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内外粮油市场十大现象盘点进口我国

2023是重构之年。很多事情都在意料之外但细想又是情理之中。没有迎来预想中的V型报复性反弹,泡沫却是接连爆破,连楼市都以猝防不及的速度下落,市场再次教育人们,没有什么永远上涨的神话。落差是难免的,但泡沫总归要破灭,只是大家不想在最期待之时破灭。就像三年累计上涨了近50%的小麦玉米,今年价格最大跌幅接近20%,本质上不是崩塌而是回归,可身处其中的主体,即使再明白这样的本质,还是无法缓解切肤之痛。但没有办法,这是一种重构,影响供需的众多因子变化了,均衡关系就得重构。幸运的是,我们的基本盘仍是“稳中向好”,即使感受到集体和个体的“温差”,也还有希望向阳而行,等待在重构中重启、重生。尤其是粮食安全得到全面夯实,政策稳、产量增,科技强,进口渠道多元化,也正因此,面对全球的风起云涌,贸易禁令此起彼伏,极端天气频发,国际大米创15年新高等等这些不利因素,我们仍能底气十足。一年又一年,总有值得庆祝的事情,新的一年,永远值得希冀。

一、产量增

“粮食增产”被经济日报评为中国十大新闻之一。在百年变局之中,极端天气频发之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无论对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起到重要的定盘星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一是玉米产量增加,小麦和稻谷产量下降。2023年,全国谷物产量12828.6亿斤,比上年增加163.7亿斤,增长1.3%。其中,稻谷产量4132.1亿斤,比上年减少37.8亿斤,下降0.9%;小麦产量2731.8亿斤,比上年减少22.7亿斤,下降0.8%;玉米产量5776.8亿斤,比上年增加232.8亿斤,增长4.2%。二是豆类和薯类产量稳中略增。2023年,全国豆类产量476.8亿斤,比上年增加6.6亿斤,增长1.4%。其中,大豆产量416.8亿斤,比上年增加11.2亿斤,增长2.8%。全国薯类产量602.8亿斤,比上年增加7.3亿斤,增长1.2%。三是多数省份粮食增产。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粮食增产。其中,新疆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新增耕作面积,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受此影响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粮食增产均超过10亿斤。

二、进口多

我国大米进口调整灵活,2022年由于大量进口印度碎米,我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进口量达到619万吨,同比增长24.8%,首次突破532万吨的进口配额。但由于我国大米进口主要考虑性价比与小部分品种调节需求,价格弹性很大,因此印度大米禁令出台以及全球大米持续高位的背景下,我国大米前11个月进口量骤降近6成,这样的调节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他进口国面临的价格压力。

三、政策稳

“产量增”的背后是“政策稳”。站得越高,想要进一步往上走的难度也越大,连年粮食丰收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统筹布局和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基层群众多措并举,落脚点还是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这样才有持久的增产动力。

这些政策包括: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和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三部门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更好地将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结合起来。我国终于迎来了首部粮食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12月29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该会议很重要,为新一年的农村工作定下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会议强调,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四、科技强

粮食丰收的背后少不了科技的支撑。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保障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三系”杂交水稻、耐盐碱水稻、抗旱小麦等新品种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大田机械化、精准农业等新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2月份,中、美、德等多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农业环境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条农业减碳技术路线。经过这一系统的工作,我国主粮作物生产碳排放可以进一步从碳源(2.3亿吨)转变为碳汇(-0.4亿吨),实现碳中和。

五、粮价跌

2023年国内玉米和小麦行情跌宕起伏,经过过去三年间的重心大幅抬升后,总体上进入深度调整阶段。2020年40%的涨幅、2021年和2022年累计超过10%的涨幅,三年间国内玉米、小麦价格累计上涨了1000元/吨,运行重心呈现阶梯式抬升。

不过,在玉米价格气势如虹准备再次突破3000元/吨的大关时,9月中旬开始形势却调转向下,产区、港口玉米价格下跌明显。供应端的阶段性紧缺情况得到缓解,预期改善,一是进口大量替代。二是产量丰收成定局。玉米供需缺口题材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即使港口库存较低,去年结转库存少。今年以来贸易商经历了年初的大跌亏损的不少,去年旺盛的囤货需求变得谨慎,转为正常的商业库存周转模式,超常规建库的积极性大降。

在玉米率先下行大半月之后,进入十月份,国内麦市走势终于转弱,不过价格回落态势远不及玉米急速,总体表现为稳中有落。另一方面,随着各级储备企业采购计划玉米价格快速下行,导致两者价差再度反转,小麦比价优势消失,饲用需求收缩明显。交易中心成交数据显示,9-11月国内玉米-小麦新粮平均采购价差分别为-262.39元/吨(广东到库价)、-375.96元/吨和-395.66元/吨,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小麦基本退出饲用替代领域,且面粉厂开机率下降,在无明显利好的情况下,10月以来小麦价格走势疲软。截至12月底,全国二等小麦均价报2840元/吨,较10月高位累计下跌7%。

