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朱德的扁担》教案(通用14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朱德的扁担》教案(通用14篇)

教学要求:

1、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大致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为什么扁担先藏而后又不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藏起扁担后又不藏扁担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要求: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

(1)了解什么是扁担,扁担的用途,担东西的工具。

(2)了解朱德的生平。

2、师: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将军,他面对缺粮的困难,是怎样身先士卒,

与士兵同甘共苦的

3、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

5、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的内容。

3、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组词。

3、识记生字。

4、师范写,生书写。

5、讲评。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各一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藏起扁担后又不藏扁担了

一、导入。

1、听写词语。

2、集体订正。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全班齐读。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后会浮现什么情景请仔细观察文中插图,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艰难,辛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1、2句,边读边感悟。

(2)齐读。

(3)自由读第3、4、5句话,边读边悟。

(4)说说为什么起先要藏起朱德的扁担,后来又不藏了

(5)指导朗读。

(6)全班齐读。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朱德的扁担

会师挑粮藏敬重

山下不藏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出产、扁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板书朱德。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简介朱德。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井冈山同志一支队伍不远

生产草鞋打仗

(1)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要求:先读词中的生字,再读词。

(2)开火车认读。

[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朱德记”“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①出示贴有“斗笠”词语的斗笠实物或课件。

一起读读这个词。

这就是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的。用来遮阳光和雨。

②出示总司令带着一支队伍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的图片或课件。

你们看,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的队伍会合了,书上用的是什么词。(会师)

“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③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朱德记”三个字写在哪儿呢?(扁担上)

“记”在这里表示标志、符号。

在扁担上写“朱德记”表示这根扁担是谁的呢?(朱德的)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5.教师小结: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记”三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藏起扁担后又不藏扁担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掌握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

2、师: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将军,他面对缺粮的困难,是怎样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

一、新课导入

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

二.授新课

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

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

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

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7.齐读描写朱德形象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拓展: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8.阅读课文,想一想: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

(3)后来,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0.总结课文,学生在课前对课题的提出质疑,现在解决:

(1)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

(2)朱德为什么要挑粮?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带领队伍和毛泽东同志会师?

二、总结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总结朱德同志身上的优良品质。

三、布置作业

回家把朱德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

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我的听课反思: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8个只认不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句子,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第一课时(略)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学习部分生字。

一、复习、反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第1自然段,这里有些词语谁能来读读?

2、出示词语:扁担布匹官兵仍然严密封锁日理万机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整体感知二、三自然段。

1、回顾课文内容,画扁担。

2、认识朱德的扁担。(课件出示:有一排扁担,其中一根上刻有“朱德记”字样)

师:这些扁担是当年红军战士用过了,你能发现哪根扁担是朱德用的呢?(生答)我记得课文中也有这三个字,请大家快速打开书看看吧!

3、生读。(课件出示相应句子:“为了防止……三个大字”)

4、师:原来他是为了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

5、激疑: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呢?

6、自读二、三自然段: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7、全班交流。

①生答:战士们怕他累坏了。

②请大家再自由地读,把你们的想法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感悟朱德的可贵品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朱德挑粮辛苦。

1、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感受朱德挑粮辛苦。

2、围绕“挑粮辛苦”,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并朗读句子。

①“朱德同志常随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一天往返50千米。”

a、什么是往返?在课文中往返指从哪到哪儿呢?朱德一天这样往返多么远的路?50千米那是多少?

b、读来读读这句?

c、男生齐读此句。

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还从哪里知道朱德挑粮十分累?

②句子“根据地周围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十分难走。”

a、大家爬过山吗?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是险要?

b、课件出示图片(朱德挑粮走过的画面)这山,这树林,这哪是路啊,朱德在这里行走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c、指名说,再读此句,女生齐读。

③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被他甩得老远。”

a、从这句中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挑粮很辛苦?(满满的)

b、老师这里有一筐米,它满了吗?(没)老师再倒些,满了吗?呦,好重啊,你们帮我抬下去,(把二名男生上台)告诉大家什么感觉?(太重了)

④出示整个2自然段。(重点词语做上记号)

⑤指名读,齐读。

3、联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二句话,感受挑粮的紧迫。

a、请大家再读第二自然中的前2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b、师相机出示“奇缺”卡片,齐读。“奇缺”是什么意思?

c、出示视频画面:井冈山被敌人围困的画面。

4、再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感受朱德乐观的精神。

a、再看看朱德是怎样挑粮的,再齐读最后一句,我们看文中插图,挑粮多累了,可是朱德脸上却是笑咪咪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座之间互相商量商量。

b、齐读第二自然段。

c、过渡:除了挑粮累,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累呢,看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你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朱德工作劳累。

