授爵的文书。(1)“罢退”,被罢免,被动句;“罢退官非赃罪者”,也是定语后置句;“输”,缴纳。句意2分。

(2)山东年成歉收(年成不好),户部因为尚书沈翼熟悉那个地方民众的疾苦,请求派他去赈灾。等沈翼去了之后,完全没有办法。(“岁歉”,年成歉收,年成不好;“民瘼”,民众的疾苦;“振”,通“赈”,赈灾。句意2分。)

语文学习方法

1制定学习计划

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们培养起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学会主动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伊始,都应该认真的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例如每天熟练掌握10个成语,一个学期阅读一本名著,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要在课前认真预习,赶在前边,不让老师追着写,这样才能跟上教学节奏,更好的促进学习。

2夯实基础

初中语文的知识量很大,内容又非常繁杂,然而,所有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因此,基础知识一定要夯实,只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才能让学习融会贯通。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平常要多写、多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多写、多练,知识才能更加牢靠的掌握。

3多读

4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5独立作业

上完课后,老师往往留作业,这些作业大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延伸、迁移,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动脑,积极完成。在这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现在有很多的参考书,有现成的答案,写作业前不要去看,须知别人嚼过的馍不香,照抄别人的东西必定使自己失去锻炼的机会,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照样不会,如确需验证一下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可待作完后翻看、修改。

6课外阅读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只凭课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可谓杯水车薪,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重视课外阅读。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阅读,学习无从谈起。

因为语文学习事实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更积累思想,只有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才可以去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阅读正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阅读,积累便无从谈起。

如何根据要求划句子

方法:能熟练把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判断,了解不同句子的作用及常见的位置。

常识: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排比句、中心句、联想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联想句:由看到的事物而引发的联想,进行想象、虚写的句子。

中心句: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句子。

总结句:总结全文。

明史张学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

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果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果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5分)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5分)

1.D(原文标点为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呆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2.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C(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4.(1)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得分点:卓荦倜傥识器见各1分,句意1分)

(2)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得分点:黜具经画各1分,句意2分)

阅读如何理清要点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关于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这类的题目通常不难,先看选项凭自己的感觉圈出一些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认真对照原文即可。关键是要认真读题找出关键词到底是让你找“符合”还是“不符合”的;如果是让你找某某的含义,一定要注意选项中叙述正确但是并不是讲其含义的内容,并把它排除掉;

如果说是让你找适合选文的标题的话,先从首尾两段入手,找出关键的内容,确定某几个选项,再从剩下来的内容中确定正确的答案;这类题型的最后一题大部分是概括类的,只要逐段逐段地找出关键语句最后再依据题目条件进行删改概括整合即可;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

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

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迁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

C.亦寝不行寝:废止

D.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3分)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C.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官,出阁讲读。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D.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5分)

(2)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5分)

4.D.(举:中举)

5.B(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C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的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的情况。)

6.C(“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

7.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故事、率、直、无及各1分,句意1分)

