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高校设计;地方农产品;发展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么国家的经济市场逐渐变的复杂起来。这使得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变得异常的激烈。为保持我们国家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中长期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推行了多种策略来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国家各个高校上的学生也愿意投身到农产品研究中,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对高校设计推动地方农产品发展的重要性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我们国家农产大品发展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都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持。通过对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分析来看,我们国家是以农业为基本经济产业的农业大国。并且粮食的重要性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的农户心理。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实力的体现主要是从农产品中来体现的。主要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国家的的农产品在世界的经济市场中占据着主要的并且,并且具有并长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那么这个国家的农业实力才回得到认可[1]。

纵观我们国家的农产品推广事业,其发展现状非常严肃。我们国家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都集中在手工业和服务行业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在我们国家的市场中都缺少竞争力,更不要说是在世界经济市场当中。而我们国家的地方的农产品发展更是面临着滞销的问题。大量优秀绿色的瓜果蔬菜只能可惜的坏在地理面。农户想要将产品推广出去却苦于没有门路。加之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参与,使得地方性的农产品很很那借入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去。我们国家地方性的农产品发展并不乐观[2]。

三、高校设计推动地方农产品发展的重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中有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投身到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这对于改善我们国家的农业喜现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随着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市场的日渐完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民众需求逐渐变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国家农产品交易数量不断增多,纵观我们国家的紧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现状,我们国家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都集中在手工业和服务行业。如何通过利用现阶段的高校人才来推动地方农产品的发展,是现阶段农业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应该在农业的发展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刘宇翔.基于比较优势的湖南省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关键词:建筑业人类是会经济发展重要性

引言

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经济的发展必然在建筑业的作用之下得以进一步实现,因而说,经济的发展少不了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推动者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家主业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古代的社会发展,比如说古代皇宫的建筑、皇家园林的建筑都能寻觅到建筑业发展的踪迹。无论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建筑业始终贯穿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建筑业是人来物质文明的重要发展标志,人类在建筑业的不断推动下是物质文明不断达到发展的巅峰。我国古代有鲁班、李诫等建筑大师,在建筑业上具有辉煌的发展成就。鲁班的建筑风格别具匠心,在古今建筑史上堪称一朵奇葩,李诫的《营造法式》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建筑业的发展踪迹,同时系统第总结建筑业发展经验,彰显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宗旨是讲究建筑风格没和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美。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是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建筑业的发展概况

(一)世界建筑业市场发展概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建筑业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建筑市场依然充满活力。从地区分布来看,欧洲地区、亚太地区、中东和北美地区是全球建筑最活跃的地区。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势头呈现高扬态势,建筑业的发展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同行。

(二)我国建筑业市场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

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作为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的重点,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建筑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及其重要性

(一)建筑业与国家经济的关联性

(二)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

建筑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家没有经济实力,老百姓没有经济能力搞建设,建筑业就无法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这就意味着,建筑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建筑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国家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故而,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就业方面,建筑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它有效的缓解国家人口就业压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从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出发,建筑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当前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创新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建筑业呈现多而发杂发展的态势,从而存在环境问题和就业杂乱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本着发展的观点,实现绿色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渠道,创新发展建筑业新模式,更进一步地贡献于我国经济建设。

要实现建筑业的创新发展新模式,就必须从环保和生态效应方面出发,走绿色建筑业新道路。例如在建筑设计上要重点研究环保型建筑物设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实现环保效益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资源节约和环保效应的基础上,建立绿色的生态的建筑发展新方案,实现建筑业的环保和生态发展目标。

创新发展新思路,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业与自然协调发展。例如绿色屋顶的推广,生态家园的建设,环保材料的应用,垃圾变废为宝的有效处理都能以创新的姿态实现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结语

总之,建筑业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必然的关联性,经济的向前发展离不开建筑业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增长有促进建筑业的向前发展,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就必须搞好建筑业的发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业与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赵强华;丁苑华;乔聪;乔鸿生;王春银;;大型建筑企业实施总承包、总集成管理模式下的人才需求和开发[J];建筑施工;2006年11期

