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别名:五谷杂粮。指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作物。古代“五谷”所指不一,其主要组成“稻、麦、黍、稷、菽”,分别指水稻、小麦、黄米、小米、大豆等五类作物。其中,水稻与小麦属细主粮,除此之外的其他粮食作物属粗杂粮。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薯类作物、豆类作物的总称。古代“五谷”中的稻、麦、黍、稷属谷类作物,菽属豆类作物。
五谷内涵更新迭代。引《范子计然》:“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说文》释:“香,芳也,从黍从甘”,显示“黍”之首要地位;新石器时代“稷”跻身前列,“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稻”与“麦”后来居上,董仲舒上书“《春秋》他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可见,“五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五谷孕育中华文明。《管子》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洲之人,乃知谷食。”淇田即骑田岭。神农教民播种五谷,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由此孕育产生的中华文明贯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绵延至今。南宋《耕织图》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被誉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资治通鉴》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此乃中华文明之精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