1、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句子。

a、谁把找到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

b、出示句子“四十开外的的人……怎么办?”

c、朱德是军长,他有哪些工作做?相机出示并解释“日理万机”齐读此词。

d、齐读句子,再读,把担心、心疼读出来。

2、理解关键词语,感受朱德工作的劳累。

4、听课文录音,了解朱德的心情和做法。

a、没了扁担,朱德会怎么做呢?你们听(播放后面部分录音:“没了扁担……三个大字”)

b、出示朱德挑粮的视频画面。

c、想象:如果你就是藏扁担的小战士,看到朱德又在挑粮你会想到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创设情境,体会战士心中的惊奇、崇敬之情。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挑粮,看到朱军长走在前面,你会怎么做?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师总结全文,再读课题。

4、小律动:手指操。(十个小手指握握手,上拍拍,下拍拍,翻个跟头拍拍手。)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官”、“甩”

a、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用尾巴向右甩)

2、范写“官”

3、学生书写生字。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但其意义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了语言符号,而是在其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悬浮于文本的表层,不能用简单的“是什么”、“怎么样”来机械地处理文本。我们要把握文本中或泄世奔腾或脉脉隐含的感情脉搏,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依托的生命意义,使学生能在激荡的感情中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在

或高昂或深沉的情绪中对人生有所顿悟。

这时,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觉得吴长松背得很轻松吗?战士们肩上的粮食更多,走的路更远,遇到的困难更多,你能想到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吗?”马上,有学生就说:“他们走的山路会很高,路会很窄,要是下雨的话,就更滑,更危险了。”吴长松很积极的举手,他说:“他们走那么远,草鞋会磨破,脚会打起泡的!”还有学生说:“路上有许多送动的石头,会绊脚的,一不小心就会摔交的”我连忙说:“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老师都仿佛看到了他们在这样的路上艰难的走着。”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通过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激活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让这代的小皇帝们体验到战士们那辛苦的路程。这段虽不是重点段,但从这里所让学生理解的感受是很难得的。所以,一篇课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价值,激活学生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学的效果。

片断一:

师: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同志的扁担?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之后交流)

生:(齐)因为心疼他

师:为什么心疼?

生1:因为“他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课文原话),所以让人心疼。

生2:他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在研究怎样和敌人打仗。

师:只有一个晚上是这样吗?

生:(齐)不是,是很多个晚上(是整夜整夜)。

师:每个夜晚战士们在睡觉而朱德同志却在研究怎样和敌人打仗,真的很辛苦,确实令人心疼啊1

生3;他还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多辛苦啊

师:是阿,白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晚上还要研究作战方案,多么辛苦啊!真让人心疼。(做出心疼状)

生4:挑粮时他的草鞋都磨破了。

生5:他的脚都磨出血泡了。

师:看了真让人心疼。

生6:爬山时身上,腿上都刮破了。

师;心疼啊。(双手紧握捂住心窝,表情凝重)

生7:太阳晒得他的脸都黑了。

生8:他累得人都瘦了,脸也黄了。

师:的确让人心疼啊!

生9:他的眼窝也深深地陷下去了。(边说边用手在眼睛上比划)

片断二:

师:因为心疼,战士们藏起了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生1: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

生2:他还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大家见了,不好意思再藏了。

师:哦,藏了一根,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再藏一根(生齐:他还会再找一根……)

生3;我知道了,那是在给朱德同志加活而不是减活。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3;朱德白天要挑粮,晚上还要研究怎样和敌人打仗,没有了扁担他还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找,找不到还要做,不是活更多了吗?

师;你的心真细,战士们肯定也是这样想。

生4;藏了扁担,朱德更辛苦了。因为他白天要挑粮,晚上还要整夜整夜研究,没有了扁担他还要跑更远的路去找,或者锯木头做,这样他不就更累了吗。

师:好一个“辛苦”呀!正是怕朱德同志受更多累,更辛苦,战士们心疼呀,所以才不藏了。

小结:战士们藏扁担是因为心疼朱德,不藏扁担更是因为(生齐:心疼他!)