[2]唐金权;;浅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3]马生旺;;围绕客户个性化需求提升总承包管理水平[J];山西建筑;2012年19期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革经济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弗里德曼曾声称谁能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他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经济发展之成就如此,俨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事件。而中国经济能够如此强势地发展,究其原因,则要归于制度创新,或者说改革一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计划经济国家都选择了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然而,除少数国家经济转型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之外,更多的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出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的现象。这说明,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制度定义、特性

生活中,制度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它是人类社会形成秩序的基础,以一定的、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方式或规则进行各种规定。但是对于制度的认识,人们之间还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制度功能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于制度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

制度具有习惯性。它相对于其他要素更为稳定,因而,它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最终形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历史或者文化的沉淀;它具有确定性。制度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可以的、正确的和受到鼓励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从而给其他行为人以明确的、稳定的预期。一个有效规则至少从两个方面可进行定义: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清楚,每个人对他人可能的行为比较清楚,甚至可能包括第三点,行为人的行为与后果应对称;具有普遍性和公理性。制度的适用范围应是整个集体,成为集体内公认的规范。它对于集体内所有人同样适用,不应有例外,它在集体内被遵从就像公理一样受到集体成员的认可。

三、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谁起着决定性因素?增长理论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通过诸多实证研究验证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然而制度也具有内生性的特征。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它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且,在两者关系中,经济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我国在1985一2011年的经济数据的检验,我们认为:在短期,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双向因果关系;在长期关系中,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制度变革,反之不成立,验证了经济学的制度观点。

制度在世界各国之间各有差异,而这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差尤甚。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表明,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绩效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制度差异可能是发展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如果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制度毫无影响,那么制度移植是有效的。要解释这一现象必须认识到制度除互补性之外的另一重要性质一一内生性,也就是说,制度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显现的。早期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劳动力与资本等直接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随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日益显现,技术进步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纳入研究框架以及被内存于其中。制度也是如此,在早期的增长理论研究中,制度与技术都不是研究的重要对象。现在,制度与技术都被内存于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之中,这是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日益重要性的一个体现。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并成为鱼需解决的主要议题。为此,一些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

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之路后,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捍卫经济主权和利益成为其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命于危难之际,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己任,试图通过揭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研究该论题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程度地蕴涵着有关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纷争中,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研究。

2早期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局限

2.1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严重忽视

2.2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问题已不再是资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地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契机,顺利地融入这一进程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虽然认识到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安全环境和战略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始终没有根据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应,对其做出的理论回应和解释也相当有限和贫乏。

2.3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是件坏事?

与2005年相比,对中国经济发展持负面看法的人不仅增多,而且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主流民意,各国民众对中国增长的经济实力越来越感到忧心。

调查显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特别是G7国家中,认为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是件坏事的人明显地增加。最乐见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国家都在非洲,分别是尼日利亚和肯尼亚。

不公平贸易正在增加?

除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忧虑,认为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是件坏事主要与中国对外国进行不公平贸易有关。

认为中国存在不公平贸易的受访者占三分之一,超过了美国和欧盟。此外,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持负面看法的国家,认为中国有对外的不公平贸易,这些国家都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

GlobeScan的董事长DougMiller说:“比起2005年的情况,今日中国的经济奇迹更具有争议性。在饱受经济萧条的摧残之后,G7国家的人民更不知道如何跟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竞争了。”

中国取代美国?

分析显示,受访者认为美国、欧盟和中国在未来对自己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中,中国已经跃居首位。美国目前的重要性虽然还高于中国,但被认为十年之内就会稍逊于中国。

在一些地区,与中国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被摆在美国之上,其中包括中国的亚洲邻国和非洲的受访国家。

相较之下,另一个新兴经济大国印度则认为,十年后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仍然重于它与中国的关系。

危险的军事扩张?

