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多国限制粮食出口,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几何?
近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国家陆续发布粮食出口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也警告称,疫情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或将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
发布会传达出不少重要信号:中国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小麦和稻谷这两大口粮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如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国开始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其中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宣布将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柬埔寨将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仅允许香米出口;哈萨克斯坦将对小麦和面粉出口实行配额制。
上述措施是否会影响国内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提供了四组数据。一是粮食产量,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二是人均粮食占有量。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
三是粮食库存量。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小麦和稻谷这两大口粮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四是我国谷物进口量。我国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量为1468万吨,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此外,进口谷物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那么是否有必要抢购囤积粮食呢?“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魏百刚表示,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前一阶段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市场上的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都是米面无忧,现在更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也强调,今年粮食种植意向面积是稳中略增的,目前夏粮长势较好,丰收有基础,春播进展总体顺利,粮食生产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局。“粮食多年丰收,库存较为充裕;夏粮丰收有望,春播进展顺利;口粮完全自给,国际影响有限;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
国际粮价上涨会传导到国内吗?
魏百刚坦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确实有所上涨,粮食安全再度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看待。他解释道,当前世界粮食供给是充足的,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近30%,从全球供应总量来看,不存在短缺问题。
“近期国际粮价上涨更多是疫情造成恐慌性消费的影响,我国去年谷物净进口量为1468万吨,占我国谷物总消费量的2%左右,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十分有限。”魏百刚提到,3月份以来,我国大米零售价每公斤6.6元,面粉零售价每公斤3.95元,价格保持稳定,市场供应平稳。最重要的是我国小麦、稻谷库存充足,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我国有充分的调控手段进行平抑,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