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通缩才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乌有之乡

通胀预期的言论主要来自学者专家,乃至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官员,他们对国家决策层有很大的影响力,有些人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宏观经济的管理。

令人遗憾的是,银行领导人中似乎没有人“预期”到2008年下半年的去通胀化和2009年持续大半年的通货紧缩,

2008年6月7日,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开始影响我国,中国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势头情况下,也许是出于“更关心”反通货膨胀的考虑,央行居然提高了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短短三个月以后,迫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又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如此,央行领导还在说通货膨胀可能回潮。

实际上,通胀预期的管理者,也是通胀预期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之一。

滞后期满了,他们预期的通胀发生了没有?应该说还没有。虽然CPI已经转正了,但这恐怕不是他们预期的通胀,否则的话,现在就不会谈通胀预期而是要谈如何应对通胀了。

他们预期的是严重通胀甚至是恶性通胀。

那么这样的通胀是否真的会发生?我认为近期这种可能性极低甚至完全不可能,恰恰相反,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恶性通缩的风险,这种风险非但没有随着经济指标的好转而降低,反而在继续不断增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如果发生恶性通缩,直接触发它的一定就是这个所谓的“通胀预期”。

到底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它们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多少人望其中文而生义,认为钱发行得太少就是通缩,发行得太多就是通胀,通货“膨胀”了嘛。请问inflation和deflation里面,“通货”在哪里?

通胀也好,通缩也好,都绝不是那些专家们所认为的所谓“货币现象”,它们都不过是价格现象,更确切地说,它们都是“商品现象”。

我在这里正式提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商品现象”的观点,这种观点并不容易理解,我们不妨把它和“货币现象”“价格现象”的观点之间的区别用一个例子来粗略地加以说明:

病人到医院看病的时候,护士用体温表给他量体温,量出的体温是38℃,显然他发烧了。

说通胀通缩是货币现象,类似于说发烧是体温表现象,

说通胀通缩是价格现象,类似于说发烧是温度现象,

说通胀通缩是商品现象,类似于说发烧是人体现象。

哪种说法最准确是显而易见的。也许有人提出异议,会拿出货币的几大职能来进行批驳,在提出批驳之前,请先仔细想想货币的基本功能,再跨越时空思考一下它的衍生功能。钱总是要用的,如同体温表终究要被用来量体温一样,即使不是马上用,不在同一个地点用。

说通胀通缩是货币现象,是一种钞票本位思维,是因果倒置,把现象当成了本体。在前面的例子里,病人是否发烧与用不用体温表测量,或者用几只体温表来测量无关。进言之,人是否生病,与发不发烧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发烧仅仅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归根结底,通胀通缩都是某个社会的商品供应状况通过货币或者说价格渠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即使不发生通胀通缩,也不能认为该社会的商品供应状况一定是健康的。

虽然流动性泛滥会造成资产泡沫,投机性的炒作会造成部分商品价格的飞涨,虽然从长期来看市场经济的机制本身就在制造通货膨胀,但在当前需求不足,商品和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一段时期内我国缺乏发生严重通胀的持续性内在动力,相反,却完全具备了通货紧缩乃至恶性通缩的基础。

通胀的产生无非是三种原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人们的预期,实际上,这三种原因可以进一步浓缩为一条原因,那就是需求拉动。

成本推动的后面是“成本”之物被其需求拉动,而“预期”需要通过需求(实际的购买行为)来发生作用。

写到这里,也许读者能明白,我为什么会认为近期中国发生严重通胀的“可能性极低甚至完全不可能”了,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需不足,或者说是内外需都不足。

在此我要向管理层和全社会发出警告: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绝不是什么通货膨胀,而是恶性通货紧缩。

产生恶性通缩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债务的泛滥,而与之相应的充分条件是流动性的快速收缩。

这里我们有必要把债务和流动性联系起来,大家时常听说流动性泛滥,实际上流动性泛滥的实质就是债务泛滥,而大量注入流动性就是大量制造债务。没有大量的债务,流动性如何泛滥得起来?

