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刘录祥:改种适土,我国还能创建更多“吨粮田”

新京报: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建设“吨粮田”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目前情况如何?

刘录祥:我国对“吨粮田”建设的探索在很早就开始了,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淮海大开发的时候,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我个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刚刚参加工作时,就有幸参与了黄淮海大开发,因此记忆深刻,当时在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连作中,就曾实现了一亩地一年产出一吨的目标。同一时段,南方的一些双季稻地区和水稻小麦连作地区,也实现了亩产一吨的目标。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大幅增长,2022年全国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390.4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429.1公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472公斤。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的部分典型县域,已在开始创建“吨半田”,并取得明显成效。

新京报:我国现在大概有多少“吨粮田”,主要分布在什么区域?和一般种植粮食的农田相比,“吨粮田”有何不同?

刘录祥:从区域分布看,小麦主产区如河南、山东等地,平均小麦亩产在44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在600公斤以上,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吨粮田”已经实现了。还有许多主产区,如在北方的小麦玉米连作区,南方的双季稻种植区或稻麦连作区等,都有许多好的案例。我国从“十五”计划开始连续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大面积“吨粮田”建设,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产能提升,后来形成了第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我国粮食总产量从刚刚过万亿斤,达到了1.3万多亿斤。

和一般的农田相比,“吨粮田”首先是单位面积的产量更好,这主要得益于良种良法的采用、实施水平更高,同时,土地的保育利用水平也更高。应该说,凡是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比如粮食生产示范县、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都有类似的特征。

今年为何重点提出“吨粮田”

新京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建“吨粮田”,这也是“吨粮田”首次写入一号文件,当前提出建设“吨粮田”,有何背景和意义?

刘录祥:党中央文件专提“吨粮田”创建,凸显出中央继续狠抓粮食生产的决心和要求。从当前的背景看,一方面,虽然我国人均纯口粮消费需求在逐年下降,现在已经不足150公斤,但同时,对肉蛋奶等过去称之为“副食”的产品需求却在快速提升,过去10年的平均递增速率达到15%至50%,这使得饲料粮的需求快速增长。事实上,最近几年,我国每年都要进口1亿吨以上的粮食,主要是在饲料用粮方面。因此国内粮食消费总需求一直是在增加的,这就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总产量方面,一点儿都不能放松。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加速演变,也给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必然要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自给率,以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粮食生产须臾不得放松。

新京报:那么在创建“吨粮田”方面,我们是否有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

新京报:现在的“吨粮田”与你经历的早期“吨粮田”探索有什么不同?

我国主粮产量真到“天花板”了吗?

新京报:目前仍不是“吨粮田”的区域,未来建成“吨粮田”的难处在哪里?

刘录祥:当前仍然不是“吨粮田”的区域,产能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当地综合技术的采用不是特别配套和到位等。事实上,耕地中的小块变大块,没有太高的技术难度,但效果非常明显。尤其在丘陵地区,通过小块变大块,首先机械化的水平就会提上来,一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会相应提高,对产能的提高非常有好处。还有一些地方是生态脆弱区,或者特别干旱,或者盐碱度较高,或者其他条件不太好,这些地方当前产能不高,需要从科技攻关入手,因地制宜,在适宜良种培育、配套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就有可能实现“吨粮田”的目标,如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在稻麦两茬种植中,如果技术到位,吨粮是可以达到的。

新京报:一直都有观点认为,主粮的产量接近了天花板,而部分产量低的地区,往往受到各种环境的限制,他们怎样实现产能过吨?

未来中国“吨粮田”,产量品质都重要

新京报: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且开发接近极限,未来耕地扩大的空间很小,“吨粮田”创建的空间有多大?未来有可能建成“吨粮田”的有多少?

刘录祥:创建“吨粮田”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从目前看,其中最有保障性的,可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前,我国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比如通过土地精准保育、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品种选育等,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吨粮田”的创建会逐步扩大。当前,在国家层面对科技攻关非常支持,也一直在持续推动,有很多是在保育土地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产能的项目,这对未来的粮食产能提升意义重大。同时,良种的培育和选择也非常重要,良种一定是适应不同区域的,且合理化布局的。现在我们的主粮作物的审定品种很多,可能一个县就有上百个小麦品种在种植,但是不是都适合当地呢?未必如此。所以,选出最合适当地的品种,科学合理的进行品种布局也很重要。在品种布局中,还要注意平衡产能和品质,产能提高很重要,品质也很重要,如果品质不行,生产出来就很难被市场接受。

新京报:不少地方已经建成了“吨半粮田”,是否具有可复制的价值,如有,怎么复制推广?

刘录祥:当前有不少地方都在创建“吨半粮田”,比如山东德州,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举例来说,土地的集中连片、政府统一供种、统防统治,还有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等,在小麦玉米两茬种植的区域,都是可以借鉴的。有些地方小麦之后种大豆、水稻等作物,也同样可以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大豆的产量较低,但大豆养地,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有很好的帮助,作为科学轮作的选择,通过合理搭配和安排,最终也能够实现粮食产能的提升。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THE END
1.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国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今年,我国夏粮产量达2996亿斤,比2023年增加72.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夏粮生产克服多重自然灾害影响,丰收来之不易。 今年,夏粮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每亩达到375.2公斤,其中小麦单产达399.1公斤,比2023年增加10公斤。单产实现恢复性增长,这是夏粮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https://m.youth.cn/qwtx/xxl/202407/t20240714_15380302.htm
2.1.4万亿斤标记粮食产量新高度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沉甸甸的1.4万亿斤,是粮食生产新高度,也是中国饭碗的成色。 1.4万亿斤是高位再增产,令人鼓舞。此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列入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高位再增产,不仅意味http://www.jl.gov.cn/szfzt/jlssxsxnyxdh/zcyt/202410/t20241029_3314462.html
3.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附全国各地区中商情报网讯: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1.全国粮食总产量 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21212/1153222057522.shtml
4.农业农村部:确保今年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1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会上表示,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616236257562025985
5.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营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2015年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此后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https://www.foodjx.com/news/detail/151404.html
6.农业农村部:2025年粮食总产量跨上1.4万亿斤台阶据人民网,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其中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稳定在8亿亩以上。同时,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跨上1.4万亿斤台阶。 《规划》明确了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蔬菜、水果和特色作物等7个主要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7700&newsId=47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