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粮食的作文600字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烈日炎炎,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我正悠闲自在地坐在柔软的沙发上看动画片,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零食,一边享受着空调清凉的风。“开饭了,开饭了,快过来吃饭,叫上你爸爸。”我依依不舍地放下遥控,叫上爸爸,坐在餐桌旁吃饭。我刚朝餐桌扫一眼,就皱起眉头来,“啊,又是这些菜,我没胃口!”就想把饭倒进垃圾桶里,我正要把饭倒掉的时侯,妈妈竟然走过来了,看见我要倒饭,连忙上前阻止我,我看见妈妈那严肃的面容对我说:“你为什么把饭倒掉。”我倔强地说:“今天的菜不和我胃口。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看电视。我和妈妈争论了一会儿,爸爸走过来说:你这样实在太浪费了!”
快半个小时了,我还是撅着嘴,一粒米一粒米地吃着,我再也不想吃了,我再次拿起碗正想把剩下的饭倒到门外去,爸爸妈妈连忙过来阻拦。爸爸严厉地说道。“不嘛,我要吃薯片了嘛!”这时,一旁的妈妈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看门外,农民伯伯正冒着酷暑在插秧呢。插秧后,还需要辛勤耕种。他们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为了大家,为了自已,从早忙到晚,一点都不歇着。”我很快领悟了,一本正经地说:“我记得老师给我们教了一首诗——《锄禾》,我今天真正体会了这首诗的.含义。”“是啊,农民伯伯用汗水,用辛勤劳动换来了我们的粮食,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还没等妈妈说完,我便难为情地跑到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吃着饭,爸爸妈妈见了都笑了,夸我真的长大啦!从此,我不掉一粒饭,还当起了大家的监督员哪!
以后我再也不会浪费粮食了,看到别的人浪费粮食我会教育他。感谢这件事,它让我懂得了要珍惜粮食。
嘴巴和眼睛吵架了,长了毒疱的嘴巴说:“眼睛,你怎么不看清楚就让手把食物往我嘴里塞?看,我都生病了!”眼睛满是委屈地说:“那我怎么才能知道哪些才是安全的食品呀?”首先,我们选食品要选有绿色标志的,不选三无产品。绿色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太阳、中心蓓蕾和下方叶片,颜色为绿色,合成一个正圆形,象征自然生态。三无产品指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质量合格证。
“民以食为天”,没有了食物我们注定无法生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各式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可有些商家为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择手段,用一些劣质原材料,制造出许多不合格的产品。那些食品虽然颜色好看,但是食用却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舌尖上的.美味使我们进退两难。猪肉注水,蔬菜中残留农药,制造火腿肠洒敌敌畏……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触目惊心,这是多么可怕呀!一颗颗善良的心灵被愚弄。班里有同学说这只是电视里的,离我们遥远,和我们无关。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些不法食品就藏在我们身边,不正规的商店、小摊上全部都有,而放学后同学们总是蜂拥而至,争着抢着从摊主手里接过各种油亮亮的油炸食品,津津有味地吃着。看到这一幕,我心里真替他们捏了一把汗。
“粮食”,两字都有“良”。我认为“粮”中的良是指食品的安全,而“食”正好分成“人和良”,这不正是指人的良心嘛。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新闻:某一知名酸奶品牌把过期的酸奶重新包装出售,幸好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
我们是新世纪的雏鹰,祖国的星星之火,我们的生命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决不能让有害食品摧残我们。做好对不法食品的提防,让我们携手对不合格食品勇敢的说“不”,做一个健康的小市民。
哈哈!粮食也有警告,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了《粮食的警告》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当我读到“春节的清晨,清新的空气带来第一缕春意,然而当我走到笼罩着节日气氛的街区和高楼时,猛然瞥见坐落在路角边的一只只垃圾桶里,几乎每只都是残羹剩肴。没吃完的鸡鸭鱼肉、只咬了一口的洁白馒头、半块奶油蛋糕、成团的大米饭……”,我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受,恨不得立即把它们拾起来。
记得有一天早晨,好多同学匆匆跑到校门口的小摊上买早点,突然“叮零零,叮零零……”上课铃响了,他们连忙扔下手中的早餐,冲进教室。当时,我真想把他们一把抓住,找大家评评理。
春游时,我们背着空空的书包回家了,身后青青的'草地上留下了多少东西:红艳艳的大苹果只咬了一口,香喷喷的鸡腿还有一大半,“上好佳”洒得满地都是……
妈妈说,抗日战争时,老百姓是食不裹腹,衣不遮体,过着露宿街头的流浪生活。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多少努力,长征中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多少磨难在前面等着他们。吃的是什么?野菜、树根、树皮……多少战士就这样倒下了。
现在,祖国富饶了,人们的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但我们也不能随便浪费粮食呀!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粒粮食就是一滴汗。看了《粮食的警告》,想想同学们的做法,真让人心痛。然而在今天,浪费粮食的人仍不乏其人,我们真应该好好去重新学习《锄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