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植物不仅能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也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的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须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
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贮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那么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
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醒”,使原本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5%以上即视为合格。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
理论上,对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但实际上,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楸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不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验的25℃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熔化。当把环境温度升高至45℃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发。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让它们能够萌发。
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研究人员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作的乐趣之一——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窥探大自然的秘密。
(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
A.“全军覆没”在文中指有相同基因的植物受疾病侵袭,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
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是种子入库前的第一道程序。
C.心腹之患”在文中指种子的内部含水量过多,种子在低温时有失去活性的潜在危险。
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
A.冷藏后白楸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凝固,由此可见,现有保存技术在改变种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其内在状态的变化。
B.温度为45℃时白楸种子不萌发,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它才开始萌发,因而当种子未被“唤醒”时,不能简单判断其已失活。
C.白楸种子被“唤醒”后的萌发率即使达到最高值,也较冷藏前明显下降,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在采集时确保种子的数量足够多。
D.实验中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
3.下列选项,和文中画横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B.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
C.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
D.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
4.根据材料中对种子库工作流程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健康饱满,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
B.种子在不具备萌发条件时会选择休眠
C.在安全范围内,创造干燥、低温的储藏环境
D.打破种子的休眠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
5.本文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看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透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位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子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了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有删改)
文本二: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节选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B.豫述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
7.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D.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8.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外衣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5分)
9.“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茁,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贸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领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令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敛怨致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都鄙廪庾A皆满B而府库馀C货财D京师之钱E累巨F万G贯朽H而不可校
A.“干戈”运用了借代修辞,与《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手法不相同。
B.“方”意为方圆,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方”意思不相同。
C.“振”意为赈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不同。
D.“敛”意为招致,与《促织》中“成不敢敛户口”的“敛”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建立七十余年后,奢侈攀比过瘦造成朝廷财用匮乏,天下百姓劳役繁重,苦不堪言,使西汉陷入了立国之初的困境。
B.针对民间私铸、盗铸钱币问题,西汉朝廷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郡国所铸钱币。
C.桑弘羊认为百姓经商会相互争利,造成物价上涨,于是建议增设大农部丞、平准官等负责平抑物价,得到皇帝支持。
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准、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以期国家财用充足,百姓富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奸佞所乘。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4.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帆势挂风”与“浪声吹岸”,都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吊古之作多借景、借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16.本诗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并且秦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来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苏洵《六国论》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诸侯割让土地还不能满足秦国的贪欲,却换来秦国更加急迫的侵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公布了2024年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样式和创意。①浙江大学立足传统文化为出发点,②从《四库全书》中撷取灵感,③采用古籍的装帧方式;④天津大学将定点帮扶县的特产“当归”随通知书一同寄送,⑤既寓意求学路上终有回甘,⑥也推进“'当’你学成,'归’家报国”的家国情怀;北京科技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由本校教师和校友团队携手研发的超薄钢制作而成,意在激励学生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层出不穷的创意,打造出一份份A的“见面礼”,搭建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对新生来说,一份独具巧思的录取通知书,饱含人生关键节点上满满的仪式感。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数字化技术B,招生录取、报到入学的流程中,录取通知书的纪念意义越来越凸显。一份录取通知书,见证为了梦想的拼搏奋斗,凝结着勤学苦读的青春汗水。让录取通知书意蕴更丰富,(甲),也是对其大学生活的美好祝福,折射出高校温暖细致的人文关怀。
