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米荒背后

目前,日本平均米价折合人民币超过15元/斤,比3月份上涨近一倍,创下近20年的新高。

即便如此贵,东京、大阪等地商超的货架还是空空如也,80%的便利店大米卖断货,大阪市政府甚至开始发放“大米券”。

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带头呼吁政府投放储备大米:没必要让大米在仓库里沉睡。

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给直接公开拒绝:新米即将上市,不会投放储备米,以免影响大米流通。

……

更魔幻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今年是个丰收年。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一期《粮食展望》报告,2024-2025年全球大多数主要粮食商品供应充足,仅小麦和玉米产量可能会略有下降。

而大米和油籽产量,将达到创纪录水平。

其实全球市场根本不缺米,日本的问题根本不叫问题,只要进口就行了。

但这与惠农的政策相悖。

于是,在本国新粮还没收割、可能缺粮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不仅不投放储备粮,甚至依然履行大米出口配额。

这种做法,其实无法用单纯的对错来评价。

正如日本人对农业协会的评价: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01

打破混沌

贞观13年,魏征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直言李世民越老越骄奢自溢,其中一条,明确批评了皇帝找理由大兴土木: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凝炼成二个字就是:疲民。

整个东方世界,包括仰慕唐宋文化的日本,自然有样学样。

开创了幕府时代的德川家康,也说过类似的话:

让农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秘籍。

照这个秘籍,德川幕府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农民置于最下级,是唯一承担重税的阶层。

这种秩序维持了几个世纪,直到工业时代到来。

借用经济学家迈克尔·利普顿的一句话:如果你渴望工业化,必须先做好发展农业的准备。

而发展农业的前提,是把土地本身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日本第一次土改,是明治维新的一部分。

其主要目标是,在不影响政府财政的前提下,做成两件事:

1.土地确权;2.厘定租税。

土地确权,简单来说就是从封建领主主导的农奴制,转向中央集权的编户齐民制,给拥有土地的地主确权,把税基落实到最基础。

所谓租税,租是佃户上缴地主的租金(约60%),税是地主上缴国家的税金。

显而易见,无论是确权还是厘定租税,改变的只是收受税收主体,小农户(主要是佃户)本身的境遇并没有多大变化。

这一次土改,并不彻底。

日本明治时期土地所有权证书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土改,发生在二战后。

当时日本有约760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一半,农业人口中半自耕农和佃户又占70%。

从20世纪初开始,大量土地不足1公顷的自耕农失去土地,拥有50公顷以上的大地主数量则不断攀升,到二战期间占全国耕地比例达到46%……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加上战争的影响,到1944年,日本粮食生产开始崩溃;1945年战败,全国粮食歉收,日本陷入饥荒,80%以上粮食靠驻日美军接济。

以农林大臣松村谦三为首的改革派,提出改革方案:政府出面强制收购占有1.5公顷以上地主的土地,再卖给佃户使之成为自耕农。

国会驳回,理由是侵害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戏剧性的点在于,国会驳回也没用,当时的最高权力者是“太上皇”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借鉴欧美世界的法律体系,制定了一部“麦克阿瑟”宪法,土地是重点对象之一。

1946年12月9日,盟军司令部向日本政府下发《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备忘录》和《农民解放指令》,强迫对方以打破封建、保障人的尊严、扫除经济发展障碍为标准,4个月内拿出可行的土改方案。

12月29日,日本发布《改订农地调整法》,规定水田价格为地租的40倍,旱田为48倍;允许地主保留的土地,北海道12公顷,内地5公顷。

美军很不满意,地主的地还是太多,远远达不到改革要求。

迫于压力,1946年10月21日,日本再度发布自耕农创设特别措施方案》和《农地调整法改正案》,内地地主允许保留的出租土地降为1公顷,北海道4公顷,理论解放耕地面积从上一次的90万公顷升至200万公顷。

