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北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世界上尚存最大的海港梁式古石桥,誉称“海内第一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曾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它与安平桥、顺济桥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历史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
1053年(北宋皇佑五年)4月,时任泉州知州蔡襄任主持建造洛阳桥,历时6年8个月,于1059年(嘉祐四年)12月完工,共耗资一千四百万钱(约合一万四千多两银子),全部由民间捐资。桥长约1106米,宽约4.61米,共47孔。桥两侧有500个石雕刻扶栏,28尊石狮,7座石亭,5座石塔,规模宏大。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为南宋时期泉州大规模的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从北宋至清朝,洛阳桥经历过23次修复,其中有碑记记载的大修有两次:明宣德六年(1431),泉州郡守冯桢请郡人李俊育捐巨资重修洛阳桥,桥面增高3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泉州遭遇八级以上大地震,郡守姜志礼大规模重建。
1933年,国民党十九路军入闽,蔡廷锴军长改洛阳桥为钢筋混凝土路面;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2孔桥面;1949年8月,解放大军进军闽南,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烧毁桥面两段,经解放军工兵抢修通车,9月份又被飞机炸毁2孔,由福州军管会交通处第二工程队临时抢通。
1988年,洛阳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勘察古桥,对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修剪工程于1996年竣工,历时4年,耗资700万元。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和7座石塔。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说过,我国的古桥,他最欣赏的有2座:北方的赵州桥,南方的洛阳桥。并称赞“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
历经千年依然屹立如故的洛阳桥,是我国建桥史上的不朽杰作,也是一座千年桥梁文化宝库。(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承办:福建省交通信息通信与应急处置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GoogleChrome浏览器63版本及以上;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