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爆发的战争也势必会影响到全球粮食安全,使得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就困扰全球的粮食短缺问题愈发雪上加霜。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吃饭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时至今日,“禾下乘凉梦”不再是幻想,但是就全球而言,粮食问题却依然严峻。
2020年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共有25个国家正面临着饥饿的风险。
新冠疫情、极端天气、局部战争,这些或自然或人为的因素正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以至于世界或将迎来新一轮的粮食危机。
1、全球性粮食短缺
全球新一轮的粮食短缺显现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但细究其根源,其实早有端倪。
早在2018,美国农业部就表示约有11%的美国家庭处于“粮食不安全”的状态,农业高度机械化的美国尚且如此,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可见一斑。
新冠疫情爆发前,造成全球粮食短缺的首要原因是世界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
从非洲大陆干旱到中美洲的飓风和海啸,人类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地球生态的严重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然惩罚。
包括美国、阿根廷、巴西在内的众多国家都因气候问题造成农作物产量大幅减产。
而2019年7月澳大利亚燃起的熊熊大火不仅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和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更是威胁到了全球生态环境并间接影响到了气候变化。
可以说,在前疫情时代,全球饥饿人口增多是一个线性增长过程。
绝大多数饥饿人口生活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自身薄弱的农业基础经受不起任何打击,而一旦本国粮食歉收,高昂的农作物进口则会让处于贫困线上的人民沦落到“无粮可食”的尴尬境地。
但是等到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并迅速蔓延开后,全球粮食短缺、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出于各国战略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新冠影响下,全球粮食产量一降再降。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国经济都面临着沉重打击,肆虐的病毒甚至一度让各国经济停摆,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了负增长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俨然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甚至是硬通货。
包括美俄在内的世界各大农产品出口国纷纷转变出口政策,限制农产品出口,而这也加剧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另外,各国针对新冠疫情出台的隔离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粮食需求量增大,促使农产品价格暴涨。
陷入恐慌的各国民众纷纷开始囤积粮食以应对可能到来的物资短缺困境,而各国商人则是抓住这一机会蓄意抬高农产品价格,并将手中的存粮大量抛售以降低其风险。
正是在这一买一卖之间,各国的粮食库存降到了谷底,随之而来的则是粮食价格屡创新高。
新冠疫情间接影响了粮食价格上涨,但是对于农民、特别是贫穷国家的农民来说,新冠的打击却是直接且致命的。
疫情伊始,恐怖的感染率和居高不下的致死率使得生存条件更差的民众其生命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南亚多国,特别是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紧缺的医疗资源以及糟糕的卫生环境令这些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当国家的卫生系统崩溃时,首先受到冲击的却是贫民甚至农民。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人力成为了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工具,而一旦人倒下,那农业生产势必会受到强烈冲击。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蝗灾似乎又开始在南亚卷土重来。
铺天盖地的蝗虫从天空中压下,处于困境中的农民和这些庄稼一样注定无路可逃。
在新冠疫情下,围绕着粮食安全问题,各发展中国家又已经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
脆弱的医疗资源、脆弱的工业生产、脆弱的农业基础,在后疫情时代,从发展中国家开始,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正在酝酿。
2、“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虽然袁隆平爷爷让我们彻底摆脱了过去吃不饱饭的生活,但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我国能够在这场“粮食危机”中全身而退吗?答案一定是肯定能。
首先,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国内粮食产量低、自给率低。
相反,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就一直稳定增长。
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到了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6.6亿,与1949年相比翻了近6倍。
而从主要粮食作物来看,我国也不存在“依赖进口”问题。
新冠疫情的爆发固然使得国际市场上粮食紧缺,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早从贸易战开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我国的农产品进口进行了封锁。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国便已经开始就农产品进口问题进行研讨、制定方案,所以欧美国家限制农产品出口对我国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从三大口粮的情况来看,2020年度,我国稻谷总消耗量约为1.97亿吨,而国内总产量已经达到了1.99亿吨,完全能够保障民众基本需求。
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依旧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并不需要依赖进口,而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小麦和玉米。
