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贤的故事孙武 中国少年国学院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出生于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出身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孙凭之子,孙书之孙。孙子的曾祖父田无宇,颇有勇力,官至“上大夫”。孙武的祖先名为妫满,被周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故以陈为氏。后来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陈完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陈完在齐国定居后,改陈氏为田氏,故又称为田完。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即孙武的祖父),为了齐国大夫,因为在伐莒(今山东莒县)的战斗中有功,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他作为采邑,并赐姓孙氏。

后来,齐国四姓之乱”后,孙子的父亲带著全家逃到南方的吴国。此时,孙武还不到20岁,跟著父亲过著亦耕亦读的田园生活。孙武年轻时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瞭解黄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终于著成兵法十三篇,这就是今天流传的《孙子兵法》。

约西元前517年,孙武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婿,自此成为莫逆之交。《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

伍子婿原是楚国的名臣,西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婿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不久伍子婿与吴公子光结为好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盪不安之中。

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伍子婿推荐的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使吴国摆脱长期以来受楚国欺凌的处境,成为一个与中原各国平等的强国,因此阖闾求贤若渴。他礼贤下士,任用伍子婿等一批贤臣,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迷女色,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伍子婿深知吴王阖闾的包袱和对人才的渴望,也瞭解孙武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才能,于是向吴王多次举荐孙武。吴王决定召见孙武。经过与孙武交谈和对他的考验,吴王最终决定重用孙武,任命其为上将军。孙武的军事生涯也就此开始了。孙武献上其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阅后大为赏识,却因孙武只是一介草民,对其能力半信半疑,便要孙武展现其练兵之法给他看,以确定孙武的才能。

吴王挑选了180名宫女接受孙武训练,并由两名爱妃负责卒长之职。刚开始,纵使孙武「三令五申」重复表明会执行军法,众宫女不理孙武的号令,于是孙武将作为卒长的两名吴王爱妃斩首,即使吴王阻止亦不理会。于是众宫女即时严肃起来,对军令绝对依从。吴王看到了孙武斩杀自己的爱妃非常生气,又知道他是在立军威,所以,认为牺牲两名爱妃换取一位奇才是绝对值得的,便拜孙武为上将军《三军(左、中、右军)最高统帅》。

西元前512年,孙武刚任将军便帮助吴王消灭楚国的两个保护国钟吾国及徐国,吴王想乘胜进攻楚国,但孙武制止,认为吴军已疲惫,不宜再战,于是吴王引兵回国,由此可看出孙武的冷静思考。不久,伍子婿提出「疲楚误楚」之略,轮番骚扰楚国达六年,使楚军认为吴国只敢骚扰,不敢进攻,放鬆了警惕。

西元前506年,楚国进犯吴国的保护国蔡国,蔡国求救于吴,唐国也愤怒于楚国,帮助吴国进攻楚国。吴王倾国之力,阖闾亲率其弟夫概、伍子婿、孙武和伯嚭等统率3万吴军奇袭楚国。孙武认为兵贵神速,所以率领3500精兵採取迂迴战略,避实击虚,在蔡、唐两国协助下,夺下了楚国北部三个险隘,进抵汉水东岸。

此时楚昭王大惊,派出囊瓦、沉尹戍率兵抵抗吴军。沉尹戍建议囊瓦率主力拖延吴军,自己率兵往方城迂迴至吴军侧后,截其退路,封锁三个险隘,再前后夹击吴军,消灭他们,本来这条计策可以成功打败吴军,拯救危急的楚国,但囊瓦受到部下挑拨怂恿,在沉尹戍往方城后改变策略,渡过汉水,不等沉尹戍包抄吴军侧后,就发动攻击。孙武见其渡过汉水攻击,佯装后退,退到大别山,楚军在吴军后退时连战数场,皆败,楚军士气不断下降,疲惫不堪。