现阶段国内玉米、小麦及其替代品供应充足,需求走弱,从根本上制约价格走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0月全国饲料产量在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后,开始出现下跌。预计未来将有进一步的去产能,这也将导致饲料总体需求由转弱,但去化速度有待观察,因为当前我国的生猪养殖格局已经趋于集约化,和以往散小型的格局运作思路有着明显的区别。

2023年,全球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强劲复苏前景黯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整体下行,玉米、小麦走势与国内同频共振。截至12月29日,CBOT玉米报470美分/蒲式耳,同比下跌31%;CBOT小麦报632美分/蒲式耳,同比下跌20%。

2024年的总体判断是,全球粮价难以回升至2022年的牛市行情,国内粮价也将继续面临调整。宏观经济复苏情况、全球局势、极端天气等问题的不确定性仍将时常“引爆”市场,但相对宽松的供需格局制约涨势。

六、猪企亏

2023年,生猪市场经历了一波持续、深度的下跌行情。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1月,全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4.2%、同比增长8.9%;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5.11元,环比下降5%、同比下降41.5%。据测算,今年1—11月份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73元,其中11月出栏一头生猪平均亏损79元。12月份前两周,全国生猪价格延续了下降走势。2023年或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上市猪企也很有可能迎来今年连续第四个季度的亏损,出现生猪养殖产业中罕见的“亏年”现象。

近年,我国生猪行业格局也迎来了深度调整,有两个特征表现明显,一是猪价波动幅度加大,2022年猪价高低点波动达到248%,2023年又陷入深跌,平均猪价在14-15元/公斤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长期亏损下,行业现金流不断收紧,根据此前三季报,上市猪企现金流压力及负债率处于近三年高位。一头猪的利润从2022年10月底盈利1000元,到2023年仅有7-8月两个月盈利,其他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七、大米涨

与玉米和小麦的相对颓势比较,国际大米一枝独秀。截至12月30日,越南和泰国白米FOB价自2022年9月开启上涨通道以来,累计涨幅接近70%,涨势惊人,当前价格也创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十五年新高。美国著名咨询公司惠誉解决方案4月发布警告称,全球大米市场在2023年将出现20年来最严重的短缺。11月再度警告,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将使得明年全球大米价格保持高位。该机构预测印度将在明年4月到5月的选举之前一直实施大米出口限制,这将支撑近期大米价格,厄尔尼诺现象的风险也将提供支撑。

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2023/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上涨1%,至5.18亿吨,当年需求量5.25亿吨,上涨0.8%;目前全球大米库存水平已连续四年下降,期末库存下降4%,至1.68亿吨;库存消费比32%,比上年度减少1.3个百分点,为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由于一些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的政策影响以及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担忧,总体预计,2024年国际大米价格将继续上行。美国农业部预2023/24年度美国农场大米收购价为17.8美元/英担,比上年度下降7.3%。

八、市场变

2023年粮油企业的表现很难以“好”或“不好“来概括。有“油茅”之称的金龙鱼上半年利润创新低,但金健米业剥离不良资产聚焦主业之后又扭亏为盈。面粉大王“克明”进入养猪新赛道惨遭滑铁卢,而贵人鸟不做“鞋王”做“粮王”却备受看好。过去几年原粮价格整体上扬的红火行情之中,粮食行业不同的主体也是冷暖自知,原粮价格提高不少,但终端消费薄弱,加上竞争大,提价幅度远不及成本涨幅,粮油企业两头受夹,也是近几年的一个生存“常态”。而2023年粮价的回落反而为一些企业降低了成本,带来了新机。

粮油行业依然是“永远的朝阳行业”。这也是贵人鸟进军粮油市场的重要考量,也是十月稻田能依靠“卖米”登陆港交所的底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大米、杂粮、豆类及籽类市场2022年总市场规模为人民币10737亿元,占中国厨房主食食品市场约人民币1.9万亿元市场规模的57.7%,这一市场预期到2027年将达到人民币12,650亿元。

总体上,过去粗放式的横向扩张,令很多企业“大而不强”,现在经济的泡沫被挤出后,需要重新聚焦主业,做深做精。同时,粮油企业要努力摆脱“销售端低毛利、成本端没有控制权”的困局,全产业链布局以抵消不同环节的价格波动,高质量发展以摆脱低价低水平竞争,持续强化粘性和构筑性价优势与品牌影响力等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九、天气差