反思:

1、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心疼"一词所包含内容的感悟竟然这样丰富多彩,这样的具有立体感,无疑体现了语文学习中生活化经验在孩子大脑中的积淀,有对日常生活直观形象的观察到运用抽象思维词语的概括描述,说明生活与语文的紧密联系,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2、低年级学生易受教师影响,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情感,情绪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本所叙述的事情当中去,体验角色的情感。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这两项隐性的课程资源如果挖掘运用的好,不仅课堂气氛得以调动,而且还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思想就会丰富起来。

3、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这样活跃,体验这样丰富,得益于课外阅读的积累。低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如何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丰富经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学生入校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汇、积累语段、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积极地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文本进行细读,在细读中抓住文眼(即:关键词或句)引领学生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抓住学生思维闪光处进行引导,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其思想并积极交流的舞台,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获得师生的共同成长。

教学之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查阅资料的作业,以便于孩子开门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刻了字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着眼于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和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向家长了解,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认识朱德,课中适时介绍朱德并交代当时的背景,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虽寥寥数语但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的问题很多,有词语类:会师、草鞋、斗笠、山高路陡、井冈山根据地、储备等;有问题类: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了一根扁担?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等等。引发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关键句“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来学习,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图画体会“挑粮路”之长、之险,“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中的“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进而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精神。

本课教学中,只学了前两个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以督促2悟,并进行随文识字,大多数同学对这两个段落里的字词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山路的艰险,挑粮的艰难,读出朱德和战士间的情。

1、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引导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创设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和形势,明白挑粮的原因。

(课前知识储备:以“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读有关故事。)

一、齐读课题,认识扁担特点。

1、读课题:第13课朱德的扁担

2、观察扁担图,指导观察。

朱德的扁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正巧啊,在2个月前,老师去了一趟井冈山,在军事博物馆里亲眼看到了这根朱德的扁担,我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现在带来给大家看一看,高兴吗

好,仔细看!这就是朱德的扁担。瞧,扁担上写了三个字:生:(“朱德记”),

看了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了这根扁担是谁的朱德的。(点红)。来,把课题再读一遍。

3、朱德用这样的扁担干什么呢板书:挑粮

同学们,我们知道朱德同志可是十大元帅之首,是开国元勋,也是国家领导。他怎么会用这样的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节,了解挑粮背景。

1、师描述背景,相机读词。

告诉大家,那还是70多年前的事。那是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一个地方(井冈山)(读词),井冈山就在江西,这地方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势非常险要,一般的人是很难走到山里去的。他们在这里竖立了一面红旗,板画“红旗”,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第二年,就是1928年,我们的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

“会师”,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大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来,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会师”)不久就成立了

“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

课文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情况,想来读一读吗快打开书吧,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胜利会师的高兴!齐读

三、学习第2节,明白挑粮原因。

1、理解“围攻”“坚守”“足够的粮食”。

同学们,我有个疑问,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书上有个词叫

“围攻”,读词,敌人想怎样攻打我们红军理解“围攻”

敌人可狡猾了,他们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红军也很难出山,

敌人就是想把红军战士饿死、冻死、困死。这就是(读词“围攻”。)

“围攻”一是围,二是攻,除了把我军围困在山里,还找机会攻打,他们先后调动了10万兵力三次攻打我们红军。敌人是那么气势汹汹,再读

围攻

敌人想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读词)“坚守”,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定要守住根据地。这就叫(读词)“坚守”。

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首先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足够的粮食

(词卡)多少粮食红军有四五千人,要供这么多人吃上一年、两年的。那要多少粮食啊!读词

足够的粮食为了对付敌人的长期围攻,红军必须储备(读词)足够的粮食

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读词)(茅坪)那是在井冈山北面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那是为了避开敌人。

2、读句明白挑粮原因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朱德同志要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自读,思考。反馈,讨论。读句。

四、图文结合,品读“挑粮”艰辛

1、过渡: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大家是怎样争着去挑粮的呢师说:(年轻力壮的战士说:“我去,我有的是力气。”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说:“还是我去,我熟悉地形,遇上敌人我能应付”。)

朱德同志会说什么指生说(我是军长,应该带领大家一起去。)

是呀,每次挑粮,大家都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去,大家挑粮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2、品读“挑粮”艰辛

1、(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同志。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都是那么艰苦朴素。

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同志的肩膀都压红了。

我想,朱德同志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了不起。)

(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4)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

2、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谁再来读。

3、朱德同志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

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指名读。

“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相当于从璜土走到江阴城这么远的路程,汽车要开一小时呢,靠两只脚要走上一整天呢。你们说,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路途遥远)

路途遥远,谁来读好这个词五六十里

评:路好远呢五六十里,谁也会读路真远那!要步行一整天,再读慢些,就显得更远了。来,一起读。

五六十里的路是怎样的路啊山高路陡,十分难走。

“山高路陡”追问:什么是“山高路陡”引导学生看板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有一千三百多米呢。山不仅高,而且陡,路高高低低,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跟我们走的平整的水泥路是根本无法相比。

点: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老师做了个手势:坡度大,直上直下。)

