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六答读懂中国经济“半年报”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但二季度以来,部分月度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一些领域的发展出现暂时性波动。

关于中国经济走势,海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和声音。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呈现的新现象新变化?记者到权威部门、基层一线深入采访调研,进行观察分析。

新华社发

1

部分指标增速回落当前经济复苏态势如何?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复苏曲线。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但出口、工业利润等多个指标增速放缓,经济活跃度走弱。

“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论调随之而起。另一方面,二季度以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显示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舆论环境,如何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态势?“这是一轮不同于以往的复苏,复苏存在不平衡现象。”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稳”的态势。放眼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全球通胀高烧不退、美欧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再看中国,上半年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

刘元春说,后疫情时期的复苏是分阶段的,尤其是在社会修复向经济和利润修复、再向资产负债表修复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指标波动、指标微调和预期波动是一种常态。

2

市场需求不足推动回升向好动力何在?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有所显现。

“投资、消费恢复进程不及预期”“居民消费能力有所下降”“民间投资低迷”……近期,围绕中国经济需求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

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进一步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先看消费。放眼全国,人气在恢复,烟火气在升腾:“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贵州“村超”足球赛事成了“现象级”乡村嘉年华;各地景区、商圈又见人头攒动,酒店预订紧张,电影票房大幅增长……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居民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恢复明显。

再看投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铁路、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增长。

“随着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发挥效力,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会继续显现。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有一定韧性,也会对扩大内需逐步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3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整体恢复向好,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6月份,25至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4.1%,已经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21.3%,为近年来最高值。

看似矛盾的两组数据,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业大盘总体稳定,但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规模均创近年新高。

不久前,国办印发有关通知,推出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举措。各地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下阶段,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用工需求继续扩大,加上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有较好支撑。”付凌晖说。

4

持续低位运行保供稳价如何发力?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但国内物价持续低位运行,与经济增速形成较大反差,甚至引发了对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涨幅连续4个月处于1%以下的低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1%,降幅连月扩大。

去年同期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今年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如鲜菜、汽柴油等价格回落较多,大幅拉低CPI涨幅。

业内人士分析,综合来看,现阶段物价走低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

5

信心有待增强

如何持续改善

企业发展预期?

6月,大型企业PMI重返扩张区间,但小型企业PMI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比前4个月有所收窄,但其中私营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超20%;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但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部分指标显示,企业发展信心有所好转,但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企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指出。

他分析说,国内外需求增长缓慢,部分产业过剩程度加剧,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一些企业投资信心和动力不足。疫情冲击叠加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运营的困难。

信心比黄金重要。提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至为重要。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下决心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有针对性的举措陆续出台,直击民营企业痛点难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提振企业信心,根本上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扩消费、稳投资到稳出口,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巩固经济向好态势、扩大市场需求打开空间。

“随着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落地见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针对中小微企业预期弱、经营难的纾困政策逐步实施,市场信心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6

守牢安全底线

如何防范化解

重点领域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及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显现出的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恢复缓慢,房地产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均有所不足。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等同比均有所下降。

应对新现象新挑战,需要精准施策。推进“保交楼”是首要着力点。金融管理部门宣布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并延长“金融十六条”中两项政策适用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

提振住房消费是关键之举。降低利率、放松限购、补贴税费,各地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国房地产行业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但当前确实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态势,长期来看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一些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

