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供求形势分析产业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粮食市场已深度融入世界市场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贸易国和粮食进口国,2018年,我国粮食对外贸易总量为11921万吨,其中进口量11555万吨。全球粮食供求形势变化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进口,还会影响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全球粮食供求形势的研究,为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支撑。

一、总体供求形势分析

(一)总体保持供大于求局面,个别年份产不足需

2000/2001-2018/2019年度,世界粮食(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的加总)产量和消费量(粮食食用消费、工业消费、饲料消费、种用消费等的加总)分别从17.49亿吨和17.58亿吨增至27.14亿吨和26.14亿吨,年均增幅分别为2.5%和2.2%,产量增幅高于消费增幅。2002/2003和2003/2004年度,由于世界粮食主产国减产,导致产需缺口均在6000万吨左右。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全球粮食供需逐步呈宽松态势,年度结余保持较高水平,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和2016/2017年度结余均保持在1亿吨以上。

图1粮食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二)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

从产需看,北美洲、南美洲和前苏联12国粮食产大于需,且结余量逐年增加,分别从2000/2001年度的10966万吨、3615万吨、-53万吨扩大到2018/2019年度的13475万吨、14773万吨和8114万吨;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欧盟28国产不足需,且缺口呈扩大态势,分别从2000/2001年度的2794万吨、1641万吨、920万吨和1007万吨扩大至2018/2019年度的4872万吨、2386万吨、3439万吨和2715万吨。从自给率看,北美洲、南美洲、南亚和前苏联12国粮食自给率较高,基本保持在100%及以上;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粮食自给率全球最低,且不断下降,分别从2000/2001年度的40.74%和74.30%下降到2018/2019年度的38.75%和72.71%;欧盟28国、东南亚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

表1主要区域粮食产需结余和粮食自给率情况

单位:万吨

(三)南美州、前苏联12国粮食产量增长迅猛,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产偏低

从总产量看,2000/2001-2018/2019年度,南美洲和前苏联12国粮食产量增长较快,分别从16906万吨和7174万吨增至39509万吨和18628万吨,年均增幅高达4.83%和5.44%;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产量也增长较快,从4744万吨增至10389万吨,年均增幅达4.45%。从单产看,2018/2019年度,全球四大粮食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3.90吨/公顷;欧盟28国、北美洲和南美洲粮食单产水平较高,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5.84、5.85和4.02吨/公顷;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单产水平偏低,分别为2.73、2.70和1.85吨/公顷,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单产水平全球最低,比全球最高水平的北美洲低4.0吨/公顷,主因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表2主要区域粮食总产和单产增长情况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消费增长较快,但人均消费偏低

从总消费量看,2000/2001-2018/2019年度,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消费增长较快,从6385万吨和13292万吨增至14289万吨和24736万吨,年均增幅高达4.58%和3.51%;欧盟28国粮食消费量增长缓慢,年均增幅仅为0.92%。从人均消费看,2018/2019年度,世界人均粮食消费为354.8公斤,北美洲、欧盟28国和南美洲人均粮食消费较高,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358.7公斤、453.7公斤、584.0公斤;东南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粮食消费偏低,分别为288.7公斤、189.2公斤和132.6公斤,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由于人口增长较快,粮食生产水平低,其人均粮食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7.4%,是美国人均消费的9.8%,是世界粮食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表3主要区域粮食总消费和人均消费增长情况

(五)贸易总量“爆炸式”增长,非洲和亚洲是主要进口区域

从进出口看,2000/2001-2018/2019年度,世界四大主粮进口总量从2.50亿吨增至5.21亿吨,年均增幅高达4.18%;出口总量从2.56亿吨增至5.46亿吨,年均增幅高达4.31%。2018/2019年度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的出口量分别达到1.80亿吨、1.73亿吨、0.44亿吨和1.49亿吨,分别比2000/2001年度增加1.04亿吨、0.72亿吨、0.20亿吨和0.95亿吨。从贸易流向看,北美洲、南美洲和前苏联12国是世界粮食净出口地区,2018/2019年度净出口量分别为2.47亿吨、1.50亿吨和8750万吨,分别较2000/2001年度增加1728万吨、1.16亿吨和8801万吨;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欧盟28国是世界粮食净进口地区,2018/2019年度净进口量分别为0.49亿吨、0.37亿吨、0.36亿吨和0.21亿吨,分别较2000/2001年度增加0.22亿吨、0.22亿吨、0.27亿吨和0.11亿吨。

二、分品种供求形势分析

2000/2001-2018/201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和消费量从5.91亿吨和6.09亿吨增至11.25亿吨和11.28亿吨,年均增幅分别为3.63%和3.49%。玉米当年产量需求比在96.3%~108.4%,波动频繁,有10年当年产需有余,最多结余达8225万吨;有8年当年产不足需,最大缺口为2352万吨。玉米出口和进口市场集中度比较高,2018/2019年度,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欧盟28国的玉米出口达到1.53亿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90%。其中,美国出口总量为5100万吨,约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30%。亚洲是玉米进口的重点地区,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45%以上。