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卒、起、故官、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THE END
1.'敕令'的'敕'可不读'shè',也不读'lè'哦!敕令是什么?站在庙堂之上,皇帝一声令下,天下莫不从命。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古代中国往往通过一纸'敕令'来体现。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却如同一本厚重的典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敕'字的读音,更是让许多人困惑不已。它到底该怎么读?又有什么深层含义?让我们一同走进汉字的殿堂,探寻'敕'字的奥秘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2/01/5512889_1132912013.shtml
2.宣力的意思,怎么读及拼音,近反义词汉语词典其它解释: 宣力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是效力;尽力。 词语分字解释: 宣(xuān) 宣 xuān(ㄒㄨㄢ) (一)、公开说出,散布:宣讲。宣传。宣战。宣称。宣言。宣叙调。心照不宣。 (二)、疏导:宣泄。 (三)、古代帝王的大室。 (四)、皇帝命令或传达皇帝的命令:宣付。宣召(皇帝召见)。宣诏(传旨)。 (五)、姓。https://mcd.gongjuhou.com/ciyu/362ffba2393.html
3.敕的意思,怎么组词,怎么读,敕的读音,敕的拼音是什么,在字典中的解释皇帝下命令〖orderimperially〗。如:敕赐(皇帝命令赐与);敕许(敕命准许) 敕 chì 【名】 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imperial〗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https://www.netshop168.com/article-222353.html
4.《细柳营》原文及翻译10篇(全文)诏(zhào):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过了不久。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 持节:手持符节。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壁:营垒。 车骑:车马。 驱驰:策马疾驰。 按辔:控制住车马。辔,马缰绳。 徐:慢,缓慢。 持兵揖(yi):手持兵器行礼。揖,拱手行礼。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ej77fmn.html
5.圣旨的相关词圣旨词典反查圣旨的相关词:不兰奚、严旨、付能、令旨、佚老、佛旨纶音、俞旨、假传圣旨、八合识、内批、内操、冲旨、,圣旨[ shèng zhǐ ]的解释:封建社会里称皇帝的命令,现多用于比喻:他的话你就当成圣旨啦? 圣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更多 不兰奚拼音:bù lán xī释义:蒙语音译词。 亦译作“孛兰奚”、“阑https://cidian.gei6.com/fancha__3911trsj.html
6.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1)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https://zw.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1947315
7.命令的意思拼音怎么读词典您可能感兴趣的词 御旨:皇帝下的命令。 发布:如:「发布命令」、「发布消息」。 紧急命令:国家遇有紧急事变时,颁布命令,取消原有的国民自由权,称为「紧急命令」。 奉令:遵照、接受上级的命令。 传令:传达命令。 钦命:皇帝的命令。 祈使句:一种表示请求、劝告、命令等语气的句子。https://m.zcdian.com/ci/4on32w.html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https://www.jyeoo.com/shiti/9246410b-b150-4615-a532-e4256670d1ab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符合原文意思一《横渠四句》一文涉及许多文化常识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 “。皇帝的名字称为“ “,皇帝的命令称为” “,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 ”。 A. 圣 圣名 圣旨 圣体 B. 龙 龙讳 龙谕 龙体 C. 圣 圣讳 圣旨 圣躬 D.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22ef87770c5446d94b12cc96a32394e.html
10.四字词语大全四字词语查询四字成语大全第598页但列日的百姓们蔑视教皇的命令,把他们的皇帝隆重地安葬了。 在亨利四世死后,法国依然遵循了他制定的政策,在此后的百余年称霸欧洲大陆。因此亨利四世被法国人尊为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亨利四世 - 家庭 亨利四世之所以能继位,和他的婚姻是分不开的。他娶了瓦卢瓦—昂古莱姆王室的小女儿玛格里特为后,后者就是著名https://www.hujiang.com/cidian/sizideciyu_598/
11.宣的意思宣组词宣字组词怎么读读音拼音是什么?皇帝命令或传达皇帝的命令:宣付。宣召(皇帝召见)。宣诏(传旨)。 姓。 笔画数:9; 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125111 ★查看: 宣的词语、宣的成语、宣的成语接龙 详细解释: 宣xuān 【名】 (形声。从宀(mián),亘(xuán)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 古代http://www.13co.com/zd/hz/6261.htm
12.制书的解释制书的意思汉典“制书”词语的解释词语解释 解释 1.古代皇帝命令的一种。 --- ? 汉典 制书 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制书 制书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秦会要》卷六:“制者,王者之言,必有法制也”。两汉及魏晋https://www.zdic.net/c/6/11/28484.htm
13.诏书名字怎么样好听的词语首页 词 词语 诏书 近义词:圣旨, 出处或释义: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 详细解释: 皇帝颁发的命令。 《史记·儒林列传》:“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汉 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https://m.80ming.com/ciyu/2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