同时,发购地公债,并提供年利3.2%的低息贷款给农民,允许分期30年付款。

最最关键的是,当时日本粮食短缺、恶性通胀极其严重。

比如1946年150kg大米市场价600日元,到1947年就涨到1500日元,在黑市还要更夸张。

在这种情况下,日服对耕地的定价却限定在平均价格,旱田450日元,水田760日元。

如此一来,政府就可以白菜价强行收购大量土地,农民也几乎是白嫖到了属于自己的耕地。

购地公债

有外部力量的介入,日本土改的进度快得出奇,到1952年就基本完成。

据《简明日本通史》的数据,被强行收购土地的日本地主多达200万户,99%不在村地主和71%在村地主消失,总收购耕地约200万公顷,佃耕面积占比从46%暴跌至8.3%。

至此,80%以上农民终于拥有了产权属于自己的土地,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吃了大亏的地主申诉了近20年,才在1965年通过的《补偿法案》中,得到一点补偿。

拥有了生产资料,农民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一飞冲天。

据估算,土改之后,日本农民的购买力增加了1万亿日元以上,对商品的需求急速攀升。

有需求,承接自美国的产业链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也被带动起来。

但凡事有好的一面,必然也有坏的一面。

02

日本方案

理论上,农业品的利润率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工业品,种地远远不如去当工人。

但事实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农民都属于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

为什么?因为大部分工业国家,都采取的是以工业反哺农业,以此作为社会的缓冲剂。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

从1933年开始,美国就一直保持超高的农业补助,平均下来农民40%的收入都来自补贴。

这个数据,今天依然高达46%。

为什么美国的粮食产量占全世界20%,远超本身需求,却从来没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本身的生产成本很低,其他市场很难与其竞争。

试想一下,假如中国农民种一亩地,只有1000元利润,年轻人是宁愿去拧螺丝也不种地的。

但国家给你发500元补贴,积极性是不是就提高了?

如果更进一步,给农民一定程度的定价权,防止“谷贱伤农”,积极性是不是就更高了?

回到日本,情况稍微有些不同。

日本农业从发展到发达,离不开一个组织——农业协会。

早在1907年,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帝国农会成立,主要作用是“维稳”。

1947年,日本推行《农业协同组合法》,正式确定农协为民间经济组织,包含基层、地方、全国三层架构。

农协的功能有很多,包含指导事业、福利事业、厚生事业、信贷事业、资产管理事业……等等。

不仅为农民统一采购种子和话费、便宜租售农机设备、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还承包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包装成各种地方品牌,再统一流通到市场销售。

到1950年,农协就吸收了99%的农民,承包了全国80%的农业生产资料和90%的农产品销售,基本完成全覆盖。

总的来说,不仅可以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效率也比单打独斗高得多,日本很快就完成了农业现代化。

但这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日本农民的收入,也有至少40%来自政府补贴。

但这依然不够。

根据日本农业白皮书数据,日本全国耕地面积为435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0.035公顷,也就是0.52亩。

差不多只有中国的一半。

日本农业的困境,不仅仅是人多地少而已,更关键的是80%地区是丘陵和山地、没有大平原,无法学美国那样大规模搞农业机械化。

产量跟不上怎么办?除了加大补贴力度,最简单的就是尽可能提高售价。

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属于是从废墟中重建,重工业高速腾飞,小农户即便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也远不如去城市发展。

为了避免重新陷入饥荒,日本政府出台了更激进的惠农政策,比如:以极高的价格收购农产品,确保农民的基本收入不低于城市工人。

问题是,高价收购的粮食,绝对不可能高价卖出去,否则会伤害到城市居民;更不能低价卖,否则会导致“谷贱伤农”。

这个时候,农协的作用就发挥了。

农协不仅是个经济组织,更拥有庞大的政治能量,影响国会30%的席位。

所以政府选择继续兜底,推出“减反政策”:政府根据市场需求,给农民制定一个固定生产量,鼓励农民按这个量生产。

至于多出来的耕地,不论是休耕、还是轮作,补贴不变。

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日本本就不多的耕地,弃耕面积从1975年的13.1万公顷上升到42.3万公顷。

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也从1967年的80%,一路下滑到如今的37%,在全球属于垫底水平。

为什么下滑得这么明显?