孙武见楚军陷于被动,于柏举与楚军决战,阖闾之弟夫概进谏:「囊瓦不受楚人支持,楚军必不愿死战,不如先以小部队进攻,使楚军溃乱,再投入主力攻击,必定大胜。」但阖闾谨慎,不敢用此计,夫概就私下领五千士兵进攻楚军,楚军果然溃乱,阖闾就投入主力攻击,楚军溃败,囊瓦逃奔郑国。吴军发动战略追击,于柏举西南的清发水重创楚军残部。再追囊瓦军残部。吴军再与沉尹戍部队交战,激烈战斗后楚军大败,沉尹戍伤重而死。其后吴楚于麦城之战再大败楚军,至此吴军五战五胜,成功消灭楚国,吴军于柏举之战十日后攻陷郢都。吴军攻陷郢都后屠城,楚国军民死伤十万以上,楚昭王逃奔至随国。孙武以3万吴军大败20万楚军,攻灭了强楚,一战成名,震惊中原诸国。

其后楚大夫申包婿求救于秦,秦哀公派出500乘兵车攻打吴军,秦楚联军击败吴军,吴国本土又发生内乱,吴军就被逼返回吴国,楚国才免于灭国之难。

吴国因秦国干预,及越国偷袭,被逼撤军,但是已使楚国元气大伤,不能威胁吴国。西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作战中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继位,孙武及伍子婿帮助治国练兵,并助夫差大败勾践,报仇雪恨。

当时齐国君臣不睦、齐悼公被杀、新君初立,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得知这一情况,夫差决定出兵攻齐。于是夫差率军北上会合鲁军,于五月攻克齐国博城(今山东泰安西南),二十五日进攻嬴地(今山东莱芜西北)。二十七日,吴齐两军在艾陵交战,吴军大胜,斩杀齐军甲士3000多人,俘虏齐军主帅,缴获革车800乘。此役奠定了吴国霸主的地位。西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等诸侯王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吴国取代晋国成为了新的霸主。孙武对此有不可磨灭的功勳。

虽然孙武助吴国称霸,但夫差在称霸后开始变得骄傲,并将伍子婿杀死。《东周列国志》载:「孙子之才,彰于伍员,法行二嫔,威振之军,御众如一,料敌若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智非偏拙,谋不尽行;不受爵禄,知亡知存。身出道显,身去名成;书十三篇,兵家所尊」。

史书中对孙武的后期生活并无记载,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后人对孙武晚年的说法中,其中一种说法为孙武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于是退隐江湖,并以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使之成为一代巨著;另一种说法为孙武在伍子婿被杀后不久,亦被吴王处死。《东周列国志》载:「孙武不愿居官,固请还山……遂飘然而去」《越绝书》载:「巫门外大塚,吴王客、齐孙武塚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孙武之子孙明被吴王封为富春侯,是为富春孙氏之始。孙武墓在苏州城北陆墓。

孙武-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并不是因为他“西破疆楚”、“北威齐晋”的战功,而是他留下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全书将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十三篇加以论述。各篇既能独立城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繫,上下承启,前后相衔,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其义各主于题篇之名,未尝犯滥而为言也。”《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繫,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著,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瞭若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採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

…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讚《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甯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著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孙武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终于创造出了一套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借力发力,变化多端的梅花拳法。孙武创造的梅花拳法讲究六合,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上下相随,内外一致,姿势舒展,动作优美。整套拳路既有阳刚之美,更具有以柔克刚的特点。其进攻,有排山倒海之势;其防御,则缩身,舒气,四肢放鬆,如猫之小憩。孙武梅花拳非常注重虚实结合。讲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能而亦之不能,用而亦之不用”;避实去虚,取本舍末,取近舍远,借势发招,乘虚而入。这些道理孙武后来无不体现在其所著兵书中。孙武梅花拳还讲究灵活多变。在实际交手中,随机应变,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随其变而变,灵活机动。不用拙劲、僵力,变化多端,使对手不知所措。孙武梅花拳还讲究佔领先机,打主动仗。对手拳未到,自己的招式先到,使对手的招式未发出就失去作用。或者击对手于半途之中,使对手的招式半途而废。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

