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听课记录(精选14篇)

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

二.授新课

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

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

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

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7.齐读描写朱德形象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拓展: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8.阅读课文,想一想: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

(3)后来,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0.总结课文,学生在课前对课题的提出质疑,现在解决:

(1)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

(2)朱德为什么要挑粮?

(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带领队伍和毛泽东同志会师?

二、总结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总结朱德同志身上的优良品质。

三、布置作业

回家把朱德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

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我的听课反思:

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井岗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战士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产的粮食不够,且盐、油等都十分紧缺),红军决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粮食,顺道打探一些消息,带点盐、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回来。

这样的任务便落到了一些身强力壮的干部战士身上。朱俊才因年纪小,个头小,本不能参加挑粮任务,但因此时已是朱德的通讯兵,加上朱德也是挑粮人员中的一个,便被破格选用了。

一天晚上,朱俊才和一位山东籍战士(只记得姓李,比朱俊才大2岁)、一位湖南大庸籍战士(不记得姓名了)商量怎样才能让朱老总不去挑粮。那个姓李的山东战士说: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就行了?没扁担朱老总怎么挑?!朱俊才一听,这主意不错,便偷偷拿出朱德下山挑粮用的毛竹扁担,趁夜送到了山下约15里外的一个叫毛四明的农民家里藏了起来,并告诉他,这扁担放在家里谁也不要说。

回到井岗山上时已快晚上12点了,朱俊才心里特别高兴:这下朱老总可得好好歇歇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后,朱德见找不到扁担,急得逮人就训。朱俊才又得意又害怕,得意的是,朱老总不能挑粮了;害怕的是万一露馅,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一天,朱俊才正在洗衣服,朱德走过来,对他说:走,跟我去山下走走。两人来到山下,朱德直奔几个老乡家,最终还是找到了被藏了几天的扁担。后来,朱德下山挑粮前,借毛泽东的毛笔,在扁担的里面写了几个字"朱德扁担,不能乱拿",这才高高兴兴下山去。

事后,朱俊才左想右想感到办了错事,心里不踏实,便主动承认了藏扁担的事。朱德听完后笑了:你姓朱,我也姓朱,咱们是一家嘛!我跟大家一样要吃饭穿衣,为什么你们能干我不能干啊!◆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ēnɡchǎntónɡzhìhuìshīquànshuōzhūhónɡ

hónɡjūnɡōnɡjībìdìnɡshǒuhòurìjì

二、填上合适的词。

一()扁担一()队伍()的斗笠

一()粮食一()草鞋()的工作

()的扁担()的朱德()的花朵

三、连线。

穿粮食监守敌人

戴山路粉碎部队

挑草鞋储备根据地

走斗笠带领粮食

1、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2、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3、山上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4、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天上飘着白云。(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1、黄叶落下来。()的黄叶()落下来。

2、小鱼游着。()的小鱼()游着。

六、乱句成段。

()那顽皮的小孩摘下柳条绕成大项圈。

()它悄悄地把柳芽抽成一条条细丝在微风中起舞。

()他骑上牛,吹起柳木做的笛子,悠悠地走向村外。

()初春,柳树最早露出春的生机,带给人们春的消息。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1.这段短文共有句话。

2.云的颜色有、、……

3.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会有。

4.是把云染成了各种美丽的颜色。

5.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脸()地往下沉

()的云()地向前跑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8个只识不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句子,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革命领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可贵品质。

第一课时(略)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学习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读词语:扁担布匹官兵仍然严密封锁日理万机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整体感知二、三自然段。

1、回顾课文内容,画扁担。

2、认识朱德的扁担。

3、激疑: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呢?

4、自读二、三自然段,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5、全班交流。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感悟朱德的可贵品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朱德挑粮辛苦。

1、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感受朱德挑粮辛苦。

2、围绕“挑粮辛苦”,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并朗读句子。

3、联系第二白然段的第一、二句话,感受挑粮的紧迫。

4、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感受朱德乐观的精神。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朱德工作劳累。

1、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句子。

2、理解关键词语,感受朱德工作的劳累。

4、听课文录音,了解朱德的心情和做法。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创设情境,体会战士心中的惊奇、崇敬之情。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官甩。

2、范写“官”。

3、学生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9.朱德的扁担

敬佩

战士们朱德

(扁担的图画)

藏连夜做

崇敬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0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m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2.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围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围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下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禁坪浩荡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识字大餐。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五、作业设计。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什么是“崎岖”?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象,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啊!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课文里的一个“找”字,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四、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

2.检查认字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2)找朋友:给生字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字卡片:朱担粮军井战士肩

指名认读这几个字,明确这8个字是要求能认会写的。

2.合作学习,识记字形。

跟同桌讨论学习,读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音形。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识记方法。

如加偏旁:“未”字加一撇变成“朱”;“车”字戴帽子变成“军”;

用比较的方法记住:旦——担良——粮站——战

开——井土——士房——肩

3.指导书写。

(1)指名书空,强调字的笔顺。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说说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朱:第一笔“撇”,要写得短一点,不要连在第二横上。

军:上面部分是“秃宝盖”,不是“宝盖头”,最后一笔是“竖”。

士:下面一横要写得比上面一横短。

肩:下面不要写成“月”,而是要把“月”的第一笔变成“竖”。

4.学生练写两个,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三、巩固练习。

1.随堂听写本课生字:朱担粮军井战士肩

2.给生字组词。

粮军井肩

战士担

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m本文转载自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

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看他们多么高兴呀,(看图)他们跳呀,叫啊、多兴奋呀!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

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引读:可是——

大家为什么都争着去

(3)朗读1、2自然段。。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写抄写本

(2)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1.复习:

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

作。)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①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③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3.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有关生字:

鞋:左右相等。

戴:左下“”写得扁小些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比一比,再组词:

带()记()桃()

戴()纪()挑()

(2)听写词语: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刚山会师,朱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3)指名检查,齐背。

4、把句子补充完整: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同志们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完成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题:

(1)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程度怎么样

(2)你能用更加说一句话吗?