除了对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的看法之外,受访者也被问到对中国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的感受。比起2005年,各国的忧虑都上升了,尤以中国的邻国为甚。

“中国可能觉得在贸易关系中取得优势和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中国不公平贸易的比例增加,导致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开始疏远,而邻国们更警戒地看着中国的军事扩张。”PIPA的总监StevenKull认为。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偏向”

“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具体表现,而在处于工业后期的国家以及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并不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后发优势”的存在暗示着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定合适的社会经济政策,以促进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而获取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获取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及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着“有例可援”的好处。但随着“城市偏向”战略的持续性实施,城市现代工业在获得了廉价资源后却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农村经济也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几近崩溃。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偏向”战略是一种合符理性的选择,而结果却与其“赶超战略”的目标背道而驰。由此可以看出,重新审视“城市偏向”战略,在我国追求城乡一体化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偏向战略的内涵及其背景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考虑到城市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所产生的拉动效应,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倾向于城市现代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价格政策、城乡二元户籍政策、财政金融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制度安排,为城市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总体而言,“城市偏向”战略以城市现代工业为核心,通过调整工农关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理解“城市偏向”战略的关键。首先,农业在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劳动生产率低下,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落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在工业落后,服务业不发达的前提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程度较高;其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社会经济特征,这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过程中,在政府经济政策的干预下,长期致力于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农村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效率低下;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工人工资;再次,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最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况。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工业不发达、农业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拉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正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后发优势”。因此,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强烈的追赶愿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实现快速的工业化。于是“城市偏向”战略自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首考虑。

二、城市偏向战略的理论基础

总体而言,二元经济模型在考虑了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报酬递减,而城市工业部门的边际报酬递增等经济属性之后指出,为了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首先发展城市现代工业,以吸收剩余劳动力,并通过提高边际农业生产率,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由此不难看出,二元经济模型正是“城市偏向”战略的理论基础,而艾伯特赫希曼(1958)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对此有清晰的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不足,因而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发展城市现代工业,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李广舜,2006)。弗朗索瓦佩鲁从空间经济研究的角度,也为“城市偏向”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并进一步说明了中心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增长极的原因(鄢洪斌、袁媛,2004)。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并非以等概率机会出现在各经济地理区域,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中心城市极核上)。主要原因有:城市工业部门强烈的技术创新愿望及其扩散能力;源于创新的发展而诱致的资本聚集以及随后的输出;基于前两者的作用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并进一步产生积聚经济效果。

考虑到城乡经济联系的内在规定性,无论是二元经济模型,还是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都在强调优先发展城市现代工业的同时,还通过创新扩散而产生的淋下效应,增加农村地区的产品购买、投资增加以及农村居民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等,以提高农村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弗里德曼的“核心一”理论与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李小键,2002)。

约翰弗里德曼(1966)首先基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其空间极化理论,在意识到创新扩散后,才构建了“核心一”理论。该理论认为,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经济地理区域,区则是与核心区存在着广泛联系的、承接创新扩散的经济地理单元。核心区可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来组织自己的依附区;并向区传播创新成果;因而核心区增长的

自我强化机制有助于该空间系统的发展;而且随着系统信息的流动,创新将溢出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诱致空间系统内次级核心区的出现,并形成新的次级区。进一步解释核心区与区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的是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基于传统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发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使各地区的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缪尔达尔认为这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事实上,长期信奉市场机制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鄢洪斌、袁媛,2004)。因而建议采用动态非均衡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来研究城乡空间发展问题。正是在此基础上,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是缪尔达尔用来解释城乡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的主要概念。所谓回波效应,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并将导致城乡间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外部经济效益逐渐变小,经济增长势头趋缓,其时生产要素将向落后地区扩散,从而有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就是扩散效应。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偏向”战略,不仅得到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支持,而且也获得了来自于区域经济理论以及空间经济研究成果的强力支持。