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据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THE END
1.大国基石原来吃饭这么深奥!美食背后的科技智慧粮油小麦稻米给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12月30日18时20分,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 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作的 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 第五期推出《粮安天下》, 小新带您一起了解 中国人的饭碗如何越吃越好。 新业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截至2024年, 中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OG3PF20514E49C.html
2.《读懂中国粮食》《读懂中国粮食》作者: 李文明 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本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讲述粮食安全问题,阐述了粮食生产根基、市场化方向改革、天下粮仓和统筹内外战略等内容,探讨了在新发展阶段迈向粮食强国的政策走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朗读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http://szb1.ywcity.cn/content/202204/07/content_219605.html
3.《读懂中国粮食》(李文明)摘要书评试读京东 全部分类◇ 搜全站 搜本店 >0 我的购物车 图书>经济>通俗读物>人民日报出版社 >读懂中国粮食京东图书自营旗舰店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读懂中国粮食 李文明 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 加入购物车 https://item.jd.com/13583372.html
4.读懂中国粮食¥12.00 神笔马良(彩图注音版) ¥19.80 好看到停不住的中国史(三国) ¥60.00 最后一课(都德中短篇小说选经典名作口碑版本)/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26.00 我妈妈(精) ¥39.80 人间值得爱 ¥49.80 点击查看商品详情 客服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点击此处返回 读懂中国粮食 ¥59.00 库存:3件 购买数量 客服 购http://mall.fjxhfx.com/wap/tmpl/product_detail.html?goods_id=225626
5.《读懂中国粮食》心得感悟1800字李文明所著《读懂中国粮食》一书,用3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将粮食问题展现在我们眼前,从古往今的粮食说开来,博引了大量鲜活案例深入浅出、逻辑释疑,对国际国内形势、粮食政策要点、供应链产业链进行深度解读、数据分析,全景式阐述了生产根基、市场化方向、天下粮仓和统筹内外战略,对未来我国食物需求的一般性规律和前景作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9734
6.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专业著作《读懂中国粮食》党报头条是中宣部主管的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读懂中国粮食》一书,全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论述严谨,既是一部较为深度前瞻的“研究粮食安全”的专业著作,也是一部较为立体系统的“读懂中国粮食”的通俗读本。责任编辑:周凌审核:https://www.dangbaotoutiao.com/ttyw/c_84688.html
7.你看不到的硬核河南:如何喂饱14亿中国人?这背后,是河南今非昔比的农业实力。如今,”粮食种植业——畜牧养殖——食品加工业“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正向自我循环的三角循环。 01 养猪养出一个猪茅 中国农业产值超过5000亿的核心大省只有三个:四川、山东以及河南。 但四川市值最高的是酿酒的(五粮液),山东则是搞化工的(万华化学),只有河南把农业发展成了https://36kr.com/p/1362530015216002
8.丰收来之不易,一图读懂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看中国丰收来之不易,一图读懂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来源:统计微讯 时间:2022-12-13 19:55:19编辑:马萍吉林日报微信 吉林日报微博 彩练新闻APP 爆料电话:0431-886019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431-88600723版权声明:Copyright ? 版权 所有: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号:吉B-2-4-http://www.dajilin.com/mobile/content/2022-12/13/content_79879.html
9.从“数”里行间读懂中国“粮”方“夏丰全年稳,夏歉全年紧”。三夏既是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期,也是夯实秋粮生产的基础期,关乎稳产保供、农民增收,关乎社会大局稳定。丰收的密码在科技,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的关键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数”,是降本增效的中国“粮”方。 http://www.tznews.cn/article/content.html?key=666ad932b546991f358b4568
10.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麦子里的河南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中,北人南迁,均会助力南方小麦生产发展。北方人带来种麦技术,再加上政府鼓励,南方小麦慢慢成为仅次于稻、与粟地位相等的粮食作物了。 明清时期,小麦栽培地区得到进一步拓展。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估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强。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省份,大约有https://hn.cri.cn/20220610/7b6141b2-70d7-95e7-1f40-293ae9d981eb.html
11.2024年在新闻中读懂中国心得体会(实用篇)同时,我们需要运用对比和比较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中国、体味中国精神和文化,在国际视野中树立中国的形象。 在新闻中读懂中国心得体会篇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粮食对于中国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真正读懂中国的粮食,不仅仅是了解其产量和消费量的数据,更要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http://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37378048.html
12.帮你读懂中国经济经济热点面对面2008年上半年过去了,对于这半年的中国经济,你是否有许多的问号?CPI上涨对谁的影响最大?高油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世界粮食动荡会波及中国吗?政府的宏观调控能解决多少问题?七天,只需要七天,你也许就能读懂中国经济。 围绕2008年上半年经济热点,直击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重磅出击https://finance.cctv.com/special/C21720/01/index.shtml
13.在《红楼梦》里读懂中国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闫红,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您推荐我的这本小书:《在<红楼梦>里读懂中国》。 我们很多人读《红楼梦》都会有一个感受,就是在每个年龄段在《红楼梦》里读到的感受都不同。我自己也是这样,少年时候,我在《红楼梦》里看到的是青春、爱和美。 等到我人到中年,我发现,在《红楼梦》https://www.jianshu.com/p/17e33964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