因为要营造出一种物以稀为贵的特征。

在政府、农协、民间多方面的宣传和运作下,日本开始实行“一村一品”战略,推出熊本西瓜、夕张蜜瓜、岐阜草莓、晴王葡萄等等天价品牌。

日本农产品精细、高端的形象,就此推向全世界。

包括现在,国内市场乃至绝大部分人的潜意识中,日本的食材,就是绿色、健康的象征。

至于是不是,当然不是。

日本拓殖大学教授竹下正哲在《拯救日本的未来农业》中早就坦白:日本农作物是在农药里‘泡大’的。

但无论如何,这波宣传是成功的,效果也非常惊人。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全国农民平均年收入为450万日元,比东京企业员工的平均年收入高出12万日元。

城乡收入差距极其小,甚至乡镇收入反而比城市高。

在整个东方文化圈,这是独一份。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

03

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归根结底,日本农民的优渥收入,是建立政府大量补贴、以及城市居民失去“水果自由”的基础上。

日本为什么会出现米荒?

同样的道理,日本在鼓励“高端”大米出口的同时,限制大量进口大米,以此保证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就也是中国人经常调侃的事情。

这个不存在对错,本质上就是让渡一部分工业化的利益给农业,是合理的。

作为对比,国内市场的水果是便宜,但果农真赚不到什么钱。

更荒谬的是,因为便宜,还被扣上低端、劣质的标签。

其次,在日本总人口下降的同时,农业人口的下降速度更加夸张。

同样是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日本2023年的农业人口已跌至116万户,平均年龄69岁,其中60岁以下的仅有24万人。

对比之前的数据,2015年为209万户,2010年为260万户……

三菱综合研究所预测,到2050年,日本农户将降至17.7万户,相比现在降幅81%,远高于总人口16%的降幅。

具体原因,我们在《前所未有的难题》中聊过,不再赘述。

农民的收入虽然比社畜高那么一点点,但农村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城市,这是无法改变的。

