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FUND
2022-10-25
近年来,全球经济遭受了接二连三的冲击。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当前仍在持续。2022年年初,俄乌冲突暴发,全球金融市场陷入震荡。在多家发达经济体央行同步加息的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加。与此同时,另一项对全球经济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的风险——全球气候变化风险也变得更加严峻。
今年夏季,全球各大洲都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高温、干旱、暴雨以及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频发,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并且给经济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此背景下,叠加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的影响,以原油以及天然气价格为代表的全球能源以及全球粮食和农产品价格不断飙升。
在全球气候变化风险愈发加剧的当下,全球能源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表示,各国政府需要确保能源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相一致。在努力通过财政支持、供应多样化和降低能源消耗来确保短期能源安全和可负担性的同时,应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加强对清洁技术和能源效率的投资。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再加上气候变化导致的进一步极端天气事件。因此,需要进行国际合作以保持农业市场开放,满足紧急需求并加强供应。
“我们能挺过通货膨胀,能挺过经济衰退,但我们无法挺过一场只增不减的气候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需要加强合作,应对全人类面临的生存威胁——气候变化。11月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必须借此机会采取更加果断的行动。为帮助推动更加绿色、更可持续的经济转型,IMF设立了首个长期贷款工具:韧性与可持续性信托。其承诺将提供400亿美元,并以撬动数倍于此的私人投资为目标——这对于提供用于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数万亿美元至关重要。
以能源转型推动碳减排任重道远
世界气象组织分析提出,气候变化正在威胁全球的能源安全,必须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来改变全球能源格局。2020年,全球87%的火电、核电和水电系统依赖于水的供应。而气候变化正在威胁全球能源的生产,如干旱将降低水力发电所需的水位,并阻碍火电和核电设施的冷却环节。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提出,能源部门产生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转向清洁能源发电并提高能源效率将至关重要。
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称,能源危机放大了全球绿色转型的紧迫性,但能源绿色转型任重道远。从技术层面看,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关键在于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快向绿色可再生能源过渡。但全球绿色转型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实现能源转型需要较长的周期。从成本层面看,当前的能源绿色转型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线,部分稀土元素对于发电和电动机设备的制造至关重要,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需要辅以足够的储能装置,这给锂、镍、钴和锰等矿产资源带来了巨大需求。目前,全球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不足以支撑实现《巴黎协定》下的全球能源转型路径,过去两年各国对于这类战略性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各类矿产资源的价格已经出现大幅激增。未来全球绿色转型面临的成本约束可能会日趋严峻。
“鉴于各国在产业结构、偏好和财政约束方面的差异,没有单一的政策组合能够成功实现脱碳。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有效的碳定价、标准和法规的变化,以及需要结构性改革来减少排放。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战略性的清洁能源转型应以减少过程中的脆弱性为目标,并与创新投资相结合,以开发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技术。公众对这些政策的接受程度也至关重要,因为当物价飙升时,许多较贫困的家庭面临艰难的消费选择。采取措施改善对绿色基础设施和低碳政策的资助以及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家庭提供帮助的适当再分配政策,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接受度。”OECD提出。
全球电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
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已经在全球市场中树立起了风向标。彭博新能源财经电气化交通分析师米思易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早期购置补贴等政策驱动的模式转向当前消费者需求驱动的模式。2022年前三季度,电动汽车销量超过430万辆,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在总乘用车销量占比超过25%。
在参与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电动汽车厂商。根据比亚迪公司公布的数据,比亚迪9月当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20.49万辆和20.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1.8倍。1月至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119.16万辆和118.01万辆,同比均增长约2.5倍。其中,9月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7736辆。比亚迪已经宣布与全球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署合作协议,SIXT将在未来6年内向比亚迪采购至少10万台新能源车,今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第一阶段合作市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与此同时,另一电动汽车厂商蔚来也宣布进入德国、荷兰、丹麦及瑞典市场,并计划为四国用户带来ET7、ET5以及EL7三款车。
“电动汽车产品不断丰富,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如高端车型的高性能和智能化配置吸引了追求驾驶体验和科技感的客户。微型车性价比高、尺寸小更适于城市通勤等。此外,主机厂和供应链上的企业也在积极通过技术革新、扩大规模、整合产业链等降低制造成本,这将使电动汽车在价格方面与燃油车相比更具竞争力。同时,充换电网络不断完善将有效改善电动汽车的使用条件。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中国电动乘用车销量在2022年将达到600万辆,2025年将达到近1000万辆。”米思易说。
