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人有关交友的十个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人交友的十个典故
1.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
2.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用来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3.莫逆之交
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4.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5.管宁割席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用来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6.胶漆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故把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称为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他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7.鸡黍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8.舍命之交
“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来自于“羊左”的典故。出自《文选.刘峻.广绝交论》:“莫不缔恩狎,结绸缪,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唐代李善注:“《烈士传》曰:‘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倂衣粮与角哀,入树中死。’”
说的是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他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9.管鲍之交
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他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10.忘年之交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
古人交友之道
1、布衣交
布衣交是指不拘身分地位高低的朋友。因布衣一般为平民所服,亦指贫贱之交。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孟尝君对他的门客说:卫国国君跟我是布衣之交,在他还没有显贵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就已经很好了。所以您可以带上一些车马礼物,我向卫君推荐您,您今后去投奔卫君吧,他会很好地对待您的,兴许在他那里您会有更大的发展!"后来,就是这个被孟尝君推荐给卫君的人保护了赵国的安宁。
明末的张岱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孔修自号抱真子,混迹阛阓,人莫之识。陈献章见之,曰:“此非俯首当世人也。”平居冠管宁帽,衣朱深衣,惟攻《周易》。一日,输粮至县,令异其容止,问姓名,不答,第拱手。令叱曰:“何物小民,乃拱手耶!”再拱手。令怒,笞之五,竟无言而出。令疑焉。徐得其情,乃大敬礼之。吴延举藩臬于粤,引为布衣交。卒无子,尚书霍韬葬之西樵山。
明朝有一个人叫李孔修,他自号“抱真子”,混迹在人群里,没有人认识他。陈献章看到他,说:这可不是轻易低头的人啊!李孔修平时戴着管宁帽,穿着朱色衣服,专心攻读《周易》。有一天,李孔修运送粮食到县里,县令对他的相貌举止很好奇,便问他姓名,他不回答,只是对着县令拱手行礼。县令很不满李孔修的拱手礼,大声呵斥。李孔修再次向县令拱手。县令非常生气,让衙役用竹棍打了他五下,他最终没说什么就走了。县令对此很疑惑,慢慢打听他的情况,大为敬重他,吴延举担任广东布政使,和李孔修是布衣之交。李孔修死后没有儿子,尚书霍韬将他葬在西樵山。
布衣交与贵贱无关,与贫富无联,他们看重的是人的品行、修养。就因为排除了世俗的交友标准,才成就了一段段友谊的佳话。
2、青云交
青云交,喻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南朝梁江淹《袁友人传》云:"与余有青云之交,非直衔杯酒而已。"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交情》:"仕宦相与曰:有青云交。"
袁炳字叔明,卒于南朝宋末,江淹为之作《伤友人赋》,又作此传,其《自序》也说“所与神游者,唯陈留袁叔明而已”,可见交谊之深笃。
3、庄惠之交
惠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惠施曾经在魏国担任相国,后来因为政见与张仪有所不同而受到排挤,并被驱逐出魏国,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过了不久,他来到宋国,与庄子成了好朋友。但二人都喜欢争论拌嘴,比如著名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施去世后,有一年,庄子为人送葬时路过惠施的墓地,不由得驻足,回头对随从们说:“郢都(春秋时楚国都城,位于今湖北江陵)有一个人,鼻子上不小心沾上了一点白灰,这点白灰又薄又小,就好像是苍蝇的翅膀,他让一个叫石的巧匠替他削掉。只见匠石挥斧如风,向白灰削去,灰点随斧而去,而鼻子丝毫没有受到伤害。郢都人站立不动,脸色不变。”
庄子最后叹息道:“自从先生去世后,我再也找不到对手了,再也没有辩论的对象了!”随从们方才知道庄子是在用郢都人与匠石之间的友谊,来代指自己和惠施之间相互信任、心灵相通的友谊。他们之间足够信任对方,所以才能够在争辩的时候无所顾忌。
庄子和惠施在思想和观点上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常常争论不休。但好的友谊并不是必须要完全认同对方,而是即使思想和观念上有着不同,但也能求同存异、彼此欣赏、互相包容。
4、元白之交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与元九书》)
