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汤一亮实习记者张瀚尹)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丰收景象的背后,农民确实存在“丰产减收”的隐忧。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又实现了“十二连丰”。让人费解的另外一组数字是: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今年前7个月,我们又进口了7256.8万吨粮食,同比增加了22.4%。
于是,我国的粮食就出现了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为什么粮食连年增产,进口量还在不断攀升?“三量齐增”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粮农的利益呢?
近年来,国内短缺的大豆在粮食进口总量中占据了一大半,主要用来满足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需求的增加。2014年,大豆进口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同时我国也进口了部分谷物品种,净进口1870多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主要是大麦和高粱,用于酿酒和饲料。
品种调剂和国际粮价较低,是我国粮食进口量攀升的主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认为,进口增多,并不是我们的粮食不够吃,主要是由于国内外粮食的巨大价差导致的。
叶兴庆:我们现在的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已经是高于进口价格,我们现在农产品进口的压力非常大,我们农产品的成本还要上升。
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
叶兴庆:我们实行了一套“强农富农”农业政策体系,这里面包括我们的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还包括我们的四补贴,这些政策对我们农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收购价格的逐渐上涨,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却掉头向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逐渐高于国际市场。
目前,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到今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1000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现象。
“三量齐增”是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必然性。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认为:
李国祥:简单地来说就是跟国家的支持政策有关。粮食支持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12年增收;粮食支持政策使得我国的粮食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现了国际和国内价格倒挂,所以粮食进口压力比较大,进口的量也比较多。国家实行支持政策,确保政策性收储,所以国家收购的量多。那么进入市场,有时候有点困难,库存居高不下,这就导致了中国的“三高”。
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特别是我国与东盟、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进一步融合,农业开放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民该怎么办呢?李国祥说,农民要根据国家政策积极地调整种植结构。
李国祥:好比今年,玉米价格下调了。国家政策调整,一方面会让一部分玉米产地,特别是不适宜地区,不让农民来种。如果种了,国家可能不再收储,就可能出现玉米的卖难,同时价格也比较低迷。到时候生产的玉米卖不出去,市场的价格又比较低,国家又不收储,如果不积极调整结构,那么到时候的损失就比较大了。
面对“三量齐增”的困局,有没有办法破解呢?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表示,根本之道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三个转变”的同时,重点在“扩规模、调结构、强产业、可持续、提素质”五方面下功夫。
孙中华:要求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基金会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力并重。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李国祥建议,针对“三量齐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应做出相应调整,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尽量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市场的扭曲,扭转价格倒挂现象。同时,严厉打击粮食等农产品走私行为,更好地维护市场稳定,保护农民利益。
我国的粮食出现了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为什么粮食连年增产,进口量还在不断攀升?“三量齐增”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粮农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