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读懂中国白酒简史

说起现代白酒,不少人都认为酿造历史悠久,白酒文化源远流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喝的都是白酒。有人在酒桌上劝即将夜里加班赶稿的人喝酒,也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辞。

劝人喝酒

为啥公众会有这种误解,原因在于厂商不懈宣(误)传(导),换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请看一组数据:

不同酒类的收入对比

白酒在厂家数量,收入及盈利等多方面全面碾压啤酒、葡萄酒及黄酒,就问你服不服?

火爆的白酒

专家辩论会

是时候科普一下现代白酒的前世今生啦。

先来说说什么是“白酒”?

古代的白酒,现在叫米酒,因为颜色真的很白。现代的白酒,古代叫烧酒,一是烧锅生产的,二是酒精度高遇火燃烧。

白酒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

米酒和烧酒争论

夏商时期。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准确理解为仪狄及杜康均是酿造酒集大成者,用现在的话说讲,仪狄是黄酒创始人,杜康是高粱酒创始人。

仪狄遇上杜康(杜撰)

秦汉时期。随着考古的深入,不少地方发现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有专家认为蒸馏白酒起源于汉朝。也有专家认为当时蒸馏器主要用途是蒸馏花露水或熬药。

蒸馏器

唐宋时期。唐代多有诗歌提及烧酒,白居易提到“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其中《后唐书》曾经提到剑南烧春为宫廷御酒。

运酒去长安

元明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自元时始创,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白酒酿造工艺

自元代以后的几百年里,烧酒仅是非主流酒类,即使在西南地区也属非主流。

虽然烧酒优势明显,用非口粮的高粱,一年四季均可酿造,容易保存,且度数高喝起来过瘾。

喝得起黄酒的上流阶层看不上烧酒,黄酒价格往往数倍于白酒,有诗云“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一直到到民国,中国酒文化的主体是黄酒,而非今日大红大紫的白酒。

白酒与黄酒

清末以后的百年,战乱不断,饭都吃不上,很难有多余的米去酿造黄酒,黄酒彻底成为奢侈品。白酒在工人、农民等群体中流行起来。待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退守大西南。想喝正宗黄酒成为难事,四川等地白酒开始在国宴崭露头角。

白酒登上国宴

全国各地酿酒作坊开始进行合作化改造,白酒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生产。在50年代中期,我国的粮食是想统购统销,酒厂纳入计划后,才能有粮食配给,很多小作坊逐渐倒闭或者关门。

三茅合一

有了粮食的统购统销,酒也纳入统购统销机制,酒精度高且相对更省粮的白酒逐步在全国推广。很多从前不喝白酒的地区,也开始饮用白酒。

与金酒、朗姆酒、龙舌兰、伏特加、白兰地及威士忌等烈酒相比,中国白酒独特之处在于“酒曲”。

酒曲是中国先人的智慧,酒曲上附着的微生物为粮食的发酵注入动力,将谷物中淀粉等转变为糖,再转变为酒。

酒曲相对于酒,相当于老面或酵母在馒头中的作用,加过酵母的馒头吃起来香甜,也有劲道。

酒曲

酒曲按照原料不同,又分为大曲、小曲、麸曲、麦曲、红曲等。

大曲,又称块曲或砖曲,以大麦、小麦、豌豆等为原料,主要用于酿造纯粮固态白酒。

小曲,以大米等为原料,主要用于酿造小曲白酒或米酒。

麸曲,现代曲种,以麸皮等为原料,主要酿造液态法白酒。

麦曲,以小麦等为原料,主要用于酿造黄酒。

红曲,以大米等为原料,主要用于酿造红曲米酒。

各种酒曲

按照酿造用料不同,分为粮食酒、薯类酒及其他类。

粮食酒的原材料为高粱、玉米、大米、糯米、小麦等。

薯类酒的原材料为红薯、木薯等。

其他类的原材料为甘蔗渣、甜菜渣等。

粮食酒价格相对较贵

为啥难吃的高粱会成为酿酒的主要粮食呢?

历朝历代禁酒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节约粮食,高粱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百姓的口粮,所以历朝历代都会对高粱酒网开一面。

另外,元明以后黄河不断泛滥,修筑河堤需要大量秸秆,种植高粱成为修筑河堤的政治任务。

本来是其他粮食替代品的高粱,富含淡粉及蛋白质,又含有单宁,酿造出的白酒香气更足、味道更好,于是高粱成为酿酒的主要粮食。

保卫黄河

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召开。依据“品德优良”、“广受好评”、“历史悠久”、“具有酿造特色”等条件,评选茅台、泸州老窖、汾酒、西凤为国家名酒,共计4种。

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召开。评选茅台、五粮液、古井贡、泸州老窖、全兴、西凤酒、汾酒、董酒为国家名酒,共计8种。

此次评酒会改变了此前白酒只有品种没有品牌的历史。

在此之前,凤翔县有几十家凤酒生产者,泸州也有几十家泸酒生产者。在此之后,各地酒厂逐渐国有化,成了一家的天下。

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在大连召开。评选茅台、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洋河、董酒、泸州老窖为国家名酒,共计8种。

此次评酒会引入了香型的概念,西凤被错分为清香,遗憾落选国家名酒。

1984年,第四届全国评酒会在太原召开。评选茅台、汾酒、五粮液、洋河、剑南春、古井贡、董酒、西凤、泸州老窖、全兴、双沟、黄鹤楼、郎酒为国家名酒,共计13种。

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在合肥召开。评选茅台、汾酒、五粮液、洋河、剑南春、古井贡、董酒、西凤、泸州老窖、全兴、双沟、黄鹤楼、郎酒、武陵、宝丰、宋河粮液、沱牌为国家名酒,共计17种。

