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二十字方针是这一战略的精练概括,其内涵十分丰富。
再从整个战略方针及总体部署来看,彰显了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在我国粮食生产多年持续向好的总体态势下,仍然把粮食安全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这充分展现了中央对于粮食问题的深谋远虑。“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就是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的底线,也就是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中国的饭碗主要要装中国粮,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适度进口”表明了我们对于国际市场的开阔眼界与创新思维,也表明我们在如何利用全球市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信心,“适度”二字既是我们的理性,也是对全球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全球每年的谷物贸易量约为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谷物年消费量的一半左右,而全球还有8亿多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在战略的具体部署上,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对粮食数量与质量,对粮食产量与产能等事关粮食安全的重要节点都有考量与举措,辩证思维始终贯穿于整个战略的谋划当中。整个战略当中强调“确保产能、科技支撑”,就抓住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抓住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战略的突出特性
作为战略的效用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达成以下目标,即管全局、管长远、管根本、管关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除了具备其它战略都有的一般特性,即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之外,就针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战略目标,还体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视野上的全景性。这一战略突出了坚持与创新,既对过往一些好的做法予以坚持;同时,面对新形势,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就是我们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粮食问题上秉持的一贯方针。“适度进口”则是从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化及我们的国情粮情出发作出的新的科学预判与应对。视野的宏阔囊括了过往的成功做法、现存的矛盾难题、将来的可能挑战;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作了全面的审视。做到了既重视粮食生产,也重视粮食流通;既思当前,又谋长远;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既谋全局,又虑关键。
二是思虑上的穿透性。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确保产能”。产量与产能不同,就产量而言,我国粮食“十一连增”,呈现的是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从长期来看,确保产能才能从长远上保障我国粮食需求与安全。近来相继出台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都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其二,就是强调“科技支撑”。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科技的贡献功不可没,从育种、栽培、耕作再到收割、储存、加工、流通等,科技贯穿于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从长远来看,关键是要充分重视科技的作用,通过科技的进步发展来带动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和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提出,是中央在对国情粮情精准把脉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科学研判粮食发展态势,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澄清当前对于粮食安全的一些认识上的困惑,提高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工作,确保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周志和刘志成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局/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