这个概念必须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本轮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及时采用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有效地扭转了经济下滑的势头,不但“保八”成功,很多行业都呈现出复苏和繁荣的景象,似乎经济危机正离我们远去。

于是很多人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情绪,大谈什么V型反转,什么通胀预期。

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危险的存在,何况巨大的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应对经济危机的代价是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包括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等,其中五万亿的地方政府负债是最大的隐患,可以称作中国式次级贷。

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被当前我国经济的繁荣景象所迷惑,被所谓的通胀预期所左右,被刺破房价泡沫的冲动所驱使,或者急于从刺激经济计划中“退出”,采用矫枉过正的货币政策,过快地收缩银根,造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中国式次贷危机将立即爆发。

收紧银根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将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现金流枯竭,我国的银行业将面临数万亿元的呆坏账,随后将出现大面积按揭贷款和开发商贷款的违约,一部分中小银行将首先被迫倒闭或者被兼并,企业难以获得新的贷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国民经济将出现“物价下跌-产量下降-工资下降-购买力下降”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直到完全崩溃。

这就是所谓的恶性通缩,它的后果就是持续多年的经济大萧条。如果恶性通缩不幸在我国发生,它的杀伤力将远远高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

这个过程和国际金融大鳄惯用的“剪羊毛”的手法异曲同工,试问: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中国经济来这么一次“震荡疗法”?

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也不是本人的发明,而是近在咫尺的巨大风险。有关债务收缩和经济危机的关系,一百年前费雪就论述得非常清楚,请那些脑子里装满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通胀预期”上达成高度一致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们,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好好地看一看费雪的论述。

刺激经济计划的退出过程应该持续十年以上,切不可操之过急,各级政府的债务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化解。如果不能有效地开源,应当立即节流。

通胀预期管理不好,将变成触发恶性通缩的直接诱因,央行要管理好通胀预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少出席一些论坛,静下心来多研究问题,这就是我对如何“管理”通胀预期的理解。