可以说,近年来我国三种主要口粮进口占消费比例都非常低,这足以证明我国正在逐步调整农产品进口结构,在保证基本储备的情况下,推动粮食进口从“依赖”向“调剂”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本国策也再一次进入到了民众视野当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也越来越高,而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复杂多变的地貌却使得农业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像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型。
除东北、西北的少部分地区外,在许多山区,农业生产方式依旧较为原始,这使得单位面积创造的经济效益远不如投资建厂发展工业见效快,而这一现实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许多人对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质疑。
但是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稳定依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全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保证农业用地面积仍然十分关键。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有18亿亩耕地来兜底,而祖祖辈辈在土地里耕耘的农民也并非都能在城市中找到新的谋生方式,适应城市生活。
因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既是为了将粮食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以后受制于人,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数万万农民的基本权益,让他们有地可耕、有家可归,不会在钢筋水泥构造起的钢铁森林中失去自己的家园。
当然,现实情况也证明了国家的战略确实是高瞻远瞩的。
自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小到大豆、玉米大到高科技产品的制裁足够让许多专家醒悟。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固然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到一切,但当风暴来临之时,钱也并不是无往不利的。
与其将弱点交到别人手中不如将致命之处全部武装起来,毕竟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容不得一点差池。
3、健全的粮食保障机制
如果说保证耕地是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话,那充实粮食储备则更多的是为了平衡粮食价格,让老百姓的米袋子装满、装实。
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得粮食仓储成为可能,从建国伊始,中央和地方就在不断完善粮食储备,提高粮食有效仓容,以保证粮食安全。
因此,健全的粮食保障机制使得政府全无后顾之忧。纵使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但只要粮食库存充足,粮价就能保持稳定。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重视粮食储备早在解放战争期间便早有先例。解放上海之后,中共打的首场经济保卫战便是围绕粮食、煤炭等必要生活物资展开的。
当时,国民党和投机分子叫嚣:“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但人民币进不了上海”,但以陈云为首的老一辈领导人却硬是依靠周边省份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平抑了物价、缓解了上海困境,并在赢得了上海经济保卫战胜利的同时推动了全国经济改革的顺利开展。
也正是从那时起,新成立的政府意识到了物资储备的重要性,在庞大的中国,建立起完整的物资储备机制在关键时刻绝对能挽救民族于危亡。
无独有偶,2008年的粮食危机又再一次验证了我国坚持粮食储备充足的重要意义。
自2005年起,全球粮食缺口便已经出现,而国际四大粮商也瞅准时机,准备哄抬一波粮食价格,借此机会大赚一笔。
在全球粮价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国内较低的粮价引起了四大粮商的注意。
于是四大粮商开始打入国内市场,企图通过渲染粮食危机来推动国内粮价飙升。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中储粮出手了。
中储粮如法炮制了解放初期上海保卫战的策略,集团大肆抛售,国外粮商随之买进。在源源不断地高价收购被抛售的粮食后,四大粮商终于慌了。
无人知道中储粮的粮食储备究竟有多少,但如果就这样一直买进下去,四大粮商势必会被拖死在中国市场中,在这里折戟。
在此战中储粮大获全胜,就此捍卫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利益。
可以看出,在世界局势越发不稳定的当下,无论是国外的出口限制还是国际粮商恶意搅乱市场的行为,只要有足够的储备,我们都能应对自如。
而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从全球到国内,我们也更能体会到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和调控机制的重要性。
疫情期间,跨省的物资调配充分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而面对如此大灾我们都能保证粮价平稳、基本物资不涨价也就更能证明我国的实力。
纵观全球,粮食危机大多情况下发生在贫穷落后的国家,但如今俄乌战火不断也一定程度上会对欧洲粮价造成影响,而这也给我国敲响了警钟。
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会延缓我国的发展速度,而基础民生领域的“卡脖子”带来的危害却是致命的。
我们既要在二三产业上大步向前,同时也必须推动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持续攻坚“三农”问题,让人民在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不会为潜在的危机而担忧,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手上。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俄乌冲突或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化肥价格飙升,粮食出口国向内转》
2、中国网:《联合国警告:俄乌冲突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3、中国日报:《联合国粮农组织: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粮食安全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