录取通知书贵在“走心”。对高校而言,设计一份“走心”的录取通知书,也能开辟以文化人的新载体。自2015年开始,清华大学随录取通知书向本科新生赠予书籍。从文学名著,到科普经典,再到名人传记,一本本好书引导学生养成“开卷有益”的习惯,通过阅读涵养精神世界。赋予录取通知书(乙),也正是当下不少高校的共同探索。或是结合校风校训,遥寄对莘莘学子的期许,展现薪火相传的治学精神;或是讲述校史校情,拉近与新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塑造更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式新颖、润物无声,创新扩容的录取通知书,亦可化身大学“第一课”,帮助学子开启新篇、拥抱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29日)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________B.________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仿照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写一段话,为赋予高校录取通知书更多教育意义献出你宝贵的建议。(4分)
例:或是结合校风校训,遥寄对莘莘学子的期许,展现薪火相传的治学精神;或是讲述校史校情,拉近与新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塑造更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24年的录取通知书中赠予大一新生每人一把“金”钥匙,所用材料为航天飞行器关键部件使用的高性能钛合金,如下图。请说明学校赠予大一新生“金”钥匙这一举动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正如《吕氏春秋·察传》所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确认真伪,确认不是源自道听途说和捕风捉影,真正的确认应该来自我们的见多识广与理性求索。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答案】C
【解析】A“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错。由原文“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可知,“全军覆没”指的是该植物以及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而非仅仅指“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错。由原文“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可知,此处漏掉了“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错。由原文“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研究人员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可知,“一睡不醒”指的是有些种子在试过多种方法后仍不能正常萌发。
2.(3分)【答案】D
3.(3分)【答案】C
【解析】A、D都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和画横线句一样都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3分)【答案】A
【解析】“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不当,文中说“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
5.(6分)【答案】①本文用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呈现实证研究的科学结果,具有科学性;②本文选题聚焦物种保护的时代关切,旨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各3分,共6分)
6.(3分)【答案】C
【解析】“不甘失败、生命顽强”错。这一超现实的手法,是对豫让忠义精神的赞美。
7.(3分)【答案】D
8.(5分)【答案】①秉持为人之道,豫让一诺千金,践行诺言;②坚守君臣之义,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③报答知遇之恩,面对智伯的礼遇、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④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便以命相报。
【解析】由文本一“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可知,豫让秉持为人之道,一诺千金,践行刺杀赵襄子的诺言。由文本一“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可知,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坚守君臣之义;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由文本一“我已报答主公!”“目光最后瞥了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和文本二“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可知,赵襄子赏识他,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为了报答知遇之恩,面对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由文本一“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头颅落地”可知,豫让重视朋友之谊,他与青荓惺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最后自杀,以命相报。
9.(6分)【答案】①丰富了内容,渲染了气氛,有利于刻画豫让、赵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使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③为后文豫让自杀铺垫蓄势,使结局更为合理;④强化矛盾冲突,有利于凸显小说主旨。(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10.(3分)【答案】BDG
【解析】句意:各郡县的粮仓都装满,府库中贮存了很多财物。京师积存的钱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腐烂无法数清。
11.(3分)【答案】A
【解析】A.错误。都是借代手法,用干戈代指战争。句意:而战事却与日俱增。/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B.分别为:方圆;正。句意:灾区方圆一二千里。/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C.分别为:赈济;威吓。句意:运来巴、蜀的粮食来赈济他们。/用盛怒来威吓人民。D.分别为:招致;征收,勒索。句意:招致怨恨祸乱。/成名不敢勒索百姓。
12.(3分)【答案】A
【解析】“奢侈攀比过度造成朝廷财用匮乏”错误。由“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可知,原因除了奢侈攀比外,还有和匈奴的连年战争。
13.(8分)【答案】(1)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会被谄媚的奸邪之徒钻空子。(傥:倘使;为……所:表被动;乘:钻空子。以上各1分。句意1分。)
(2)(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实:确实;克:能;盖:表推测语气。以上各1分。句意1分。)
14.(3分)【答案】第一问: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2分)
第二问:与司马光对王安石“征利”的责难相似。(1分)
【参考译文】
文本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等法,相继被制定出来,号称新法,被颁发推行于天下。立淮南、两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说:“现在浙、淮发运使实际总管六路的赋税收入,凡是上供京师的货物,都可以从贵处转到贱处购买,用近处货物替换远处的货物。或许国家费用可以充足,百姓的财物不至于匮乏。”诏令以发运使薛向主管均输、平准,范纯仁上言说:“现今效法桑弘羊实行均输法,而使小人搜刮百姓,招致怨恨祸乱。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会被谄媚的奸邪之徒钻空子。”神宗留下奏章而不下达。
15.(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帆势挂风”与“浪声吹岸”描绘的是船帆顺风而行的态势和波浪拍打岸边所发出的声音,属于动态的景。故选C。
16.(6分)【答案】①本诗的尾联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于历史沧桑和兴衰无常的“无限悲愁”,并借助频频回首的动作细节进一步传达情感,既有对六朝兴衰更迭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忧思。②王词中的句子寓情于景。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抒发了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焦虑。(各3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
