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图Ⅰ为“中亚区域图”,图Ⅱ为图1中“甲、乙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该区域某干旱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约1500万hm2。当该地区部分耕地受灾时,全区粮食年产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图Ⅲ示意该地区某区域粮食年产量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对应关系。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
(2)某日,甲、乙两地同时日落。请绘制该日甲地某平地直立旗杆的日影(方向、长短)变化图,并用箭头表示日影的运动方向。
(3)根据图3,指出该地区粮食年产量与干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关系,并解释该区域发生水灾时,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
【答案】(1)甲地年均气温低于乙地,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地;甲地冬季降水量小于乙地。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小,昼长季节变化大;(因此年均气温低于乙地,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地)。甲地深居内陆,冬季受大陆高压控制,降水较少;乙地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降水稍多。
(2)见下图。
【解析】(1)气候特征差异通过气温差异与降水差异体现。影响气温差异的因素可从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
(2)甲、乙两地同时日落,即同时位于昏线上,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该日两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因此,该日甲地旗杆的日影日出时朝西南,正午朝正北,日落时朝东南,自西向东移动。
【题目】现在考试期间(11月),河津白昼变化情况是
A.越来越长B.越来越短C.先变长后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
【题目】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与⑦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B.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①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D.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2】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题目】下图为“某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甲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乙气压中心位于太平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时期为北半球的________季。就气流状况而言,乙地为________。此季节,甲、乙两地气压差异的形成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②处风向为______________;①②两处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
(3)甲、乙两处昼夜温差大的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
【题目】读下面“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各题
【1】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B.地球的公转
C.黄赤交角的存在D.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上图中,中心点是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是晨线B.AB是昏线C.AN是晨线D.BN是晨线
【题目】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原因是()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②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③市区交通拥挤④为了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题目】从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看()
A.亚洲的水稻种植业科技水平高B.阿根廷的牧牛业科技水平最低
C.美国的谷物农业水平先进D.墨累一达令盆地科技水平较低
【题目】读印度尼西亚局部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1】根据A点附近的海底地形可以推断,其位于
A.板块碰撞形成的生长边界附近B.板块张裂形成的生长边界附近
C.板块碰撞形成的消亡边界附近D.板块张裂形成的消亡边界附近
【2】【2】关于B岛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遗体,堆积而成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气候炎热,台风多发D.河流短促,水量丰富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经过
A.甲—乙段B.乙—丙段
C.丙—丁段D.丁—甲段
【2】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北移动D.南半球,向南移动
【3】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4】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地球上两地A(36゜N,128゜E)和B(36゜S,128゜E)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