THE END
1.后期经济稳健发展,通缩现象绝无出现之虞1、政策支持力度大:各国政府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通常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市场需求,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避免通缩现象的出现。 2、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市场需求逐渐恢复增长,消费者信心和企业预期的改善,将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的增长,从而避免通缩现象的发生。 http://news.ebuick-3.com/ebuick-3/24641.html
2.深度通缩往事深度|通缩往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志锦 上海报道 1933年3月4日,正是美国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临危受命,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一位朋友对他说,如果成功,你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你就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罗斯福回答他,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786246442850007&wfr=spider&for=pc
3.萧条,是标准的教科书般的大萧条,债务通缩会贯穿未来10年中国这次产能过剩引起的大萧条,是标准的教科书般的大萧条,债务-通缩会贯穿未来10年,只有到萧条尾部,部分出清,部分通胀发生,中国经济才会看见曙光,才能看见通胀的希望,一个谁涨价谁死的市场,你涨价试试? 中国当前的货币紧缩,是美元紧缩的必然结果,只会带来剧烈的经济收缩,一个靠增发货币推动的市场,突然的流动性枯竭https://www.jianshu.com/p/1886ce438b89
4.你准备好面对通缩压力了吗经济台海外著名的2次通缩 一、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1929-1933) 解决方法: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在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http://jingji.cntv.cn/2012/07/13/ARTI1342142271579100.shtml
5.1933年):大萧条是20世纪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一,始历史上有一些严重的通缩时期,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大萧条(1929年-1933年):大萧条是20世纪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一,始于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然后扩散至全球。在这段时期内,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近30%,失业率升至25%。通货紧缩使物价普遍下跌,企业利润萎缩,生https://xueqiu.com/7398939118/250250773
6.费雪:大萧条的债务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根据统计资料,我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个解释大萧条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在该书的前言中,我曾经提及,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很有新意。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对于这一领域的大量文献我并不熟悉。《繁荣与萧条》一经发表,其研究结论即广为接受。到目前为止,在以前的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过https://www.douban.com/note/146291403/
7.国际历史上著名的通缩案例—美国大萧条国际历史上著名的通缩案例—美国大萧条,于2023年12月22日上线。西瓜视频为您提供高清视频,画面清晰、播放流畅,看丰富、高质量视频就上西瓜视频。https://m.ixigua.com/video/7315193991337935372
8.黄金投资者应该为通货紧缩埋单吗?3张图看清历史上大萧条与金价走势因此,许多投资者自然认为,通货紧缩对黄金不利。但通缩真的对黄金不利吗?你可能会对黄金在过去100年两次最严重的通货紧缩期间的表现感到惊讶!还有一次是——你可能从未想过的令人惊讶的第三次…… 1.在大萧条时期黄金价格是固定的 但这个事实你不得不知…… http://gold.cnfol.com/jinshizhibo/20190416/27415703.shtml
9.世纪大通缩,全球大萧条!假如我们将一个经济社会抽象为只有一个家财千万贯(流通货币)的大财主家庭和一千贫困农户家庭组成,来思考一些典型的经济现象。 这个时候,大财主即使家财千万贯,但其消费的需求规模有限,大量的财富也只囤积在保险柜而不会参与社会流通,而上千贫困农户即使有消费需求,也无消费能力。因此,这个状况下经济萧条,处于通缩的https://weibo.com/p/23041855dca46a0102vnwa
10.通货紧缩螺旋定义知识库一些经济学家批评了通货紧缩螺旋式上升的概念,甚至说,对大萧条的公认解释是通货紧缩螺旋式上升的影响加剧了大萧条,这是不正确的,相反,他们对造成大萧条的经济破坏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货紧缩螺旋现象的许多假设都是基于正规经济模型中预期的逻辑含义。尽管某些流行的宏观经济理论可能会预测这一系列事https://www.wenjiangs.com/wiki/VDi8p02BHA
11.以美日欧为鉴:如何走出需求不足和低通胀?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开错了药方,加剧了萧条。日本通缩时期,货币当局一直犹豫,大幅拉长了通缩时间。欧元区更多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欧央行“不惜一切代价”的宣誓和随后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应对措施止住了需求不足和通胀进一步下行。 以上三段经历,都显示出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成为走出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关键。经过大萧条和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93898
12.对比“大萧条”经济危机会出现吗?对比1929年的“大萧条”,本次“危机”有技术周期、居民配置金融资产比例过高、加杠杆导致股市泡沫化以及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捆绑等相同点。“大萧条”终结的根本原因是美联储为银行提供无限制流动性支持等货币政策,向低收入人群派发救济金、大规模基建刺激计划等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本次美国政府吸取了“大萧条”时期https://wap.eastmoney.com/a/202004151454722459.html
13.美国各界争议通缩下半年走势仍不明朗宏观历史证明,间歇性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衰退的结束。目前,美国长期失业的局面仍然十分严重,且尚未出现迅速好转迹象,主要国家的政府关注的却是通胀,并一再强调削减赤字的必要,反而忽略了通缩才是真正的威胁,真正的问题是支出不足。正是这种“政策失误”,奠定了经济通缩的基础,也是导致“第三次大萧条”的主要原因。https://m.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9/15123.html
14.美国大萧条与新政再思考美国大萧条与新政再思考 Rethink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Roosevelt's New Deal (《比较》辑刊 2020 年第 2 辑) 王小鲁 发生于 1929 年并延续数年的美国大萧条和后期的罗斯福新政,是 20 世纪经 济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关于大萧条的原因,国际经济学界至今众说纷纭.国内 占主流地位,也是国外相当流行的观点http://www.neri.org.cn/index.php?c=download&id=2556
15.在2024第一季度尾部看经济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关于通缩机制的阐述主要有两种。 一是货币数量学派代表人物费雪20世纪30年代针对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提出的债务通缩理论。它是“生产价格收缩-实际利率上升-负债恶化-经济进一步收缩”的连锁传导机制,描述的是在经济衰退期间,过度的债务负担和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相互作用,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的过程https://www.yicai.com/news/102043622.html
16.投资大师查理?芒格2008年在Wesco股东会上的交流纪要“极其严重”。“你无法说清,一旦人们对处于机能障碍的文明失望之至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大萧条催生了希特勒。现在政府积极反应的做法是正确的。 2、是什么导致了困境? 这是合奏效应(lollapalooza effect)的一个例子:朝着同一方向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https://stock.cngold.org/dsll/c2421182.html
17.巴菲特芒格不看宏观?这可真是误读……聪明投资者但人们却为之疯狂。结果是巨大的灾难——银行倒闭了,这个地区的很多银行都倒闭了,这些银行都经历了大萧条。但人们却参与了——他们只是想要一点疯狂。 人们在经济上疯狂,周期性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而且,你知道,清债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就是从房地产行业的疯狂储蓄和贷款中走出来的,它们为摆在自己https://www.cmtzz.cn/article/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