是呀,这就是“山高路陡”,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陡指2名说,男生读。

“翻山越岭”

正因为山高路陡,所以大家挑粮时要“翻山越岭”。(看板图手势演示)读词。同学们,如果我们空着手要翻过那么高的山,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呀,谁读出这番艰难现在肩上挑着粮食,要翻山越岭,多么艰难啊。谁再来读,读出这番艰辛。

4、想象“挑粮”艰辛,读好句子

同学们,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这样的山,走这样的路。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呀

脚上的草鞋走了一段路就磨破了,脚趾头踩在坚硬的石头上,踩在尖尖的石子上,会怎样啊磨出血泡,划出血口子。

如果碰上下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谁来说(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这是多么艰难的挑粮啊!)

5、朗读背诵句子

一读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出当时挑粮的种种艰难吧!

二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次挑粮,大家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多么辛苦呀!请再来感受一下。

三背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乐呵呵的,什么困难都不怕,笑着面对困难,让我们想着那挑粮的情景,一起记住这句话。(图,文字隐去)

五、研读战士们的“想、劝、藏”。

1、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战士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节。

2、讨论: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想:(出示“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1)“那么忙”,有多忙

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白天要挑粮,晚上要忙些什么呢(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图片出示,稍作介绍。

说得真好,瞧:朱德同志正在灯下写作战计划,与大家开会讨论问题。

读词:工作那么忙

谁来读出朱德同志忙这忙那的情景。评:那么忙,“那么”这么一读,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朱德同志工作的繁忙。忙,读得多响亮,我们听出了朱德同志的忙碌。

(2)是啊,作为军长,朱德比普通的战士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但尽管那么忙,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看板图手势演示)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要是碰上刮风下雨,走一步,滑两步。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我们被敌人围攻,(看板图手势演示)随时可能遇到敌人偷袭,挑粮还有危险呢!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3)朱德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真是“不畏艰险”。

(4)朱德工作这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同学们,如果朱德同志累坏了,会怎么样(就没有人来指挥战斗,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战士们十分担心,十分着急。谁来读一读累坏了怎么办

指名读,评:怎么办读出了战士们的担心。请你再来读给大家听。

齐读词战士们多么担心,多么着急!我们一起读。

(5)齐读句子

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晚上忙到深夜,白天还要跟大家一块儿挑粮,是多么担心啊!你能通过朗读把战士们这番担心告诉大家吗先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读得真棒,我分明感到你就是一位担心朱德同志的战士。

齐读:同学们,我从你们的表情、眼神中也感受到了那份对朱德同志的担心、着急。来,我们一起读,把这份担心、着急告诉大家。

3、战士们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说,板书:劝藏

词卡:越发敬爱敬爱尊敬、热爱越发更加

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再读第三节。

交流: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点,原来看到朱德同志跟大家一道挑粮,战士们非常敬爱他,后来,大家劝他不要挑,他不肯。藏了他的扁担,原以为他不挑了,不料,他连夜赶做了扁担,还在上面写上名字,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所以大家越发敬爱他了。)板书:赶做

写名

4、三次回读重点句。

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战士们为什么会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你瞧,战士们劝说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了,可是,他还是出现在山路上,当一个同志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他却连夜赶做了一根,第二天,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了,尽管路途遥远,山高路陡,肩上是满满的一担粮食,但是,朱德同志依然笑容灿烂,挑粮的劲头多大啊。

就这样,在朱德同志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下山挑粮,一担又一担的粮食挑上了井冈山,红军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最后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

六、总结全文,再明题目

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这根扁担的特别。过了这么多年,当我们看到这根珍藏在军事博物馆的扁担,你想到了什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看着这根扁担,我们不由会想到朱德这一伟大的领导。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朱德”。

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

学习生字。

(进攻、攻打、攻击、反攻;防守、守住、看守)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攻”字左窄右宽,“守”字上窄下宽。)

(3)请认真描红,找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在作业本上认真临摹。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y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督导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着。

一,基础。在读到“斗笠”,有学生读成了du笠,当时我只是纠正了读音,而没有引申出去讲下它是多音字.

