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受“三高”重压进口缺乏话语权定价权

粮价倒挂:3万公斤玉米堆在场院舍不得卖

近期,我国部分粮食品种价格持续走低,让不少农民感到揪心。张保华这几天老皱着眉头:一个月前秋收时约62亩地产出的3万公斤玉米堆在了他家场院。因为价格不好,他一直没舍得卖。去年162亩地产出的9万公斤玉米直到今年年后才卖掉,价格不足1.8元一公斤。

记者了解到,农民感觉国内“粮价过低”,然而与国际粮价相比,我国粮价仍处于高位。比如,前几个月我国小麦价格要比进口同品质小麦每吨高823元,大米每吨高790元,玉米每吨高428元。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认为,2012年起,我国出现大量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现象,有四个原因:

一是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土地、资金、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2008年后政府最低收购价逐步超过市场价格。一些重要农产品如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政府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已明显超过国内市场定价。

二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下跌。以美元计,今年年初的价格和2012年底相比,小麦和大米价格大约下跌三分之一、大豆价格下跌40%、玉米价格下跌45%。一涨一跌,中国的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

三是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升。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今年年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和2005年相比,上升了25%,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粮食进入中国、折算成人民币后,价格下降了25%。

四是全球经济疲软造成矿产品、能源产品等大宗产品价格明显下跌,不仅降低了大量消耗能源的农业生产成本,也使生产燃料酒精的玉米、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菜子回归粮油市场。油价下跌还导致国际海运价格暴跌,进口粮食到岸价更低。

基于这种情况,我国不少农民已经开始“供给侧改革”。由于去年行情不好,种粮大户张保华今年少种植了20多亩玉米,并且在今年玉米收获后,他将80多亩玉米当作青贮饲料卖掉了,价格是720元/亩。“青贮饲料不仅价格好,还省心。”

张保华说,农业现在国际竞争激烈,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成本高昂,现在进口玉米价格比国内还低,必须要转型了,中央今年指导农业农村工作文件上的名词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事实上,张保华已经走在了周边农民的前面。在村民眼中,包地20多年的张保华精明、“跟得上形势”。他不仅较好实践了国家鼓励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质量和单位效益,在农作物管理方面,他更是费了不少心思。

新的一年,除了提高农作物的管理水平,张保华打算继续加大青贮力度,“进军”粮食加工业。“农业利润薄,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可以提高粮食的利用率,利润会高出不少,也不耽误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张保华说。

进口高企:低价“洋粮”仍在冲击国内市场

记者了解到,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卖粮难、粮贱伤农等现象,但与此同时,我国粮食进口大量增长,低价“洋粮”仍在冲击国内市场。

记者走进香驰控股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时,不远处六个巨大的储粮罐高耸矗立,特别惹眼。刚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经卡车卸下后,再由传送带缓缓输入粮仓中。

香驰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鹏告诉记者,企业年加工大豆300万吨,今年1-9月进口大豆195万吨,预计全年进口大豆260万吨,贸易额12.6亿美元。“去年进口大豆249万吨,应该说这几年的进口量是每年都在递增的。”

价格方面,张鹏表示,目前国内外大豆差价为800-1000元/吨。今年4-8月份,美国大豆价格从850美分/蒲式耳涨到1180美分/蒲式耳。涨价原因一是中国需求强劲,二是国外大豆减产,三是金融机构炒作。

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民营企业中大豆进口加工量最大的,董事长舒忠峰告诉记者,公司2012年到2016年大豆进口量都呈现递增趋势。2012年到2015年这四年的进口数量分别是354万吨、405万吨、525万吨、579万吨,2016年截止到现在已经进口超过了688万吨。

济南海关统合统计处统计分析科科长刘赛分析认为,前三季度山东省粮食进口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一般贸易进口占比超9成。前三季度,山东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粮食1295.3万吨,占同期山东省粮食进口总量的94%。

二是民营企业主导进口。前三季度,山东省民营企业进口粮食1000.5万吨,占同期山东省粮食进口总量的72.6%;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37.3万吨,国有企业进口140.6万吨。

四是大豆进口占比超7成。前三季度,山东省进口大豆1029.4万吨,占同期山东省粮食进口总量的74.7%;进口木薯240.8万吨,进口谷物及谷物粉62.6万吨。

不少专家认为,不止大豆,我国食用油、花生等进口量也处于高位,而谷物中的玉米、小麦等进口量也在攀升。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8169.4万吨,同比增长14.4%,如果加上谷物,2015年粮食(大豆+谷物)进口量达到了1.3亿吨。

“三高”待解:粮食安全状况处“弱安全”“不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目前我国粮食面临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三高”压力。“一方面粮食产量已经12连增,而玉米、大米的进口替代扰乱了国内市场。目前玉米库存量超过2.5亿吨,严重供过于求;稻谷库存1.5亿吨处在高位。”程国强说。

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粮食安全(评估)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粮食行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小麦基本安全或弱安全;稻谷基本安全或弱安全;玉米供过于求不安全。而食用油、花生、大豆进口率太高不安全。

陈锡文认为,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粮食进口量也不断增加、库存量由此不断增长。这反映了两个尖锐矛盾。

