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哲学智慧与历史修养高级研修班徐小跃导师《国学与人生》听课笔记中心动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修身养性,成为齐家治企治国之良才。这次培训课上,国学专家徐小跃教授与大家齐聚一堂畅谈《国学与人生》,从“何谓国学、“国学放在哪”“国学的基础核心是什么”“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性”等方面,帮助大家厘清了一些学术概念,特别是对“国学”的精华——儒家、道家、佛家进行了精辟分析,给大家以启迪和感悟。

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中国哲学、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图书馆原馆长。现任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主任。

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宗教学》教材)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禅与老庄》、《罗教-佛教-禅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五十多篇。

何为国学?徐教授认为,国学主要指“国故之学”,即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及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儒道佛三家思想,这也是我们此次学习了解、继承弘扬的重点。

二、国学在哪里?

中国的传统太长且太丰富,国学存在于何处呢?徐教授认为国学应存在于“经史子集”中:

“经”:收录的是儒家的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著作;

“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收录的是儒、兵、法、杂、小说家等诸子百家与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以及农学、天文算法、医学、术数、艺术、谱录、类书等书籍;

由此可见,按学术的标准来确定国学的范围那是极其庞大的,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所有的学问。

国学的核心和基础就一个字——道!

“道”是一个“玄之又玄”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物文化,形而上者谓之道——思想,故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而不是器。中国传统文化归纳之关系:天人、知行、形神、道器合一。

徐教授强调,企业文化也要注重有形和无形的建设,有形即规章制度,看得见摸得着;无形即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以及信仰崇拜。

四、中国古人要用道实现什么目标?

目标——“思以其道异天下”,意思就是:古人思考怎么用“道”改变天下。这里的“天下”不是指空间意义上的天下,而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理,即“世道人心”。古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思想改变世道人心,翻译成现代的汉语,国学的目的就是“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植人格”,这是对“易天下”的解释。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对吗?徐小跃教授认为不对。因为古人的“国家”和“天下”代表不同的意思。“国家”是一个政权,一个王朝,现在腐败盛行,空气污染,这是老百姓的责任吗?不是,国家兴亡是当官的责任。因此最害怕的不是国家的灭亡,而是文化的灭亡,中国之所以有五千年的历史,正因为有文化,如果斩断文化,那就不是中华民族了。

徐教授认为“化成天下”包括六个方面内容:①净化心性②变化气质③淳化世风④成就道德⑤成长生命⑥成全人格。

孔子最担心和忧患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表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由此,徐教授指出,中华文明是一种心性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忧患意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也在于忧患意识。而君子的品格就是有终身之忧,保住人性,谦虚谨慎。

六、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性的探究

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也是国学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在讲这句话时就是他在忧患,人和禽兽的差别就一点点,即人和动物相同点达99.99%。那么,人区别于动物的0.01%是什么呢?

《礼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的本质在于礼而不在于言。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的本质在于有义。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孝。

综上所述,徐教授得出结论:人跟禽兽的差别在于礼、义、孝,即“几希”指的就是良心,也就是说,“良心”是构成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属性。简言之,良心乃是人性。

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人伦即五伦:①父子有亲②君臣有义③夫妇有别④长幼有序⑤朋友有信。即:父子之间有血缘之亲,君臣之间有仁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上下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孟子的所谓“五伦论”提出了“交换”原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敬,夫和妻顺,朋友互信。这也是“各自安止”以后才能进行的“交换”。孟子还说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也是强调百姓如果你尊敬君王了,君王就会反过来仁爱百姓,这也是一种“交换”。当然所有这些“交换”都是建立在人性及其情感上的,也都是按照相应的“道德”来进行的。

八、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

重人伦一定重道德。古人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五德“人敬孝慈信”。徐小跃教授还补充道“为人夫止于和,为人妻止于顺”,所以夫妻关系和睦很重要。徐教授指出,这体现了儒学的阴阳,阴阳的特征即: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②一方起表率模范带头作用。

包括父子、君臣、夫妇在内的所有人与人的关系,究竟如何相处?即按照怎样的道德去相处?那就是按照“仁义礼智信”五常去相处。这也就是徐教授所概括的“仁以爱之,义以正之,礼以敬之,智以善之,信以诚之”。具体说来,当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爱”“正”“敬”“善”“诚”的基础之上,其结果一定能实现和达到“和也者”“致中和”“和为贵”的境界。也就是说,爱、正、敬、善、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九、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精神的探寻

“文明以止,人文也”,即能够指引文明的就是人文,要理解“人文”,关键要懂得“止”,这里的“止”是“安止”的意思,即处在、停在、落在、归属何处。

徐教授概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归止文明的方向”。“人文”精神是指能具有向着光明美丽这一“文明”之境归止和安止的情怀。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方向。

其二,“归止至善的良心”。儒家认为人文所要归止的文明之地就是“至善”。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良心。

其三,“归止做人的道德”。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保存有良心以及各按不同的身份应归止和安止的“仁敬孝慈信”之德行。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道德。

其四,“化成天下的责任”。人文的精神是体现在它要实现和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简言之,中华人文精神是指人要有责任。

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养

《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身”指什么?或者说人的本性是什么?徐小跃教授认为有三点,第一是物性,即饿了吃,困了睡,这是与动物的共性,即同质性;第二是高于动物的理性,即优质性;第三是人所特有的德性,即异质性,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后根据。

如何修身?对人的物性,克之;对人的理性,导之;对人的德性,明之。

修养包含两方面:①存心养性(保存良心、德性)②求其放心(把跑掉的良心找回来)