三、关于城市偏向战略的讨论

对发展中国家以现代工业为中心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的批评,首先来自于利普顿(Lipton)(景普秋、张复明,2003)。他认为,城乡关系的恶性循环是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穷人之所以穷的根本原因,并指出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实质,就在于城市集团利用其自身的政治权力,通过“城市偏向”政策使社会资源更多地流向其利益所在,而农村集团只能获得更少的发展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差别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城市集团与农村集团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而政府的“城市偏向”战略却强化了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其结果便是农民更穷。而科布纳基(Corbridge)(1988)认为,“城市偏向”的症结在于低廉的食物价格以及其他一系列不利于农村的价格政策,偏向于城市工业的投资战略及由此引起的乡村地区技术的缺乏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落后。考虑到利普顿并没有从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去把握城乡关系,因而并不同意利普顿基于城乡政治对立的“城市偏向”分析。

与自上而下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相反,朗迪勒里(Rondiaeli)主张以农村为基础、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同时强调城乡经济联系的重要性(马远军,张小林,2006)。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剩余产品的市场在城市,大部分的农业投入来自于城市,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许多社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也都由城市提供。另外,政府应该在相对分散的一些聚居区进行战略性投资,以便为农村人口提供自下而上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致力于中小城市和城镇网络的建设和完善,以缩小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斯多尔(stohr)和泰勒(Taylon)进一步指出,自下而上的发展应以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制度资源的最大利用为基础,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而且应由下面来发起和控制(鄢洪斌,袁媛,2004)。斯多尔指出,实施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第一要务是建设和完善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的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同时在政治上给予农村地区更高程度的社会经济发展自,调控价格体系使之有利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并鼓励农村经济的外向型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麦吉(McGee)(1991)从城乡经济变迁的角度,探讨了既非城市也非乡村的经济地理区域Desakota区,为发展中国家改变“城市偏向”战略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所谓Desakota,主要用以说明在亚洲大城市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商品和人流相互作用十分显著的发展过程,Desakota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市,但同时具有这两种社会的特征,是城乡两大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该研究从城乡联系与城乡要素流动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变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暗示了可以通过合理的城乡布局,来改善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可行性。

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在探讨城乡经济关系方面,不仅有上文所述的“非均衡发展”学派,也有学者持“均衡发展”的观点。前者以动态的结构主义方法为基础,以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变迁为对象,而后者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内,并没有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问题,在“均衡派”学者如拉格纳纳克斯、哈里斯和托达罗以及芒福德等人(景普秋,张复明,2003)看来,只要市场机制能够运转正常,各种生产要素在利润的驱动下,将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因而不会出现城乡经济差异的现象,制定“城市偏向”战略也就不必要了。通过分析发现,“非均衡发展”学派是“城市偏向”战略的支持者,而“均衡发展”学派则否认“城市偏向”战略的必要性。

四、城市偏向战略的评价

以现代城市工业为核心的“城市偏向”战略,之所以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选择,是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强烈的发展自身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并进而提高其国际地位的愿望;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所展示出来的“后发优势”,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其赶超愿望提供了支持,而更为重要的理论支持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赫希曼的“空间极化”理论与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约翰弗里德曼的“核心一”理论与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则促发了以“唯资本化”、“唯工业化”和“唯计划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偏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可以认为,“城市偏向”战略是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其社会经济条件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也得到了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持。

一、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预示着增长与发展在理论上的融合态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用人力资本理论补充和发展了技术进步决定论,这就使经济增长理论由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阶段发展到人力资本决定经济增长的阶段。舒尔茨在古典经济学的资本概念基础上,把资本分为常规资本和人力资本,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他看来,人力资本是以具有递增收益的知识为代表的,它通过对教育、卫生保健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产出的增长;人力资本所产生的递增的收益,可以消除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从而保证经济长期增长。实际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独立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它在用于经济增长问题分析中只是一个外生的东西,并没有被融入经济系统内部。

从物质资本决定经济增长的论点到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论点,再到人力资本决定经济增长的论点,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把资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都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决定的、偶然的、无成本的资源。真正把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分析了它们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和机理,探寻了这种机理实现的动力和条件的学者是阿罗和卢卡斯、罗默。他们的分析使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这就是新增长理论的形成。