图2玉米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2000/2001-2018/2019年度,小麦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从5.83亿吨和5.84亿吨增至7.31亿吨和7.33亿吨,年均增幅均为1.27%。小麦当年产需比在94.6%~107.5%,有8年当年产不足需,近5年产需比均超过99.7%,2018/2019年度出现产需缺口。小麦出口和进口市场集中度比较高,2018/2019年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欧盟28国、乌克兰、阿根廷、澳大利亚的小麦出口达1.46亿吨,占世界小麦出口总量的84.5%。非洲和亚洲是小麦进口的重点地区,进口量达1.25亿吨,占世界小麦进口总量的73.9%。

图3小麦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2000/2001-2018/2019年度,稻谷产量和消费量从3.99亿吨和3.94亿吨增至4.99亿吨和4.88亿吨,年均增幅分别为1.25%和1.20%。稻谷当年产需比在93.2%~103.2%,仅3年存在产需缺口。近5年来稻谷结余呈扩大态势,2018/2019年度结余1117万吨。世界稻谷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2018/2019年度亚洲稻谷产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89.6%。相比玉米、小麦和大豆,世界稻谷贸易量较小,出口量仅4417万吨。印度、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美国、中国和柬埔寨是稻谷的主要出口地区,出口量达3949万吨,占世界稻谷出口总量的89.4%。稻谷进口国(地区)较为分散,排名前11位的菲律宾、中国、欧盟28国、尼日利亚、科特迪瓦、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塞内加尔、南非和马来西亚,进口总量为1830万吨,占世界稻谷进口总量的43.7%。

图4稻谷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2000/2001-2018/2019年度,大豆产量和消费量从1.75亿吨和1.71亿吨增至3.58亿吨和3.44亿吨,年均增幅分别高达4.03%和3.97%;大豆当年产需比在92.9%~105.7%,仅4年存在产需缺口,近5年大豆供需宽松,当年产需比均维持在100%以上,2018/2019年度结余1397万吨。大豆出口和进口市场高度集中,2018/2019年度巴西、美国、阿根廷、乌克兰的大豆出口量达1.39亿吨,占世界大豆总出口量的93.4%,其中,巴西和美国出口总量分别为7486万吨和4756万吨,分别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量的50.2%和31.9%。大豆进口国主要是中国、欧盟28国、阿根廷、墨西哥和埃及,进口总量达1.09亿吨,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75.0%。其中,中国进口量8254万吨,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56.6%。

图5大豆产量、消费及产需结余情况

(作者:颜波陈玉中姜明伦曾伟;作者单位: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颜波为主任,陈玉中为副主任)

THE END
1.[新京报]下一个千亿斤在哪里?农科院发布报告提出多个粮食产能提升2012年超过了1.2万亿斤,2015年首次突破1.3万亿斤,此后在1.3万亿斤的水平保持了9年,2024年达到1.4万亿斤,“可以看到,在粮食产量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每增加千亿斤的难度都在增加,需要更多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农业投入。” 那么,在达到1.4万亿斤之后,为何还要启动新一轮的产能提升计划,未来的粮食产能提升又面临着哪些https://www.caas.cn/xwzx/mtxw/6cd47f2335594a84af17af85fb2ddb2e.htm
2.中央一号文件: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3日正式发布。文件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文件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https://m.gmw.cn/2024-02/04/content_1303652500.htm
3.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预期保持在()2022 年,我国粮食产量预期保持在( )。 A.1 万亿斤以上 B.1.1 万亿斤以上 C.1.2 万亿斤以上 D.1.3 万亿斤以上https://m.nx.huatu.com/2022/0427/1670742.html
4.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粮食市场运行平稳。近年来,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3_05_11_691852.shtml
5.2023年甘肃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四年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近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消息,2023年,甘肃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狠抓生产保障供给,巩固成果守牢底线,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272.9万吨,比上年增加7.9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产量343.6万吨,增长0.4%;秋粮产量929.3万吨,增长0.7%。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呈http://fzgg.gansu.gov.cn/fzgg/c106151/202401/173843478.shtml
6.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性的(),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性的( ),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A.“十六连丰”B.“十七连丰”C.“十八连丰”D.“十九连丰”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7951214263b54d40b1e9e87244828846.html
7.国常会:推出稳定农业生产等六大举措保持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要稳定农业生产,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储备和市场调控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聚焦种子、农机等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111032169229851.html
8.2024年多项民生措施将推出!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收了→2024年已经到来,有多项民生措施即将推出,百姓也将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通过一条短片来了解↓↓↓ Flash Player插件未安装安装插件,如果已经安装请检查是否被禁用 确保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体目标是稳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6813057870495027491&track_id=8CE904CE-F2FD-4207-ABC3-C55F4792160E_725796527957
9.抓好春耕春管夯实丰收基础不误农时推进春耕春播,各地趁晴好、抓田管,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粮食丰收打牢基础,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稳面积、稳产量,确保产得出、供得上 洞庭湖畔,春耕正忙。 一汪汪水田里,插秧机紧张作业。“天不亮,村民们就开着农机下田,3000多亩早稻插秧进度已过半,比往年快不少。”湖南省岳阳县润升http://wap.zhushan.cn/p/203716.html
10.大庆油田振兴发展纲要规划:到2050年,国内外油气产量保持在4000万胜利油田的原油产量曾经连续()年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为我国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为石油石化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A、9 B、10 C、11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请根据以下内容回答1~5题: 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10 5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59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4万公顷,减少https://www.shangxueba.cn/C5744H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