朱德的扁担

五六十里(路远)穿草鞋

挑粮戴斗笠

山高路陡(难走)满满

重点难点: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突破举措:1、出示扁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朱德挑粮图,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出示句子:

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满满”一词,你从中体会到什

5、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朱德和战士们是怎样挑粮的呢?战士们这么做有没有阻止朱德挑粮呢?默读课文,指名反馈,教师小结: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他。

6、学习写字。出示会写字,读一读。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13、朱德的扁担

挑五六十里(路远)

穿草鞋挑粮戴斗笠

藏(连夜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y5l扎兆兆。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a.(),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会师、封锁、险要、崇敬、稳健利落、日理万机”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会师、封锁、险要、崇敬、稳健利落、日理万机”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课件、生字词卡片。

2课时

学习内容: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朱德像,简介朱德。

朱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板书“德”,字形右边是“十、四、一、心”。在课桌上练习书写“德”

(2)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板书“扁”,注意下面的里面是一横,多音字“担”不同的音组词。

(3)课题补充完整,教师示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回顾预习情况。

2交流预习情况。

(1)生字词正音。

生词:朱德到达布匹药材官兵着急毛竹防止甩得老远

难读的词语:会师增添崇敬敬佩井冈山十分险要日理万机稳健利落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难读的句子:

①根据地周围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非常难走。

②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需的食盐、布匹、药材和粮食奇缺,红军官兵的生活十分困难。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疏通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学生质疑预设:

a朱德是谁?扁担是什么?

b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c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d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

1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2读课文,说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查字典理解“会师”“记”。

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想一想“朱德记”的“记”应取的解释是:

这些词语中的“记”又分别是什么意思?选择填空。

过度: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复习生字。

2学习生字:朱、达、冈、匹、材

3书写生字。

1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跳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质疑。

(1)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3)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

二.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指导理解第一个问题: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2)指导学生完整、连贯、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指导书写有关生字:官、甩、急、竹、防

(2)课堂作业:

甩()记()桃()防仿

用()纪()挑()放访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和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3)写出和下面句中带横线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a朱德同志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

b大家很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教学过程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古时候,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围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围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下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

生:想。

师:那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生1:是扁担

(出示投影,老师板书:扁担)

师:你见过扁担吗?

生1:见过,我爷爷用扁担挑草。

生2:见过,我奶奶用扁担挑水浇菜。

……

师:看来,我们现在还有时候离不开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德的扁担。

(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

师:我们一齐来读课题。

生:(齐读)朱德的扁担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朱德的扁担与别的扁担不同吗?

生2:朱德是个什么人?

师: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他们南昌起义和湘南*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下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师:那么课文写朱德的扁担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师:大家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有不会读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真的吗?刚才老师可是看到有几个同学不敢大声回答。可能他有困难,那么没有困难的小朋友,也一起跟着他们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得可以吗?

生:好。

师:在听课文朗读录音的过程中,想一想,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学生听录音)

生:我认识了“德”。

生:我认识了“朱”

师: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师:下面老师想请几个同学读一读课文,有谁愿意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声音很低)……

师:你读得很流利,要是能把声音提高一点就更好了。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很投入。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读得也很好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读的都很棒。

师:你们有哪些不懂得词语吗?

生:陡

师:你们知道“陡”是什么意思吗?

生:山很高。

师:是不是山很高呢?

生:是山不好爬

师:你看看课文是山不好爬么?

生:就是山高而且不好爬,好像直上直下。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带有这个字的句子。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生:粉碎、储备、围攻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1:围攻就是包围起来打。

师:对,你真聪明。就是包围起来消灭掉的意思。

生2:储备就是储存起来的意思。

生3:粉碎就是使敌人的愿望破灭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好。

师: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一: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二: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THE END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通用10篇)3、 齐读课题,读准轻声音节“扁担”。 4、 针对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发言。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读一读,帮一帮。 3、教师抽读: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 https://www.yuwenmi.com/jiaoan/ernianji/1064591.html
2.《朱德的扁担》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朱德为什么 要连夜赶做呢?又为什么 要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朱德拿着自己做的带有记号的扁担心里会怎么想? 引读:大家见了--- 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soft/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3cdt822.html
3.普通话测试轻声6篇(全文)在普通话轻声音节中音强不起明显作用。轻声音节听感上轻短模糊,是心理感知作用。由于轻声音节音长短,读音时所需能量明显减少,但音强并不一定比正常重读音节弱。”从轻声词和非轻声词的音强绝对值相比较来看,音强确实没有明显的区别,如“东西”和“东?西”。但大部分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比前面的非轻声音节在音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gmq0fvx.html
4.一年级语文上册电子版教案(精选8篇)3、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同桌互读互查生字词的读音;找出有轻声音节的词语,用笔画出来,自己练习读准。 5、指名读,师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学生通过边看课件边听读和自己初读、同桌互读,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感知,帮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 三、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一)学习https://www.liuxue86.com/a/4641471.html
5.粮子是什么意思粮子的解释是什么粮读音:liáng (1)(名)粮食:五谷杂~|干~仓|广积~|~店。 (2)(名)作为税的粮:钱~|公~|完~。 子读音: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https://m.hao86.com/ciyu_view_990f1b43ac990f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