阿罗以其“干中学”模型,对技术进步内生化作了一个初步尝试。在此基础上,罗默和卢卡斯等人做了突破性研究。1986年,罗默提出了“收益递增的长期增长”模型,认为知识是“内生的”,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其生产具有递减报酬,而在产出中具有递增报酬;知识也具有“溢出效应”,一个企业所创造的知识会产生社会效应使其他企业受益,这样,只要企业实现知识生产的最优控制,就可以使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显然,罗默把技术和知识直接内生化了。卢卡斯对技术进步因素作了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研究,提出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他认为,劳动可以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后一种形式在生产过程中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效应。内在效应是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形成的,它表现为高人力资本可以获得高收入即劳动力的收益递增;外在效应是通过在岗培训和“边干边学”形成的,它表现为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发生递增。因此,人力资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来看,暂不论其不足,诺思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已由外生变量决定经济增长的分析发展到内生变量决定经济增长的分析,这一发展深刻说明了技术的发展、人的发展等在经济增长中的内在作用,当诺思把制度研究引进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之后,又使经济增长理论由研究经济的短期增长转向了研究经济的长期增长,从而使经济增长在某些方面具有了与经济发展同一的意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理论上逐步趋于融合。

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归纳起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重大方面:

第二,在理论上,经济增长理论由外生变量的分析转入内生变量的分析,特别是制度因素的分析之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理论上出现了融合态势。

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源头,可以说是18世纪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然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没有深入到模型的分析中,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也没有针对性,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没有成为独立学科。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明确划分为“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两大部分,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才有了明确的对象。经济增长理论被明确地规定为“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经济发展的理论”[4](P1);而经济发展理论则被明确地规定为“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5]。

由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这两大理论成为独立的学科,它们在理论研究的内容、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理论经过战后近30年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处于沉闷的停滞时期。当然,这与经济发展理论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思路、研究问题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以及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外在分析存在缺陷有关,也和发展中国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经济处于困境有关。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与调整,经济有所增长,有的国家还出现了“经济奇迹”,从而给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再加上,经济增长理论也由对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的分析进入了内生变量的分析,由对经济的短期增长进入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的分析,由对某一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分析进入了综合因素、制度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分析,其理论内容、分析方法更加实用。经济增长理论的现实感对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学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使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方法和框架来分析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也就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态势。

三、增长与发展在理论上的统一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经济上已由发展之初的经济凋敝、生产方式落后,发展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状况;已由发展之初的经济结构片面畸形,即产业结构低度化、出口结构低层次化,发展为制造业比重上升而农业和采掘业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已由发展之初的出口能力低弱、出口结构的不合理,发展为出口能力明显增强,并使出口结构得到局部的改善。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储蓄能力和投资能力的绝对水平有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所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不仅在经济贸易方面往来密切,而且相互之间的资本流动量也在增长,技术转让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但是,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还比较低,非生产性领域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如通货膨胀、债务负担、开发能力等,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困境之中。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的经济发展,既有强劲的基础、新的起点,同样也有发展的障碍和限制。增长与发展在理论上的融合态势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第一,必须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安排上推动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现已成为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工具。这一分析工具的应用意味着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内在的决定性影响作用,但是,制度的安排合理与否,则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持续程度。纵观经济发展史,不同的经济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一般而言,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计划指令配置资源,对经济增长起作用,而市场经济体制则是通过以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运用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的生产要素获得经济增长。

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制度的选择和安排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由自由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迈进,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条件下的制度安排。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资本剥削劳动获得经济增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再加上资本的增长大于劳动的增长,因而资本只有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优化经济结构来获得经济增长。显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优化经济结构获得经济增长,实质上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安排的结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中,当集权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一方面把握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把握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安排特性,是经济获得持续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集约型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发展,知识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劳动力,以及外国人才的引进等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已经被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所重视。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含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首先是发展方面。发展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种公民权利,并且这种权种是在尊重大多数人的情况下发展下去,这种发展的本身要考虑到一个延续性。发展权是不论国家的贫与富,他是一种社会平等和尊重的一种状态,是对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视。然后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的权利自然会特别的重视。其次是可持续方面。换句话说,我们重视发展并不代表着发展,发展需要不断的去推动它,这种推动的本身不仅仅是国家的决策,更是一种人力资源关系下的可持续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满足社会现阶段存在的对于社会资源的基本需要,同时要改变过去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种种桎梏。