另外,根据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的报告,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传统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的大背景下,各行业都在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商用车行业也就此达成共识,积极推进新能源车辆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尤其是其中的能耗污染大户——重卡。随着新能源重卡总体拥有成本(TCO)的经济性彰显,各种传统主机厂和新势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新能源重卡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新能源重卡市场,尤其是纯电动重卡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可观。中美纯电动重卡行业蓬勃发展,各类玩家积极布局。纯电动重卡在中短期内仍将是新能源重卡的主要技术路线,同时,中美重卡运输市场里,短距离运输需求占比较高,新能源重卡尤其是纯电动重卡已能较好地满足需求。从各类政策扶持到配套基础设施的加速推进,纯电动重卡生态体系的完善也为行业整体迈向规模化提供了坚实保障。”波士顿咨询表示。
米思易认为,近两年来,换电技术的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主机厂、电池企业和运营商加入赛道,有助于带动电动重卡的市场发展。
气候变化风险加重粮食安全困境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需要加大力度应对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其影响范围十分惊人,已波及3.45亿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提出,2021年多达8.28亿人——近10%的全球人口受到饥饿影响,这一数字较2020年多出了4600万人。具体而言,2021年,全球约有23亿人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共增加了3.5亿人。全球近9.24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
而随着气候变化风险的逐步加剧,全球粮食以及农产品生产也面临着更多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挑战。近年来,全球粮食以及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叠加今年年初发生的俄乌冲突,全球主要粮食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更加明显。
对于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宏观研究部副主任蔡彤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扰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疫情反复出现干扰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导致运输量下降,运输成本增加,进一步影响粮食的海上运输。推高物流成本的同时,进一步影响大宗商品供给。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升,明显地增加了生产成本,对扩大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导致粮食减产。极端天气的增加,对人类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2020年初以来,从非洲到南亚,沙漠蝗虫灾害侵袭全球多地,对多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降水的减少、干旱的发生也引发了畜禽业的危机。2022年突如其来的干旱导致全球性的粮食减产,引发粮食危机的同时助推了粮食价格上涨。
第三,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受俄乌冲突影响,全球原油价格一度由今年2月的77美元/桶上涨至3月的128美元/桶,整个第二季度都维持在110美元/桶至120美元/桶。在全球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下,种粮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包括生产成本化肥、种子等的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最终反映为粮价的上涨。
第四,俄乌冲突及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导致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全球粮食供应减少。俄乌冲突对于乌克兰粮食生产的扰动导致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减产。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全球谷物的生产大国。俄乌冲突暴发后,乌克兰的农作物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黑海农业研究公司SovEcon预计,乌克兰2022年的玉米产量将下降35%,从去年的4190万吨降至今年的2770万吨,小麦收成也从去年的3210万吨降至预计的2600万吨,下降幅度为17%。而俄罗斯粮食产量虽然达到创纪录的1.5亿吨,但因受制裁影响,俄罗斯大量谷物运输受阻,这意味着即便粮食丰收,俄罗斯的小麦也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减少了全球粮食供应。
阿根廷最大的粮食期货交易机构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10月初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自今年5月起,阿根廷全境遭遇的持续干旱天气影响了全国超过46%的耕地,特别是在中部和北部农业主产区,近九成粮田受到影响。北部一些重要农业省份已连续5个月没有降雨。而受此严重干旱影响,今年阿根廷出产的主要农作物将会出现大规模减产,其中,小麦产量减产最多,与去年相比减产幅度或接近15%。
另外,同样是受困于干旱引发的饥荒,肯尼亚宣布取消已经实施了10年的限制进口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禁令。本次取消禁令旨在允许进口价格更低、在市场上随时都能买到的转基因玉米,以帮助降低面粉的价格。与此同时,高温干旱的极端天气也给美国的许多农作物、水果和蔬菜造成了严重破坏。美国农业联合会(AFBF)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美国农作物产量可能下降多达三分之一。
向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宣战”
“俄乌冲突对粮食市场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影响市场预期,并经过‘羊群效应’进一步放大人们对全球粮食供给的担忧。在预期转向负面且粮价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频频推出对于谷物、食用油等农产品的出口限制政策。然而,贸易保护主义不可取,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不可取。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会放大全球粮食市场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抬高国际粮食价格,推高进口国粮食进口成本,进而对全球粮食供应链产生扰动,不利于提振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出口限制政策甚至会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短期中断,影响正常的投资和贸易。另一方面,在全球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如果采取粮食保护主义措施,各国都囤积更多的粮食,会造成粮食价格上涨和分配不均,导致真正缺少粮食的最不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出现粮荒,甚至带来人道主义危机,加剧全球粮食危机。”蔡彤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