另外,孙武梅花拳还十分强调以智取胜,即“遇强智取,遇弱力擒。”与对手交锋,先审其技,察其力。对手强,则示之弱,使其骄傲大意。然后乘对手稍一懈怠,奋力一击。为避开对手的锋芒,宁可舍近打远,舍直走曲,袭击其左右侧或背后,直到击中其要害。对手弱,则猛衝猛打,步步紧逼,如疾风暴雨,有雷霆万钧之势,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后来,孙武在梅花拳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器械,又创造出了梅花刀、梅花枪、梅花剑等器械搏击套路。

THE END
1.中国神话故事摘抄在中国神话故事摘抄中,关于农业和食物的神话故事非常丰富。其中,“天降五谷”是黄帝智慧与大地恩赐的一个典型例子。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困难,粮食短缺。当时的君主黄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向天上祈求帮助。黄帝深知大地之仁,每年都会给予人类足够的粮食,所以他请求天上的太阳女王——嫦娥,让她将五谷https://www.eiopr.cn/zhong-guo-li-shi-gu-shi/510334.html
2.豆腐的发明者是刘邦的孙子,五谷的有趣故事还有哪些春秋时期,有宓子贱拒麦的故事。是说宓子贱治理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时,适逢麦子成熟时节,齐人来进攻,城里百姓欲抢收小麦,不让齐军得到粮食,多次请求均未得到宓子贱允许。不久,齐国军队收割了城郊麦子。宓子贱的想法是:今年单父的麦子损失了,明年还可以种植。如果使那些没有耕耘的百姓加入抢收粮食,就会使百姓乐见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536604
3.科普常识:我国古代粮食名人氾胜之(生卒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期),山东氾水(今山东曹县)人,所著《氾胜之书》,总结了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当时各种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影响深远。 贾思勰北魏时期益都(今山东寿光)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其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http://jyjczx.linyi.cn/info/1004/9732.htm
4.神农尝百草中国古代农业发明家尝试所有野生植物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农业发明家神农氏被尊为“五谷之父”,他的名字与种植和食用各种植物紧密相连。传说中,神农氏不仅发现了第一批粮食作物,还尝试过所有野生植物,以此来探索它们的毒性和药效。这一段历史被后人称为“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它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健康生活方式追求。 https://www.gztep.com/qi-ta-cha/267527.html
5.科学网—粮食的故事4最初的粮食给谁吃?粮食的故事 作者 马德 4、最初的粮食给谁吃? 提要:早期的农业很可能是因应驯化饲养动物的需求而发生的。为了给牲畜提供稳定的饲料来源,人们才去种植“饲草”。在种植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和驯化出了大籽粒的粮食作物,并尝试把这些粮食加工制作成为食品。当粮食由“草籽”逐步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粮食”,农业种植才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5071-905052.html
6.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班会教案(精选15篇)2、讲一讲,请3位同学分别讲讲“粮食日的由来”、“粮食的作用”以及“名人爱惜粮食的故事”。 3、答一答,请10位同学答一答有关世界粮食日的相关知识,答对的同学可获得小奖品。 4、想一想,为世界粮食日拟定几个宣传标语,突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并请6位同学读一读自己拟好的标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77884.html
7.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3、其他国际荣誉 (1)1985.10,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https://zjxy.fzu.edu.cn/zjxy/info/1040/1647.htm
8.中国古代励志故事中国古代励志故事3 1、程门立雪 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https://www.cnfla.com/dushu/lizhigushi/2015-09-01/2079815.html
9.有关中国童话故事(精选6篇)有关中国童话故事(精选6篇) 篇1:有关中国童话故事 引导语:除了一颗疲惫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不要因为生命过于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下面是中国古代的感恩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我们做一名怀有感恩之心的人。 一、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ihkcmb2.html
10.中华古代传统经典:《二十四孝故事》元代人郭居敬编撰《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情节生动,文字简炼,内容多是宣传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悌,流传甚广。 《二十四孝故事》内容 一、孝感动天 原文: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https://www.meipian.cn/53kf6m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