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的言论主要来自学者专家,乃至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官员,他们对国家决策层有很大的影响力,有些人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宏观经济的管理。
令人遗憾的是,银行领导人中似乎没有人“预期”到2008年下半年的去通胀化和2009年持续大半年的通货紧缩,
2008年6月7日,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开始影响我国,中国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势头情况下,也许是出于“更关心”反通货膨胀的考虑,央行居然提高了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短短三个月以后,迫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又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如此,央行领导还在说通货膨胀可能回潮。
实际上,通胀预期的管理者,也是通胀预期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之一。
滞后期满了,他们预期的通胀发生了没有?应该说还没有。虽然CPI已经转正了,但这恐怕不是他们预期的通胀,否则的话,现在就不会谈通胀预期而是要谈如何应对通胀了。
他们预期的是严重通胀甚至是恶性通胀。
那么这样的通胀是否真的会发生?我认为近期这种可能性极低甚至完全不可能,恰恰相反,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恶性通缩的风险,这种风险非但没有随着经济指标的好转而降低,反而在继续不断增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如果发生恶性通缩,直接触发它的一定就是这个所谓的“通胀预期”。
到底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它们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多少人望其中文而生义,认为钱发行得太少就是通缩,发行得太多就是通胀,通货“膨胀”了嘛。请问inflation和deflation里面,“通货”在哪里?
通胀也好,通缩也好,都绝不是那些专家们所认为的所谓“货币现象”,它们都不过是价格现象,更确切地说,它们都是“商品现象”。
我在这里正式提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商品现象”的观点,这种观点并不容易理解,我们不妨把它和“货币现象”“价格现象”的观点之间的区别用一个例子来粗略地加以说明:
病人到医院看病的时候,护士用体温表给他量体温,量出的体温是38℃,显然他发烧了。
说通胀通缩是货币现象,类似于说发烧是体温表现象,
说通胀通缩是价格现象,类似于说发烧是温度现象,
说通胀通缩是商品现象,类似于说发烧是人体现象。
哪种说法最准确是显而易见的。也许有人提出异议,会拿出货币的几大职能来进行批驳,在提出批驳之前,请先仔细想想货币的基本功能,再跨越时空思考一下它的衍生功能。钱总是要用的,如同体温表终究要被用来量体温一样,即使不是马上用,不在同一个地点用。
说通胀通缩是货币现象,是一种钞票本位思维,是因果倒置,把现象当成了本体。在前面的例子里,病人是否发烧与用不用体温表测量,或者用几只体温表来测量无关。进言之,人是否生病,与发不发烧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发烧仅仅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归根结底,通胀通缩都是某个社会的商品供应状况通过货币或者说价格渠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即使不发生通胀通缩,也不能认为该社会的商品供应状况一定是健康的。
虽然流动性泛滥会造成资产泡沫,投机性的炒作会造成部分商品价格的飞涨,虽然从长期来看市场经济的机制本身就在制造通货膨胀,但在当前需求不足,商品和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一段时期内我国缺乏发生严重通胀的持续性内在动力,相反,却完全具备了通货紧缩乃至恶性通缩的基础。
通胀的产生无非是三种原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人们的预期,实际上,这三种原因可以进一步浓缩为一条原因,那就是需求拉动。
成本推动的后面是“成本”之物被其需求拉动,而“预期”需要通过需求(实际的购买行为)来发生作用。
写到这里,也许读者能明白,我为什么会认为近期中国发生严重通胀的“可能性极低甚至完全不可能”了,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需不足,或者说是内外需都不足。
在此我要向管理层和全社会发出警告: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绝不是什么通货膨胀,而是恶性通货紧缩。
产生恶性通缩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债务的泛滥,而与之相应的充分条件是流动性的快速收缩。
这里我们有必要把债务和流动性联系起来,大家时常听说流动性泛滥,实际上流动性泛滥的实质就是债务泛滥,而大量注入流动性就是大量制造债务。没有大量的债务,流动性如何泛滥得起来?
这个概念必须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本轮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及时采用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有效地扭转了经济下滑的势头,不但“保八”成功,很多行业都呈现出复苏和繁荣的景象,似乎经济危机正离我们远去。
于是很多人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情绪,大谈什么V型反转,什么通胀预期。
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危险的存在,何况巨大的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应对经济危机的代价是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包括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等,其中五万亿的地方政府负债是最大的隐患,可以称作中国式次级贷。
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被当前我国经济的繁荣景象所迷惑,被所谓的通胀预期所左右,被刺破房价泡沫的冲动所驱使,或者急于从刺激经济计划中“退出”,采用矫枉过正的货币政策,过快地收缩银根,造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中国式次贷危机将立即爆发。
收紧银根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将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现金流枯竭,我国的银行业将面临数万亿元的呆坏账,随后将出现大面积按揭贷款和开发商贷款的违约,一部分中小银行将首先被迫倒闭或者被兼并,企业难以获得新的贷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国民经济将出现“物价下跌-产量下降-工资下降-购买力下降”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直到完全崩溃。
这就是所谓的恶性通缩,它的后果就是持续多年的经济大萧条。如果恶性通缩不幸在我国发生,它的杀伤力将远远高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
这个过程和国际金融大鳄惯用的“剪羊毛”的手法异曲同工,试问: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中国经济来这么一次“震荡疗法”?
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也不是本人的发明,而是近在咫尺的巨大风险。有关债务收缩和经济危机的关系,一百年前费雪就论述得非常清楚,请那些脑子里装满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通胀预期”上达成高度一致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们,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好好地看一看费雪的论述。
刺激经济计划的退出过程应该持续十年以上,切不可操之过急,各级政府的债务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化解。如果不能有效地开源,应当立即节流。
通胀预期管理不好,将变成触发恶性通缩的直接诱因,央行要管理好通胀预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少出席一些论坛,静下心来多研究问题,这就是我对如何“管理”通胀预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