十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即仁者爱人!仁爱由忠道和恕道组成,忠道即全心全意爱人,恕道即宽宥别人。

什么叫“忠恕”之道,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想要成立、站立同时也要使别人成立、站立。自己想要显达、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显达、通达。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不要要求别人与你一样也不喜欢。这里体现了恕道的宽容意识。

徐教授举了个例子加以阐明:林则徐禁烟之前跟英国女王有书信来往,他跟英国女王就说这个道理:我们孔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们英国人从上到下都知道吸鸦片不好,但是你要把你们不喜欢的东西大量倾销到中国,这叫“己所不欲,施之于人”,所以鸦片贸易极不道德。

忠道和恕道这两个哪个更重要呢?《论语》记载,有个学生就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啊,你就按照一个字,叫恕,具体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徐教授提出的黄金规则,符合人性地对待也是最大公约数。另外,徐教授强调,恕道建立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础之上。

十二、中国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什么?

儒家仁爱,道家慈柔,佛家慈悲,都体现了爱。

儒家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谓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就要建立在一种相爱的基础之上。

佛家慈悲,何为慈悲?“给人以乐为之慈,抜人以苦谓之悲”。这就是“境由心起,相由心生”。心中有爱,世界也是有爱的。

道家重视“为与”,即“为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也讲究给予。老子认为,道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即让事物按照原本的样子发展。无为包含三方面:①无知②无欲③无争

慷慨激越,金句迭出,徐小跃教授以幽默而富有哲理的学术语言,独到而精辟的理论见解,阐述了儒、道、佛三家为代表的国学大智慧,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既通俗易懂又雅俗共赏,将国学大智慧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心灵世界得到了净化。

两天的课程,不仅是语言与智慧的碰撞,更带给大家人生的启迪和思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在于人除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应该有精神的追求,要时刻自省自警,保持一颗慈悲仁爱之心,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上善若水,用仁义礼智信约束自己的人,以实现人生的圆满。总之,学完国学,在为人处世上收获颇丰。

座机:027-68752877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侧路湖北科技创业大厦B座1202室(武汉大学西门对面)

THE END
1."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出处及意思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摘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译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居住得舒服了,如果没有教化,那就和禽兽差不多。 完善https://so.gushiwen.cn/mingju/juv_2666ca48b9cf.aspx
2.“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该章译成現代汉语,其意思是,孔子说:“吃饱了而整天无所用心,真是难以长善成德啊!不是有玩六博和弈棋的吗?做这个总比闲着没事要好。”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语自《孟子·膝文公上》,孟子所言与夫子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皆要求世人须有积极进取之人生态度,有所学,有所思https://www.360doc.cn/article/74636997_1029077105.html
3.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e0f19560e408d41900fbe7d28693bf867926fe67a89bd29ce575adc1d294173c 数字摘要: 相关语录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https://www.yulins.com/yulu/04118237.html
4.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题目】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 )的表述。 A、美德论 B、义务论 C、后果论 D、功利论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6334863.html
5.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又说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对孟子这两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人和动物非常接近,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人有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有道德;这是孟子阐发“性善论”的重要表述;其表述体现了https://so.kaoshibao.com/detail/321853867.html
6.“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出处是什么?爱问知识人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人 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 近于禽兽。”https://iask.sina.com.cn/b/1RHQCaCwX-b.html
7.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的主张。()。A.美德论B.义务论C.后果论D.功利论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久病体虚之人出现暖气的特点是A.暖气频作,脘腹冷痛B.暖气频作,声音https://m.shangxueba.com/ask/16701914.html
8.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格言大全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逸居: 居住安逸。人如果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是不接受教育,就近似飞禽走兽。指道德教化比物质富裕更重要。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例] 盖天下之民,未有不教之而能使之相安者也。~。近于禽兽则相https://www.suinian.com/geyan/23280.html
9.《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__,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__,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__。”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逸居而无教;父子有亲;朋友有信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f8b5989ec0614b15a747191c1dd6cca4.html
10.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古文名句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核心提示:【名句·出处】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原文·语境】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节选【释义·点评】 意思是:吃得饱穿得http://www.dongliw.com/html/?2102.html
11.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https://zujuan.xkw.com/10q20123744.html
12.“煖”的意义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网站导航:综合类>正文 题目题型:填空题 难度:★★★4.3万热度 “煖”的意义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题目解答分析 通“暖” 更多答案请查看上面的正确答案https://m.12tiku.com/newtiku/272/21927995.html
13.“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出自()。更多““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出自()。”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 A.人性 B.人道 C.人伦 D.人文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 https://www.shangxueba.cn/daxue/9IS2CQ54.html
14.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逸居:居住安逸。人吃饱穿暖,住得安逸,但是没有教育,也和禽兽差不多。指光有物质文明不行,精神文明教育必须紧紧跟上。《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例】事实表明,物质条件上去了,道德水平自然会上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孟子所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https://xuewen.cnki.net/R2008104820000032.html
15.“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孟子对哪家学派的批单项选择题 A、2/3, 1/3 B、2/3, 2/3 C、-1/2, 3/2 D、 3/2, -1/2 点击查看答案 点击查看答案 单项选择题 “5G+智能银行”案例中,我们得到的有效启示是() A.金融行业将来无业可就 B.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高的岗位竞争最为激烈 C.程序性的操作岗位在未来不需要大量人类劳动 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47b6dcd99300418981d89c254095f4f0
16.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又说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对孟子这两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https://www.examk.com/p/57024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