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2023年3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7%,同比增速一年来首次跌破1%,并大幅偏离2-3%的黄金区间;
PPI(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5%,同比增速连续6个月为负。
物价走势偏低,引发了市场关于通缩的担忧。
通货紧缩
指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以致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超过需求,于是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货币价值高估,物价水平下跌。
通货膨胀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
一个是货币供应量,
另一个就是物价水平。
先来说货币供应量
我们常常会看到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比方说降准降息,借贷的人增多,市场上货币量就会增大。但是如果总产量不变,货币总量变多会导致物价上涨,因此货币超发也会引发通胀。反之,就是通缩。
但是实际上,引起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并不只是货币发行量。
比方说
因此,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需要从多方面判断。
再来说一下物价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低迷和物价上涨。但是单纯从物价变化来说,也很难判断是否出现了通胀或通缩。
首先这里说的物价跟一般物价有本质区别,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下跌,都不包含在内。通胀或通缩对应的是普遍、持续、不可逆的物价上涨/下跌。
其次,能够影响CPI的因素也有很多,比方说猪肉价格变化、因为国际局势造成的国际油价、粮价变化、政策变化、疫情带来的消费不足等等。
从本质上说,通胀和通缩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都会体现在物价上,但各自的成因不同,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不能轻易下判断。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对于普通人有何影响?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有程度之分,如果只是轻度的通缩和通胀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程度越深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
通缩表现为物价下跌,对于消费者来说好像是一件好事,毕竟购买力提高了,可以拿较低的价格购买更多的商品。
但是从长期来看,通缩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这也就意味着可能会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招聘减少,工资降低甚至出现裁员。而对于身负债务的人来说,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应对通缩通常需要刺激消费,但是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进一步降低,同样降低的还有投资意愿,对市场的不看好。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恶性循环,降低生活品质和收益。严重的话,还会造成整体经济的衰退。
通货膨胀会带来物价上升,与通货紧缩相反。通胀意味着居民购买力下降,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通胀严重的情况下,货币贬值严重,如果收入水平不变,那居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重度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钱可能会变得跟纸一样廉价,直接导致股市暴跌甚至崩盘。此前某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个鸡蛋1.2万亿,“穷的只剩钱了”。
因此,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在轻度范围内都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一旦过度就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个“度”大概是在物价上涨或下跌5%左右。
对于此次“是否通缩”的讨论,市场上存在一些担心的声音,一些主流财经媒体专门进行了采访报道。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物价走势确实偏低,但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物价不是普遍下跌。在疫情限制解除以后,经济已经步入复苏和回暖状态,对于未来是否会通缩不必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