近年全球“极端”天气感觉越来越“常态化”,这要求人们从种子到生产、储存和运输等全产业链渠道都因应这些天气“新常态”作出调整,以确保粮食安全。

2月6日,国家气候中心的初步研判就认为2023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然呈现出多发强发态势。包括未来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将会更加频繁、更加严重。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平均降水,且变率增强,降水更趋于极端化。复合型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也将持续增加。公报表示,“过去历史的记录为旧常态,现代记录为新常态,未来气候的新常态意味着现在发生的破纪录的极端事件随着气候的变暖会变成经常发生的事件,这是我们所有人必须面临的新问题”。年底多部门对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的会商分析对年初的预测作了一个呼应。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以洪涝、干旱、台风、风雹和地质灾害为主,低温冷冻和雪灾、地震、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从春天的冻灾、冰雹多点散发,到夏秋的高温干旱、多台风和强降雨,今年以来我们的农作物生产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实现了丰收,实属来之不易。未来自然条件或将带来更多的挑战,“百年一遇”的灾害可能常态化,科学的政策措施和科技的进步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的情况同样复杂严峻。FAO报告预测,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至2024年上半年,近几个月来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显著升高,南美沿岸升温更为强烈,可能影响到农业。在长期干旱之下,巴拿马运河水位处于历史低点,往来船舶通行受限。由于运河水位未能在雨季如期恢复,巴拿马运河船舶限航措施将延续至2024年年底。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2022财年货运量占运河货运总量的21.4%,一定程度上引发市场对谷物到港情况的担忧。厄尔尼诺对全球农业的影响已经现出端倪,但“好戏”还在明年,巴西等国预计2023/24年度玉米将迎来明显减产,类似的消息为全球粮食市场埋下更多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刺激了进口国提前布局的采购热情。

十、全球宕

2023年全球粮食贸易格局随着宏观经济、地缘政治、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巴西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中国进口多元化进程进一步拓展、黑海粮食倡议终止、欧洲多国陆续禁止进口乌克兰谷物、多个国际粮商退出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粮食出口将创纪录、四大航运巨头暂停红海运输等。这些消息很多已经被市场消化过一轮又一轮,新的格局也在震荡中重构。

同时,全球500企业中,“大粮商”的营收和排名都在提升,在低迷的世界经济中显得亮眼。不过,2023年公布的排名基于2022年的业绩表现,明年的榜单粮食行业或许会黯淡不少。

国内大宗供应链领域的四大巨头物产中大、建发股份、厦门象屿以及厦门国贸今年继续上榜世界500强,除物产中大排名和营收小幅下滑外,其他三家继续呈上升之势,同时,这三家企业在农产品板块的经营也是规模巨大,年经营量均超过千万吨,已经称得上是我国的大“粮商”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这些企业的利润出现了较大幅下滑,同时利润率仍然非常低,不足1%。

THE END
1.韩国农业“走出去”的经验借鉴大型企业集团是韩国海外农业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包括跨国企业集团如现代集团、大宇集团、韩国农业水产食品流通公社、大韩生物能源株式会社、全南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株)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韩进重工、三星物产(株)等,这些企业直接从事粮食种植,并凭借生产技术与产业资本优势在海外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kwOTA0MA==&mid=2247514444&idx=1&sn=70a6bc0e7b8b64b7b5a1fdf0b1e338ab&chksm=91411ec82fb2433c009c7f0e307eecadd625a4e169d976245abe38281d6d8f1512b963afe6c9&scene=27
2.美国5000万人粮荒,韩国大米产量50年最低:粮食危机要来了?《中国粮食安全》一书指出,1994年以前,中国大豆基本自足,并少量出口。此后,由于美国大豆产量高、成本低,美国大豆到岸价格比我国大豆每千克便宜0.1—0.5元,使我国大豆丧失市场竞争力,我国不得不大量进口。 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8859万吨,占全年大豆消费量的86.69%。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63273587&efid=KK4x23F2Wly2VZbct58Kkw
3.朝鲜与韩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因此可以说,水稻是朝鲜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二、韩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韩国作为一个发达的亚洲国家,与朝鲜相比,其国土面积相对较小,但人口密度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都超过了其他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在2019年,韩国的小麦种https://b2b.baidu.com/q/aland?q=7A6606031A22736270337C0D1F3E1B630871037A1E3E0726030E037B0A7D&id=qida0f049d7e3ba3e84debac97c5cbe870d&answer=9399128049833460937&utype=2
4.世界十大粮食生产国世界产粮大国排行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盘点→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早在2017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就高达6.1亿吨以上,其中多个粮食品种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比如玉米总产量为2.15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稻谷总产量为2.08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小麦总产量为1.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在2021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了6.8亿吨以上,是2021年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https://m.maigoo.com/top/425017.html
5.韩国朋友家的麦子2024:探索韩国农业的未来之路韩国农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广泛应用,高效的种植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使得韩国的农产品产量不断提升。从先进的灌溉系统到精准的施肥技术,从智能化的农业设备到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这些都为韩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http://qinzhou.oldhk.vip/olnews/16922.html
6.中国是全球粮食安全的积极贡献者(专家解读)韩国《亚细亚经济》近日刊文称,中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有助于应对全球粮食危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上年增长0.5%。由此,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报道称,中国领导人重视粮食安全,强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健增长已成为全https://www.yntv.cn/news/20221226/1672036599359849.html
7.我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产经企业食品资讯2007-2017年,中国牡蛎养殖产值始终呈稳定增长态势,从期初的18.81亿美元快速飙升至期末的52.55亿美元产值,年均增长率(10.82%)是产量的(3.35%)3倍以上(附件1)。 2019年,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全统计,牡蛎养殖活动直接创造的产值约为223.71亿元,其中,长牡蛎、福建牡蛎和香港牡蛎养殖直接创造的产值分别为60.25亿、28https://news.foodmate.net/2021/02/58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