元和十年(815年),四十四岁的白居易正在江州司马任上,这是一个有职而无权的小官。在内心愤慨忧伤之际,他收到了时任通州司马的好友元稹寄来的《叙诗寄乐天书》,白居易感动不已,于是写下这封感情真挚的《与元九书》。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意思是我们在仕途顺利时可以以诗告诫对方戒骄戒躁,遇到困难时便用诗歌互相鼓励,如果一个人居住孤独时则用诗歌去安慰对方,如果两人在一起时则一起作诗娱乐。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元稹去世。许多年后的一个夜晚,白居易忽然梦见了与元稹同游时的情景,醒来后提笔写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梦微之》)
古人交友的称谓
1、八拜之交
【释义】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出处】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一折:“有一人姓杜,字君实,与小生同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2、车笠之交
【释义】指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即有钱人与没钱人之间的交情。
【出处】晋代周处所作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载“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日: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言交不以贵贱而渝也。”
3、肺腑之交
【释义】指无语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肺腑,比喻内心,推心置腹之言。
【出处】唐代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有“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之句。
4、患难之交
【释义】指同在一起共过忧患艰难的朋友。
【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5、金石之交
【释义】指友情深厚如金石般坚固的朋友。
【出处】《汉书·韩信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擒矣。”阮籍《咏怀诗》:“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6、君子之交/君子之接
【释义】指看上去很平淡而重在道义的朋友,是指有修养道德的人之间的交情。
【出自】《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7、贫贱之交/贫贱之知
【释义】本作“贫贱之知”,指在贫困低贱时结交的朋友。
【出处】《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8、平昔之交
【释义】指往日结交的朋友。
【出处】唐代杜荀鹤《访蔡融因题》:“每见苦心修好事,未尝开口怨平交。”
9、生死之交
【释义】指同生死、共命运的朋友。
【出处】《平鬼传》第二回:“无二鬼叹了一口气:今日众兄弟幸会,又结了生死之交,月下谈心,酒逢知己,正可作彻夜之饮。’”
10、金兰之交
【释义】指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
【出处】《太平御览》引《吴录》:“张温英才瓖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
11、萍水之交
【释义】指素不相识,偶然相遇,如萍随水飘泊,聚散无定的朋友。
【出处】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2、一面之交
【释义】指仅仅相识,了解不深的朋友。
【出处】汉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13、市道之交/小人之交/市侩之交
【释义】指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
【出处】《史记·廉颇传》载,廉颇失势时,食客纷纷离去,后再为将,食客又至。廉颇命客退,客曰:“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这种朋友因重利忘义,故后世亦称为“小人之交”或“市侩之交”。
14、总角之交/总角之好
【释义】指童年时代就相识或相交要好的朋友,也作“总角之好”。古代男女未成年之前,把头发向上分开束成两个小髻,形状如角,因以总角称代童年。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理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15、竹马之交
【释义】指幼年之交。竹马,指小孩把竹竿骑在裆下作马,用以代指幼年,以“竹马之好”或“竹马之交”称童年之友。
【出处】《世说新语·方正》:“帝曰:聊故复亿竹马之好不?”’
16、再世之交
【释义】指一个人与人父子两代均结交为友。
【出处】《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邵雍)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17、忘形之交/忘形友/尔汝之交
【释义不拘身份和仪容礼貌,指彼此以心相许,不拘形迹的知心朋友,
【出处】欧阳修等《新唐书·孟郊传》:孟郊“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亦作“忘形友”。白居易《效陶体》诗(之七):“我有忘形友,迢迢李与元。”这种朋友,不分你我,友谊亲密,故又有“尔汝之交”之谓。
18、石交
【释义】指交谊坚固的朋友。
【出处】《史记·苏秦列传》:“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
19、至交
【释义】指交情最深厚的朋友。
【出处】孟郊《劝学》诗:“至涅不缁,至交不疑。”
20、硕交
【释义】指友谊非常坚固的朋友。
【出处】《文选·阮瑀〈为曹公与孙权书〉》:“而忍绝王命,明弃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