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良好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货币保持着适度宽松的和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在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体中,人力资源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和人均消费能力,而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于流动性的合理和资源的分配。经过研究发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其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也就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初级阶段,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更为关键。

2、人力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非常大。如果我国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社会经济活动就无法有效开展,甚至连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会得到根本的保证。根据经济数据表明,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中,发达国家为51%,发展中国家为29%。这种贡献性主要是反应在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劳动性和科技性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本身不是一种等量的资源,它是经济持续发展中起催化作用和稳定作用。

3、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源的动力性就在于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体中的发动机,一个经济体能否高速的运作,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这个经济相适应的条件,所以说人力资源的发动机也要适合所在实体,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发动它来带动经济体的向前发展。而人力资源的动力性还要表现在他不仅推动自己向前走,还要带动其它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和向前走,所以这里面也会涉及到高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这种重要几乎可以改变一个企业发展中碰到的种种因难,重视高级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是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非常重视的企业规划。

三、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从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又是一个经体体系是不可忽视的二个重要点。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人口大国并不一定是人力资源大国,我们要承认我们的人力资源的层次性和含金量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都不是特别强。另外一方面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非常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和可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呢笔者认为还是要从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上入手,以培养正确的人才来管理;以培养懂得经济发展规律人来规划;以培养真正的劳动者充实到一线;而从上到下要有统一的思路和战略,不能你的,我的,这样经济才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2、学习国外发展实践经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低要求是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允许下降,这一点特别重要,由于可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存量保持稳定有着标准和要求,那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就归为三点:首先是增加有效的人力资源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人力资源使用的分析和鉴别。其次是把人力资源的培养和评估贯穿到整个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要对关键岗位的人才进行定期定向定员的学习;最后是人力资源的投入的比例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不是人越多战斗力就越强,而往往是人力资源越合理的情况下。这三条途径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即通过人力资源的发展来实现和创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我国在提出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时,必须同时解决好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合理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必须非常重视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不应该将资源过度投入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中往往会有各种误区,这种误区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单一思维,没有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去看问题和发现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到在任何的领域我们都有大量合适的劳动力来带动我们的产业向前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经济可望得到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实体经济;国家安全

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现状

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三、做强实体经济的路径措施

做强本国实体经济,首先要保证本国实体经济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那么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监测所有可能对本国经济体构成威胁的各类因素,并进行及时的预警。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水平,做强实体经济。

(一)建立预警模式

经济发展预警体系要能够全面充分地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检测,对可能的威胁进行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该从简单的整体预警改变为更为细致全面的预警我们应改变外来经济体直接作用于本国经济体的经济模式,在外来经济体对本国经济体发生作用前,建立我们自己的监测、识别和预警系统平台,从各方面识别外来经济体有可能对本国经济体的冲击、控制甚或是颠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地“反击”。具体的检测预警系统平台的构建。运用计算机分布式系统模型建立的识别和预警系统平台应该包括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分工合作,由专门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以达到总揽全局的效果。在总系统平台及各子系统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二)建议措施

[1].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网,2017-03-06.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EB/OL].新华网,2014-04-15.