一是品种结构不能适应需求。尽管总量增长,但一部分缺口越来越大、另有一部分却过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豆。去年我国进口大豆1634亿斤,约占进口粮食65%;二是竞争力不够。科技进步不足和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产品价格没有竞争力,这是最主要原因。除了大豆,其他一些重要品种也是如此。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进口粮增多,玉米替代品进口猛增,这是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缺陷和国内外粮价倒挂双重影响的结果,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的必然反应。

一方面,我国三大谷物品种实现了基本自给,但大豆是短板,要依靠进口。近五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逐年增长,五年统算对外的依存度高达83.8%,这是我国品种结构缺陷导致了大豆必须依靠进口。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下行,而由于国产粮食的生产成本高和政策性收储托市,国内粮价已经成为全球粮价的高地,国内外粮食价差巨大。那些没有配额管理的大麦、高粱、木薯干等品种,就以其强劲的价差优势大量进口,这也就导致了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量“三高并存”的现象。

话语缺失:美国质检报告只能接受没法申诉

第一,粮食进口中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山东省高密市新春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8000多万吨大豆,是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国,但是缺失话语权和定价权。在进口质检方面,国内企业也容易吃亏。“比如美国质检报告说大豆杂质为1%,但实际杂质为3%,企业只能接受,没法申诉。”

第二,粮食行业协会比较松散,没有像国外一些协会那样将企业拧成一股绳。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中国大豆协会,主要分管大豆配额分配等工作,缺少了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团结协会内企业在进出口价格方面一致对外,团结起来与外国粮商进行议价,像现在这样一盘散沙很容易被外国粮商各个击破,导致我国整体利益受损;二是金融风险分析预警功能。大宗商品进口很依赖期货等金融市场,单靠企业力量很难把控市场风险,需要协会加强研判,但这方面功能目前协会很缺乏。

第三,部分粮食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秩序。一名粮油企业负责人表示,我国的收储政策和顺价销售政策造成国外粮食价格比我国低的多,导致大量进口。进口后国内市场上粮食多了,国家就照单全收,存进粮库,最终造成高进口和高库存并存,国家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且粮食市场秩序被部分政策干扰。

第四,与美国、加拿大等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粮食杂质较多。青岛大度谷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政表示,在国内粮食市场上,从原料到深加工都没有做到充分精分。“如果能做到精分,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粮食的利用率,减少国外粮食的进口量,缓解国内粮食的库存压力,增强我们自己的竞争力。”杨文政说。

THE END
1.m.bjgrainmarket.com/lyxxhy/a3ebf2b0c8e511ef9a55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经营主体信心不断恢复,加上全球资本重回中国市场、国内投资需求复苏等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粮食市场的贸易、投资、囤积等需求也将一定程度上恢复。价格调整到位,在企业保持低库存之下,一旦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预期转向形成趋势,叠加潜在的供需利多因素,价格将有望低位回升。当然,在百年变局之下,https://m.bjgrainmarket.com/lyxx-hy/a3ebf2b0-c8e5-11ef-9a55-490d2f609522.html
2.市成能先扬后抑巴西大豆小麦玉米价格美国农业部今年中国玉米产量创纪录,国内玉米价格下跌,因此过去几个月来中国玉米进口持续下滑。海关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玉米进口只有30万吨,同比减少91.8%。今年前11个月进口量为1332万吨,同比下降39.9%。 在中国买家缺席的情况下,本年度迄今美国玉米出口之所以强劲增长,主要受益于墨西哥等传统买家的支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LDBC4Q0514EAHV.html
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建议由于拉尼娜现象预计有可能持续至冬季,俄乌冲突也长期久拖不决,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未来的悲观情绪,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扬。这一方面给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并直接导致部分国家面临安全危机,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构成不利影响。http://www.zgxczx.org.cn/article/xiangcunzhenxing/2512.html
4.中国生产粮食的成本要高于从国外采购粮食的成本,因而从减少成本的角度中国生产粮食的成本要高于从国外采购粮食的成本,因而从减少成本的角度上看中国应该放弃粮食生产 正确 错误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cf215b0220084d969eb20949980e9835
5.回顾近10年来我国玉米价格走势及转折点分析新闻1、粮食减产叠加通货膨胀影响,推动粮价上涨 2、玉米供给增加,扭转连续4年供不应求的局面,玉米价格承压下行 3、消费好转,玉米深加工发展迅猛 4、玉米增产,受生猪养殖效益下滑影响,玉米饲用需求减弱。2008年10月,东北地区启动临储收购计划,但首批收购有限,玉米价格下滑 http://www.chinafarmernet.com/index.php?c=show&id=18437
6.大国“粮”策专家:中国稳粮价的做法和成效全球瞩目反观国内,5月份我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仅增长了3.2%。中国粮价之所以能够保持整体平稳,归根结底是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建立了强有力的粮食保供稳价机制和政策措施。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农情,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https://m.jnnews.tv/p/902198.html
7.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国务院新闻办1996年10月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预测,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到13亿人时,按人均占有385公斤计算,粮食总需求量为5亿吨;2030年我国人口增长到16亿人峰值时,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6.4亿吨。而前两种预测结果明显高于白皮书所做出的预测,主要原因是对人均占有量的估算值较高造成的。https://sfncc.caas.cn/swaq/37475.htm