本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人通过直接表达“无限悲愁事”,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和兴衰无常的感慨。同时“欲下荒城回首频”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具象化,传达出诗人站在荒凉的城楼上,频繁地回望过去,思考着历史的变迁和自身的处境。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直接、强烈地传递给读者。
《桂枝香·金陵怀古》则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六朝旧事随流水”的景象,借助流水这一意象来暗示历史的流逝和不可逆转。同时“寒烟衰草凝绿”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于金陵古都繁华不再的感慨。这种寓情于景的方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地传递给读者。
17.(6分)【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8.(2分)【答案】别出心裁日新月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前文说“层出不穷的创意”,打造出一份份录取通知书,故此空可填写形容通知书有新意的词语,故填“别出心裁”。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B处形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迅速,符合“日新月异”的意思,故可填写“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19.(4分)【答案】①删掉“为出发点”或把“立足”改为“以”。⑥“推进”改为“传递”。(各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式杂糅,应为“立足……”或“以……为出发点”,故删掉“为出发点”或者把“立足”改为“以”。⑥搭配不当,“推进……情怀”动宾搭配不当,故“推进”改为“传递”。
20.(4分)【答案】甲:既是对学子勤奋努力的一份致意乙:更多教育意义(各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后文有“也……”,前句与此句为并列关系,所填处要和“也”搭配的关联词,故所填处的句式是“既……”。前文主要讲录取通知书的意义越来越凸显,所以此处可填写“既是对学子勤奋努力的一份致意”。乙处前文说“开辟以文化人的新载体”,后面说“亦可化身大学'第一课’”,故所填处要表达的意思是高校赋予录取通知书“教育意义”。
21.(4分)【示例】或是展示校友成就,激励新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目标;或是介绍校园文化,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培养归属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仿写的格式应为“或是……;或是……”,具体内容应是就“赋予高校录取通知书更多教育意义献出你宝贵的建议”,故可从学校发展历程、校园文化、精神传承、校友成就、教师队伍、学生风采、科技创新以及学术氛围等方面仿写。
22.(6分)【答案】寓意学子们将掌握开启未来的钥匙,象征着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无限潜力和光明前景,同时学子们也即将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照片显示的这把钥匙,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在2024年的录取通知书中赠予大一新生的。这把钥匙由高性能钛合金制成,通常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关键部件。可联系赠送的场景、钥匙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大学新生的身份定位和人生历程等进行解答。
23.(60分)
【写作指导】
一、材料分析: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概说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然后借助经典名句“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说明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挑战。“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听说了而不作详察细究,那还不如不去听。这是因为,当人们被海量信息以“投喂”方式包围,而不能明辨是非时,人们就只能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具备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是个人成长的必要素养,关系到个人决策的正确性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察’是获取真知的关键,无论是通过仔细观察、调查研究,还是辨别区分,都是获取准确、深刻认识的重要手段,对于个人学习、工作乃至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不断培养理性思维,提高辨察和自我防护能力,抵御信息误导,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写作思路示例:开头可简述信息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真假难辨的特点,引出信息误导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挑战,提出论点:在信息时代,培养理性思维,学会“察”,是抵御信息误导、保护自我和社会的关键。然后分析“察”的理性思维在信息处理中的优势,如客观、冷静、逻辑性强等。可以举例说明,如面对网络谣言,“察”思维能使人保持冷静,通过多方求证而非盲目跟风。之后结合“察”的释义,阐述如何实践。最后强调不仅个人需要培养“察”的理性思维,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如媒体应增强自律,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教育机构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
参考立意:
1.信息时代的辨识力至关重要。
2.面对繁杂信息,“察”获真知。
3.培养理性思维,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例文:
乱云飞渡也从容
社会飞速发展,潮流不断变化,这就是现在每天都在改变的信息时代。面对信息的大批量呈现,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理性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具备了这样的媒介素养,新时代的我们才能做到“乱云飞渡也从容”。
正确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对于信息时代,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信息量之庞大,每天各时各地都发生着不同的事情,这也就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无论是娱乐、健康,还是体育、时政等方面的信息,究其根、溯其本都离不开其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创造与制造信息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找寻其真正的价值,挖掘其本质呢?将我们得到的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联系、整合,再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完整的人。
正确处理信息,用理性的头脑面对。这理性,其实是我们接传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冲动与盲目。它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法,而不会悖情悖理悖法。反思前些年的“碘盐事件”、电信诈骗事件以及“蓝瘦香菇”“吃瓜群众”“标题党”“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培养一种理性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它将使我们超越感性的低级阶段,而走向基于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互联网+生命形态。
而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归根到底,需构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国自古便是一个诗的国度、散文的国度、人文的国度,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比之于欧美,我们确实弱于基于科学知识与严谨求证的理性精神。所以,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除了需公检法部门强力干涉,抑治不实非法信息外,更需要我们个人的理性自觉,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倡导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