本届全国评酒会后,为保护“中国名酒”这一称号的权威性,国家毅然决定停办全国评酒会。

THE END
1.大国基石原来吃饭这么深奥!美食背后的科技智慧粮油小麦稻米给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12月30日18时20分,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 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作的 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 第五期推出《粮安天下》, 小新带您一起了解 中国人的饭碗如何越吃越好。 新业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截至2024年, 中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OG3PF20514E49C.html
2.《读懂中国粮食》《读懂中国粮食》作者: 李文明 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本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讲述粮食安全问题,阐述了粮食生产根基、市场化方向改革、天下粮仓和统筹内外战略等内容,探讨了在新发展阶段迈向粮食强国的政策走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朗读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http://szb1.ywcity.cn/content/202204/07/content_219605.html
3.《读懂中国粮食》(李文明)摘要书评试读京东 全部分类◇ 搜全站 搜本店 >0 我的购物车 图书>经济>通俗读物>人民日报出版社 >读懂中国粮食京东图书自营旗舰店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读懂中国粮食 李文明 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 加入购物车 https://item.jd.com/13583372.html
4.读懂中国粮食¥12.00 神笔马良(彩图注音版) ¥19.80 好看到停不住的中国史(三国) ¥60.00 最后一课(都德中短篇小说选经典名作口碑版本)/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26.00 我妈妈(精) ¥39.80 人间值得爱 ¥49.80 点击查看商品详情 客服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点击此处返回 读懂中国粮食 ¥59.00 库存:3件 购买数量 客服 购http://mall.fjxhfx.com/wap/tmpl/product_detail.html?goods_id=225626
5.《读懂中国粮食》心得感悟1800字李文明所著《读懂中国粮食》一书,用3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将粮食问题展现在我们眼前,从古往今的粮食说开来,博引了大量鲜活案例深入浅出、逻辑释疑,对国际国内形势、粮食政策要点、供应链产业链进行深度解读、数据分析,全景式阐述了生产根基、市场化方向、天下粮仓和统筹内外战略,对未来我国食物需求的一般性规律和前景作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9734
6.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专业著作《读懂中国粮食》党报头条是中宣部主管的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读懂中国粮食》一书,全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论述严谨,既是一部较为深度前瞻的“研究粮食安全”的专业著作,也是一部较为立体系统的“读懂中国粮食”的通俗读本。责任编辑:周凌审核:https://www.dangbaotoutiao.com/ttyw/c_84688.html
7.你看不到的硬核河南:如何喂饱14亿中国人?这背后,是河南今非昔比的农业实力。如今,”粮食种植业——畜牧养殖——食品加工业“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正向自我循环的三角循环。 01 养猪养出一个猪茅 中国农业产值超过5000亿的核心大省只有三个:四川、山东以及河南。 但四川市值最高的是酿酒的(五粮液),山东则是搞化工的(万华化学),只有河南把农业发展成了https://36kr.com/p/1362530015216002
8.丰收来之不易,一图读懂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看中国丰收来之不易,一图读懂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来源:统计微讯 时间:2022-12-13 19:55:19编辑:马萍吉林日报微信 吉林日报微博 彩练新闻APP 爆料电话:0431-886019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431-88600723版权声明:Copyright ? 版权 所有: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号:吉B-2-4-http://www.dajilin.com/mobile/content/2022-12/13/content_79879.html
9.从“数”里行间读懂中国“粮”方“夏丰全年稳,夏歉全年紧”。三夏既是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期,也是夯实秋粮生产的基础期,关乎稳产保供、农民增收,关乎社会大局稳定。丰收的密码在科技,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的关键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数”,是降本增效的中国“粮”方。 http://www.tznews.cn/article/content.html?key=666ad932b546991f358b4568
10.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麦子里的河南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中,北人南迁,均会助力南方小麦生产发展。北方人带来种麦技术,再加上政府鼓励,南方小麦慢慢成为仅次于稻、与粟地位相等的粮食作物了。 明清时期,小麦栽培地区得到进一步拓展。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估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强。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省份,大约有https://hn.cri.cn/20220610/7b6141b2-70d7-95e7-1f40-293ae9d981eb.html
11.2024年在新闻中读懂中国心得体会(实用篇)同时,我们需要运用对比和比较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中国、体味中国精神和文化,在国际视野中树立中国的形象。 在新闻中读懂中国心得体会篇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粮食对于中国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真正读懂中国的粮食,不仅仅是了解其产量和消费量的数据,更要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http://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37378048.html
12.帮你读懂中国经济经济热点面对面2008年上半年过去了,对于这半年的中国经济,你是否有许多的问号?CPI上涨对谁的影响最大?高油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世界粮食动荡会波及中国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解决多少问题?七天,只需要七天,你也许就能读懂中国经济。 围绕2008年上半年经济热点,直击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重磅出击https://finance.cctv.com/special/C21720/01/index.shtml
13.在《红楼梦》里读懂中国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闫红,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您推荐我的这本小书:《在<红楼梦>里读懂中国》。 我们很多人读《红楼梦》都会有一个感受,就是在每个年龄段在《红楼梦》里读到的感受都不同。我自己也是这样,少年时候,我在《红楼梦》里看到的是青春、爱和美。 等到我人到中年,我发现,在《红楼梦》https://www.jianshu.com/p/17e33964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