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字还有一个更加形象的异体字,写作“廩”,下方为“禾”,读音相同,更加突出了仓库中所存为何物。将两个字的写法放大仔细观察一下:
《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异体字“廩”的注释为:或从广稟。會意也。稟亦聲。这句话的意思是,“廩”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一种是从“广”和“稟”组成的。从“广”和“稟”的写法是会意字,即用两个或多个有关联的字来表示一个字的意思。“广”表示屋子,“稟”表示粮食,所以“廩”表示储存粮食的屋子。“廩”字不仅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即用一个表示意义的字和一个表示音调的字来构成一个字。“稟”字既表示粮食,又和“廩”字有相近的音调,所以用它来作为声旁。
着重看下“廪”字在现代字书当中的解释:
①名词,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本义为“米仓”。
《诗·周颂·丰年》中写到:亦有高廪。这是周代祭祀祖先的颂歌,表达了对丰收的感恩和对上天的祈福。高廪是指高大的粮仓,用来储存丰收的谷物。这里用“亦有”表示不仅有很多的谷物,而且还有足够的粮仓来存放。这种描述突出了丰收的程度和国家的富强。高廪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物资,用来酿造美酒和甜酒,献给祖先享用。
《荀子·荣辱》中写到:余刀布,有囷廪。《荣辱》一篇实际上是荀子对于人的欲望和节制的论述。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没有长远的考虑,只顾眼前的利益,不知道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些人虽然有余刀布,有囷廪,也就是说有多余的钱财和粮食,但是却不敢穿丝绸,不敢吃酒肉,因为他们担心没有办法继续保持这样的富裕。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上节制了欲望,但是却没有在自己的精神上追求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能够使人安定和荣耀的东西,而不是物质上的富足。简言之荀子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通俗地说,这段话就是说,有些人虽然有很多钱和粮食,但是却不敢享受生活,因为他们怕以后没有钱了。他们在生活上节省了开支,但是却没有在精神上提高自己,学习先王的道理和礼仪。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能让人安心和光荣的东西,而不是金钱和食物。
②泛指粮食仓库、古代管理粮仓的官吏、米粟一类的粮食、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写到:昭侯令人复廪。韩非主张君主应该集中权力,加强法律,储备粮食,以备战争和灾荒。这段话的意思是:昭侯是韩国的一位君主,他命令人民把粮食存放在廪里。廪是古代的一种粮仓,通常是方形的,用来储存米、粟等谷物。昭侯令人复廪,就是要求人民把自己的粮食交给国家,以充实国库,增强国力。这段话反映了韩非的内储说,即君主应该通过征收赋税,收集人民的财物和粮食,以备不时之需。韩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抵御外敌,保障内治。韩非的内储说对后来的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有一定的影响。
晁错《论贵粟疏》中说:广蓄积,以实仓廪。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广泛地储存粮食,使仓库里的粮食充足。这是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的重农抑商的政策的一部分。晁错认为,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农民是国家的支柱,所以要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增加国家的储备,以备水旱等灾害。晁错还建议,用粮食作为赏罚的标准,让人民入粟于官,以换取爵位或免除罪过。这样既可以满足富人的荣誉欲望,又可以给穷人一些经济上的帮助,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晁错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很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
③古代也可指发放给官员们的薪水,即“俸禄”。
《韩非子·内诸说上》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很多人应当知道,出自《韩非子·内诸说上》中的《滥竽充数》一节,是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讽刺了不学无术而靠欺骗混饭吃的人。故事的大意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要求有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不会吹竽,但为了占便宜,就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就把他编入吹竽队伍,并给他和其他乐师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每次只是装模作样,跟着摇头晃脑,却不发出声音。后来齐宣王死了,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要求每个乐师单独表演。南郭处士知道自己的骗局要败露,就趁夜逃走了。这段话中的“廪食以数百人”是指官府给南郭处士的待遇和那几百个乐师一样。廪是仓储粮食的意思,食是口粮的意思。以数百人是指按照数百人的标准或数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官府给南郭处士足够供养数百人的粮食。
④通“林”,表示:林甸、树林与郊野。
《管子·戒》中写到:桓公明日弋在廪。这句话如果全面解释起来比较费劲,因为原篇幅非常长,场景、对话也很复杂,这里选取了其中一个涉及到“廪”字的句以证其义,我们仅简单看下这句话的意思即可:桓公明天将要在周边林里涉猎。
⑤做动词,表示储积、收藏、收购入仓等含义。
《素问·皮部论》中写到:廪于肠胃。《素问·皮部论》是《黄帝内经》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人体皮肤与内脏的关系,以及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廪于肠胃”是其中的一句问答,出自中国古代医学家黄帝的问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积聚或郁结在肠胃里,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通,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⑥动词,表示:公家发给粮食,这个含义在说文中有很直观的体现,廪,赐谷也。
⑦形容词,通“凛”,表寒冷。
⑧形容词,通“懔”,表示畏惧、害怕的样子。
贾谊《论积贮疏》中写到:可以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这是贾谊在《论积贮疏》中对汉文帝的一种忠告和批评。他认为积贮粮食是治国之本,如果粮食不足,就会引起民怨、兵乱、外患等危机,而且一旦遇到灾荒或战争,就无法救济百姓或支持军队。他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储备,以增强国力。他用“廪廪”这个词来形容汉文帝对粮食问题的忽视和惧怕,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皇帝的不满。这段话的意思是: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而竟然因为粮仓不足而惶恐不安。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当人们的粮食储备充足,衣食无忧的时候,才能够重视礼仪,区分荣辱。这是一句俗语,出自《管子·牧民》一文,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对齐文帝的一种忠告和批评。他认为粮食是治国之本,如果粮食不足,就会导致民怨、动乱、外患等危机。他建议齐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储备,以增强国力。他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来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皇帝的不满。这是一篇具有深刻见解和强烈感情的政论文。这句话后来被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成为后世常用的一句名言。它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它告诉我们,要想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就必须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弘扬礼仪、荣辱等道德观念,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
关于汉字“廪”的学习笔记就码到这里,含义较多的一个字,却又比较重要。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私信指正,感谢!来看看今天的休息观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