[3].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3-06-19.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

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

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

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发展经济学适用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五、发展经济学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THE END
1.学术数据库续延收录至2027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http://www.ags.ac.cn/new/syq/wydt/202412/t20241225_11427.html
2.稻谷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稻谷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下载积分: 990 内容提示: 稻谷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目录 一、 说明 2 二、 稻谷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3 三、 稻谷市场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https://www.doc88.com/p-90220598283121.html
3.全谷物好营养更降全谷物标准体系建设进展与方向全谷物消费与更好的营养摄入和饮食质量的改善有关。系统化设计和构建包括由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类标准和技术规程标准在内的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及企业等各级标准,将为全谷物产业各环节提供规范统一术语,为生产者提供指导与规范,为研究数据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OTA5ODA3Mw==&mid=2247576643&idx=2&sn=f54fdb1a430496eac60b44bdeb9d8860&chksm=c08d97aae25196d4dbf1e350dda3983ad308ae279301f1f57d258823d44db5ff019bd00e37d0&scene=27
4.自贡创新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国研网数据库[摘要] 为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四川省自贡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通过创新开展预制菜监测、食源性新病原监测以及打造智能化管理平台,构建食品安全服务新格局。 [关键字] 监测管理,食品安全,安全风险 《中国食品安全报》2024年12月24日 >>阅读全文 http://drc.hznet.com.cn/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Summary.aspx?DocID=7695604&leafID=3063
5.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粮食经济与安全丛书”问世业务动态政治风险影响中国粮食价格的传导机制与实证研究》《中国跨国粮食供应链构建的现实逻辑与路径优化》《中国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研究》《粮食安全战略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粮食增产效应的研究》《中国粮食经济史》7个分册,由河南省特色智库粮食经济中心主任、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孙中叶组织实施,是国内首套中国粮食经济与安全的系统性https://www.nppa.gov.cn/xxfb/ywdt/202412/t20241226_878933.html
6.自贡创新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国研网数据库[摘要] 为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四川省自贡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通过创新开展预制菜监测、食源性新病原监测以及打造智能化管理平台,构建食品安全服务新格局。 [关键字] 监测管理,食品安全,安全风险 《中国食品安全报》2024年12月24日 >>阅读全文 https://guoyanwang.clcn.net.cn/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Summary.aspx?DocID=7695604&leafID=3063
7.《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系统研究正版图书,满额满减,优惠多多当当丽德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系统研究【正版图书,满额满减,优惠多多】》。最新《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系统研究【正版图书,满额满减,优惠多多】》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http://product.dangdang.com/11912069831.html
8.救灾工作(精选十篇)良乡xx区坚决贯彻落实“阴天就是预警,雨声就是命令”的指示,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制度。坚决落实防汛工作“在岗、在职、在责”要求,密切关注雨水情变化,定期对值班室电话、传真,视频会议系统等进行检查维护,确保政令畅通。 今年汛期降雨量明显增大,暴雨预警也频繁出现,为了做好防汛工作,安全科在xx区党委书记、公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4766bv.html
9.科技信息快递虽然美国陆军通信兵发布的飓风警报在时间上更早,第一个飓风预警系统是天气局于1935年建立的1。探测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最早通过布设探空,后来通过引进下投式探测系统(下投式探空仪)在很多年里带来了飓风预报的持续改进(例如Burpee et al.1996)。本文集中Emanuel(2018)撰写的章节给出了飓风和热带气旋研究历史的http://www.cmalibrary.cn/sourcedb/xxkd_1942/2017_3926/disanqi_4332/ztbd/201903/t20190308_115855.htm
10.202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提高农业粮食体系韧性,应对冲击和压力今年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 续发展目标方面,农业可发挥重要作用。 养状况》报告估计,2020年有7.2亿至能动性 是粮食安全的另一个维度,与食物权等人权有 着深刻联系,强调体系要有包容性。 | xvi | 21 韧性的概念起源于生态系统研究, 经过 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工程学、农业、经济 鉴于以上挑战和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30/8020027040004047.shtm
11.[转]愿景驱动的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储备性强的中长期战略研究,旨在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服务决策、适度超前,以期充分发挥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引导全社会推动我国面向未来的工程科技系统创新和重大实践,促进我国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https://www.wuhaneduyun.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F259F9A875AE7692E04010AC73D40970&id=1617387224
12.应急管理经验材料6篇(全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局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各项任务要求,坚持事后救援与事前预防并重的原则,强化安全生产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全市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有效防范和处置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安全生产事故所造成的社会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r4a21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