在理解“陡”时,我利用了简笔画让他们理解,但是还应该在边画边说。另外,课文还应该让他们多读,读透彻。

二,组织。课堂纪录掌握的不好,小孩子一放开后,有点收不住。在开火车的时候要明确要求,对于这个要训练到位,这就要平时多多练习,要仔细倾听小孩子的发音。

三,在课上我提的问题过于繁杂,太多,小孩子跟不上,在以后的提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要明确。

四,在听课的钱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课堂不是以回答问题为主,而是要学生自己读,反复读,深入读。要读好每一小节,老师的作用是起引读的作用,让学生节节读好。另外在读书时也要目标明确,不要绕圈子。

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是本学期为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新增加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在1928年,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特定环境下,广大红军战士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而到茅坪去挑粮食的故事。全文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的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这个自然段我将它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来解决。)第二自然段叙述了红军战士们争着到茅坪去挑粮。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讲了朱德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他累着,藏了他的扁担,但他又连夜做了一根,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挑粮食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卡片

说教法和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想象,并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内心,从吸收至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指导他们的生活。

二、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室查阅、询问家人搜集朱德的有关资料,使朱德这一伟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这样不但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师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第二自然段解读

1、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学生自由读后师介绍: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井岗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战士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产的粮食不够,且盐、油等都十分紧缺),红军决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粮食,顺道打探一些消息,带点盐、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回来。从中学生明白粮食当时是很紧张的,挑粮是必须的。

2、出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问:“抽出”什么意思?(即挑选的意思)

如果你是红军的领导你会抽出哪些人去?(身强力壮、力气大)为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讲解来回一百多里的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大概是来回太仓的距离)

问:“山高路陡”和“山高路远”意思一样吗?突出一个“陡”字。

用简笔画表示出“陡”的意思。

问: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你们空身爬山都觉得累,那再挑上一担粮食,走那么远的路又会怎么样呢?(很辛苦)

(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形势,提一下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

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难。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的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

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二)、第三自然段解读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问: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

看着这幅图片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装扮与其他战士们有没有不一样?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

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

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并且结合上一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来说。)

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其中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

(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

(1)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联系上文劝说内容继续。

(3)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1)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的精神。

(2)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三、拓展延伸

选一题: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朱德做扁担同甘共苦

本教学板书是为了落实教学难点所服务的。本文的第三自然段中通过“扁担”来达到情感的升华,突破这个难点就能够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精神品质,以及战士们对朱德的尊敬热爱之情。

说特色

1、设身处地,主动思考。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崇敬之情。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一: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二: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突破举措:1、出示扁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朱德挑粮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出示句子:

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满满”一词,你从中体会到什

5、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朱德和战士们是怎样挑粮的呢?战士们这么做有没有阻止朱德挑粮呢?默读课文,指名反馈,教师小结: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他。

6、学习写字。出示会写字,读一读。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THE END
1.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含参考答案(八套).docx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含参考答案(八套).docx 原文免费试下载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PAGE19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一) 班级___姓名___考号___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10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4/1115/7163102016010000.shtm
2.股票论坛什么粮食填动词二年级上册的话题与回复及什么粮食填什么粮食填空二年级 什么粮食填动词二年级上册两个字 什么粮食填动词二个字 什么粮食填上合适的动词 什么粮食填空动词 ()粮食填动词 什么粮食填上合适的词 什么粮食填两字动词 什么粮食填动词答案 竞价指标【大道至简】首板一进二,无需选择,排序取数值第一[金钻指标-技术共享交流论坛] https://www.55188.com/search-%CA%B2%C3%B4%C1%B8%CA%B3%CC%EE%B6%AF%B4%CA%B6%FE%C4%EA%BC%B6%C9%CF%B2%E1.html
3.二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全面).docx该【二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全面) 】是由【淘气小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二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全面)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https://www.taodocs.com/p-962696841.html
4.二年级品德复习资料(精选8篇)一、填空题。上册: 1、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还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要能(关心)同学,(爱护)低年级的小朋友。发烧要多(喝水),多(休息)。 2、我们要(喜欢)和同伴交往,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做事有(耐心)、不(怕苦)、不(胆怯)、不(怕难)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vvc4og0.html
5.2017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 学科:; 任课班级 :; 任课教师 :; 2017-2018学年度第 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教学 班级 二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每周 节数 9节 总授课 节数 180节 时间 单元 教学内容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出入原因第 1 2 周 第一单元 课文 1小蝌蚪找妈https://www.mayiwenku.com/p-6571167.html
6.免费2017年秋期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2017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学案2017年秋期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正确分辩: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表演http://www.ychedu.com/ywcs/YWJA/SEJA/578837.html
7.二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全册)含答案(部编版)目录1小蝌蚪找妈妈课时练习(含答案)22我是什么课时练习(含答案)53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时练习(含答案)84曹冲称象课时练习(含答案)115玲玲的画课时练习(含答案)146一封信课时练习(含答案)167妈妈睡了课时练习(含答案)198古诗二首课时练习(含答案)229黄山奇石课时练习(含答案)2510日月潭课时练习(含答案)2811葡萄沟课时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1/0729/21/73283913_9887445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