先不谈产量的问题,农民数量减少,不仅意味着农协的体量必然缩小,也代表着农民群体的选票和政治力量也会降低。

其实早从90年代开始,因为缺人,农协一度陷入经营危机,只能将三级体制简化为二级。

接下来,这个组织必然更加简化。

自己人的声音变小,对农民的偏爱政策,还能不能持续呢?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日本米价大涨创历史新高简单报日本媒体25日报道,日本大米价格近期持续上涨,平均交易价格连续3个月创新高。北海道一家民间团体当天呼吁日本中央政府和北海道政府采取对策,稳定米价。 日本米价自今年春季开始上涨,原因包括去年夏季遭遇极端高温,导致大米歉收和品质下降。今年8月,气象部门发布日本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增高的警示,引发民众囤积http://bd.isoftw.com/post/7e7B1304aC.html
2.日本逾千种食品将涨价前沿中科信息创新网@新华社 日本大型信用调查机构日前发布报告称,主要受物流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日本明年1月预计有1380种食品涨价,这一数字将创下同期新高。而到明年春季,食品涨价将“成为常态”。据报道,帝国数据库公司在对195家日本主要食品和饮料制造商进行调查以了解企业涨价意向后得出上述结论。调查显示,涨价食品将主要集中在面包产http://www.hydubai.cn/2024/qianyan_1230/9824.html
3.日本央行:中长期通胀预期逐渐升高。宏观经济日本央行:中长期通胀预期逐渐升高。 日本央行:中长期通胀预期逐渐升高 日本央行:中长期通胀预期逐渐升高。(中钢网资讯研究院) ( 仅作参考,不做投资建议,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商用 )https://news.zgw.com/newsDetail/1795103
4.便宜大米在日本消失,越是低价米涨幅越来自日经中文网【“便宜大米”在日本消失,越是低价米涨幅越大】“大米价格秩序已不复存在”,日本一家大米批发商这样形容2024年产大米的交易情况。在日本,各个大米品牌原本都有明显不同的价位,但2024年,这种等级变得模糊。原本价格较便宜的商用的大米价格的涨幅反而超过高端米,原因之一是供应短缺…… °“便宜大米”在日本消失,越https://weibo.com/2478163131/P7d4Rf1JF
5.日本大米价格飙升推高通胀,特朗普贸易政策“莱特希泽”式内核不会日本大米价格飙升推高通胀,特朗普贸易政策“莱特希泽”式内核不会改变---W44海外宏观脱水张艺璇 11/24 15:20打开APP阅读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35052
6.食品涨价高峰,大米价格飙升23%!全球通胀新隐患出现不到3个月已飙升23% 在一些农产品市场上的细分领域,食品通胀的高危风险却依然挥之不去,例如:大米! 自去年11月以来,作为亚洲大米基准的泰国大米价格已累计上涨了23%,最新升至了每吨523美元,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强劲的需求显然是大米上涨背后的主要推手。在去年俄乌冲突导致乌克兰农作物供应长时间中断后,http://ahfie.com/h-nd-221.html
7.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5期(总期134期)在线培训课程据悉,为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9月14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57.html
8.通胀居高不下日本人抢购黄金避险据英国《金融时报》6号报道,受日元对美元持续贬值影响,民众寄希望于黄金来对冲通胀,日本黄金零售价格近期飙升至历史新高。 根据日本最大黄金零售商之一的田中贵金属工业公司提供的数据,由于民众大量购买以日元计价的黄金,黄金零售成交价近日突破每克1万日元大关,并持续维持在高位,7号售价为每克10069日元,约合人民币499https://m.btime.com/item/44d6ej19idr8lj99ub16eradgri
9.饭都吃不起了?全球粮价暴涨谁能置身事外!从去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内印美钞外发美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飙升至2020年的7万亿美元。 美国放水,输出性通胀,造成美元宽松,人们拿着美元买买买,导致全球商品价格飙升。 眼下市场的很多趋势信号都指向未来美国即将出现大规模的通胀。 中国PPI 这就意味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要大幅涨价,事实上,已经开始了。所以,等同https://mip.cngold.org/home/xw7524682.html
10.在加息预期下日本10月通胀仍高于央行目标提供者智通财经农林中央金库经济学家Takeshi Minami表示:“除电力和天然气因素外,通胀率保持坚挺。部分原因是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消费情况一般,但通胀率依然强劲。我认为日本央行将在 12 月再次加息。” 价格涨幅放缓主要是受政府间歇性出台财政政策以抵消通胀压力的影响。去年政府取消补贴推高了当时的物价指数。 https://cn.investing.com/news/stock-market-news/article-2574042
11.早报(01.10)美联储高官再泼“冷水”,美股冲高回落仅纳指收涨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印度的政府部门在积极考虑,撤销对大米出口的一些限制措施,因为国内米价已经稳定,政府的库存已经足以满足社会福利项目的需求。知情者称,印度官员还考虑,为控制价格,在当地市场出售约200万吨的国家储备小麦,可能以固定价格向包括面粉厂在内的用户出售。 https://www.gelonghui.com/p/573355
12.日本经济《日本经济》课程辅导教案doc大学课件预览备注:本文章/文件仅为课件“《日本经济》课程辅导教案”(或其中一个章节)的简单文本/文件预览版,可能不包括课件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相关素材,本文章/文件与课件详细内容可能有较大差异,部分音视频、flash等多媒体文件可能因客户端没有安装相关插件而无法预览,建议用户下载完整版课件。 http://read.cucdc.com/cw/74311/16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